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名字的由来,为什么茶会成为世界级的流行饮料

2023-05-02 132阅读 0评论

茶叶名字的由来,为什么茶会成为世界级的流行饮料?

这个问题感觉有点不对劲,茶咖啡可可是世界的三大饮料植物,而且茶不但排在首位,还是三者之间的嫩芽嫩叶加工而成,咖啡和可可都是植物的种子。

现在世界主流上认为茶叶的最早使用种植加工都是在中国,中国也是在茶叶品种工艺上最繁多的地方,中国茶叶按照工艺分有绿红黄白青黑等,分布于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南方茶区以及江北茶区,近些年农业扶贫在西北的甘肃也都有茶叶了。

茶叶名字的由来,为什么茶会成为世界级的流行饮料

中国茶叶自唐代成宫廷祭品和朝廷赏赐馈赠礼品以后,茶叶的种植加工使用以及相关的茶礼茶具茶诗茶画习俗等等形成了中国的茶道文化,在头条有些人经常问什么都茶文化,茶文化分高雅和通俗,高雅的有精美茶具茶诗茶画以及一些茶事茶礼等,而通俗的茶文化就在你的身边简单泡杯茶闻闻香,下午茶早茶等等都是茶文化。

在中国绿茶是茶叶的主流,在网上普洱这些吹嘘炒作忽悠的陈茶神茶占了多数,但是实际上中国茶叶百分之六十是绿茶,三分之二的消费量是绿茶,普洱只不过是港台茶叶骗子和金融投机者忽悠利用起来的工具。中国茶叶历史悠久,从最早的蒙顶顾渚贡茶到清代的各种名茶工艺完善零零总总的名茶不下几百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以西湖龙井,黄山毛峰苏州碧螺春安溪铁观音等组成的十大名茶。

唐代开始茶叶为朝廷所重视,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礼物馈赠到外藩,如西域吐蕃日本朝鲜等(普洱鼓吹的几千年茶马古道,其实是文成公主入藏,才将茶叶桑叶等中原的物产带上高原,每一次讲茶叶历史都要对普洱鼓吹的解释),这些地方的饮食习惯一直保留到现代,日本的茶道,西北的奶茶青藏的酥油茶等,到了宋代和明代,茶马司制度的完善,茶叶成了中原王朝控制边疆地区的战略物资之一。

随着茶叶的传播最终到了西方,在清代两条中国茶叶的外贸路线让这种海外贸易持续了几百年 ,从武夷山出发的欧亚陆路万里茶路和经广州十三行的海上茶叶之路,尤其是十八世界被茶历史学家称为“茶叶世纪”。

茶叶传到了西方以后迅速在西方全社会形成了饮茶的习惯,茶叶是当时全球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物质之一,而由于茶叶在贸易的重要性,从茶叶开始引发了世界的格局,著名中英鸦片战争和北美独立战争都和茶叶贸易有关,尤其是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索就是波士顿倾茶事件,茶叶征服了世界也改变了世界。

茶叶的产地起源你了解吗?

茶叶名称常见产地所属分类

一、绿茶

1. 西湖龙井:浙江省杭州市

2. 普龙茶:普龙自然村

3. 六安瓜片:安徽省六安市

4. 碧螺春:江苏省苏州市

5. 武夷岩茶:福建武夷山

6. 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市

7. 安溪铁观音:福建安溪县

8. 信阳毛尖:河南省信阳市

9. 黄山毛峰:安徽省黄山

10. 二祖禅茶: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

1. 黄竹白毫:湖南省永兴县

2. 双井绿:江西省修水县杭口乡双井村

3. 太平猴魁:安徽太平县(现改为黄山市黄山区)一带

4. 庐山云雾茶:江西省九江市

5. 惠明茶: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

6. 午子仙毫:陕西省西乡县

7. 蒙顶茶: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蒙山

8. 径山茶: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

9. 涌溪火青:安徽泾县榔桥镇涌溪村

10. 鸠坑毛尖:浙江省淳安县鸠坑源

1. 平水珠茶:浙江省绍兴市平水镇

2. 西山茶:广西省桂平市西山景区

3. 宝洪茶: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

4. 天山绿茶:福建省阂东地带的天山山脉

5. 老竹大方: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6. 上饶白眉:江西上饶县

7. 永川秀芽:重庆永川

8. 恩施玉露:湖北恩施市

9. 麻姑茶:江西南城县麻姑山

10. 古丈毛尖:湖南武陵山区古丈县

1. 绿春玛玉茶:云南红河绿春县骑马坝乡玛玉村

2. 敬亭绿雪: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敬亭山

3. 江山绿牡丹:仙霞岭北麓、浙江省江山县保安乡尤溪两侧山地

4. 苍山雪绿:云南大理苍山山麓

5. 仙人掌茶:湖北当阳

6. 安吉白片:浙江省

7. 雨花茶:江苏省南京

8. 建德苞茶: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

9. 桂东玲珑茶:湖南省桂东县清泉镇

10. 江西狗牯脑茶:江西遂川县汤湖乡狗牯脑山

1. 竹叶青茶:四川省峨眉山

2. 石笕茶:浙江绍兴诸暨市境内的东白山麓

3. 桐庐天尊贡芽:桐庐县钟山乡

4. 水仙茸勾茶: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5. 双桥毛尖:湖北省大悟县的双桥

6. 清溪玉芽:淳安县

7. 仰天雪绿:河南固始县仰天洼茶场

8. 顾渚紫茶:浙江省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

9. 千岛玉叶:淳安县

二、白茶

1. 白毫银针:福建省福鼎市、南平市政和县

2. 白牡丹:茶福建省政和县

3. 贡眉:福建建阳县

三、黄茶

1. 北港毛尖:湖南省岳阳市北港

2. 霍山黄芽:霍山县大化坪镇、太阳乡金竹坪

3. 温州黄汤:平阳、苍南、泰顺、瑞安、永嘉

4. 霍山黄大茶:安徽霍山、金寨、大安、岳西等地

5. 蒙顶黄芽:四川蒙山

6. 鹿苑毛尖: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

7. 沩江白毛尖:湖南省宁乡县西部的大沩山

8. 广东大叶青:广东舌耕内韶关、肇庆、湛江

9. 海马宫茶:贵州省大方县的老鹰岩脚下的海马宫乡

10. 君山银针:湖南岳阳洞庭湖

四、花茶

1. 玳玳花茶:苏州与福州

2. 茉莉花茶:广西、福建等地

3. 珠兰花茶:安徽款县、福建福州、浙江金华和江西南昌等地

4. 桂花茶:广西桂林、湖北咸宁、四川成都、重庆等地

5. 白兰花茶:广州、苏州、福州、成都等地

6. 金银花茶:山东、陕西、河南、河北、湖北、江西、广东等地

7. 玫瑰花茶:广东、福建、浙江等省

8. 洛神花茶菊花茶:全国各地、随处可见

五、黑茶

1. 湖南黑茶:湖南

2. 老青茶:湖北省内蒲圻、咸宁、通山、崇阳、通城等市、县

3. 千两茶:湖南省安化县

4. 普洱茶: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

5. 安化黑茶: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

6. 四川边茶:四川省

六、乌龙茶

1. 闽北水仙:建瓯、建阳两县

2. 铁罗汉:福建省武夷山市八角亭

3. 龙须茶:福建省武夷山

4. 黄金桂:安溪虎邱美庄村

5. 凤凰水仙:广东省潮安县凤凰山区

6. 台湾乌龙:台湾省

7. 武夷肉桂:武夷

8. 大红袍:武夷

9. 永春佛手:福建永春县苏坑、玉斗、锦斗和桂洋等乡镇

10. 安溪色种:福建省安溪县

11. 凤凰单丛茶: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

12. 文山包种茶:台湾伸北部的台北市和桃园等县

13. 包种茶:台湾北部

七、红茶

1. 祁门红茶: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今池州市)、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

2. 日月潭红茶:台湾

3. 青城雪芽:四川省都江堰市灌县

4. 金骏眉: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关

5. 正山小种:福建省武夷山市

6. 云南红茶:云南省南部与西南部台湾高山茶台湾省

7. 苦丁茶: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湖北)及华南地区(江西、广东、福建、海南)等地

8. 水仙茶:福建漳平市、永春县、建阳市、安溪县等地

茶叶末釉烧造于什么年代?

在瓷器的发展历史中,以铁元素作为釉色的发色剂,应起源于两晋时期的浙江地区,器物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黑釉鸡头壶。随着制瓷业的发展,到唐、宋、元、辽、金各个时期,全国众多省份均相继开始进行烧造,在福建、江西、山东、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都有这类器物发现。其中著名的品种有:油滴盏、兔毫盏、黑釉贴花碗、花釉腰鼓、黑定、酱定等。北方各省还大量烧制黑褐釉色的大缸及大罐,作为储藏器使用。

吉州窑剪纸贴画花

以铁原素作为瓷器釉色出现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遍及全国的瓷器产地,多是以含铁量高的瓷土矿(烧成瓷为香灰色)作为瓷胎原料,将含铁量高的矿料经加工提纯研磨后制成釉料,做为装饰物涂抹在坯胎上;另一个原因是,自商代以来,南方的江、浙地区就用龙窑烧造瓷器,到战国时期北方使用馒头窑烧制瓷器,以上两种窑型非常适合烧制以铁原素为釉料的瓷器。烧窑时达到的最高温度与铁的还原温度基本相符,因此以铁原素为釉料的瓷器得到广泛的发展。

吉州窑玳瑁斑

如今我们所说的茶叶末釉、紫金釉品种,也是铁原素成色的瓷器品种,业内一般认为是清代乾隆时期景德镇窑首创。其实茶叶末釉早在辽金时期就已经开始烧制,而紫金釉品种则更早。茶叶末釉这个名称,主要来自北方且主要是在北京地区。在北方一般老百姓所喝的茶叶品种,是以各种散碎茉莉花茶拼配而成,沏泡出来的效果是茶叶零散的飘落在茶汤内。到了清代,古玩行见到有瓷器釉色与其相类似,则直接称这类品种为“茶叶末釉”。而“紫金釉”瓷器也是到了明清时期才有的名称,之前对此类品种一般称为酱釉或者芝麻酱釉,就如同我们食用的酱色一样。

清 茶叶末荸荠扁瓶

明、清两朝的景德镇窑在以铁元素为致色瓷器的品种中,主要是紫金釉,茶叶末釉两种,少见黑釉。紫金釉的还原温度虽高于茶叶末釉,但是整体的还原温度还是偏低,因此基于这一特点,器物也多是盘、碗类胎体相对较薄的小件器物为主,施釉薄且光泽度差,器物底部多施透明釉,但不清爽。官窑器以青花写款,青花发色黑蓝。这一现象的形成是烧制瓷器过程中产生的,青花款发色时窑火温度低于钴料正常的发色温度时,钴料中的铁分子没有完全被挥发掉而形成黑蓝色,为了保紫金釉就要舍弃青花。

茶叶末釉水呈

三百担镇窑,是景德镇烧制瓷器的主要窑型,它的特点是火膛在窑头处,将火膛、窑室、烟囱相连形成一个整体。烧窑的火是从窑门处设计的投柴口,投入松木在火膛内部进行燃烧。窑温的抬升,主要是靠窑尾部的烟囱将火焰往窑室内部拉动,燃烧匣钵焙烧坯胎。这样一来,烧制过程中在窑室内部必然会产生前部和上部温度高,而后部下部温度低的温差。当地制瓷人在掌握温区的不同后,利用不同温度区的特点调配不同的釉料的瓷器,使釉料与温区相对应,这样可以降低烧瓷的成本,还能提高产量及品种。

茶叶末釉状罐盖子

其中,窑室的底部温度最低,不适合需要烧制较高温度的瓷器品种,如青花、紫金釉等,在没有配制出茶叶末釉之前,一般情况下是放空或烧窑砖,以及不施釉的反瓷品种。到了乾隆时期,配釉师们为了生产出稳定的发色品种,则在紫金釉的基础上进行调配,研究出了我们如今熟悉的茶叶末釉。茶叶末釉还是以铁原素为原料,只是调整含铁量使它的熔点低于紫金釉这样窑室底部(重一)的三百多个位置便可充分利用,茶叶末釉便大规模的烧成了。

茶叶末釉的制作

为了保证茶叶末釉能够烧制成功,首先按镇窑同一位置前后存在温差的特点,选不同类型的坯胎,小件器型如文房用品的印盒、水呈、水洗、香炉等,中型器物有花盆、钵缸、状罐等,大件类型主要是荸荠扁瓶,也有少量特殊类型如三羊尊等。以上这些器型胎坯的厚度为常规厚度,同时可用于绘制青花以及祭红等品种。

清 茶叶末釉葫芦绶带瓶

在选好坯胎品种后,将配好的茶叶末釉放在釉缸内,此时釉水颜色呈现淡粉红色。施釉的程序是先施器物的里面,小件器物一个人即可操作,左手将器物托在手心,右手拿水舀盛上釉水倒入器物里面,然后左手转动几下,使内壁挂满釉。器物里部施釉,只要挂匀即可,薄厚没有硬性要求。然后将多余的釉水再倒回釉缸内。

茶叶末釉水呈底款

大件器物如荸荠扁瓶则需两人共同操作:一个人左手抱住瓶肚右手按住瓶颈,另一个人将釉水倒在瓶口内,抱瓶者快速转动器物,使内部挂釉,然后按住瓶口将余釉倒回釉缸,此时若不按住瓶口,在转动时瓶口有可能会脱落,就成了废品。内釉施完后要在太阳下晾晒,晾干后再施外釉和底釉。施底釉时候要将器物倒放,将釉倒在圈足内,停留一定的时间让坯胎充分吸收釉料,保证有一定的厚度,然后将多余的釉料倒回。施外釉时要用木板架在釉缸上面,形成一个平台,将器物放在上面,双手各拿一个碗同时将釉料往器壁上泼洒,等施釉厚度达标后再次晾晒。

施釉后修圈足。将器物倒置在辘轳车上,并让它转动,用铁制工具将圈足边沿的釉料刮干净,露出白色胎体,再修成泥鳅背状。用毛笔蘸上钴料涂抹在白色露胎处,烧制后圈足成为黑褐色;如果是官窑器物,还需刻款识,首先确定款识的位置大小,用工具将釉刮干净,呈方块状,一般小件刻四字阴文款,中大件刻六字阴文款如“乾隆年制”或“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然后再用毛笔蘸上釉料薄薄的涂抹一层。待一切就绪后,就可以装匣备烧。

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茶叶末釉瓷器的圈足露胎处为黑褐色,人们多将它称为“铁骨泥”,很像是使用了含铁高的黑色瓷泥做胎,有一种圈足与器身完美搭配的古朴之美。其实制作茶叶末釉的瓷器胎体,还是使用含铁量低的胎泥,烧成后表现为白色,但由于茶叶末釉颜色重,白色的脚线与黄褐色釉配合起来,有头重脚轻之感,不雅质也不稳重,所以工匠们就利用钴料的特点,用钴料在不罩任何釉料的情况下,使其呈现无光的黑褐色,用它做伪装,使之显得协调美观。

茶叶末釉刻云龙纹双耳瓶

茶叶末官窑器物为刻款,刻在器物底部的中心,轮廓为正方形和长方形。字体有篆书、楷书两种,小件器物刻四字篆书款,如“乾隆年制”原因可能是六字排不下。而一般多为六字款,如“大清道光年制”六字楷书。特点是字迹不清楚,方框不齐。原因是刻阴文款后,为了整体协调,要再施一层深色的薄釉,茶叶末釉施釉要厚于紫金釉,在高温的作用下边框的釉及盖款的釉会流动,所以就造成了边界模糊的现象。

茶叶末釉刻云龙纹双耳瓶底款

茶叶末釉瓷器施釉要比一般的颜色釉瓷器厚,施釉方法采用浇釉法。茶叶末釉瓷器带有纹饰的器物少,若有纹饰也是在器物的中下部雕刻简单的纹饰,而且刻画的也会略深一些,目的是防止釉层将纹饰盖往,失去纹饰的意义。全身刻龙纹的少见。若生产周身带纹饰的茶叶末瓷器,在生产时就要有特殊要求,除了雕刻纹饰较深外,还要改变施釉方法,采用吹釉法。将器物放在辘轳车车上用左手不停的匀速转动,右手拿着装满釉的喷壶用嘴吹,釉水会像雾一样落在器物上。吹的要均匀,薄厚可随时掌握,吹釉费时费工,工艺要求高。由于成本的增加,在码窑时尽量挑选好的窑位,出窑后釉薄纹饰清爽,釉色要比无雕刻的器物颜色浅,而且无黑色斑点,雕刻的茶叶末瓷器从原来的釉色取胜,转为雕刻精彩生动的云龙纹取胜,另有洞天。

楹联的来历是什么?

说起对联,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每年过年贴的春联了。宋代王安石的诗《元日》有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贴春联也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了。但春联只不过是对联的一种。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等,起源于桃符。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题桃符”。这要算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但也有其他说法,中国最早楹联出现在唐代,有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敦煌遗书为据。

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下,“桃符”指的是古时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门神或者写着门神名字,用于辟邪的桃木板,相当于门神像。“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介于唐朝和宋朝之间的一个历史时期,在这段时间朝代更换频繁,因为很多人对于历史阶段只是一个大概了解,但实际上还有很多阶段,包括历史书都没有详细讲述,所以怕大家不太清楚这个时代,稍带一提。

但是呢,从文学史上来看,对联是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而来,在这个过程中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也就是对偶阶段,骈偶阶段和律偶阶段。

对偶阶段的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古诗文中出现了对偶句,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类的;骈偶阶段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是以对偶句组织的骈文;律偶阶段始于魏晋,到了唐代正是形成,即一般的五、七言律诗。

所以对联起源很早,至于起源时间,看你整么定义了。因为很多对联不是说一定是贴在门上,叫做楹联,从先秦两汉都有对联的痕迹了。你可以认为起源于唐朝或五代时期,也可以看作是更早起源于先秦时期,那么我本人倾向于后一种。

事实上对联的形式有很多种,只要对得上都算作是对联,只是有好坏之分罢了。甚至胡乱对也是一种对子,对得好的讲究一个对仗工整,平仄合宜,先后呼应。所以我认为对联起源时期倾向于更早一些。

在给大家分享两种对联,一种是“绝对”,一种是“回文联”。

所谓“绝对”,一般是经历长时间在民间流传下来的,难度很大的对联,有些已经有了下联,有的至今无人能对。

“烟锁池塘柳”就是一个很有名的“绝对”,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出自晚明陈子升的《中洲草堂遗集》,迄今为止已经超过300年。

“烟锁池塘柳”这五个字偏旁包括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因此下联也应该有与”五行“相对之意。有人以”灰堆镇海楼“为下联,但也只是形式上对仗,上下联雅俗差距很大,还有人将”灰堆“改为”炮堆“,依然不够好,这就属于对的不好的对联,但也算是对联。还有什么”炮架镇江城“,虽然气势上比前者要好,但仍然不够好,平仄对仗存在缺陷。

后来有人对出了不论是平仄还是意境上都非常协调的下联:”茶烹凿壁泉“,这个下联不仅意境上和韵律上对得好,更为难得的是对仗的偏旁均在下部,殊为难得。补充一下,”烹“字下面四点水是”火“得意思,”凿“字繁体字下面是”金“字,因为我们的现在的汉字都是经过简化的,所以对一些繁体字不熟悉,也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回文联即以回文的形式写成的对联,既可以顺着读也可以倒着读,颇有意思。自古即今传下来的回文联相当多,摘录几副,与君共赏之。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汉族这个名词是如何产生的?

汉族是一个民族,民族是什么一个什么概念?怎样才算一个民族?有人给民族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有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稳定的共同体。以上的四个要素,仅仅一个要素不能称之为民族,同样少了一个要素也不能称之为民族。

五十万年以前,中国就有人居住(北京周口店猿人头盖骨),从考古发掘的证据证明,二十万年前出现“河套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山西丁村人).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山顶洞文化”约在十万年前进化到旧石器晚期。后来在内蒙呼伦池和哈尔滨顾乡屯有中石器时代的遗物发现。到了新石器时代,畜牧业和原始的农业慢慢的代替了狩猎业,原始的游牧生活也转为定居的农畜牧经济。男子劳动和女子劳动的比重发生变化,以女子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开始转变为以男子为中心的父系氏族社会。河南的“仰韶文化"(包括西北和华北的广大地区几十处遗址)发掘出来的石刀.石斧.镞.骨针.彩陶.石纺轮证明了汉族人的先祖们一万年前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开辟了新石器时代的生活。

远古时期,在中国这片区域里许多不同祖先的氏族和部落,东方的部落称为”夷族“,河南陈州为夷族首领”太皞之墟“。而陈州(淮阳)之伏羲结绳记事应早于太皞。图腾为龙。西方北方的部落称为“狄族”“戎族”“犬戎族”,以犬为图腾。薰鬻族(匈奴祖先),南方住着“蛮族”“九黎族”。蚩尤为首领。九黎族驱赶炎帝族直到河北涿县,炎帝族联合黄帝族一同作战,杀了蚩尤,俘获的九黎族士兵成了炎黄族的奴隶,也有了后来的"黎民“一词。战后,炎黄族融合在中部黄河中下游定居,多少年后,炎黄族 .苗族.黎族.夷族相互融合,形成了春秋的华族,从而奠定了汉族的千百年基业。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黄炎夷互相融合,互相争夺又互相影响互相同化,有了共同生活的区域,在山东济南城子崖发现的”龙山文化“,同一文化的遗址,东起山东,西至陕西北至辽东,南至浙江,有几十处,,由此可见汉族的祖先不仅有了共同区域,而且奠定了共同文化的基础。从黄炎帝.帝喾.颛顼.尧.舜.原始公社的解体,到禹废除禅让,启开夏奴隶社会之始,商周社会制度基本上是对夏奴隶社会制度演进和完善,其时,手工业高度发展,西周已经炼铁,铁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地主增多,进而要求生产关系向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转变,大大小小的宗族战争最后将周朝吞食殆尽。

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自秦起,中国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周朝文字为大篆,古称籀文,李斯定制文字力求简易,称小篆,全国整体化一;车同轨。修驰道(行车大路):划地域(分郡县)。通水路(疏汴河);统一度量衡;去关隘;大移民(迁豪强于咸阳巴蜀),行同伦,(秦始皇在会稽刻石“禁止淫佚”,宣告严刑“杀奸夫无罪)。自秦始,中华民族已形成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里素质的稳定体。虽然未名之以“汉”,但“汉族”“汉文化”却自此始。

·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