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竹明心,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2023-05-02 111阅读 0评论

刻竹明心,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出自于儒家的经典《大学》。大学被后世儒者认为是儒家的入门篇。但这个“入门”不是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而是说《大学》是儒家学问的概括。而“格物致知”,就是儒家全部学问的基点。

刻竹明心,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因为“格物致知”有如此的地位,所以由古至今,对这个问题讨论不己。因此,也就产生了多种解释,有说“格物致知”就是“格心”,近代佛教有些大德也持此说;有说“格物致知”是客观唯心主义,方法上是唯物,本体上是唯心;当然也有说,格物致知是唯物主义观点。其实这些论辩,都涉及到一个根本的问题,“格物致知”的出发点是什么?

要想知道“格物致知”的出发点,就得先了解《大学》的宗旨是什么。纵观《大学》,它是对儒家的概括,但是,这个概括也是某种角度的概括,《大学》强调的重点,是“仁”的推广,“大学”就是太学,太学就是“极致”之学的意思,极致什么呢,是“天道化度于天下”,这就是大学的极致。而推行天道(明明德于天下),关健要了解天道的体是明德,所以,讲格物致知,它的体是明德,这是《大学》一篇重点。

也就是说,通过格物而致明德。格物致知是一个方法。

到了明儒王明阳那里,格物致知就不是一个方法了,他经过“格竹子”,认为格外物根本不对,所以直究心源,提出“知行合一”的著名论断。说,格物就是了达自心,性德本具。这是他的证悟。此说一出,立刻被主流儒士目为异端。

事实上,二者辩诤是没有什么必要的。就本体论而言,二者所说是一事。不过在逻辑上,二者是迥然的不同。首先王阳明对于“格物”的理解与前人不同。他认为格物是追究具体事物自身的道理,这个观点就是一切物有自性,这是他思维的起点。按照这样的理解,当然“格物”是不能格出心体来的。所以他最终得出的结论,虽然是以批评朱熹的观点为依止,而事实上与程朱理学并没有本质的不同。程朱理学的观点是通过格物而显映心体。

因此,王阳明讲出的“知行合一”,由于不把“格物致知”作为方法,而作为事实上的本体了,那么,目之为异端也不为过。因为按照王阳明的逻辑,要明明德于天下,则先要悟道,然后推仁于世。可是如果是这样,那还格什么物啊,这岂不是一悟即了吗?根本不必有“格物致知”这种先后顺序了。所以王阳明实际是推翻了《大学》的逻辑,也就是说,他的意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他释解经文是错误的。这实际也是他自相矛盾之处。后来讲学,经常遇到这个问题,比如说讲孝道,过去的儒士认为,要格孝道这法,然后明心,《论语》也说这是君子之本,就是说这里面有因有果,孝是因,明德是果。可是按王阳明的说法,只要“明心见性”,自然懂得孝道之法,为解释道理,他就说人性本善。这里面的逻辑就不清楚了,有一点硬撑的感觉。同时,也有人问他,如果是这样,那初学人怎么办呢?这时他又回到日常的具体修行上来了——所以最终他也不能离开日常的渐修,而这正是程朱释“格物致知”的要点。

对于“格物致知”的解释,还是以程朱为准比较妥当。当然朱熹有些解释,也确实有一种心外求法的感觉,但问题还不是太大,因为他提倡理,这个“理”虽然本质上是神道理智化,但大体上仍属心法的范畴。

如果林黛玉能以她刚进贾府时的小心谨慎走完她那一生?

感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林黛玉能以她刚进贾府时的小心谨慎走完她那一生,她的结局会是怎样?

古语有云:君子无罪,怀璧其罪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我的结论:林黛玉的结局不会有改变。

小说的现实里林黛玉的悲剧不可避免。

在小说里,林黛玉其实一直是时时小心、处处在意的,可结果还是悲剧收场!这就叫做形势比人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纵使林黛玉再百般优秀和注意,也难逃悲剧,她是贾母的外孙女,是贾府的养女,地位尊贵,表面上被众人优待,但她在大观园始终都是“客”,这非常尴尬。她想成为真正的主人非常难。林黛玉命苦,靠山山倒,靠树树摇,靠己己亡。

那么林黛玉的根基有哪些?

贾母是林黛玉最大的靠山,也是木石前盟的最坚定支持者和设计者,她是以血脉的角度来处理问题的,她就是“林黛玉”。她的女儿贾敏是林黛玉的妈妈,也是“林黛玉”。这就是林黛玉的三世姻缘。其中贾宝玉正像极了她的丈夫。也就是说娶林黛玉,是贾家内部的事,而在她眼里,薛宝钗就是外人,不是她的血脉嫡亲。从这里也就衍生出来了“婆媳”矛盾,薛宝钗跟王夫人有血脉关系,薛宝钗其实就是王夫人,这是王夫人骨子里的底牌。虽然贾母是贾府的最高当权者,但万事也不能都从心,尤其是当王夫人的女儿,贾元春以皇妃的身份反压她这个奶奶的时候。所以贾母只能从大张旗鼓地挺林,到太极推手般地死拖薛宝钗早早出嫁,用年龄优势来化解危机,可惜她没把自己的年龄算进去,终究是先走一步,遗憾终生。林黛玉的这个最强大的靠山就垮了。

林如海是林黛玉的靠山,父亲是山,确确实实。林如海把一切都给了林黛玉,可是他没有给林黛玉一个完整的家和家庭背景。不是他不想,是他不能够了,因为他身体有病,只能谢天谢地谢人,拜托贾府来完成他的心愿。所以这个靠山也倒了。他有才,他是大官,他有五世家财,他是皇帝跟前的大红人。可是一切都人走茶凉。他若不死,王夫人也会同意木石前盟的,因为贾宝玉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有林如海罩着,对贾宝玉利大于弊,林黛玉怎么会被人算计呢?他会为林黛玉挡风遮雨啊。所以林黛玉真正艰难的时候就是从林如海死去的时候。

贾敏是林黛玉的靠山,林黛玉就是贾敏的翻版,她继承了母亲的一切,美丽、聪慧、有才情,当然也有体弱多病,有外婆的宠溺,也有舅母的厌烦,因为贾敏就是王夫人的小姑子啊,有几个姑嫂没矛盾的?王夫人曾说:“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你仔细品,仔细品,有酸味没有?羡慕嫉妒恨吧?王夫人尚且如此,那么那些奴才和婆子的,有人多少嫉恨贾敏的呢?我想大有人在。眼看你起高楼,眼看你宴宾客,眼看你楼塌了,她们得劲儿。

贾政是林黛玉的靠山,贾政何尝不是贾宝玉呢?贾政其实也同意木石前盟,道理跟贾母非常接近,不过他其实是个“妻管严”,以至于骨子里其实是惧怕一切女性,包括他的皇妃女儿。他就是“妈宝男”,他只能装傻充愣。万事有妈妈去解决问题。所以这个山也不牢靠。

贾宝玉是林黛玉最寄予希望的靠山,从精神层面,这个靠山不曾倒过,但是在现实里,这个“银样腊枪头”还让林黛玉无端地背了不少黑锅。致使林黛玉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比如说林黛玉假意说回苏州,使得宝玉疯癫,尚且是她的不是。但贾宝玉为了保护一个丫鬟,竟然也纵容老婆子编排林黛玉的瞎话,他也常常在别人面前说:林妹妹就不会这样!他是真不懂得维护林黛玉,引得众多仇恨到了林黛玉身上,表面看,林黛玉万般宠爱在一身,什么难事推到她身上,都不会被责怪的,但是风刀霜剑就这样一点一滴地把林黛玉这个“病木头”给砍倒了。这就叫做积毁销骨、 众口铄金,有些她知道,有些她不知道,林黛玉百口莫辩。到了薛宝钗偷听到了不该听到的东西,也往林黛玉身上栽的时候,就没有人不信了。所以贾宝玉是真爱林黛玉,但是真不会爱林黛玉,他的爱打开方式有问题,这个靠山也是豆腐渣工程。林黛玉就是最佳背锅侠,她一定是二炮炊事班的,打炮是别人的事,背黑锅是她的事!

林黛玉应了那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么优秀的人,想低调都不可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风刀霜剑必然会找到她,不管她低调不低调,因为她就是宝玉,宝玉就是她的。可是大家都在逐“鹿”,这个鹿就是“宝玉”!鹿死谁手?至死方休!

还有许多,就留在心里吧,实在写不出来了,一家之言,多有偏颇,欢迎大家分享和交流。

烟花殉身展风采?

烟花殉身展风采,

爆竹裂腹奏贺音。

霹雳布袋戏的诗号都有哪些?

一页书

诗号:世事如棋,乾坤莫测,笑尽英雄

佛剑分说

诗号:杀生为护生,斩业非斩人。 佛剑之路,不由分说。

-------------------------

殊十二

诗号:自古圣王有十命,一命天,一命地,一命生死,一命江山,命忏有七,朱笔箓魂,繁华眨眼,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

-------------------------------------------------------------------------------------------------

最光阴

诗号:蹉跎错,消磨过,最是光阴化浮沫

-------------------------------------------------------------------------------------------------

靖沧浪

诗号:风横万里狼烟,尘嚣怒卷,世路茫然。终归古道沉眠,云波浩瀚,洗越苍天。

-------------------------------------------------------------------------------------------------

玄嚣太子

诗号:千秋业,万古名,英雄一身血沾尘;疆场沙,争高下,百年气概,胜者吾名。

-------------------------------------------------------------------------------------------------

四无君

诗号:无吾不能之事,无吾不解之谜,无吾不为之利,无吾不胜之争。

-------------------------------------------------------------------------------------------------

枫岫主人

诗号:

笑看嫣红染半山(枫),

逐风万里白云间(岫),

逍遥此身不为客(主),

天地三才任平凡(人)。

-------------------------------------------------------------------------------------------------

南风不竞

诗号:驰来北马多骄气,歌到南风尽死声。

-------------------------------------------------------------------------------------------------

燹王

诗号:滚滚龙争虎斗,世态云变俱往。笑谈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腥浪淘尽英雄,不负今朝。

代表性名言:生一刀,死一刀,未见天斩不识高,生死由来不二刀。

------------------------------------------------------------------------------------------------

商清逸

诗号:

醉饮山林,自是闲暇白云间。笑红尘,总是爱恨贪嗔痴。

若问人间逍遥在,风生之谷,客从山来。

-------------------------------------------------------------------------------------------------

帝如来

诗号:三身果报自凡根,六界因缘无了痕。善逝从来非本相,枯荣生灭尽空门。

-------------------------------------------------------------------------------------------------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

淡泊其实就是看淡名利,明志就是表明明确的志向;宁静就是(使自己心里平静、宁静下来做事做人),致远,致,有实现的其实,远,即远大的目标,合起来致远就是达成远大的目标。意思是: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什么啊

1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处

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此联出自第37回二顾草庐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

2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历史人物

历史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陶渊明、贾岛、郑板桥、李叔同。

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诗人。《饮酒》这首诗已成为其隐士心态的代表作。

贾岛:作诗认真刻苦,僧敲还是僧推已传为美谈,后出家做了和尚。

郑板桥:诗人、画家,擅长画兰、竹,君子气节,坚贞正直。

李叔同:即弘一法师,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却也是一名高僧。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3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集忠、孝、义、谋于一身,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历代朝野都对诸葛亮有很高的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成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