唐寅是哪里人,但其实历史上却从未出现过的人

2023-05-05 107阅读 0评论

唐寅是哪里人,但其实历史上却从未出现过的人?

历史上有很多,我们以为存在,但其实不一定存在的历史名人,比如,“四大美女”之一西施。

西施原来不存在

西施名列中国四大美人之首,如果说这个人不存在,想必会引起一片哗然。然而,这是事实,翻遍史书,竟然找不到这个人物的确切事迹。难道她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唐寅是哪里人,但其实历史上却从未出现过的人

西施的传说

春秋末年,我国长江下游和钱塘江一带有两个势不两立的政权,北边的叫吴,南边的叫越。越国宁萝山下若耶溪畔,有一位旷代绝世的美女,她就是西施。西施本姓施,叫夷光,因为住在西村,所以,人们称她为西施。西施美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她到附近的山上去采樵,天上的大雁看到她忘了拍动翅膀,掉了下来;她到溪边去浣纱,水中的游鱼羞得潜入水底。成语“沉鱼落雁”就来自西施。

西施一动一静皆是美,就连那不轻不重的心痛病发作的时候,捧着心,皱着眉,垂着髻的模样也有万种风情。东村的施家女儿想学她的模样,眉毛刚一皱起就吓得街坊们关门闭户。这又造就了中国语汇中一个最具讽刺意义的成语:东施效颦。颦,就是皱眉头。

话说吴越两国间不断发生战争,互有输赢。前494年,吴越再战于夫椒,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同他的五千残部被困在会稽山上。要么投降,要么战死,越王勾践审时度势,选择了投降。他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穿着奴婢的衣服乖乖地到吴国当了人质。勾践的专职是养马,吴王夫差出行的时候,勾践提着马鞭,吆喝开道,尽力扮演着奴婢的角色。有一次,夫差病重,勾践亲自煎药,并且亲口品尝夫差的粪便,祈福问安。两年后,他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重新回到祖国。

勾践回国后,发愤图强,整天睡在硌人的木柴上,每次吃饭前都先尝一下苦胆,然后大声自问:“勾践,你忘了会稽之耻了吗?”在自强的同时,他还采纳了范蠡和文种的建议,向吴王夫差实施了三十六计中最温馨而又最恶毒的一计:美人计。范蠡在全国范围内遍寻美女,西施被选中。经过三年的教习,越王才恭恭敬敬地将她送到吴国。

在培训的这段时间内,西施与范蠡产生了感情。范蠡在送西施去吴国的路上,心中十分矛盾,一路上唉声叹气。西施也是病怏怏的。幸好途中遇到一位白发老者,他谆谆教导两位说:“国家事大,自己事小,复国重任寄托在你们身上。”说完还把手中的一篮又大又红的李子送给他俩。二人听了老者的话,顿时精神振奋,向老人行礼说:“老伯的话,千金难买,我们铭记不忘。”后人将这个地方称为携李。

吴王夫差一见西施,果然神魂颠倒、宠爱异常,为求美人一笑不惜大兴土木,把江山扔在了一边。此时,越国却在厉兵秣马,伺机复仇。十年后,勾践认为时机成熟,下令北伐。吴国被打得落花流水,夫差请和,勾践不肯,夫差只好自杀。

勾践灭吴后令西施与他一起回越宫。还未起程,越王夫人赶来了,她怕勾践立西施为后,诬说西施是亡国的狐狸精,密令大将秦泽给西施拴块大石头沉江。巧的是,秦泽的父亲正是当初给西施和范蠡送李子的老汉。他假装执行命令,暗中托老父把西施这位越国功臣藏了起来。

再说勾践,自灭吴后,他渐渐开始猜忌功臣。范蠡见勾践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决定归隐。临行前去看望秦老汉,得知西施未死,喜出望外,于是携同西施云游四海,浪迹天涯,最后定居在齐鲁一带,由于经商有方,成为巨富,人称陶朱公。

关于西施的结局,历史上有许多种说法。

上面这个颇为浪漫的说法出自《越绝书》以及明代的戏曲作家梁辰鱼编成的《浣纱记》等著作。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吴越战争之后,西施回到了美丽的若耶溪畔,度过余生。初唐诗人宋之问在《浣沙篇》写道:

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入松萝,鱼沉畏荷花。

不过,此说在史书中找不到根据,应该只是后代文人的一个善良愿望。

另一种说法是:西施被沉水而死。《墨子》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该书编写于战国时期,距西施生活的年代不远,其中所举的比干、孟贲、吴起之死,均与史实相符,由此推断,如果这个西施是我们所讲的西施,那么西施被沉也是真的。

另外,古本《吴越春秋》也说:“吴亡,西施被杀。”《吴越春秋逸篇》更详细:“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鸱夷”就是皮袋,按这种说法,西施是被装在皮袋里扔进江中而亡的,这与同时代的伍子胥是一个死法,伍子胥就是被装在“鸱夷”里投入了钱塘江中。根据民间传说,千古奇观“钱塘潮”就是由于伍子胥的怨怒形成的。

分析以上三种说法,最后一种更符合历史的必然。假如西施真有其人,也不过是一个天生丽质、在吴越政治斗争充当了工具的农家女子。灭吴后,“兔死狗烹”是情理之中的事。看一看范蠡出逃、文种被杀,就知端的。

西施真的存在吗?

西施的传说虽然在民间和各种野史中异彩纷呈,但是关于西施的有无,历来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反对者的理由是:其一,翻阅《史记·越世家》《国语·越语下》等正史,其中都记载了吴越两次交战,也都写了勾践失败后到吴国为奴以及后来勾践报仇雪耻之事,但都未提到西施。

《史记》中还记载了范蠡的结局:勾践复国后,范蠡“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范蠡“浮海出齐……父子孜产……致资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但是,只字未提西施其人。《国语》《史记》离春秋时代较近,也未记录为越国雪耻灭吴作出“卓越贡献”的西施,可见传说不是事实。

其二,西施是古代美女的通称,不是实指,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屡见。早于勾践两百年的《管子》中就说:“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

其三,所有与西施有关的先秦典籍,都不曾提到“美人计”。到了东汉的《越绝书》中,西施才开始与吴越战争挂靠,书中说:“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文种)献之于吴王。”此后,西施作为吴越战争的历史人物,开始出现于民间传说。而《越绝书》是部连作者都不能确定的书,其内容多采传闻异说,所以此书的资料不太可靠。

其四,关于《越绝书》的作者,最常见的说法是东汉的袁康、吴平等人。与袁康同时代的赵晔在《吴越春秋》中,完善了《越绝书》中文种献西施给吴王的故事,使施行美人计更加完整。后代人根据《越绝书》《吴越春秋》大加宣扬,给西施故事的流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一些地方志如《吴地志》《姑苏志》《会稽志》等,对西施传说亦做了种种杜撰,更增添了西施这一古代美女存在的可信性。

疑问出来了,如果离春秋时期较近的《国语》《史记》都没有记载西施的故事,五百年后的袁康、赵晔又怎么可能知道这段历史陈迹?

其五,否认“西施美人计”者还认为,中国历史上一到国家败亡,就找出女子来当替罪羊,夏桀有妹喜,商纣有妲己,周幽有褒姒,不一而足。

因此,吴越战争中的美人计,也不过是“女祸亡国论”的变种,是封建社会史学家和小说家的惯技,西施则是为这种观念而特意杜撰的一个人物而已。 唐代诗人罗隐在《西施》一绝中说得中肯: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综合以上各种证据,一部分人认为西施实无其人,美人计也实无其事。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画画好的人书法也不错真的是这样吗?

感觉题目有些绝对,不能完全说对,也不能完全说不对。书画双绝的这种人才不是没有。历史上出名就有不少,如赵佶、唐寅、祝枝山、米芾、徐渭等。这是我们知道的。这类人天赋都高,还有就是自身应该有好的条件,如名门望族或受名师指点,起跑线和一般人就不一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书画精一样实属难得。何况很对人学了一辈子还是门外汉,影响因素实在太多,拿自己做比方,写字也有些年头,总觉还在书法的门里徘徊,更无暇绘画学习了。

史上最令人恶心马屁诗有哪些?

解缙拍朱元璋的马屁诗(一)

朱元璋对解缙的才学很是赏识。一天,他突然对解缙说:“宫中昨夜有喜,你不做诗一首?”

解缙立即想到可能有皇子诞生,随即出口一句:

君王昨夜降金龙

朱元璋却说:“生的是个女孩子呢。” 解缙脑筋急转,吟出第二句:

化做嫦娥下九重。

哪知朱元璋接着说:“可惜已经死了。” 解缙马上跟进:

料是世间留不住

这句将其不幸处理成“才下凡又走了或升天了”,很妙。朱元璋跟着说:“已经把她抛到水里去了。” 解缙立马吟出:

翻身跃入水晶宫。

只有龙种才会这样,这句与第一句呼应,更妙。

解缙拍朱元璋的马屁诗(二)

某日解缙与朱元璋在御花园的池塘钓鱼,解缙技术好,接连钓了几条大雨,而皇上钓了半天则一无所获,甚为尴尬郁闷。解缙道:“皇上,你没发现鱼也如此知礼节吗?”皇上听了疑而问曰:“此话怎讲?” 解缙道,有诗为证:

数尺丝纶入水中,

金钩抛去荡无踪。

凡鱼不敢朝天子,

万岁君王只钓龙。

朱元璋龙颜大悦:“原来如此!”

唐伯虎拍马屁:这个婆娘不是人

一财主为其母摆寿宴,多次邀请唐伯虎,伯虎推辞不得,只得出席。席间,财主请伯虎为其母题诗以贺,伯虎在众人面前更不好推辞,乃乘酒兴挥笔写了第一句:

这个婆娘不是人

财主五兄弟脸上顿现怒色,“婆娘”有鄙视之意,“不是人”的评价任谁也受不了啊。伯虎不以为意,稍一醮墨,题出第二句:

九天仙女下凡尘

财主五兄弟脸色立即阴转晴,厅上掌声一片。掌声未已,伯虎又挥毫写下第三句:

生下五男都是贼

这还得了?财主五兄弟怒目圆睁,几乎要挥拳了,虽然财富的积累过程的确有剥盗之嫌,可也不能当这么多人面来羞辱啊!伯虎微微一笑,写下了最后一句:

偷得蟠桃献母亲

宾客们掌声雷动,财主五兄弟眉开眼笑。五个人能到天上去偷蟠桃,也非俗子啊。九天仙女又吃了能长寿的蟠桃,可是万寿无疆了!这个马屁拍得可谓惊险刺激而绝妙。

祝枝山题画

同是江南才子的祝枝山到唐伯虎家客住时,杭州太守慕名拿出一画交唐伯虎请他题诗。祝枝山开口要200两银子。太守哪里舍得出这么多,只送来100两。祝枝山大为不快。他展开画轴,见画的是个码头,岸上有几株杨柳,杨柳上有几只鹧鸪和杜宇(杜鹃鸟),一小船泊在柳荫下,一商人模样的男子站在船头似要远行,有女子则立于岸上,脸现依依不舍状。祝枝山沉吟片刻,挥笔题下四句:

东边一棵大柳树

西边一棵大柳树

南边一棵大柳树

北边一棵大柳树

写罢,请伯虎拿去送给太守。

这哪里是诗?这怎么会是祝枝山的诗?太守看后大怒,令伯虎让祝枝山退还100两银子并赔偿糟蹋了的画的价值。伯虎一一告诉了祝枝山。祝枝山却说:“他只给了我一半银子,所以我的诗也只写了一半。你让他把银子补齐,我写下另外一半,定让他的画价值大增。”

伯虎只得跑去转告太守。太守其实搜刮的资财无数,原本不在乎这100两,只是想以官压人,不愿意全部满足他,现在到了这个份上,没办法,只得答应。但他坚持要在大宴宾客时当众给他银子,让他当众写后半部分的诗——他其实是想让祝枝山出丑,因为他觉得前面四句如此俗鄙,祝枝山再怎么写也不会出来一首好诗。

这天,太守官邸高朋云集。酒过三巡,太守命人取出银子,同时笔墨伺候。祝枝山大笑接过银子,挥笔题下:

任你东西南北,

千丝万缕,

总系不得郎舟住。

这边啼鹧鸪,

那边唤杜宇,

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

一声声:“不如归去!”

在场人无补拍案叫绝!有了后面这几句,“送别”的主题和女子不愿男人离去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前面那四句俗鄙语顿时被化腐朽为神奇。在一片赞叹声中,祝枝山拿了银子与唐伯虎扬长而去。

和尚拍皇帝的马屁诗

明太祖朱元璋未登皇位时,曾带兵过安徽某地的不若庵。寺僧不知他是谁,就问其尊姓大名。朱元璋心想,我纵横天下,你却还问我姓名,实在是太不像话。但他原来也做过和尚,不好发作,就不搭理他,只在墙上题诗一首:

杀尽江南百万兵,

腰间宝剑血光腥。

野僧不识英雄主,

只顾哓哓问姓名。

诗写得非常嚣张、傲慢、骄横。题完诗他就领兵离开了。

数年后,朱元璋成为皇上,竟然又派人去不若庵查看御笔题诗还在不在。得到回报说诗已经被人洗掉了。朱元璋大怒,派人将寺僧抓来要斩首。寺僧显然修行不够,还不想这么快就离开人世,马上说是有重要原因才洗去皇上的诗的,皇上问:“到底什么原因,快说!”寺僧战战兢兢写了首诗呈上:

御笔题诗不敢留,

留来惟恐鬼神愁。

故将法水轻轻洗,

尚有豪光射斗牛!

皇上的诗连鬼神见了都发愁,这实在厉害啊!虽然洗了,豪光都能冲到天外的斗宿、牛宿上,皇上的诗神啊!皇上自然因此留了他的小命了。

自己拍自己的马屁诗(一)

朱元璋有次微服出巡,至金陵(南京)郊外燕子矶附近一渡口,等船时,旁边有一些举人畅谈甚欢,并商量好每人题一句诗以吟当地美景。

一举人吟道:

燕子矶兮一秤砣

这个句子气势磅礴。这么大的燕子矶只是一个秤砣,秤杆、秤钩在附近找不到啊,就是找到了,又秤什么呢?其他举人接不上了。朱元璋大笑道,我来吧:

长虹做杆又如何?

远处天上还真有道彩虹!举人们连连称妙,并急问下句。朱元璋不慌不忙吟道:

天边弯月是钩挂……

朱元璋这时却打住了做沉吟状。举人们心想,最后一句看你怎么来。没想到朱元璋片刻又吟出:

称我江山有几多!

举人们大惊,不知此乃何许人也,诗才超群,口气尤大,将江山视为己物,担心受到牵连,吓得赶紧溜了。

讽刺型马屁诗

明代一知府,到任不久就上调了,但他还是搜刮了无数财宝。州衙各种行李都收拾干净了,临行前,画了一幅当地山水,请工诗的一位手下题诗一首以增色。手下对自己没有升官很失望,但又不敢不题,沉思良久,乃题曰:

来如猎犬去如风,

收拾州衙大半空。

只叹江山移不动,

挥毫描入画图中。

知府竟没看出讽刺味道,以为手下夸他对这个地方感情深厚无法割舍,连夸好诗,还赏了手下不少银两。

自己拍自己的马屁诗(二)

明代有一人,读书一辈子总也考不中,也娶不到老婆,到了73岁时终于考上了秀才,还娶了位13岁的小姑娘。那时,夫妻结婚前很多互相不知道对方的详细情况乃至模样。晚上,小姑娘见夫君很老,便问其年龄。老人吟诗一首:

读尽诗书五六担,

老来喜得一青衫。

佳人夜问年多少?

六十年前亦十三。

备注:“青衫”是秀才的代称。

石达开的诗

石达开其实是个颇有文才的将领,有次他去理发,理发店老板答应不收他的钱,但要求他为理发店题一对联,他立即挥毫: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何如!

此联双关,写理发店的同时也写出了自己的狂气,至今称绝。后来,他率10多万大军转战贵州大定的苗族地区,当地人用杂酒(黄豆、裨子、包谷、稻谷等酿造的酒)招待他,他虽然觉得酒并没有好到哪里去,但感动于他们的热情,乃即席赋诗一首:

千颗明珠一瓮收,

君王到此亦低头。

五峰环抱擎天柱,

吸尽黄河水倒流。

前两句把酒比喻成绝时佳酿,后两句,“五峰”喻五个手指,“擎天柱”喻酒瓶。用“吸尽黄河水倒流”喻抓起酒瓶一饮而尽,豪迈气概与酒之香醇同时体现,堪称绝妙。

历史上最风流的皇帝是哪位?

何为风流?风流的定义是什么,这是我们回答这个问题的一切大前提,如果只是单纯以为风流就是指玩女人,那么关于这个所谓的古代皇帝谁最风流的评选讨论,便是毫无疑问的愚蠢透顶的问题——毕竟论起吃喝玩乐,从来没有哪个行业比得上皇帝了。

因为皇帝天然享有大量优质资源,这种资源的品质与种类都是出类拔萃的,女性资源只是最常见的一种资源而已。一个国君或者皇帝,真想要没日没夜的宠幸女人或者放纵自己,那么没人拦得住,难道就可以说他这种国君或者皇帝,就是一个优秀的风流帝王吗,那如果这种论点成立,这么一看是不是越残暴越无能的暴君或庸主才越风流呢?如果真是这样,那才是真的滑天下之大稽。

像刘骜、刘子业此类君王,一生或者半生致力于耕耘后宫,所作所为极度令人不齿,乃至亡国破家,为天下人所耻笑,他们如果都属于风流人物,那真的是对风流最大的羞辱。

这里先说汉成帝刘骜,刘骜是典型的把一手好牌打烂:刘骜是一代圣主汉宣帝的嫡皇孙,自小就非常宽博谨慎、善于读书,不过从后来看来,应该还要加一条善于伪装。这样的刘骜就被汉宣帝非常喜爱了。

但是他一旦做了皇帝后,马上就原形毕露了,他据史书记载,日渐奢靡,沉湎女色之中,简直不能自拔,收下赵飞燕赵合德入宫之后,与其交欢多次,最后更是死于合欢过程之中,可以说真的是太给汉室蒙羞了,哪里担得起所谓风流?

再说刘子业,此人心智极度不健康:强娶姑姑刘英媚,将姑父何迈斩杀,还与自己的亲姐姐刘楚玉进行乱伦,更在后宫为非作歹,荼毒无辜宫女。这样的人更不能用风流来形容,只能说他是一个恶棍或者是变态。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按照偏旁部首或者拼音进行索引,查到风流的意思,会发现这是一个多义词:风采特异,业绩突出;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放荡不羁;具有色情特点或色情上得到满足;风俗教化;遗风,流风余韵;风度;仪表;风韵,多指好仪态。很明显,色情特点或者色情只是他的一小部分而已,真正的大方向的依旧是指才华与仪态风韵这种方面。

这里就要提名唐玄宗李隆基了,李隆基少年时期英气逼人,才华横溢,做皇帝之后,在自己的大力发展下,大唐江山变得非常稳固并且进入了著名的开元天宝盛世,整个大唐气象万千,志得意满的唐玄宗创办一个“梨园”的乐舞机构。

唐玄宗自己亲自写词谱曲,然后教导她们进行演奏,足足数千人的舞蹈班子,共同演奏着大唐气象,这才是真正的仪态万千、气象宏达的风流。

唐玄宗这位风流天子对于后宫的宠幸方式也较为特殊,效仿西晋武帝司马炎的羊车随幸:“驾驶着羊车在后宫行驶,羊儿停在哪里,就在那里就寝。”,唐玄宗发明的是一种“随蝶所幸”的办法:叫美人插上鲜艳的花朵,自己捉粉蝶放之,蝶飞到哪儿,他就到哪儿过夜。直到后来杨贵妃专宠,才停止这种游戏。比之西晋武帝的“羊车随幸”要更加浪漫更加迷人。

不过这位风流天子晚节不保,安史之乱后落魄至极,再不复昔日的那种才华横溢与风度翩翩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像古代封建帝王当中,这样的先贤后昏的君王并不在少数,至于能够符合真正的“风流”的君王,也不在少数,只不过能够始终坚持下去“风流”的寥寥无几。

实际上,一般情况下,只要君王有能力,懂大势,总归评分不会很低,但一定要以“风流”的高标准来要求他们,总归有许多遗憾。正所谓,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岂不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谁称得上苏州十大名人?

苏州,人杰地灵,名人很多,但是谁能称得上苏州十大名人,以下列举本人所知道的,仅作参考:

1、叶圣陶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著作有:童话故事《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2、唐寅

看过周星驰演的《唐伯虎点秋香》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唐伯虎,那么真实的唐伯虎是哪儿的人呢?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绘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主要作品有:画作《山路松声图》、《江南农事图》、《仿唐人仕女图》等;书法《古诗二十七首》、《致施敬亭》、《落花诗册》等;诗作《一剪梅》、《诗赠宁王》、《把酒对月歌》等。

3、董小宛

董小宛(1623年-1651年),名白,字小宛、又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她的字号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南直隶苏州(今江苏苏州)人,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为歌妓,有“针神曲圣”之称 ,与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同称“秦淮八艳”。因她在美食上的造诣也很高,位列“中国古代六大美厨神”、“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中。

历史传说中,董小宛就是顺治帝的董鄂妃,但是传说就是传说,没有啥真凭实据,但也足以说明董小宛是个十足有名的才女。画作有《彩蝶图》、《孤山感逝图》、《玉肌冰清图》等;诗词有《绿窗偶成》、《一柄象牙彩蝶》、《楷书秋闺扇面诗拾壹首》等。

4、叶天士

之前不知道叶天士,看了电视剧《延禧攻略》后,里面有个有趣的、医术高明的民间游医,叫叶天士。经查询,才知道历史上确有此人,就是今江苏苏州人。

叶天士(1666年,一说1667年—1745年),名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安徽歙县。 [10] 居上津桥畔,故晚年又号上津老人。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被尊为温病学派的代表。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

5、沈周

沈周(1427年11月21日—1509年8月2日),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沈周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魏园雅集图》《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沧州趣图》等。著有《石田集》《石田稿》《石田文钞》《石田咏史补忘录》《客座新闻》《续千金方》等,但大多散佚。

6、万馥香

万馥香(1941年7月一1994年11月8日),原名何宜珍,出生于江苏省吴县东山镇,今属苏州市,毕业于苏州专区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女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曾在1986版《西游记》中饰演王母娘娘。先后主演过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锡剧《白蛇传》,歌剧《三月三》等。

7、李少红

李少红,1955年7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华语影视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曾执导犯罪影片《血色清晨》、家庭剧情影片《四十不惑》、古装剧《大明宫词》、民国剧《橘子红了》、古装剧《红楼梦》、剧情片《生死劫》等。

8、韩雪

韩雪,1983年1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中国内地女演员、歌手、影视制作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曾主演大荧幕作品《浪漫樱花》、古装武侠剧《飞刀又见飞刀》、古装传奇电视剧《江山美人》、都市情感剧《错爱一生》等。是一个我比较喜欢的几乎零绯闻的才女,最喜欢她在《声临其境》中的表演。

9、汪涵

汪涵,原名汪建刚,1974年4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中国内地电视节目主持人、监制、歌手、演员、民间语保人,毕业于湖南广播电视学校。我比较喜欢他主持的《天天向上》、《登场了!洛阳》、《我是歌手》。我比较喜欢他轻松幽默、信手拈来又不失文化底蕴的主持风格,还具有控场能力、机智的反应和完美的口才,是一个有真功夫的专业主持人。

10、王适娴

1990年2月13日生于江苏苏州,毕业于南京财经大学、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女子羽毛球队运动员。 2011年5月,王适娴跟随中国羽毛球队获得尤伯杯冠军,成为中国羽毛球队内新的世界冠军。2014年5月,王适娴再次跟随中国羽毛球队获得尤伯杯冠军。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