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入门知识,工夫茶入门需要哪些知识

2023-02-19 134阅读 0评论

茶道入门知识,工夫茶入门需要哪些知识?

茶叶种类:绿茶、白茶、红茶、青茶、黑茶、黄茶

先搞清楚你喜欢的是哪种茶,再去了解一下,冲泡收藏的讲究

茶道入门知识,工夫茶入门需要哪些知识

茶具,常用的一些茶具,如茶壶、盖碗、茶道六君子等等。

其它不要了解的多全面,主要是自己喝什么重点了解什么喝法。

有哪些经典茶文化的书?

茶经(图文版)

《茶经》(图文版)把陆羽《茶经》进行了精译,并配以精选的图片,全书图文并茂,《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茶经》的问世,对把茶提升为独立学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开创了我国为茶著书立说的先河。原《茶经》共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起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翔实。千百年来,后人不断以陆羽《茶经》为范本,续写一本本《茶经》新篇使我国传统茶学不断发扬光大。

《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是宋代皇帝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也许就因为此,走向了盛极而衰的道路,文化学者日月洲注释的《大观茶论》为我们打开了宋人创造的那个复杂瑰丽的茶世界。

《中国茶经》

它与《茶经》相比,更具有时代特色,既重科学技术,又重历史人文;把茶叶生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记述,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方法,较准确而全面地总结古代、近代和当代的茶情;是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数千年茶文化概貌的巨著。

本书涉及茶学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之丰富、论述之深入、观点之鲜明,都是目前所仅见的,是一本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的茶叶百科全书。

主要阐述了我国各个主要历史时期茶叶生产技术和茶叶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介绍了中国六大茶类的形成和演变,尤其是对名优茶、特种茶的历史背景和品质特点,作了详尽的说明;通过对茶的属性、品种、栽培、加工、贮运、饮茶,以及茶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叙述,表明了中国对茶叶科学的认识和利用过程;并对各种茶的饮用方式,特别是具有浓郁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饮茶方法和礼仪,以及茶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作了剖析,进一步反映了我国丰富多彩的茶叶文化风貌。

中国茶典藏:220种标准茶样品鉴与购买完全宝典

《中国茶典藏:220种标准茶样品鉴与购买完全宝典》全面收录220种标准茶样,对每款茶叶不仅有产区信息、历史源流、采摘标准、制作工序、市场选购、辨别方法、冲泡技巧等的详细介绍,还附有原色干茶、茶汤、叶底等精美图片,具有很高的实用及欣赏价值。每款茶汤都是经权威专家指导,按标准方式冲泡而成的。每款干茶形态、叶底风格不仅可以参照比较,还可准确辨别茶叶的优劣、真伪。本书堪称是众多爱茶人士和懂茶人士必备的茶书。

《茶道入门》

这本书谈的是初入茶道最急切需要知道的三篇课目

第一是“茶如何制成?”如果连茶是怎么形成的都不知道,那喝起茶来不就像瞎子摸象?

第二是“各种茶的认识”,市面上的茶叶有那么多种类,它们的区别何在,如果没有一些理论性的理解,难以进入欣赏的领域。

第三是“如何享用一杯茶?”包括冲泡与饮用。

学茶当然要喝茶,而且也只有从喝茶中才能获得茶的益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美学境界。非专业习茶的人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充分且正确的茶道入门知识是不容易的,笔者以从事二十五年茶道教学的经验,多次整理这类课程,皆希望使初学者能以最短的时间与精力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

到底怎么开始学化妆?

多简单!

被画着茶艺妆的绿茶抢个男盆友就学会了!

提起来我倒要感谢那个渣男,在这里就不爆你照了!让我不但学会了化妆,顺带减了肥,还遇上现在炒鸡nice的男票~从那时候的超级自卑变到现在的无比自信,多亏当年不娶之恩!

学化妆跟减肥一样,要有强大的欲望和目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是要多练多画!

新手学化妆遵循一个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单色到多色!

学习顺序:底妆→眉笔(眉粉)→口红→眼线→睫毛→单色眼影→腮红→多色眼影→高光、修容

因为是新手化妆教学嘛,我就讲讲底妆、眉毛、简单的眼妆和唇妆,妆容不会很夸张,更偏自然裸妆系↓↓

★底妆★

(化妆的基础,重点哦!)

很多集美多说打底的时候容易起皮,浮粉,其实是你前期护肤步骤不对或者选择的粉底液不适合你。

妆前护肤步骤:洁面-爽肤水-精华-(乳液)-面霜-隔离/防晒

Tips:

1.化妆前最好不要敷面膜,打开毛孔化妆品可能会进去,长期下来毛孔会粗大甚至长痘痘

2.爽肤水、精华这些一定要按摩等它完全吸收,隔离或者防晒要等它成膜以后再上底妆,要不会搓泥。所以不要选择成膜慢的~

3.隔离/防晒是护肤的最后一步,不想晒黑,一年四季都要涂防晒

我是混油皮,夏天会选择控油强一些的防晒,秋冬会选择水润温和些的,但无论什么类型,都要轻薄的,要不涂了防晒再涂粉底液,脸上跟糊了一层墙一样,不自然还闷痘。

油皮、混油皮可以参考我的防晒——雪肌精和Tinanik。

雪肌精油皮亲妈没跑了,控油能力真的强!夏天出油最厉害的时候用它,竟然一个上午脸没泛油,整个妆面看起来特别干净水润。

没什么味道,跟乳液一样,流动性还不错,容易推开,成膜速度也快,几乎是抹上以后10秒内成膜,稍微有点泛白,在能接受的范围内。

Tinanik的防晒要更温和,没有那么强的控油能力,更偏水润系,算是一款全肤质通用的防晒。

非常淡的味道,可以忽略不计,比雪肌精要更润一些,流动性强,一抹就推开,肉眼可见的成膜速度,用力搓都不会搓泥,轻薄到看不见!物化结合的防晒,贴合肤色,一点也不泛白。

粉底想要轻薄一定不能着急,一点一点慢慢涂开,多涂几层都行,但一定要薄!

粉底液要是卡粉的话,可以滴2滴精华,用打湿的美妆蛋上妆,更自然服帖~或者干皮涂完粉底液后用保湿喷雾喷一下,油皮在T字区用散粉定妆会更好。

这个季节我选择喷雾~

粉底液我是不太建议新手用便宜的,有些问题新手处理不好效果差强人意,比如露华浓的持妆粉底液,口碑两极分化严重,就是会用的用的好,不会用的卡粉卡到怀疑人生。

粉底液大概是所用化妆品里最贵的了,25岁以下的学生党,如果没有很大的皮肤问题的话,我是建议尝试气垫bb的,更自然实惠些。

阿玛尼大师粉底液,适合超级大干皮,比如题主这样老起皮的就可以试一下。

粉质细腻,能很好地贴合皮肤,不卡粉。遮瑕力度还可以,小痘印啊,黑眼圈啊,毛孔啊这些还是能遮住的,大片痘印还是需要借助一下遮瑕。

Cr:小红书 宅大圣

油皮亲妈雅诗兰黛DW粉底液,绝对是控油届的扛把子!干得有点快,上妆的时候一定要速度涂抹拍开。刚上妆有点不自然,等皮肤出油以后就会很自然,越油越美丽~

遮瑕力不错,比大师的好一点,持久度6-8小时没问题,总体来说算是一款优秀的粉底液。

说到遮瑕我突然想到痘印的问题,起痘痘的时候千万别拿手直接抠,越抠越容易留印,尤其是年龄慢慢大了,皮肤的修复力没有以前强了。

留下痘印的3个月内是最容易消下去的时候,尽快用些药膏,比你后期买一堆美白精华强的多。

我是兜里常备一个祛疤膏,姨妈期总起痘痘,等痘痘下去痘印很明显,没事就抹一抹,晚上是皮肤细胞最活跃的时候,所以睡前抹效果最好。

颜色浅的痘印一个月就差不多了,深色的至少得3个月吧,坚持涂就完了~

★眉毛★

(别小看眉毛,眉毛画不好,可能会影响整张脸)

眉毛说起来就是老手觉得简单,新手觉得困难,还得多练!

先根据自己的脸型选择合适的眉形,好的眉形会让整张脸都立体丰满~

Cr:小红书 沈小俗sj

可以买个修眉刀自己试试!实在下不去手就去寻求专业人员,帮你先修好一个眉形,你再照着去画。

几种常用的眉形画法,多练几次就好啦↓↓

Cr:小红书 叶子

★眼妆★

顺序:单色眼影+眼线+睫毛膏

单色眼影——

新手先把单色眼影学会就足够啦,练好了也是很迷人哒~

单色眼影不建议选择太多闪片的浅色眼影,容易显得眼睛肿。建议使用比肤色深一度的颜色,让眼睛看起来更深邃~

先用刷子轻轻扫一些眼影,轻轻磕一磕,让多余的粉质飞掉,然后用刷子平铺到上眼皮上再慢慢晕开。

推荐三个适合新手尤其是有点泡泡眼的眼影颜色~

Mac finjan Cr:小红书 hello大土

Colorpop deep dive Cr:小红书 猪猪奕

完美日记#v05 Cr:小红书 Fevfay

眼线——

适合单眼皮,泡泡眼的内眼线↓

Cr:小红书 小鹿酱

日常通勤的普通眼线↓

茶艺妆、狗狗眼眼线画法↓

所有眼线都是哦,画完之后轻轻闭上眼,等待3-5秒再睁开,不容易晕妆。

新手眼线笔更推荐眼线胶笔,容易画,进阶可以尝试眼线液笔。不吹不黑,我试过很多眼线笔,最不容易晕妆的性价比之王就是KISSME的了,为它爆灯!

睫毛膏——

睫毛膏涂之前,先用睫毛夹夹一下睫毛,方法:眼睛向下看,用睫毛夹在睫毛根部夹一下,再在睫毛尾夹一下。

涂睫毛的时候要用z字抖动法,避免产生“苍蝇腿”↓↓

下睫毛同样,垫一张纸避免沾到眼妆上。

画的时候刚开始力度不好掌握,可能过重或者让睫毛黏在一起,没关系,拿张卫生纸垫着,用手左右揉搓睫毛,轻一点,会揉开的。

用过不错的几款睫毛膏↓↓

美宝莲广角旋转刷头睫毛膏,性价比超高,超好用!

Kissme睫毛膏,貌似比眼线笔更火?

★唇妆★

(化妆步骤里的点睛之笔)

通常化完妆没画口红,会觉得整个脸都很苍白。我有的时候犯懒,化妆就涂点气垫,画上眉毛,再选一个自然系的口红,瞬间清纯~

口红看上去好涂,抹一下就解决,其实不然。

唇纹比较深,嘴唇容易干裂的仙女们要先用唇膏、润唇油打底,要不口红颜色涂不均匀,然后再涂。学了一个超级适合新手和懒人的涂口红方法,分享给大家~

Cr:B站 是红字呀

至于颜色嘛,真的太多了,分享几个日常的吧,新手不会出错的。

露华浓#510

Cr:小红书 黄油小饼干

Mac#see sheer

Cr:小红书 一只肥素

Mac#cockney

Cr:小红书 晶大可爱

3CE#Deffodil

Cr:小红书 Clara气球

暂时就写这么多吧,也够练一段时间的了,都熟悉了这些过程就可以慢慢加些更难的技巧和化妆品啦~

日本人真的懂茶道吗?

何为茶道

百年以来,在中国茶文化界,最大的误解与误读之一,就是关于茶道,尤其是日本茶道。本文试图以尽可能简洁的论述来澄清这一百年迷雾。

和敬清寂,这是日本的茶道精神。我们一接触茶道,就会了解到这一点。

既然“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精神,那么我们中国的茶道精神又是什么呢?结果,我们尴尬的发现,中国似乎没有明确的茶道精神。

茶圣陆羽在最古老的茶学专著《茶经》里谈到,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关于茶和道的关系的表述,似乎就这一句。于是,我们把精行俭德初步的确定为我们中国的茶道精神。 但是,这也始终存在各种争议。陆羽其实也并未明确指出,精行俭德就是茶道的精神。于是,各界人士纷纷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敬廉美、和静怡真等等。但是,也都无法统一。什么是中国的茶道精神,成为近百年以来困扰中国茶学界多年的难题。试想,一个连茶道精神是什么都很模糊的国度,谈何茶道?在茶的故乡,在茶文化的发源过,这真是一件无比尴尬的事情。未展开论述,已经自怯三分。但是,这实际上是有重大原因的。这件事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关于茶道的密码。

为什么没有明确的中国茶道精神?

上述这个问题也困扰我多年。不过在几年以前,答案我已经豁然找到了。其实,秘密在于实际上我们提出了一个错误的问题,日本茶道是什么?韩国茶道是什么?中国茶道又是什么?我们掉入了一个错误问题的陷阱。以这个问题为原点往下追问,我们永远找不到答案的。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我们把原点问题推向更远,转而直接提出问题——茶道精神的本质是什么?道,又是什么?好了,现在问题和答案一下子变得简单而清楚。

道:植根于中国文化的逻辑秘密

道,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有特殊的含义。道路,Road,这是最浅白的含义。往上延伸,道就是绝对真理,也就是上帝以及上帝法则,Ruleof God。

在中国先秦,不管是儒家、道家、法家,等等,都认可道代表绝对真理和上帝法则,只是他们在道的探寻道路和理解上有所不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过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国文化的逻辑秘密,在于中国文化认为,是道产生了万事万物,反过来,世间万事万物也都要顺天道而行。顺天则昌,逆天则亡。这个逻辑,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不言自明的,都几乎不需要解释就懂。

探寻道的过程,理解道的过程,遵循道的过程,会贯穿于中国古代先贤生命与行为的全部。老子、孔子、墨子,都是这样,连优秀的技艺人士和工匠也是这样。这种状态,叫做修,也就是回归于道。

回归于道,天人合一,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共同信仰。只是不同的流派对回归的方法理解不同。更多的中国人,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修道。仁义礼智信,都是修的状态。孔子很高兴的说他自己,70岁的时候终于可以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对通过修而逐步接近道的生活状态的表述。

道的地位如此之高,带来一个现象:中国人不轻易言道。避免给人不恭之嫌,也避免自负之嫌。比如,剑的技艺,我们不叫剑道,我们叫剑术。武,我们不叫武道,我们叫武术。书法,我们不叫书道。而在日本,日本人把这些技艺学过去之后,都叫道。剑道、书道、柔道、茶道,等等。我们终于重新谈到茶道了。

日本把这些技艺叫成“道”,是一种偷懒和简便的做法。但是考虑到日本人来到中国,把这些技术学习之后,再带回日本,教给其他接近蛮荒状态的日本人,采取了简便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必须说明,这其实并不严谨。

在中国文化的严谨逻辑中,道和术是相对而言的。道,代表来自天(上帝)的最高准则。而术,代表人创造的东西。而人创造和发明的东西,不能称为道,只能称为术。如医术,也不称医道。计算的方法,我们叫算术。

在中国文化的严谨逻辑中,技、艺、道,又代表了三个层次。首先是学习技术,技术学到精通,就到了艺术的高度,叫炫乎其技;再往上走,叫出神入化,这就近乎合道,但也不能说是道本身。

在日本,茶道是茶之术的不严谨表达。

介绍到这里,基本的答案已经很清楚了。茶之术,以中国文化的严谨逻辑,是不称为道的。

陆羽在茶经中,讲到的都是茶之术,就是种茶的方法,制茶的方法,煮茶的方法等等。以陆羽的文化和学识高度,他是绝不会把这些称为茶道的。在《茶经》中找不到茶道二字,非常正常。

日本从中国学过去的茶道,严格而言,也不可称为茶道,只能称为茶术。但是日本已经叫了上千年了,也叫开了。只能就这样了。

有学者认为,中国当前的时代是一个低级的茶艺表演的时代。我不太赞成这个说法。不要认为茶艺是低级的,茶道才是高级的。茶艺实际上是一个很高的层次,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名称。只有技的基础打好了,才能上升为艺。在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就有很高的地位。我们楚天茶道中心也在持续的讲授茶艺。大家不要觉得茶艺两个字丢人。茶艺表演也不丢人。

在中国的职业体系中,我们有制茶师体系,有评茶师体系,也有茶艺师体系,这些用词是严谨的。叫茶道师,反而不严谨。因为我们都不能自称已经得道。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茶,茶艺表演存在也是必要的。在最近20年,从一片蛮荒到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大兴,茶艺的推广功不可没。而且,我们看到,茶艺在中国的进步也是非常可喜的。延展开来,中国的茶馆设计、茶器设计、茶包装设计、茶服设计、包括茶本身的健康研究,都有了巨大的快速的进步。

以茶合道,中国不需要专门的茶道精神。

弄清楚所谓茶道其实是茶之术的不严谨的叫法,后面的问题就好办多了。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找不到太多关于茶道的表述,也就成了非常好理解的一件事。毕竟,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东西,以严谨的居多。不严谨的东西,大量被校订掉了。

下面,我们再解剖所谓茶道精神的问题。

日本的茶道精神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了,韩国的茶道精神是什么,我们也知道了。中国茶道的精神是什么,我们居然不知道。好尴尬。

这个问题的答案更加简单,所谓日本的茶道精神、韩国茶道的精神,都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脉,如此而已。

说道茶道精神,我想起了我们每个城市都有的城市精神。每个大城市,从北京到武汉,似乎没有城市精神,城市就没有文化了。每个大学也都有校训,我的母校武汉大学的校训是自强弘毅求实创新。其实,大同小异。

各种校训的提出,各种城市精神的提出,以及各种茶道精神的提出,其实差别不大。因为他们都指向道,指向修。不修,不实行,一切都是空的。

中国没有提出自己的茶道精神,是因为中国人根本不需要一个专门的茶道精神。

在中国人的看法中,茶,是辅助自己修炼的。往哪个方向修,他非常明白。《道德经》、《论语》等经典、包括佛经,已经足以指导他修炼了。他不需要另外有一个茶道精神指导自己修炼。孔子如果活到现在,他也不需要学习和了解各种行为准则,他的学问与修养体系中完备的符合这些要求——如果这些要求是合理的、合乎道的。

茶能够帮助修炼,这是中国古代人普遍认识的价值。儒释道都喜欢茶,他们都知道茶能助修。唐代陆羽那个时代,已经普遍是这个情况。同时,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此普遍,社会人士对茶的喜爱,就像对邻家女孩的喜爱与赞美。亲热而不轻浮。苏轼的诗把好的茶比喻为美女。“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在清代的时候,有一位禅宗大师金田。他到湖北远安的鹿苑寺讲学,喝到了当地的鹿苑黄茶。这是中国最好的黄茶之一。他喝了之后极为赞叹,就写了一首有名的诗赞美它:“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种馨香满面熏;不但清心明目好,参禅能伏睡魔军。”在这首诗中,他说的很清楚。茶的品质与土壤和生态的关系,茶的品质表现,茶的养生功效,最后,他讲到了茶和修炼的关系。好茶,是助修之物,是可以帮助他修炼的。

警惕拜茶教,兼谈日本茶道的问题。

讲到所谓日本的茶道精神,要谈谈茶的历史了。

中国人最早发现和利用了茶。但是最初茶是作为药用的。茶有解毒等等功效。后来茶成为了饮料。到唐代,茶已经被中国人大量饮用。但是,饮用的方法以调饮为主。就是要在茶汤里加些其他的东西,盐、奶、花生,等等。现在,在欧美,还是大量采用调饮法。中国周边的民族也是大量使用调饮法。但是陆羽,又是伟大的陆羽,在茶经中明确的倡导了清饮法。不主张在茶中添加任何别的东西。清饮茶,感受茶的本味。茶中有至味。这是陆羽的伟大见识。

清饮法,从此成为中国最主流的饮茶方法。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提倡清饮,以清饮为主。清饮完一款茶,甚至我们还要清清口,再品下一款茶,避免串味和夺味。

在唐宋的时候,日本人来到中国,带回了茶籽,带回了种茶法,带回了制茶法,也带回了吃茶法。在明代的时候,日本人再次来到中国,主要从中国沿海省份的寺院,带回了禅宗思想,以及用于礼佛的茶的仪轨。抹茶道和煎茶道,就是两个不同阶段被带到日本的。又形成不同的流派。

千里之遥,大风大浪,出生入死,中国茶艰难的来到日本。其所受到的礼遇和尊崇可想而知。茶道,在日本实际上变成了接近于茶的宗教,崇拜于茶的一种宗教。“和敬清寂”成为日本茶道精神,实际上是中国佛门其中一支的礼佛要求。但是在中国,拜的是佛而不是茶。茶是用来敬佛的。

在一杯源于中国的茶面前,武士卸下刀剑,众人顶礼肃穆。但是,在茶的故乡,中国,绝不会普遍出现这种情形。如上面所说,中国人首先发现了茶,也利用了茶。中国人把茶当成邻家女孩,当成助修的伴侣,亲切、美好而随意,但是不会顶礼膜拜,不会偏执,不会古板,不会拘束,不会高深莫测。

结语:走正道,识偏道

道的思想,源于中国。修道,贯穿于中国古代先贤的几乎全部精神生活。抚琴、焚香、书法、品茗、太极、武术,以及百行百业的工作,如制药,都贯穿着修炼因素。古人把制药的过程,叫修合。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受《道德经》、《论语》等经典的深刻影响,中国人在修道中尚静。“至虚极,守静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成为各行各业入门的第一课。不静,就不足以生慧,也就不足以悟道,技艺也难以提高。有了静的工夫,加上重德,就逐步走上了道德修为与技艺双重提高的美好之路。

我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在当代,茶是中国国学的入门。顺着一杯中国茶,我们走进去,里面就会次第展开中国古老而伟大的文化传统。从书法到绘画,从音乐到哲学,以致修炼,文武兼备。茶,来源于伟大的自然,灵山秀水滋养了它。由于它的独特的吸附能力,它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然能量和气息,尤其是那些好生态地方出产的无污染好茶。

茶道,如果我们一定要用到这个字眼,我们的表述是“以茶合道”。

道,存在于汉字文化圈。历史上的韩国和日本,都在这个文化圈,都是这个文化圈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而言,真正的茶道精神,也就是以茶合道。她存在于中国的文化内涵和体系中,并不在日本。日本茶道,是道的思想,流变于日本并与茶结合的一支。日本茶道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支。

但是,由于地理环境与民族的性格特点,日本茶道要特别自我警惕以避免走向偏执和孤冷。道,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国经历了可怕的衰落。但是,在这样一个神眷顾的国度——神州,中国还是有少数人始终怀抱希望,并未彻底放弃信仰。静水深流,实际上我们看到缓慢的回归正在发生。修,从自身做起吧,从一点一滴做起吧。静心和诚信,是以茶合道的第一步。

不迈出这一步,伟大的中国文化道统终将完全消失,永远都不会再回来。

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将饮茶视为生活规范,藉以修身养性,学习礼仪,以环境幽雅为主体,以高尚享受为目的。而其缺点乃是违背时代,脱离现实,费时费事,名为固守茶道的传统,实仅维持茶道在充当古迹。

在香港国际茶展上第一次现场看到地道的日本茶道表演,除了感觉新鲜之外,更多的是感慨。一方面感慨以茶为国饮的中国居然鲜见地道的茶艺;另一方面感慨日本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传承的能力。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就以瓷器、茶叶和丝绸闻名于世,可见茶叶种植加工和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怎样深厚的底蕴,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茶酱醋”中就有“茶”,每有客人到访,中国人第一件事就是“上茶”,遇到尊贵的客人还要“上好茶”,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将“茶”作为招待客人的重要物品,以茶待客这个传统至今未变,但中国人对于茶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做得太少了,难怪有个日本人说走遍整个中国也就在潮州还能看到中国茶道的影子。

反观日本茶道,他们有一个严格的程序,每一个细微的步骤都体现了对客人的尊敬,从茶道也可以看到日本人的礼仪和待客之道。如果不是因为历史的原因使我对日本人有另外的偏见,仅从茶道表演来看,我 对日本民间的文化是非常赞赏的。日本学习中国主要追溯到盛唐时期,从盛唐至今,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变迁,日本人对于优秀的文化始终能保持传承,我想这也是日本能够成为世界强国的原因之一吧。

对于如何欣赏艺术作品?

面对一幅画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去欣赏它呢?它的美究竟在哪里?为什么有人能看出它好在那而我却不能呢?相信很多朋友在欣赏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下面我们讲讲。

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应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评、赏析中国画的主要准则。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石涛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要有气势、豪气、不能有匠气、俗气。元代杨维桢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

▲北宋 范宽《雪景寒林图》(参下图)

笔墨浓重润泽,皴擦多于渲染,层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笔墨

“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列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出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笔墨的动态、势向、韵律、节奏,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所以说,写意性是中国画的精神实质。

▲明 吴伟《江山渔乐图》(参下图)

此画在空间处理上,前实而浓重,远景虚淡,更接近真实的自然风景,表现的是江南的秀色和渔民生活。江边高树坡石,其上远山层叠,江中渔舟有停泊,一幅秀润美丽的江山渔乐图卷。

中国画家讲究以气运力,有气为活笔,无气为死笔。笔断意连、形断气连、迹断势连均有气接,因而作品才能气势逼人。

笔韵是中国画家追求的较高境界。运笔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节律,情感起伏,通过气与力的统一变化而形成用笔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亦是画家心弦的拨动。

中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是其基本特点,墨不仅能决定形象,分出明暗,拉开距离,代替色彩,还能制造画面的气氛。观其面目时往往尚未看清具象形态,就已被画面笔墨中溢出的抽象意韵所感染。

构图、形式

中国画的构图有多种形式,也有多种提法,习惯称谓“章法”、“布局”。作者将要表达的内容与形式加以组织、安排,构成一个体现个性、呈现气势、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构图法则有其自身规律,最主要的规律就是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构图的来源是生活,是眼界,是修养,是格调。

▲明 唐寅《湖山一览图》(参下图)

全图景物处置洗练而谨严,墨色和泽有神,所绘景色,荡漾着一股秀美的生活气氛,内容和形式互相渗透,融而为一。

构图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为中国画使用独特的散点透视法。用这种透视法来展现绚丽多姿的世间万物,给作者带来极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求物体现象,只求构思和形象入“理”。

看画还要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利用不固定的视距、观其物象。远看大势气韵,近看点线质量。“豪放不忘精微”,往往在细小的部分,虚的部分更能体察作者的绘画能力。

中国画讲究稳中求奇,险中求稳,着意对比,打破对称,形成一个富有节奏的协调整体。中国画多采用“三七停”起手法则,多把主体物象放在三七点上,对打破均衡,匀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易于形成韵律节奏,给观者以视觉美感。

长期的练习的话,最重要是提高眼界,而通过这个如何欣赏。你会发现其实你就在做类似的积累工作。

可以的话,你完全可以根据你的喜好临摹一幅你记录下来的画作(参下图)。

要从作品艺术语言的角度去欣赏——侧重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结构、明暗、肌理等。艺术创作更注重艺术本身语言的探索和创新,如梵高的《向日葵》其强劲的笔触所产生的力度、厚度,充满着一种燃烧着激情的画面给人以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是一幅依靠作品本身语言来打动人的名作,它不再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再现,更是作者精神世界直接通过艺术语言的表露(参下图)。

从美术史的角度进行艺术作品欣赏,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作品学生会觉得跟他们在幼儿园的画作差不多,然而问题远没有学生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一画派的形成与艺术成就在美术史的意义更能说明这一问题,马蒂斯的其强烈的原色对比,(如红与绿、蓝与橙、)同时找到和谐的驾驭技巧,平面化的画面组织产生一种既单纯又热烈,给人一种愉悦观看感觉(参下图)。

从历史研究文化的角度欣赏作品,如宗教美术与观赏美术,从历史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这个时期会产生如此辉煌的宗教美术。

外因:东汉末期西域和西亚已打通了“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产生交流成为可能。

内因:魏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是战争最频繁时期,不断改朝换代,使民生涂炭,于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把希望寄托于来世,佛教美术得到迅速的发展,便出现如新疆孜克尔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这些石窟群场面浩大,精彩纷呈,后来成为取之不尽艺术宝贵(参下图)。

如果把从西到东的各石窟的宗教美术形象从文化的角度加以比较分析,就会发现这是中西文化交汇消融,最后形成了在形式、内容都具有鲜明中原文化特色宗教艺术,如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造型已经十足中原形象特色,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论断:中华民族是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消融与创新的民族。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