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茶树发源地的核心地区,世界滇红之乡
世界茶树发源地的核心地区,世界滇红之乡?
凤庆。
凤庆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东经99°31′~100°13′,北纬24°13′~25°02′,濒澜沧江两岸。北与保山市昌宁县、大理州巍山县接界,东与大理州南涧县、临沧市云县交界,南与云县、永德县接壤,西与昌宁县毗邻。县境东西最大横距59千米,南北最大纵距91千米,土地总面积3323.78平方千米。
全县辖凤山镇、鲁史镇、营盘镇、小湾镇、洛党镇、勐佑镇、三岔河镇、雪山镇、诗礼乡、大寺乡、新华彝族苗族乡、腰街彝族乡、郭大寨彝族白族乡等13个乡(镇),183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792个村(居)民小组。境内居住着汉、彝、白、苗、回、傣、佤、布朗、傈僳、拉祜等23个民族。
凤庆是世界滇红之乡。种茶、制茶历史悠久,目前拥有茶园面积31.33万亩。闻名世界的“滇红”茶即首创于此。境内有树龄3200多年的香竹箐栽培型古茶树—锦秀茶王。
凤庆是中国核桃之乡。目前拥有核桃面积172.14万亩。2004年率先推出的“五个一”种植标准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定为示范种植标准;同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核桃之乡”称号。
凤庆是滇西南文化重镇。设府置县600多年,历史文化渊源流长,明万历元年,即创“聚书楼”,建学宫、设书院。清初,义学、私塾遍布城乡。县内有滇西南保存最完整的文庙群,建于乾隆年间的石洞寺,建于光绪14年的红龟山文笔塔,有保存较为完好的茶马古道驿站—鲁史古镇。
茶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了。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然而,中国饮茶,源于何时至今难下定论。只是学界普遍认为中国饮茶始于汉代,盛于唐朝。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是在什么饮食文化群?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的饮茶情怀浪漫风雅,当人们说到“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时,仿佛语句中都伴着一缕清香。其实,茶与中国文人、中国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茶文化的起源,离不开“茶圣”陆羽
三国时期,《食经》中就记载了茶叶的医学价值;晋代时期,文人兴起饮茶之风,所以有了“以茶代酒”之举,既能以茶待客,又不失文人风雅;到了隋唐时期,茶文化初步形成,这就要说到“茶圣”陆羽,他所著作的《茶经》是茶文化形成的标志。也就是说,陆羽的故乡竟陵,也就是湖北省天门市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
说到陆羽与茶文化的渊源,又是一段佳话:相传,唐朝时期,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西郊一座小石桥,忽然听到雁群哀鸣的声音,禅师走近一看,竟然是一个弃婴,而这名弃婴长大后正是创作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茶圣”陆羽。
竟陵的历史里,留下了清雅茶香
陆羽在天门长大,他所写的《茶经》,分上、中、下三卷,由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部分构成。
“一之源”考证茶的起源及性状。“二之具”记载采制茶工具;“三之造”记述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四之器”记载煮茶、饮茶的器皿;“五之煮”记载烹茶法及水质品位;“六之饮”记载饮茶风俗和品茶法;“七之事”汇辑有关茶叶的掌故及药效;“八之出”列举茶叶产地及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条件而异,不必拘泥;“十之图”指将采茶、加工、饮茶的全过程绘在绢素上,悬于茶室,使得品茶时可以亲眼领略茶经之始终。
这十大部分,汇聚了儒、道、佛、墨(非攻、兼爱)文化精神,是茶文化的瑰宝之作。
传承与发扬,需要更多城市榜样
陆羽故里天门十分注重茶文化的传承,为了纪念陆羽,天门恢复了部分陆羽遗迹,重修了鸿渐关、古雁桥、涵碧堂、陆羽亭、西塔寺、桑苎庐等,新建了陆羽纪念馆,安放了陆羽铜像;新建了陆羽广场,安放了陆羽座像;还新建了陆羽故园,建造了城市地标茶经楼。到过天门的人,都会被天门的古韵风雅气质所吸引。
除此之外,天门以茶为脉、以茶为媒、以茶为引,在2015年获授“湖北省茶文化旅游示范区”和“中国茶文化之乡”两块金字招牌,“中国茶文化之乡”的天门每年都会举办“全民饮茶日”,以此实现传统茶文化
茶原产自哪里?
1
研究称,从古地质学角度来看,山茶科植物最早出现在泛大陆分裂尚未加剧的中生代时期,总之是很遥远很遥远的时期。
这段时期,在我国西南地台有两个古陆:康滇古陆和雪峰古陆,陆相沉积紫红色酸性砂质岩,而且夹有煤层,表明当时植物生长异常繁茂。
2
从物种亲缘角度来看:第四纪以后,茶树从云贵高原向四周演化成原始茶种,并继续向西南方向演化为乔木大叶;向东南方向演化为高脚茶、毛萼茶;向东北方向演化为灌木中小叶茶。
另外,茶树在进化过程中,新陈代谢类型是由简单到复杂的。
研究者认为贵州是茶树的起源地,是茶树向江北、江南、华南茶区迁徙的过渡地带。
此外,贵州古茶树种类及蕴藏量在全国处于第二大省份,在茶组植物分类中具有代表性的几大种如大理茶、大厂茶、厚轴茶、秃房茶等均有分布。
茶的来源和来历是什么?
一般而言,如果想要探寻一个事物的来源,最好从记录该事物物名的古文字入手。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侧重于以形表意。因此,我们就有可能从记录物名的古文字字体去探寻该事物的由来。
在唐代以前,中国所有的文献里并没有“茶”这个字。但是中国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晒青制茶法,也就是说至少在三国以前中国就有了现代意义的茶。只不过唐代以前的文献里都把茶写作了“荼”。
中国古典文献中最早记录荼的是《诗经·邶风·谷风》,诗曰:“谁谓荼苦?”汉代毛亨解释说:“荼,苦菜也。” 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释物》解释“荼”说:荼,苦菜也。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也把荼解释为苦菜。所以荼的本义为苦菜。
中国古人在劳动过程中发现有些苦菜吃了可以提神,也可以强身健体,所以慢慢地就有了把这种苦菜拿来食用的习惯。这种用来提神健体的苦菜就是现代意义茶的祖先。
两汉以前,中国的茶叶都是将鲜叶直接放进汤里做羹或者做粥的。所以中国古代只有吃茶而无喝茶之说。
但是,吃茶的鲜叶会受到季节的影响,如果想要一年四季都吃上茶,只有把茶像其他菜一样晒成干。因为人们已经在生活中发现失去大部分水分的菜干可以长时间保存。
所以,两汉至三国期间,茶就以晒青的方式出现了。隋唐开始,人们创造了蒸青制茶法。明代人们创造了炒青制茶法。炒青是中国六大茶类中最常见的制茶法。晒青被白茶继承下来了,蒸青被恩施玉露等茶继承下来了。
这就是茶的来历。
至于什么茶最好?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中国可以产茶的地方太多了,不同的地方做茶的手法不一样。中国光茶的大类就有白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绿茶、黑茶、黄茶六大类。每一类的产区都很大,每一个小产区因为地理环境、文化的不同,做出茶的特色也不尽相同。所谓类类有好茶、处处有好茶,哪个最好真的无从比较。所以茶友们常说茶无止境,因为谁也不知道最好的茶到底是什么茶。
再加上每个人的喝茶经历、对茶的期望值不一样,口感偏好也不一样,对茶品质的判断也会因人而异,评判有很大的主观性,就算有了结果,也不会客观。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都没有用来判断不同茶类品质高低的标准。这也说明,谁也无法判断哪个类的哪款茶最好。
可能有些人基于自己的口感偏好和特殊情感,心目当中可能会有自己认为最好的茶。但是我还是认为茶无止境,我永远都不可能找到最好的那款茶,但是我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款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