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1944酒,对滇西抗战

2023-04-13 98阅读 0评论

滇西1944酒,对滇西抗战?

1941年12月7日清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睡梦中的蒋介石吵醒。蒋介石睡眼惺忪地抓起话筒,只听电话里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美军珍珠港让日本人偷袭了!”

蒋介石顿时睡意全消,他预料到世界战局即将发生一次巨大的转变,于是心急火燎地赶往重庆。

滇西1944酒,对滇西抗战

果不其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随即侵略缅甸,堵塞滇缅公路,妄图以控制这条国际交通运输线的方式,将中国的抗战生命线牢牢捏在手中。

为粉碎日本侵略图谋,打通被日军占领的滇缅公路,数万热血青年踊跃参军,怀揣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一腔豪气,组成中国远征军奔赴前线,打响了一场气势恢宏的滇缅之战。

01一寸山河一寸血

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5军第200师,在东吁附近与日军正面交锋,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用《中国远征军》中一位参战老兵的话来说,就是当时与他一起从黄埔军校毕业参军的同袍,死伤遍地,血流漂杵,真可谓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纵然如此,中国军人依然力战不屈。比如某部一位排长奉命死守阵地,至死未曾退后一步。

等到战斗结束后,该排长的脸已缺失大半,战士们只能通过他颀长的脚板来辨认遗骸。

最终,中国军人以巨大的伤亡,阻止了日军继续前进的脚步。日军无奈之下,只得向右翼方向迂回。

岂料第5军新编第22师此时恰好由黎达誓方向反击,于斯瓦河畔与日军隔岸对峙。

随后日军转攻彬文那地区,却被第5军第96师击退。待到第66军新编第38师一部赶来驰援后,中国军人对日军发起全面阻击。

双方鏖战两昼夜,最终中国军人以击毙上千名日军的战绩,打出了中国军魂。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西线英军步兵第1师及装甲第7旅在仁安羌被日军包围,孙立人派113团于清晨赶赴增援后,当即亲自指挥了对日军的战斗。

仅仅一上午的时间,孙立人就以不满1千的兵力,歼敌1个大队,还解了7000英缅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

这场传奇之战,是中国远征军打出的第一个大胜仗。以至于导演康洪雷,都忍不住采用这段豪气万千的故事为蓝本,拍摄了热门剧《我的团长我的团》。

可惜,日军新败后,靠着武器领先的优势,很快卷土重来,连连向中国国境逼进。

远征军被迫且战且走,以小股部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主力则一部分退回怒江东岸,一部分进入印度,成为中国驻印军。

02力挽长矢射天狼

1943年,中国远征军经过整顿与补给,再次向缅甸日军发起攻击。然而,此时中国军人与日军在装备上依然存在明显差距。

比如西双版纳地区常年闷热潮湿,中国军人的换洗军装有限,一件衣服往往干了湿,湿了又干,损耗严重。

同时,中国远征军的武器,除了一小部分是美式装备外,其他枪械都很陈旧,有些甚至是沈阳兵工厂早期遗留下来的旧式武器。

除此之外,军械严重缺乏也是困扰中国军人的一个难题。日军进攻时,常伴有战机协同作战,可中国远征军别说战机了,有些部队连刺刀都缺,弄得士兵们只能用木棍与敌人展开白刃战。

但中国军人却以极大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卫立煌将军与美国史迪威将军的指挥下,中国驻印军从印度的列多发南地区出发,赴缅甸展开一场对日反击战。

我官兵经过一年多作战,先后攻克八莫、南坎等地,取得了一个个大胜仗。

与此同时,中国远征军也强渡怒江天堑,浴血奋战8个多月,连克日军重兵防守的腾冲,松山,龙陵,芒市等多个重要城市。

这其中之艰难,以远征军高级将领杜聿明的话来说就是:“各部队经过之处,多是崇山峻岭、山峦重叠的野人山及高黎贡山,森林蔽天,蚊蚋成群,人烟稀少,给养困难。沿途可行之道多为敌人封锁……曲折迂回,费时旷日”。

可远征军为了守护中国抗战的生命线,硬是冲破重重阻碍,于1945年在畹町与中国驻印军胜利会师,宣告了缅北滇西反攻战役的全面胜利。

曾有人不解,中国军人为何能前赴后继,在明知装备不如日军的情况下,一直坚持作战不屈服呢?

或许,中国远征军的《从军歌》歌词已说明一切:“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03东方诺曼底之战

滇缅战争的胜利,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中国军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还打通了中国与盟国间的陆上交通线,以至于被军事学家称为“东方诺曼底之战”。

不仅如此,滇缅战争还为亚洲战场上的抗日战争,提供了强大助力。中国远征军以一己之力,牵制了大约60%的日军陆军,彻底打破了日本妄图数月征服中国的计划。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远征军的胜利,日军再也无力封锁中国的国际后勤补给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迅速提高,同时盟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也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滇缅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据不完全统计,在历时一年半的战争中,共击毙日军2.5万余人,但中国远征军也付出了阵亡31443人、负伤35948人的巨大代价。

但死神吓不倒英勇的中国军人,正如第38师副师长齐学启所说:“昔日成功,今日成仁,此其时矣。弹尽,各自裁。中国军人,可杀不可辱!”

铿锵有力的声音冲破云霄,久久回荡在历史的天空上,时至今日,仍有余响。

国民党将领邱清泉是蒋介石的嫡系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792条回答。

邱清泉就是蒋介石的嫡系。

说起来,邱清泉同蒋介石还算大同乡,他是浙江温州人。

邱清泉本来是个知识分子,20岁1922年在上海大学读书。此人性格刚烈固执,看不惯上海租界洋人耀武扬威,不怕中国人当人看,有着强烈改变中国的愿望。

于是,22岁时也就是1924年,邱清泉毅然投笔从戎,加入黄埔军校第二期。

在当年,邱清泉只要按部就班读书,不难拿到大学文凭。

那个时代中国男人文盲率高达百分之七,小学生都算是小知识分子,大学本科相当于今天博士毕业,绝对是社会精英,根本不愁工作和财富。

可以说,邱清泉选择放弃大学就读随时可能送命的军校,是很少见的。

邱清泉的军旅生涯比较顺利,他虽然性格较为暴躁,同战友关系不太好,但头脑聪明、学习能力很强、有很强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还有超过别人的勇气。

在黄埔就读期间,他就参加了平叛商团叛乱等一系列作战,随后北伐期间也是身经百战,参加过最危险的汀泗桥战斗,武昌攻城战与南昌战斗,还有惨烈的龙潭之役。

邱清泉表现出色,在北伐成功时已经从少尉升职为中校,担任营长职务。

在中原大战中,邱清泉再次立功,受到上级伤势,到1933年成为少将,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训练处处长。1934年考取公费留学德国,先入工兵专门学校,结训后进入柏林陆军大学受训,并曾参与1936年纳粹德国陆军的秋季大演习。1937年毕业回国,任教导总队参谋长。

邱清泉此人虽骄傲不逊,蔑视所有能力不足的上司和同僚,胆子却很大,经常身先士卒,冲到第一线,很有名气。

抗战爆发以后,邱清泉曾经几次遭遇过生命危险。

在南京保卫战时,邱清泉作为教导总队总参谋长,一直坐镇总部留守。

而教导总队同日寇持续血战,到南京城四面被攻破,他们仍然在紫金山等地苦战不退。

此时邱清泉体现了不同寻常的个性。

在众多国军军官抢先突围的时候,比如唐生智甩掉大部队自己先跑,邱清泉一直坚持到城破,坚守自己的岗位。

时任教导总队参谋处作战参谋的刘庸诚先生在《南京抗战纪要》中回忆:教导总队是各军师中最后知道撤退命令的,总队长桂永清命令烧毁文件及抛弃辎重,然后招呼参谋长邱清泉一起走。这时紫金山主阵地的战斗还很激烈,邱清泉站着处理文件,冷静地说:“你先走吧,我暂留下,再和各团营通话,研究撤退的办法。”桂永清带着几名卫士匆忙离开地下室。邱清泉一边处理文件,同时静坐在电话机旁,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刘庸诚烧完地图后,邱清泉对他说“你受过伤,先走吧”。这时,地下室内,只剩下邱清泉和他的两名卫士了。暗淡的光线中,只有他的烟头在一闪一闪的发光。当时南京城已经被日军攻破,枪炮声近在咫尺,邱清泉仍然非常冷静。

直到日军攻击富贵山的司令部,邱清泉才带着2个卫兵突围。3人逃到南京郊区,被一股日军迎头遇上,这是日军第5师团第9旅团的部队。邱清泉谎称自己是国军普通伙夫,加上他身体健壮,被日军留下做苦力。

邱清泉干了十几天后,才寻机逃出,历经千辛万苦回到部队。

在这十几天内,邱清泉和其他苦力,主要是在清理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遗体。看到日寇毫无人性、老幼不留的暴行,邱清泉对他们燃起了强烈的民族仇恨。

1938年逃回部队以后,邱清泉被人民为机械化第200师副师长,参加了兰封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战役。

这些作战中,邱清泉指挥部队打击日寇毫不留情,每战都竭尽全力攻防,阵地上往往拼到最后一个人。

身为高级军官的邱清泉,也随时到一线指挥,身先士卒不顾安危。

1939年,邱清泉率领新22师在昆仑关重创日军。昆仑关的日军,恰好是邱清泉被俘后目睹残杀南京平民的第5师团,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此战邱清泉指挥部队猛烈攻击,击毙第5师团第2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阵亡,两个步兵联队与一个炮兵大队被歼灭,联队长也阵亡。

此战后,邱清泉手持冲锋枪,到最前线指挥攻击作战。当时日寇枪炮如雨点一样飞来,手下纷纷卧倒躲避,邱清泉不顾随时可能被打死,竟然直挺挺的站着讲话,被同僚戏称为“邱疯子”

邱清泉后来率部参加了滇西缅北战役,抗战结束以后是中央军绝对主力部队,第5军军长。

国共内战爆发以后,邱清泉指挥部队胜多负少,是国军中少有的常胜将军。

不过,邱清泉此时性格更为鲜明,经常对上级长官出言不逊,所以直到1948年他仍然是第5军军长。

虽然邱清泉自己很少打败仗,对内战的预测却比较悲观。

在1948年豫东会战期间,邱清泉不惜代价率领第5军救援了黄百韬兵团,但区寿年兵团仍然被解放军歼灭。

此战解放军虽有数万伤亡,国军损失更大,高达个3整编师与1个独立旅,约10万。

战后,邱清泉因为增援区寿年兵团不利,被蒋介石批评。

邱清泉则向下属抱怨,他打了一辈子仗,对战场非常了解。根据解放军的排兵布阵,邱清泉认为国军最高军事机关国防部,显然被间谍渗透,所有作战计划都被解放军掌握。

邱清泉认为如果不惜代价去救区兵团,肯定会中了伏击吃大亏。

邱清泉认为这样打仗肯定是赢不了,开始悲观起来。

到1948年淮海战役之前,邱清泉才被提拔为第二兵团司令官,不再是万年军长了。用靳开来的话说,这就是打仗给了个送死的官。

淮海战役期间,邱清泉攻击救援黄百韬,在距离黄兵团14公里处目睹碾庄被解放军占领。

第二阶段从徐州撤退时,邱清泉认为国防部肯定有间谍,按照国防部计划撤退就是往口袋里面钻。杜聿明参考了邱清泉的说法,没有按照国防部的计划撤退,但最终还是在陈官庄被粟裕的主力拦截。

当时邱清泉认为局势极端恶劣,应该将部队分散为军和师,分散突围,在武汉集中,还能保住大部分主力。

但杜聿明不敢违背蒋介石的命令,断然拒绝。

1946年1月10日凌晨,邱清泉在解放军总攻中死亡。对于死亡原因,台湾认为邱清泉是自杀的(命令卫兵对他开枪),大陆认为是击毙。

无论怎么死的,终究还是死了。邱清泉打了20年仗,最终死在战场上,对于军人来说也是寻常事了。

邱清泉死后,追赠为陆军二级上将。

邱清泉是国军装甲兵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在台湾很有名气。

1961年,台中装甲兵训练基地改名为清泉岗基地,1966年3月20日,台中公馆机场改名为清泉岗机场。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邱清泉虽是军人,却很擅长写诗。

1、昆仑关战后,写到:

“岁暮克昆仑,旌旗冻不翻。天开交趾地,气夺大和魂。烽火连山树,刀光照弹痕。但凭铁和血,胡虏安足论。”

2、1943年秋,邱清泉母亲去世,他无法回乡击败:

“海天遥望落霞红,机抒声消井臼空。常为远游违左右,徒劳征战转西东。寒霜肃杀悲慈竹,冷雨凄凉泣古桐;纵有俸钱多十万,承欢无路哭秋风。”

“更泽危坐对寒釭,怕听空庭雨打窗。蜡烛烧残肠欲断,拼将秋泪落双双。”

“帘卷潇湘夜欲沉,愁肠敲断五更砧。秋风吹入丝丝雨,似共劳人泪下襟。”

3、1944年8月,第5军前往滇西缅北参战:

“万里云山北望频,南天立马一劳人。邑多衰落伤农圃,路有饥寒耻重臣。生意哀怜驱嬴马,道心消逝伴朱轮。烟村残野夕阳处,枉自风光画样新。”

4、1945年春,邱清泉率中国远征军从中缅边境班师回朝:

“安论经纬起斯民,终为浮云蔽日频;独仰云山遥万里,常挥涕泪泣孤臣。”

5、国共内战之前: “汗马黄沙百战勋,神州多难待诸君;从来王业归汉有,岂可江山与贼分;暖日照融千树雪,寒风吹散满天云;犹多狐鼠遁逃处,河朔家家望五军。”

6、1947年9月第5军参与郓城会战:

“千里入荒城,又是匆匆别。宅第尽废墟,道路人踪绝。 乌雀绕枝头,蛇鼠出野穴。不知人意苦,但闻声哀咽。何处是青山,定多杜鹃血。入夜秋风起,云浮月明灭。鸿雁何悲鸣,征夫心胆裂。故园人岂知?天际愁肠结。”

7、 黄泛区会战后回乡访亲,前线战局不利,邱清泉忧心忡忡:

“十年水流东,十年水流西,水流已无时,人事比爪泥。春残花溅泪,暑去寒露凄,胜衰付烟云,得失笑斗鸡。孔门闻道死,庄生与物齐;各言志所取,身后互诃诋。是非无定论,荣辱不须迷。堂燕寻常入,暮鸦终古啼,不如倾斗酒,诗成和醉题。”

佤邦远征军什么意思?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亦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编成,远征军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该军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计9个师10万余人。

1942年3月,远征军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1943年4月,重建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后称滇西远征军,一部撤至印度,称中国驻印军。

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三万余人。1945年1月27日,两军在畹町会师。3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撤回国内。1945年4月撤销。

腾冲战役指挥官是谁?

指挥官是霍揆彰。

腾冲战役为抗日战争滇西缅北战役的战役之一,地点是在中国云南腾冲,从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20集团军强渡怒江至9月14日攻克腾冲城,历时127天。

腾冲是抗日战争以来国军收复的第一个有日军驻守的县城。

国内有哪些有深度的抗战剧?

谢谢邀请,我是胡渣大叔。

我强烈推荐一部电视剧由康洪雷导演,张译、段奕宏等主演的《我的团长我的团》。

我相信很多人对这部剧都不陌生,当年播出时也是火遍大江南北。

该剧改编自兰晓龙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了1942年期间中国各地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者、承受战争苦难的故事。

虽然是抗战题材的电影,但故事并没有特别的强调大的战场背景,而是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一言一行来表现战争的残酷。

剧中的人物特点鲜明,一个人的刻画就显现出一群人的影子。如豪爽的迷龙,就是东北军的代表;果敢的不辣是湘军的代表;阿易是典型的书生,又是上海人,在浑身书生气的同时也透漏着上海人的绵。

残酷的战争,恶劣的环境,紧缺的物资,唯一不缺的就是人。在那个年代,在战争面前,人显得是多么渺小、卑微。一场战役,很多人也许就成了数据,一个供人查找的数据。

每个人都不经相同,但每个人又都一样的,他们渴望胜利,渴望生存。就像剧中说的那样:连想活着都成为一种奢求。

康导正是通过剧中人物人性的不断变化来体现出抗战的艰难,呼吁人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同时,也通过小人物在战争中的挣扎来提醒人们战争的残忍与和平的珍贵。

我是胡渣大叔,喜欢的可以点赞留言哦,评论区来谈谈你对团长的不同看法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