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茶艺视频,茶艺手法
茶道茶艺视频,茶艺手法?
取用器物手法
捧取法,搭于胸前或者前方桌沿的双手向两侧移至肩宽,双手掌心相对捧住基部移至需安放的位置,轻轻放下后收回;再去捧第二件物品,动作完毕复位。用于捧取茶样罐、箸匙筒、花瓶等物。端取法,双手手心向上,掌心下凹,平稳移动物件。用于端取赏茶盘、茶巾盘、扁形茶荷、茶匙等。
提壶手法
侧提壶,大型壶是右手的食指、中指勾住壶把;左手食指、中指按住壶钮或盖。中型壶是右手食指、中指勾住壶把。小型壶是右手拇指和中指勾住壶把。飞天壶,右手大拇指按住盖钮,其他四指勾住壶把。提梁壶,右手除中指外四指握住提梁,中指抵住壶盖。大型壶,右手握提梁把,左手食指、中指按壶的盖钮。无把壶,右手握住茶壶口两侧外壁。
握杯手法
大茶杯,无柄杯是右手握住茶杯基部,女士用左手指尖托杯底。有柄杯是右手食指、中指勾住杯柄,女士用左手指尖轻托杯底。闻香杯,右手手指把闻香杯握在拳心,或者把闻香杯捧在两手间。品茗杯,右手大拇指、中指握杯两侧,无名指抵住杯底,食指及小指自然弯曲;女士把食指与小指呈兰花指状,左手指尖托住杯底。盖碗,右手大拇指与中指扣在杯身两侧,食指按在盖钮下四处,无名指和小指搭住碗壁。女士双手把盖碗连杯托端起,放在左手掌心。
翻杯手法
无柄杯,右手反手握茶杯的左侧基部,左手用大拇指轻托在茶杯的右侧基部;双手翻杯成手相对捧住茶杯。有柄杯,右手反手握杯,左手手背朝上用大拇指、食指与中指轻扶茶杯右侧基部;双手同时转动手腕,茶杯轻轻放下。
温具手法
温壶法,开盖是左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按在壶钮上,揭开壶盖,把壶盖放到盖置(茶盘)中。注汤是右手提壶,按逆时针方向低斟,使水流顺茶壶口冲进;再使水从高处冲入茶壶;等注水量为茶壶的1/2时再低斟,使开水壶及时断水,轻轻放下。加盖是用左手把开盖顺序颠倒就行。荡壶是双手取茶巾放在左手手指上,右手把茶壶放在茶巾上,双手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使茶壶各部分充分接触开水。倒水是根据茶壶的样式把水倒进水盂。
温盅及滤网法
揭开盅盖,把滤网放到盅内,注开水。
温杯法
大茶杯,右手提壶逆时针转动,使水流沿茶杯壁冲入,约容量的1/3后断水,使茶杯内外均用开水烫到。小茶杯,翻杯时把茶杯相连排成一字或者圆圈,右手提壶内杯内注入开水至满;使茶杯内外均用开水烫到。
温盖碗法
斟水是提壶逆时针向盖内注水,注入碗内的1/3容量时壶断水,开水壶复位。翻盖是右手取渣匙插到缝隙里,左手手背朝外护在盖碗外,手掌轻靠碗沿;右手用渣匙从内向外拨动碗盖,左手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把碗盖盖在碗上。烫碗是右手大拇指和中指搭在碗身中间部位,食指抵住盖钮下凹处;左手托碗底,端起盖碗,右手呈逆时针转动,使盖碗内各部位接触热水。倒水是右手提盖钮把碗盖靠右斜盖;端起盖碗移到水盂上,水从盖碗左侧倒进水盂。
冲泡手法
头正身直、目不斜视,双肩齐平、抬臂沉肘。如果开水壶比较沉,双手取茶巾放在左手上,右手提壶左手托住壶底;右手使水流顺着茶壶口内壁冲到茶壶(杯)里。
中日韩三国的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在历史上曾对韩国和日本的茶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当代,日韩的茶文化对中国茶文化也带来了良好的影响。
那么,中日韩三国“茶”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三国的茶文化、茶具、茶道精神分别是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日韩三国的“茶”吧。
一、茶文化和茶艺
茶文化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是比较广泛的,它固然以茶道为核心,但茶道毕竟只是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茶文化至少还要包括茶文学、茶艺术、茶馆文化、民俗茶文化等。
1、日本
在日本茶文化中,茶文化与茶道几乎是同义语,茶文学、茶艺术等全部汇聚在茶道 之中,故有日本学者称日本茶道是“综合文化体系”。
而日本的茶艺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发展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可以说是将“仪式感”演绎到了极致。
点这里,详细了解日本茶道的“前世今生”!
2、韩国
在韩国茶文化中,茶礼是主流,与日本的茶道相近。
韩国的茶礼不完全同于日本的茶道,而是发展出了一套以五行茶礼为核心的茶礼流程,点这里,详细了解韩国茶礼的起源和发展。
韩国的茶文学发达于日本,比如崔致远、李行、权近、李奎报、李崇仁、郑梦周、李樯、崔怡、金正喜等人撰写许多汉文茶诗和茶文。
而日本仅有空海、嵯峨天皇等人撰写有少量茶诗文,影响较小。
3、中国
在中国茶文化中,茶文化的各个方面,如茶道、茶文学、茶艺术、茶馆文化、民俗茶文化均很发达。
其中,茶艺是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形式之一。
比如玻璃杯茶艺、盖碗茶艺、紫砂壶茶艺等,都是中国茶艺的优秀代表。
在中国茶文化中,茶道与茶文学是双峰并峙,民俗茶文化更是异彩纷呈,茶馆则是中国茶文化中的独特风景。
二、茶器的对比
1、日本茶器
日本的茶道虽源自中国,但也走出了自己独特的精心禅境来,集茶、书画、香、花为一体,用生活美学、心学层面之礼节表达出来。
茶器是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对茶道器具极为讲究,茶道器具名目繁多,不但有大小之分,还有“和物”与“唐物”、“高丽物”之区别。
战国时代,日本就把来自中国的茶器视为宝物,如果奖赏给立功的武士一个茶罐,武士就会欣喜得如同获得了一座城池。
从镰仓至室町(1336—1573)时代,日本出现了著名的“六大古窑”:濑户、常滑、信乐、越前、丹波、备前。
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日本各种“烧”的前身,现代还有美浓烧、有田焼(相当于中国景德镇陶瓷)、清水烧等。
除了陶瓷茶器,日本的铁器、银器、锡器等所制作的茶器也是独树一帜,纹样精美、做工考究。
2、韩国茶器
韩国茶器最早是以陶瓷为主,而韩国陶瓷的历史起始于土器。
大约在10世纪,韩国开始能够烧制青瓷和白瓷,其中青瓷的生产离不开中国五代时期越窑的影响。
在12世纪,得名“翡色”的深邃青翠釉色、铁锈花绘画装饰以及有黑白装饰效果的镶嵌技法,都属于高丽青瓷特有的面貌,青瓷的生产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的高丽青瓷有两大著名生产地:康津和扶安。
和青瓷相比,白瓷直到15世纪初才开始真正成功进入生产。
白瓷清洁简素与朝鲜王朝的统治理念儒家思想契合,白瓷被规制为帝王用器。
白瓷茶器和青瓷茶器作为韩国茶器的代表,不仅在历史上熠熠生辉,在现代依然是韩国人茶器的主流茶器。
3、中国茶器
中国茶器经历了汉、唐、宋、明等几个朝代的发展,每个时期各不相同。
西汉时期的茶器同食具、酒具共用,并且已开始出现了专用茶器。
唐代贵族王朝主要用金银茶器,普通百姓则用陶瓷茶器,生活讲究的大户都备有全套的碾茶、泡茶、饮茶器具。
宋代以后,茶盏是一种小型茶碗,敞口小底,有黑釉、酱釉、青白釉及白釉多种。
元代青花瓷茶器声名鹊起,而白瓷上缀以青花纹饰,既典雅又丰富,和茶文化内涵的清丽恬静很一致,深受饮茶人士的推崇。
明朝时期,宜兴紫砂陶与景德镇的瓷器同时发展,“景瓷宜陶”在烧制釉色、造型上都有了极高的革新发展。
清代茶器品种增多,色彩多样,从而把茶器制作推向新的高度。
到了现代,中国人民使用的茶器“包罗万象”,陶瓷、紫砂、玻璃、金属茶器各显其奇,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有了新的发展。
三、茶道精神
茶道精神源远流长,不仅在中华大地上呈现出千姿百态,其行为艺术更随着我国的对外交往而传播到世界各国。
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倡议输出中华茶文化,已成为我国融入世界大同的重要手段。
中日韩茶道的精神兼容并蓄又各有不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日韩的茶道精神。
1、日本:“和、敬、清、寂”
十六世纪末,千利休开创了正宗的日本茶道,提出了“和敬清寂”四个字。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以调节人际关系;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除了和敬清寂,日本茶道还有“一期一会”之说,这是日本茶人在举行茶事时抱有的“一生一世只一次”的信念,来源于佛教的无常观。
2、韩国:“和、敬、俭、真”
韩国提倡茶礼以和、静为根本精神,其含义泛指和、敬、俭、真。
“和”即和善,“敬”即敬重、礼遇,“俭”即俭朴、清廉,“真”即以诚相待。
韩国茶礼的整个过程,从环境、茶室陈设、书画、茶器造型与排列,到投茶、注茶、茶点、吃茶等均有严格的规范与程序,力求给人以清静、悠闲、高雅、文明之感。
进入20世纪,韩国的茶礼逐渐走出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
韩国的茶礼以“和静、清虚、中正”为精神脉络,表现出心地善良、礼貌谦恭、简朴廉政等东方传统美德。
3、中国:“俭、清、和、静”
作为茶文化发源地,中国的茶文化内容丰富,茶道精神历史悠久而且提法多有不同。
陆羽在《茶经》里用“精行俭德”四个字强调了茶对于人格的自我完善性的重要性,“精行俭德”曾经被国人当作茶道精神的内涵。
茶学家庄晚芳先生总结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
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在“廉、美、和、敬”中“和”是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一个“和”字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
它意味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统一与和谐的,并由此产生并实现了“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
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用“俭清和静”四字提出了对中国茶礼的理解和定位,并被茶界广泛推崇。
茶尚俭,就是勤俭朴素;茶贵清,就是清正廉明;茶导和,就是和衷共济;茶致静,就是宁静致远。
他提出中国茶礼“俭清和静”的核心思想,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做到“俭清和静”,而且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茶人。
相比韩日茶道,中国茶文化的宗教色彩较淡薄,而是把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选择和发挥的余地。
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从街边挑夫到闺中小姐,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
纵观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茶文化,和善知礼,清心真诚乃是不变的茶道精神。
这些可贵的精神和追求延续至今早已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的瑰宝,同时也应该成为后人继续追求和传承的美德文化之一。
中日韩茶文化同根同源,经过上千年的发展,融合了各自民族文化的养分。
三者在很多方面有相辅相成、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各具千秋。
中日韩三国彼此以茶结缘、以茶会友,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三国人民都共同体味着茶香中蕴含的包容、亲和与凝聚之力。
喝红茶和喝绿茶?
每款茶的泡法其实都是不一样的,茶艺不仅跟茶叶的冲泡有关,其中还涉及茶叶的投茶量、水温、出汤的时间......
针对题目来回答红茶和绿茶的茶艺茶艺。
器皿绿茶冲泡时我们常用玻璃杯冲泡,不是说盖碗不能冲泡绿茶,而是因为用玻璃杯冲泡绿茶更具有观赏性。
红茶在冲泡时使用白色盖碗冲泡,这有利于观察红茶的茶汤
水温说完器皿,我们来说水温,水温对茶的滋味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水温低了,茶的味道没有泡出来,水温高了,茶叶所包含的异味也就出来了。
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茶,不能用100度的沸水冲泡,一般开水开后冷却到水温80-85度为宜,如果急着泡茶,可以先把水倒入干净的公道杯中冷却,之后到了一定的温度就可以冲泡(平时泡茶小经验)。
茶叶愈嫩、愈绿,冲泡水温要低,这样泡出的茶汤一定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
红茶和中高档绿茶则要用水温90-95度的沸水
投茶量茶类不同,投茶量也会不同,假设150ml的盖碗,投茶量应该如下图
投茶量不能单单只是看这茶类去投,这样是不标准的,我们刚刚说的那个投茶量是假设在150ml的标准下去设定的,如果你泡茶的盖碗不是150ml,按这样的投茶量泡出的茶也不会好喝。
绿茶茶叶较为鲜嫩,浸出物出来的快,所以在冲泡是,投茶量刚好覆盖满盖碗底部的量就可以了。
红茶的投茶量与绿茶相似,差不多也是覆盖满盖碗底部的量,不过可以比绿茶稍稍多一些。
茶艺不单单指泡茶的技艺,从茶叶的取样、投茶量、水温、出汤时间等等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都会影响茶叶的味道
怎么形容一个人茶道高明?
形容一个人茶道高明之处在于他对茶道的见解,比如他说到茶道讲究五境之美——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他说又苦又甜的茶里,可以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和哲理。
茶艺大师结局?
回归故里。茶艺大师自幼学习品茶,口味精准,堪称一绝。他经营茶庄多年,收入颇丰。晚年在杭州郿坞置办田产,安度晚年,自在逍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