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斗茶,100年前的人是如何养生的
成都斗茶,100年前的人是如何养生的?
在以前,古人门养生主要靠喝茶,修身养性。那么,我们就从上古时代开始说起,追根溯源,讲一下茶是如何被祖先发现,又如何迅速风靡世界,成为国民饮品的。
上古时代(茶作药用)
关于茶的确切起源,众说纷纭,无从查考。不过大多数看法倾向于神农氏。
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百草》中也说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而茶解之。”(真是太难为神农氏了)
真乃神药也!
可见,茶最早是作为一种药材出现的。
东西周(茶是用来吃的)
到了东西周时期,已经开始人工种植茶树了,不过那时候茶是用来吃的,有的直接嚼叶子吃,有的将茶叶放进汤里,还有的直接煮把茶叶放粥里,做成“茶叶粥”。直到现在,我们还有类似的做法,比如煮茶叶蛋,煮茶香鸡等,只不过不再吃茶叶了。
秦(吃茶改为喝茶)
秦朝时,人们不再单一地吃茶,而是逐渐当饮品来喝,同时依然拿来做药用。
两汉(茶饼出现)
两汉时期,制茶工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开始出现更易运输的茶饼。成都成为了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东汉时期的华佗明确提出茶是一种很好的药材,有消除疲劳,提神醒脑之效,经常安利给朋友们。
此物提神醒脑,消除疲劳,
实在是外出旅行,居家必备之佳品,
老哥要不要试试?
唐(出现“煎茶”之道)
唐朝时,茶逐渐开始成为一种艺术,流行于高层人士中。将喝茶上升到艺术层面的,当仁不让地要归功于“茶圣”陆羽。
中唐以前,人们喝茶的时候还要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物。
傲娇的陆羽非常瞧不上这种喝茶方式,曾直言“斯沟渠间弃水耳”——这简直是臭水沟里的废水。
那帮人喝茶太没品,跌份儿!
他将这些调味料全都舍弃,只保留了盐来调味。
唐代这样的喝茶方法,叫做“煎茶”:
先将饼茶碾成粉末,置于锅中煎煮,而后再加盐调味,以去除苦味。煎好的茶用长匙舀至面前的小茶碗中饮用。
唐代茶具(点击可查看大图)
将茶放于茶鍑中煎煮,茶鍑架在交床上
风炉至于交床下加热茶鍑底部
从鹾簋中取适量盐中和茶的苦涩
《中华遗产》2016年05期 绘画/司马公公
宋(斗茶盛行)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朝人均GPD很高,生活水平领先世界。有钱有闲,人们对茶的研究也更为深入,茶饼在宋朝极为流行。
茶饼有多贵呢?在宋代,一饼茶值二两黄金。在茶饼中,龙凤团茶可以说是茶中的LV,妥妥的奢侈品,每一团具有龙凤纹饰的茶饼可值数十万钱。
而且,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的玩法也越来越多。大家都知道斗蛐蛐,斗狗,然而这些活动在宋朝人看来太LOW了,他们玩的是“斗茶”,认为这才是文人雅趣,而斗茶和“品香、插花、挂画”并称为 “四大雅事” 。
斗一波,来不来?斗就斗,谁怕谁!
斗茶的要点在于“点茶”:
点茶就是用小勺将茶末分到几个茶碗里,冲入滚水,用茶匙或茶筅、茶筋等搅动茶汤,使之产生茶沫,乃至咬盏挂杯,幻化出花草虫鱼之类现象。
点茶完毕,接下来就是“斗茶”了。
斗茶,一看颜色,汤色纯白如乳胜出,青白、黄白、灰白为负;、二看汤花,汤花匀细,久聚不散,紧咬盏沿,没有水痕,叫做“咬盏”,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
点茶技法后来被日本僧人南浦昭明传至日本,后发展成了抹茶道,成为了日本文化一个重要标签。
源自宋代的日本抹茶
在中国文化史上,唐诗宋词不仅构筑了中华文化的高峰,茶文化也形成了两座巅峰。
元(工艺转变,重炒制)
开始制作散茶,并且在制作工艺上有所转变,重炒制。
明(改团为散,散茶盛行)
明朝时朱元璋废团茶改散茶,散茶逐渐成为主流。如今我们熟悉的绿茶、黄茶、红茶、乌龙茶,都是因为废团改散,制茶工艺改良之后,才逐渐出现的。
你们能喝上绿茶红茶乌龙茶,都得感谢我!
散茶风行民间,喝茶方式也变得更简单:直接用沸水冲泡,这一饮茶的方式也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喝茶到底要买多少茶具呢?
最全的茶具都在这里了
大茶肆 | 一个立志为茶农、茶商、茶人说话的平台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同样地,好器自然沏成好茶,无论茶叶味道如何美,倘若盛放的茶具不对或是质量稍差,那么也无法做到与之契合。茶具不仅仅是简单的器皿,更是茶与生活的一个美丽衔接。最为初入茶领域的茶友来说,需要入手哪些入门必备的茶具呢?小编给你一起解答。
1.茶壶
茶壶是一种供泡茶和斟茶用的带嘴器具,它也是新手入门必备的茶具之一。其作用主要是用来泡茶,也有直接用小茶壶泡茶独自饮用的。茶壶的基本形态有几百种,可谓五花八门,形式样式千奇百怪。茶壶的质地也较多,而多以紫砂陶壶或瓷器茶壶为主。
2.茶杯
茶泡好后,需要盛放在茶杯中准备饮用。不同的茶可以用不同的茶杯盛放,其材质有玻璃、瓷等几种。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需要注意的是,茶杯的内壁最好是白色的或是浅色的,如果选用玻璃制成的品茗杯也可以。
3.盖碗
盖碗又称“三才杯”,它由杯托、杯身、杯盖构成,蕴含着“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意思。盖碗有许多种类,例如玻璃盖碗、白瓷盖碗和陶质盖碗等,其中以白瓷盖碗最常见。而近些年来,玻璃盖碗又开始在茶市场中流行起来,人们主要用它来冲泡绿茶。
4.茶荷
茶荷又名赏茶荷,是一种置茶工具,用来盛装要沏泡的干茶。茶荷按质地分,有竹、木、陶、瓷等。一般以白瓷为多见,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茶叶的外形和色泽。也有竹制的,比较美观、大方。按外形分,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如圆形、半圆形、弧形、多角度形等。正因如此,茶荷才显得既实用又美观。
5.公道杯
公道杯又称茶海,蕴含着“观音普度,众生平等”的意思。它的主要功能是使每位客人杯中的茶汤浓度相等同,做到好不偏颇,名字就是因此而来。
6.随手泡
随手泡又称煮水器。煮水是泡茶过程中重要的程序之一,掌握煮水的技巧、水的温度对泡出一杯成功的茶汤起到关键作用。因此,随手泡对新手而言也是必备的重要茶具之一。
7.杯托
杯托主要在奉茶时用来盛放茶杯或是垫在杯底防止茶杯烫伤桌面的器具。杯垫按各种形状分,有长方形、圆形等几种;按材质分,主要有竹、木、瓷、布艺等几种。
8.茶道具
茶道具被人们称为茶道六君子,它们分别是茶匙、茶针、茶漏、茶夹、茶则、茶桶,每个道具都有各自不同的用处。可小编之前有详细介绍茶道六君子哦,回顾往期文章,了解更多关于茶道六君子的知识。
9.茶巾
茶巾是用来擦拭壶壁、杯壁的水渍或是茶渍的器具。市场上常见的茶巾由棉布和麻布制作,吸水性比较强。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茶巾之后应及时用清水清洗,避免细菌滋生。
10.茶叶罐
用来存放茶叶的器具,又称茶仓。不同茶叶应选用不同质地的茶叶罐,例如普洱茶最好选用紫砂茶罐;绿茶最好选用锡罐存储;而花草茶外形美观,可选用观赏性较强的玻璃罐储存。
11.茶盘
茶盘主要用于放置茶具,或盛接凉了的茶汤或废水使用。常见的茶盘主要是由竹和木质材料制成。一般选择茶盘大小主要由喝茶人数及茶具决定。
不过一般来说,有个茶壶、茶杯、或者盖碗足矣
饮茶有什么习俗吗?
茶能洗浊,茶能静心,茶是历史吹不破的人间清纱,4700年的茶文化染得中华大地一片山浓云浅。
黄昏拉下黑夜的帷幕,时光将往事归入过往的浮沉, 古代文人墨客们喜欢坐在老茶馆中,品着沁人心脾的清茶,凝望着黄昏中如血夕阳,沉淀灵魂深处燃烧着的诗情画意。
茶者,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富人喝得,穷人喝得,南人喝得,北人也喝得,茶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喝法与文化。
“大碗饮豪情,不问茶滋味”
东北天生的豪爽性格,使他们喝茶时少了几缕雅致,却多了几分别具一格的豪情。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并不生产茶,因此大部分东北人对茶的了解和品悟不如南方人深刻,但是谈起对茶的喜爱却不输分毫。
勤劳朴实的东北农民,喜欢在盛夏之际喝上一碗清凉爽口的“大碗茶”, 人们往往习惯在下田干农活之前用“青瓷盆”沏上一盆茶水,青瓷盆的古着与清淡的茶色相互映衬,结合出一种朴素的风雅、朴素的洁净。
山深日暮,务农归来的人们,舀上一大碗青瓷盆中的香茶一饮而尽,一天的辛苦与疲劳都融化在了这一碗平淡,却不平凡的香茶之中。
南方是茶的发源地,南方人对茶有着深深的情愫和依恋。 南方人喝茶十分讲究,素有“以茶待客”的习惯。
“炉火青烟几缕香,关公巡城茶名扬” 潮州人最爱功夫茶,用小陶白釉茶壶和银元大小杯口的白釉茶杯泡上一壶乌龙茶,再将茶壶提到小碳炉子上文煮,
过一会后,几束阳光撒在茶壶上,阳光之上飘起几缕青烟,将三个茶杯摆放成品字形,俗称“关公巡城”。
浓浓的茶香穿过嗅觉,轻轻抿上一口,功夫茶的韵味瞬间沁入心脾之间,令人眉目爽朗。 “片刻功夫片刻闲,半日茶香半日仙”
四川人喝茶讲究个“闲”字,四川的生活节奏慢,人们喜欢聚会、打麻将、摆龙门阵,茶叶配瓜子是四川人的最爱,四川人并不讲究所谓茶具的好坏,而是享受聚会喝茶时的闲适之感,四川人喝的是平民茶、市井茶,看似随意实则喝出了茶的精髓,大繁若简,大工若拙。 “酒神呼来不上船,自道臣是茶中仙”
北京人喝茶是最为讲究的,老北京人喝茶前要先用盐水再用清水漱口,表现出了对茶的一种尊敬。
北京人最爱盖碗茶,盖碗茶是古代四九城中达官贵人的喝茶方式,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北京喝盖碗茶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北京人喝茶讲究“一吹、二盖、三啜”,茶水泡好后,先用嘴吹开浮在水面上的细茶叶末,然后盖上杯盖,片刻之后打开杯盖放出雾气,然后再次盖上,喝茶的时候将杯盖掀起一个小口,浅浅的啜上三口,霎那间,唇齿留香。
茶叶的起源是什么时候?
茶的起源:
上古时期的神农氏,因发现火种造福人类,被称为炎帝,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知了。神农是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植物学家。并且有着很高地卫生觉悟,就是喝开水。相传,有一天神农在一棵茶树下,支起锅煮水喝,几片嫩叶飘入锅中,锅内的水清澈鲜美,芳香四溢,喝完后神清气爽,茶就被发现了。后代假托神农氏之名所著的《神农食经》载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另外还有一个传说,说神农有一个水晶肚子,“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他尝百草,尝到茶的时候,看到茶在肚子里查来查去,查通茶。
另一个传说是“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百草经》)相传神农氏吃了一种草后不幸中毒,幸得茶叶汁流入口中才保住性命。从此茶就成了解毒的特效药。”。《神农百草经》的成书不会晚于西汉初年,至少在当时,我们祖先已经认识到茶的药用功效了。
茶的发展:
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并作药用。
汉代: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源就要追溯到汉代,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
(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利于茶业的发展。
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
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
明代:距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近代: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茶业。1949年11月23日,专门负责茶业事务的中国茶业公司成立。自此,茶叶在生产、加工、贸易、文化等多方面得到了蓬勃发展。
关于范仲淹的励志古诗?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牙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蒲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轮同降将无穷耻。 于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