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产地是:,三招鉴别大红袍紫砂壶
紫砂壶的产地是:,三招鉴别大红袍紫砂壶?
鉴别从颜色、声音、产地三方面:
1、从颜色上鉴别
大红袍属于红泥科目,一般的红泥原料为黄色,烧制后呈红色。大红袍却极为独特,它的天然泥料就为红色,烧制后,红色越发鲜艳夺目,这是普通红泥紫砂壶无法媲美的。
2、从声音上鉴别
大红袍泥料扎实,所以烧制而成的紫砂壶十分厚重敦实,拿起壶盖与壶体碰撞,能听见铿锵之金属声,用手轻弹可听见清脆的响声。
3、从产地上鉴别
大红袍产自宜兴,丁山赵庄山、黄石黄岩心,可以说这是丁蜀特有的泥料。此泥料为矿石时,就呈红色,烧制后,更为夺目,且气质高雅,热水冲泡后会呈现红中带紫的色泽。
紫砂是什么?
紫砂的砂到底指什么?
1、石英颗粒(如下图的白点)。学术派如是说;
2、紫砂泥的物理团结,经验派如是说。
和别人探讨的时候一定要首先确定是哪种概念,不然就会争得面红耳赤,经验派会说学术派根本不懂,学术派觉得经验派愚昧无知。紫砂的“双气孔结构”,与其所含石英成分紧密相关。紫砂的“紫”,是说颜色;紫砂的“砂”,是说性质。
紫砂壶破碎了,可以看看它的断层面,可以清楚的判断它的特殊结构。烧制时,泥料中的碳酸根先分解,释放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形成气泡。气泡在土中,有的连通,有的闭合,会形成细密的“链状气孔群”,串连而导致开放;气泡在石英和硅酸盐颗粒集聚成的团结体中,则会堵塞于各颗粒间,使原本存在的空隙互不连通,阻止而导致封闭。开放性气道和封闭性气道并存,称“隙泡结构”,俗称“双重气孔”。
观察烧成的紫砂壶断面:团结体间的开放性气孔,空隙粗大,气体可由此出入;团结体内的封闭性气孔空隙细小,水体由此阻塞。
由于茶水的表面张力,茶水无法通过这些气孔透出壶的表面。同时,由于气体的分子体积比水分子体积小很多,水蒸汽却可以通过气孔透出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透气不透水,这也是紫砂壶独有的特性。
二:砂在紫砂壶中起到的作用?
⑴ 装饰作用,典型的是铺砂(熟砂)工艺。
这多少和烧饼上铺芝麻的工艺差不多。烧饼铺芝麻,好吃;茶壶铺“芝麻”,好看。 但是铺砂工艺不可滥用,如果工艺不过关,就会破坏紫砂壶的自然风格。砂的分布不是太规整就是太凌乱,不仅不是锦上添花之美,反而是画蛇添足之丑。如下图所示,很明显 紫玉金菱壶更为美观。
⑵ 提高烧结温度,追求好的呈色。
颜色和烧结度,是紫砂制作中的一对矛盾。一定的温度、一定的烧制气氛,紫砂肯定会呈现一定的颜色。
但问题是,颜色很好,但未烧结,这也不能算是成品,因为紫砂壶必须要满足实用功能:透气不透水,较高的坯体强度(不易碎)。 砂在这里就有了用武之地。调高温,增加;降低温,减少。
⑶ 降低烧结温度,降低成本。
有些矿料,石英倒是不多,但是低熔点的有机物含量太少,所以烧结温度也很高,有的达到1310度(一般的都是1180度左右),不仅耗能,而且窑位少,成本增加。 将黏土含量多矿料磨成颗粒(或预制成生熟颗粒)再添加进去,就可以起到降低烧结温度的效果。
辽宁喀左的紫砂在国内是什么地位?
茶文化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而自宋朝起,便有了紫砂壶的制作和使用。紫砂壶的特点便是透气不透水,可很好的保留茶的原味,同时又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后来随着能工巧匠们对紫砂壶外形的改良,深得文人雅士们的喜爱。
提起紫砂壶,我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宜兴紫砂,但其实辽宁喀左的紫砂壶制作也很有名,得益于当地丰富优质的紫砂资源,再加上这几年当地政府对紫砂产业的大力扶持,使得喀左县逐渐形成了与宜兴两足鼎立的情形,无怪乎央视的《寻宝》节目曾说:”南有宜兴,北有喀左“。
喀左的紫砂壶发展过程中,借助了红山文化悠久的历史,同时拥有了”玉筑龙“等特有的符号,集中展现了喀左紫砂壶独有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著名书画家范曾为喀左紫砂壶提名的”花鸟源头“,更是让喀左为更多人知晓。
我相信,凭借优质的紫砂原料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同时吸收了一批宜兴紫砂壶艺人的喀左,总有一日会成为中国北部的”紫砂之都“。
在那里买紫砂壶比较靠谱?
这个还真不好说,我自己一般都是在熟悉的茶行,反正最好是实体店里买。我个人觉得应该要提升自己对于紫砂壶的鉴赏能力,而不是考虑去哪里买,现在的紫砂壶市场,你懂的.....
现在的店商,往往是好货和杂货掺杂一起,当你是一个没有鉴赏能力的买家,壶商那么一忽悠(什么大师的、纯手工的、原矿老料等)就等你拿出好货的价钱买把杂壶回家!等你约三五好友一聚,碰到个行家一看,你就傻眼了!
紫砂壶买哪个年代的好?
紫砂壶明清或民国时期的最好。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
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1.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供春)。“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供春壶。
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可惜供春壶已不得见。
当代宜兴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价格也在60万港币左右,足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供春传时大彬。二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李仲芳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其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时大彬)之粗也。”徐友泉,手工精细,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壶,古拙庄重,质朴浑厚。
传说,徐友泉幼年拜时大彬为师学艺,恳求老师为其捏一头泥牛,时不允。此时一真牛从屋外经过,徐急中生智抢过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对着真牛捏了起来,时大加赞赏,认为其很有才华,于是欣然授其全部绝活,后来果然自成一家。以上四人为第一期时代的紫砂壶大师。
2.紫砂壶烧制的原料为泥土,紫砂壶泥分为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可以烧制紫砂壶的泥一般深藏于岩石层下且,泥层厚度从几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有关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黄泥属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含铁量很高,最高含铁量达8.83%。
紫砂壶在高氧高温状况下烧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触,烧制温度在1100-1200℃之间。
紫砂壶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紫砂壶的泥原料,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