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谷温泉,咸宁温泉夏天开吗
桂花谷温泉,咸宁温泉夏天开吗?
开,室外池部分开放,其它主要是水上娱乐项目。咸宁温泉,又名沸潭,水温达到50℃,被称为"温泉虹影"。这里共有泉眼20余处,经常沐浴可以防治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肠胃病、神经炎、溃疡病、感冒。除了温泉,咸宁的星星竹海也很不错的去处。咸宁又是我国著名的"桂花之乡",到金秋八月桂花飘香之时,当地总是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你第一次远行是去哪里?
穿越西藏,穿越梦想!
每一个人人生的第一次旅行,一定是记忆深刻,难以忘怀,我的第一次旅行同样如此。
1987年7月我骑自行车,从重庆出发经成都,广元,天水,兰州,西宁,格尔木,青藏线,到拉萨,然后从拉萨走川藏线,经巴塘,理塘,康定,成都回到重庆,全程90多天。
当时那个年代,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几年,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向往自由,张扬个性,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出来,有如火山喷发。1975年中国第一位长江漂流者,尧茂书首漂长江,76年中国长江漂流,黄河漂流,徒步长城,……,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融入大自然,展现对未来的信念。那时从部队复员回地方工作,在这种背景下,自己也有一点小小的激动,产生了骑自行车到西藏的想法。
出发前做了一年多准备工作。买了一台加重永久自行车,那个时候自行车是限购物质,需要侨汇劵在指定的外汇商场才能买到。买了一台理光相机,周末的时候就骑上自行车,出去练习摄影,自己学习冲洗黑白胶卷。
当时国内的物资还比较匮乏,市面上买不到旅游背包,自己找帆布,仿照地质背包做了一个包 ,没有睡袋,买了一床鸭绒被改装成睡袋。
平时骑自行车锻炼身体,学习修理自行车,把自行车几大件拆散,然后重新组装。
那时没有手机,没有导航,买了一本全国分省交通图册,了解每一段路程之间的距离,特别是熟悉青藏线川藏线沿途道班,兵站的分布。因为那个时候,青藏线川藏线基本上没有住宿,住宿只能住道班或者兵站。
准备了近两年时间,1987年7月4日骑车从重庆出发。
那时没有高速公路,都是走国道,从重庆出发第一天骑到永川,骑了130公里,第二天骑了150公里。因自行车不能变速,只有一个档,车身自重也重,所以骑起来费劲,特别是上坡登起很费体力,头两天骑下来人还没有完全适应,感觉有点头昏脑胀。五天后到达成都,成都有亲戚,休整了几天,考虑到沿途可能遇到野兽,在成都买了鞭炮,补充物品,然后出发往广元方向。
从成都出发经过广元,陕西勉县,甘肃天水,再到兰州,然后进入青海的西宁,格尔木,这一段路大多数沿途还有旅店,可以住宿,但是从格尔木开始进入青藏线到拉萨这一段,当时沿途基本上没有旅店可住,只能选择住宿道班,兵站。兵站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都在100公里以上,所以每天要算好时间和距离,赶到当天的住宿目的地。
记得有一天,到达一个工区道班,这是当天唯一一个可以住的地方了。道班的工人师傅很热情,拿出自己仅有的吃的,一个大帆布提包,里面装着从家里带来的饹饼。这一袋饼就是他一段时间的口粮。当时这个饼可能也放了一段时间了,有的已经生了霉点,骑行一天,饿的不行,吃起来也是狼吞虎咽。第二天走时,送了几斤全国粮票给道班师傅,那时粮食是限量供应,需要凭粮票买粮。
那个年代,很看重介绍信,到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介绍信,不好办事。
到了格尔木,带上在重庆出发时开的介绍信,到当地体委说明情况,开了介绍信,然后又到兵站格尔木大站,开了介绍信,请青藏线沿途兵站给予帮助。到格尔木时身体状况已经适应了高原骑行,每天正常情况下能骑100多公里。那个时候骑行的人很少,青藏线全程走下来,就见过三起骑自行车进藏的,其中一起是在青藏线途中,遇到两个老外骑自行车前往拉萨,当时看见他们的自行车可以变速,而且自重也很轻的那种,上坡可以直接蹬上去,而我只能老老实实的推着自行车上坡,心里那个羡慕啊!
一般到了兵站,找兵站领导,拿出介绍信,说明情况,然后安排住宿用餐,通常吃住交1-1.5元钱。很多时候兵站都很热情,直接免费。那个时候重庆和四川还是一家,西藏很多四川的官兵,见面都是老乡,加上自己也当过兵,所以也谈得拢。
翻唐古拉山那天,印象深刻,头天晚上住温泉兵站,早上8点多出门 外面刮风下雪,风雪中夹着小冰雹,这里到唐古拉山口还有70公里,顶着风雪,推车上坡,有一点缓的就蹬一会,下午三点多钟到唐古拉山垭口,70公里走了7个小时。唐古拉山上,两边白茫茫一片,在唐古拉山垭口拍照的时候,遇见一队军车路过,一聊都是四川老乡,他们留下联系方式,邀请我到拉萨和林芝后到他们那去玩。
那一天在海拔5千米以上,骑行了159公里。当天晚上到达安多兵站。
8月25日下午5点多到达拉萨,前往拉萨郊外16团部队营房。找到青藏线途中认识的几位老乡。在拉萨的几天里一直住在部队,白天骑自行车到拉萨市区去参观游览,下午回到营房后和老乡们一块儿聊天,喝酒。
到拉萨的第二天,去西藏自治区体委,找到办公室刘主任开了两张介绍信,一张是给川藏线沿途各站,另一张是给西藏军区后勤部。随后到邮局,发了4封电报和明信片,给家里报平安。
在邮局碰到从成都骑自行车走川藏线到拉萨的四位朋友(回成都我们又见了面),他们介绍,通麦前面,有一段公路塌方,约10 公里长,很险。他们的自行车是请当地人扛过来的,自己背包从山崖边越过,其中一个人的包和钱都掉到山下江里了,人差点丧命。
在拉萨呆了7天,参观了布达拉宫,游览了大昭寺,八角街,参观西藏雪屯节闭幕式。
布达拉宫金碧辉煌,金银珠宝无计其数,历史遗迹厚重,承载着藏民族的所有。八角街,人称老街,围着寺庙的一周是卖各种东西的店面。来这里的人很多,当地做生意的,外来旅游的,其中有不少外宾,各地前来朝拜的藏民在大昭寺前磕长头,此地可谓,先进与落后,原始与文明的大混合,充分展现出拉萨对外开放的姿态。
9月2号早上离开拉萨走川藏线返程。川藏线当时的路况,比青藏线要难走得多,青藏线虽然海拔高,但总的来说比较平坦,而且多数都是油面路,而川藏线上山下山,海拔落差大,基本都是土路,加上是雨季,一下雨道路泞泥,很难走,行车速度很慢。
尼西会老乡:
9月5号早上离开皮康兵站,公路沿着一条大河而下,沿河两岸,青山绿水,云雾缭绕,银色的丝带从山顶绕着山腰,一直延伸到山脚,公路两旁古木参天,靠右边的山崖,时常有塌方,途中有一段公路,被山上流下来的水淹没,自行车很难过去,费了好大的劲,才绕过去,下午2点,开始下雨,披上雨披继续前行 裤子和鞋被雨水淋湿,晚上8点赶到尼西教导营,在教导营门口遇到老乡,我们再次见面非常高兴。那个时候肚子是很要紧的事,随后动手煮饭,电炉较慢,忙了三个小时,饭菜弄好,很丰盛,青椒炒腊肉,炒鸡蛋,拌皮蛋,一会儿另外几位老乡也来了,买了水果,糖,烟。晚饭后,大家一块聊天,一直聊到晚上一点多钟。他们都是我在青藏线途中认识的四川老乡,在汽车团当兵。
第二天是星期天,部队休息,下午我们自己动手做菜,大家一块喝酒,聊天,晚上又到老乡教导员那里去玩了一阵,出来已是11点,那天晚上天气特别明朗,空中悬挂一轮明月,又圆又亮,将营区的小桥流水照的得如同白天,四周山峦,银辉铺洒在树丛。那天的夜色,多年来记忆犹新,时常回想起那个明月当空的夜晚。
深山夜行:
9月7号早上告别了几位老乡,当天翻越色吉拉山,上山有三四十公里,自行车不能变速,上坡蹬不动,只能一直推着走,离山顶还有十几公里时 ,已经累得够呛。下午8:30赶到山顶,山顶有块牌子,上写“色吉拉山,海拔4720米”。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闪着银光,风吹着垭口的经幡,呜呜着响。拍了一张照片,然后骑车飞奔下山,山路很陡,左边是山壁,右边是悬崖,半小时后,天色开始黑下来。只好放慢速度,不一会,雪山顶升起一轮明月,月光透过路边高大的树林,向公路投来一束束亮光。转过一个弯,高山将月光挡住,那个时候没有强光电筒,普通电筒光弱,照着看不清路面,被路上的石头,木棒绊倒,摔了好几次,还好不太严重。这样独自一人在深山老林中放夜车下山,走了30多公里,晚上11点多钟赶到鲁朗兵站,兵站正在放电影,找到站长说明情况,安排好住宿,晚餐是没有了,冲了点奶粉充饥,然后写当天的日记。
过塌方区:
9月8号,从鲁朗到通麦58公里。已知途中有塌方路不通,原估计一天赶到没问题。9:30骑车出发,刚走出约几公里 一处泥石流将公路阻断,一辆推车正在清除障碍。等了约20多分钟,脱掉鞋,挽上裤腿,躺着泥浆推车冲过去。向前走不远,又遇一处大塌方,路基全部冲断,约有30多米长,左边是很陡的密林,右边是奔腾的河水,当时想可能过不去了,但如果退回去,10天半月,路也不可能修好,只好硬着头皮,想办法过去。先把车上的东西全部卸下来,然后背上背包,搬着东西通过密林走一段儿,再回过头去扛自行车,这样来回折腾了一个半小时,全身被汗湿透,累得筋疲力尽,才绕过这一段路。
继续往前走,公路不时被山上冲下来的泥石流挡住,只好又卸下东西,扛车而过,下午5:00左右,到了104道班。这里离通麦还有10公里,但公路铁桥被江水,大石冲垮。江面上横着一根钢丝绳,上面挂一个滑轮,过江只有吊在滑轮上拉过去。在江的对岸,就是大塌方开始的地段。此时天开始下雨,不敢贸然前行。在河的这边有一个哨所,执勤的哨兵正好是一位四川老乡,就在他的帐篷里住了一晚。由于交通通讯都已中断,他们已经缺粮,快断顿了。剩下约一斤大米,煮了一点饭,炒南瓜,两个人均作吃了一顿。
过一会又来了一些人,林芝地区检察院的,今晚过不了江,也只好挤在帐篷里住一晚, 一个小帐篷,挤了十一个人,没有被子,地上铺上雨衣,再用大衣盖着,12点多才睡。
第二天早上一早起来,吊滑轮过江。自行车和人同时吊在一个滑轮上拉过去,工钱三元。
在江对岸一民工帐篷里,喝了两碗稀饭,十点多钟,一行十几个人向塌方区走去,我请四川民工刘师傅帮忙扛自行车,老乡优惠,只要15元力钱。这一段路近10公里,塌方很厉害,半山腰的公路路基直接坍塌到江里,山脚下是奔腾的江水,山上不时有飞石下来。前几天在这一段,飞石砸死一位进藏工作不久的女大学生,砸伤一位藏族老人。当时我背着所有的行李,精神高度紧张,累得够呛。由于昨晚下雨,从山上又塌下一些乱石和大树,所有在场的人都说自行车没法扛过去了,刘师傅犹豫了一会,最后还是决定试一试,他从一边送自行车,另一位师傅在另一边做接应。总算幸运,一行人全部安全通过。中午1点到达通麦,吃过午饭,从通麦出发,沿途几公里,有不少地方塌方,老办法,东西卸下来,先背包过去,然后再回头扛自行车。这样反复折腾,筋疲力尽。晚上8点到了99道班,道班刘师傅四川人,没有多余的房间住,住在火房里,在木板上铺了两件雨衣,穿上所有的衣服过一夜,还好,房间里煮饭烧火,还不算冷,他蒸的花卷,吃了4大个,听说他缺粮,送了10斤全国粮票给他。
72个回头弯:
头天晚上住怒江山74道班,道班里多数是藏族同胞,师傅们都很热情,这里离怒江山顶30公里,离山脚10公里。早上5点出发,天还未亮,借助月光,推车爬山。怒江山,72个回头弯,闷头推,不停绕,天开始刮风下雨,道路泞泥,上坡推车很吃力,推一小段就得停下来喘气,海拔逐渐增高,达4千米以上,呼吸张开大口,鞋和裤子都被雨水打湿,下午1:00到达山顶,30公里上山路,推了8个小时。下山时,全是烂泥路,自行车挡板里裹上泥,推车推不动,一边推车一边刮泥。下午三点多钟终于到达邦达兵站。
长漂纪念碑:
9月18号来到金沙江大桥,过了桥进入四川境内,桥头立有长漂烈士纪念碑,纪念尧茂书等几位长漂壮士,站在纪念碑前,点燃一支香烟,默默献上!尧茂书当年的壮举,不仅仅是漂流长江,而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
此后经巴塘,里塘,新都桥。康定到达成都,在成都休整一段时间后,返回重庆,结束此次穿越西藏,穿越梦想的旅行。
1987年7月至今,整整32年过去,这次旅行使我同高原结下情缘 ,途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每到一处,都得到人们的帮助,支持。感谢路上有缘相遇的人,感谢旅途中给我帮助和支持的人,无以回报,愿能在今后的历程中尽可能多的帮助他人,以循因果。
图一:行程线路。
图二:介绍信。
图三:青藏线。
图四:昆仑山。
图五:布达拉宫。
图六:大昭寺磕长头。
图七:八角街。
图八:川藏线(色吉拉山?)。
图九:然乌湖。
你又想去看哪里的秋天?
我会选择中国的北方和西部去赏秋。
1.北京
老舍先生说过,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因为秋天的北平便是人间天堂。
一到秋天,故宫就美成了紫禁城。10月过后,叶落一地,冷风袭来,此时的紫禁城充满了萧瑟的文艺感。
一到秋天,红叶和银杏主打的色彩盛宴开场,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在绚丽彩叶的映衬下,美不胜收。
一到秋天,颐和园内,清宫遗存的古桂竞相绽放,幽幽飘逸的桂花香宛如天外飘来。
一到秋天,恭王府内,无数片金黄的秋叶,如随“波”荡漾的小船,摇摇摆摆、飘飘停停…把灰白色的青砖路面点缀得如天空一般,星星点点。
一到秋天,北海公园无比热闹,每年的菊花展更是引得游人流连忘返。红色白的黄色紫的,各种颜色、各种造型菊花让人甚是赏心悦目。
一到秋天,香山公园漫山遍野的黄栌树叶红得像火焰一般,撩人。
一到秋天,古老的地坛在银杏大道的装点下浪漫又神秘,蓝色的天空下映衬的更是金黄一片。
2.稻城亚丁
奥地利探险家约瑟夫.洛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整个世界里,还有什么地方有这样的景色,等待着摄影家和探险家!”这个美得惊世骇俗的地方就是稻城亚丁。
每年10月是稻城亚丁最美的季节,初秋的稻城亚丁是绚丽多彩的,大片大片的高原草甸逐渐变为黄绿色,环抱高原海子的水草也由养眼的绿色向迷人的金色过渡。
新都桥是去稻城亚丁的必经之地,她的秋天,有点让人恍惚走到了油画中。神奇的光线,无垠的草原,弯弯的小溪,金黄的柏杨,山峦连绵起伏,藏寨散落其间,牛羊安详地吃草……
黄叶和藏式的民居,小桥流水人家般相互辉映。多彩的黄叶,清澈的河水,独特的民居,宛如一幅江南水墨画。
红草地位于稻城县中,每当到了秋天,生长在水中的小草逐渐染成了鲜艳的红色,在高原阳光的照耀下,更加鲜亮。
还有各色高原海子,这些海子上倒映着青黄相间的白桦林、皑皑雪山、游走牧群、藏族村寨,祥和而宁静。
洛绒牛场是亚丁之美的集中地,近处是悠闲的牛羊与厚实的草甸,几座精美的藏式小屋在山间点缀。
牛奶海是神山中的绿宝石,清莹的牛奶海簇拥在群山之中,湖水的颜色由黑到碧绿再到蓝色,远远望去仿佛镶嵌在群山中的绿宝石。
你是不是也被美到了?
曲靖征地补偿新标准?
一类区片范围:三宝镇集镇以北(含三宝、雷家庄、雅户、何旗、温泉、五联);沿江乡南盘江以东;西城街道办事处城市规划区以外的范围。区片补偿标准:83467元/亩。
二类区片范围:三宝镇一类区以外的范围;珠街乡庄家屯、小河湾、桂花社区。区片补偿标准:72680元/亩。
三类区片范围:珠街乡二类区以外的范围;越州镇;茨营乡小河片区。区片补偿标准:57492元/亩。
四类区片范围:茨营乡小河片区以外的范围;东山镇集镇以北;寥廓街道潇湘片区。区片补偿标准:40608元/亩。
五类区片范围:东山镇集镇以南;其他区域。区片补偿标准:23536元/亩。
以上补偿标准仅包含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不包含被征收土地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费用,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标准由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调整并公布,与征地区片综合地价配套实施。
让大家知道你的家乡在哪?
我的家乡,是一个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地方,每当民族危难、山河破碎的时候,先贤俊达、英雄豪杰都不约而同,把视点和忧思,投向了这个地方一一黄龙府,以表达和寄托收复失地和疆域完整的期盼!
公元1141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立马挥枪,向三军将士发出诤诤誓言:“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从此,“黄龙府”三个字响彻华夏大地,反复不断被仁人志士传唱歌咏。
我们所熟知的陆游、李清照、林则徐、秋瑾,无不留下千古名篇。其中尤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和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先生的两首诗最为豪迈。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孙中山《挽刘道一》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李大钊《口占一绝》黄龙府就是我的家乡!
黄龙府在什么地方?黄龙府又有怎样的历史?黄龙府在山海关外,黄龙府即今吉林省农安县城所在地。
黄龙府地处松花江南岸、伊通河西畔,是古代东北少数民族聚居与发展的重要区域,曾为我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东北文明繁衍生息的发祥地之一。
七千年前,黄龙府就有人类居住。吉林大学1985年在农安县左家山遗址挖掘出土的玉石龙,填补了松花江流域7000年前考古史的空白,证明新石器时代黄龙府即有人类活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考古专家刘国祥教授指出:“左家山出土的玉石龙,是至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龙型雕塑,是中华第一玉石龙。”
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最早的龙图腾实物出土发现在黄龙府。农安县现已发现的历史遗迹共有 327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9处,遍布全县各地;出土各种文物2031件,其中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34件。
公元前2世纪,黄龙府曾为一代都城。公元前2 世纪末,高离国王子东明建立夫余国,国都就选定在黄龙府。据《三国志》记载,两汉之际,夫余是汉朝东北地区最大的属国,“其户百万,其国殷富”,开创了黄龙府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公元494年,夫余王投降高句丽,国都成为高句丽的夫余城。
公元698年始,黄龙府曾为渤海国军事重镇。同年,大祚荣建立震国,唐朝将震国改为渤海王国,唐明皇封大祚荣为渤海国国王。渤海王国将夫余城改为扶余府,扶余府是渤海国十五府之一,驻重兵防御西部契丹族的侵扰。
公元925年除夕,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率三十万大军东征扶余府,激战三天三夜攻克扶余城,渤海国随即灭亡。
公元925年始,黄龙府曾为大辽国军事重镇。耶律阿保机攻克渤海国都后,回师扶余府,身染重病,一代英杰驾崩于此。史载:“是日,紫城上空,现黄龙缭绕,可见一里,光耀夺目,于是改扶余府为黄龙府。”
辽代佛教兴盛,传闻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夜作一梦,次日上朝,叫大臣解梦,大臣说,有一草龙要与圣驾争天下,可建塔镇之。
塔始建于黄龙府东北二十公里,古称祥州,现名为万金塔乡。塔基建成,大臣又言,夜观星象,草龙西行,于是又在黄龙府城西南角建塔。
此塔为我国最北端的一座辽代佛塔,塔高44米,密檐八角十三层,建国后两次重修,恢复旧貌,塔刹巍巍,铃响至今,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国占领黄龙府后,将其作为控制混同江(今松花江)北女真等民族的军事前哨,除设行政长官外,还设兵马都部署司,修筑城堡和烽火台,是辽代五京六府之一。辽灭后晋后,还将后晋出帝石重贵及其后宫人等从燕京迁置黄龙府,封出帝为负义侯。辽统治长达二百多年,期间黄龙府渔猎、农耕文明快速发展,每年春秋之际,都要召集所属各部头领到黄龙府举行“头鹅宴”“头鱼宴”,并强向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征索一种猎鹰名叫海东青,不想惹下祸端。
公元1115年始,黄龙府曾为金国军事重镇。公元1114年,女真人不堪大辽统治,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起兵反辽,并在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市)建立大金国。阿骨打带兵三打黄龙府,最后一次困城三个月,黄龙府被金兵所破,大辽国也随之灭亡。
金先后将黄龙府命名为济州、隆州、隆安府,为金国通往中原各地的交通枢纽,在黄龙府设置上京路转运司,负责兵马钱粮调运中转,是仅次于“金都”会宁府的“银都”。
金兵南侵俘虏的北宋皇帝——徽宗赵佶、钦宗赵恒及官员嫔妃,一度在黄龙府羁押,而后囚禁在五国城。亡国之君赵佶正是在此期间,写下了那首《在北题壁》的诗: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为迎请二帝还朝,岳飞在朱仙镇立誓,“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从此黄龙府名扬天下,成为收复失地、江山一统的象征。
金灭于元,元朝时将黄龙府改为开元路;元灭于明,明朝时将黄龙府改为龙安站(交通驿站);明灭于清,清朝前期十万八旗从龙入关,黄龙府被清庭封赐给郭尔罗斯前旗扎萨克,作为游牧之地。嘉庆、道光年间,迁山东、河北汉人至此,黄龙府又见炊烟。光绪十五年重设治所,伪满州国和民国设县,解放战争时四野曾在此地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发生较大规模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称农安县。硝烟散去,往事成昨。今日之农安县,为全国第一农牧大县,年产粮食80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千分之六,年产肉品二百万吨,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张高丽等先后亲临视察。立足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农安县实施“文史立县”战略,聘请清华大学帮助挖掘、凝练、规划、传承、发展黄龙府文化,全力打造黄龙府文化旅游产业。
地方剧种黄龙戏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吉垒镇被命名为诗乡,70平方公里水面的波罗湖晋升为国家级湿地,并引伊通河水入城,形成了“一湾碧水绕城过,两岸风光入画来”的美丽景象。
黄龙府,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更是一部抵御外辱、向心家国的活教材。黄龙府,这座饱烽烟的千年古城,在中华民族的版图上,具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因此才被历代仁人志士泣血吟咏。为了彰显黄龙府的历史,农安县目前正在筹建博物馆。
居安思危,方得太平。
直抵黄龙府!
(我曾多次写过介绍家乡的文章,今借题主之问,正好推介家乡,部分照片来自《幸福农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