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介绍,茶文化的哲理和意义
茶文化介绍,茶文化的哲理和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史到处都散发着茶香。文化要以一系列生活方式来承载,茶文化承载的就是一种极富质感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和平安康的时代。在中华文化里,茶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真正文明的饮料。茶艺是饮茶风俗和品茶技艺的艺术结晶,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意蕴。茶从早期的药用到后来的饮用,文人士大夫起了重要的作用。唐代以后,文人士大夫饮茶非常注重文化品位,把饮茶当作一种高雅风尚,使得饮茶不仅登上大雅之堂,而且成为士大夫朝夕相伴的风雅趣事,出现了不少的茶诗、茶画、茶经以及不少饮茶成癖的人。谚云“三分解渴七分品”。当然解渴与品味的比例大小,随社会文明和文化发展的不同而不同,社会愈向前发展,饮茶人的层次愈高,品味的成分自然就越大。总体上,对茶的旨趣源于饮茶人的心情与茶性的吻合统一,只有真正的嗜茶者才能获得茶之韵味和乐趣。古人把品茶作为一种艺术修养,讲求心平气和,和就是平和、柔和。在品茶中品情、品理、品德、品人生,享受修身养性,清静心灵的妙处,“志绝尘境,栖神物外”。品茶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一、 茶文化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可与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超越的精神相契合;茶道的“和、静、清、俭”精神,恰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相适应。因此,现代社会弘扬茶道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三千年道统在中国历史上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到了近现代在西方理性主义的冲击下,亦曾被彻底否决。但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矛盾冲突的日益加剧,天地人道和谐共处的问题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期,机遇与危机都是前所未见的,人类生存状态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方面,新科技革命使人类拥有征服自然的巨大能力,积累了超过以往世纪总和的物质财富,展现出十分诱人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人的异化程度有增无减,现代文明创造的物质力量已达到可于瞬间毁灭人类的水平,这是“外在危机”;同时.现代文明形成的种种异己力量也在摧毁人的心灵,导致人的异化,“使人背离了他的真正目的”,“阻碍人的成长”,这是“内在危机”。于是,追求经济增长、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三者协调共进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世人的共识。人类的使命并不只是谋求在物质上掌握世界,从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意义上说,物质增长不是进步的目的,而只是未来进步的一个前提条件,通过这一手段的运用,使人类能够在精神上掌握自身,达到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
茶道所蕴涵的超越、和谐、俭省等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力弘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就是“和谐”,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协调发展,即指从那种根深蒂固的动物性的、重占有的、片面的生存观念提升到注重生存意义与生命质量,强调人、社会、自然全面协调发展因而具有自我反思、约束及调节机制与效应的属人的生存观念,求得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步调一致,做到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相结合,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相结合,发展经济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相结合,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持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同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相辅相成。人既需激烈、昂奋、粗犷、豪放的阳刚之秉赋,也需平和、寂静、清悠、素俭、精进的阴柔之素质,阴阳共济,刚韧并存,乃有助健全人格之养成。酒性为阳,饮酒助豪情,茶性为阴,品茶添清雅。一侠一隐,一个热烈,一个冷静,故茶对人性的完善,有独特价值。
人们在功利生活中,难免产生浮躁、庸惰、焦虑、内心冲突等消极心理,心灵复归清静、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目前,我国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跃迁,又值经济体制转轨,人们对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紧张和人际疏离已有深刻体验,故人性复归的冲动尤显迫切。茶的俭淡、精清、恬静、冲和的特质,与此种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道”内容,应反映现实社会处境下人们的心灵渴求,引导人们追求品茶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为人生旅途的“绿色栖所”:茶香飘处,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
二、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茶源于中国,中国历史最久,因此,也最懂得情趣。尽管,在中国历史上,富贵之家,过的是“茶来伸手,饭来开口”的生活;贫困之户,过的虽是“粗茶淡饭”,但都离不开一个“茶”字。总之,“有清茶一杯,便可随遇而安”。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发现原生的自然茶树。但是,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把品茶作为一种艺术修养,讲求心平气和,和就是平和、柔和。在品茶中品情、品理、品德、品人生,享受修身养性,清静心灵的妙处,“志绝尘境,栖神物外”。品茶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2、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
3、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4、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茶道的目的不是为了饮茶止渴,也不是为了鉴别茶质的优劣。而是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陶冶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5、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茶本身也好,围绕在它身边的事物也好,都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更加和谐的生活艺术,将其推广,必有助于人类的和平与幸福。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是多民族、多社会结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容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哲学、社会学、文艺学、宗教学等多门类的学科。在经历了千回百转的历史岁月后,中国茶文化带着全部的文化密码,横陈在我们面前。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茶文化是那样的深沉和凝重,在它的广袤和无限丰富性面前,我们难以估量出那沉甸甸的分量。
为什么要写茶文化?
除了其本身的饮品价值,和其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之类的养生、药用价值之外,还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发展的四次高潮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是茶文化发展的高潮期就是因为他那个时候非常的兴盛啊!尤其是1998年之后更是盛行的特别多。
你知道有哪些有关茶文化的术语吗?
关于茶文化的专业术语,主要体现于茶叶感官审评,又以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居多。为大家介绍一些茶水间的实用术语,还希望多点耐心看完。
茶叶审评发展简史自神农时期到汉朝,基本都是一些关于药理方面的知识。南朝宋文帝年间,鲍令晖一篇《香茗赋》中才提到“香茗”概念,由此才对茶叶品质有了粗浅划分。
唐朝陆羽著有《茶经》一书,其中茶叶审评对审评用具,以及炙茶、煮茶、用水、煮茶等各个环节的要领皆有详细描述。并提出了茶叶色、香、味的基本要求,堪称史上第一本茶叶审评的经典之作。
此后,唐朝苏廙《十六汤品》,宋朝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明朝许次纾《茶疏》、罗廪《茶解》……分别又对评茶用具、茶叶汤色、香气、滋味更为全面而细致的评价。
茶叶审评术语浅析茶叶评审发展至今,程序上愈发完善并趋于完美,主要通过感官审评来决定,感观审评又分为干茶审评和开汤审评,俗称“干评”与“湿评”。
茶叶感官审评程序一般分为:把盘(看干茶条索及外形)、开汤、嗅香气、看汤色、尝滋味、评叶底等六个程序,现在所谓的 “五因子”或“八因子”茶叶审评法,其实都是由此细分而来。
所谓 “五因子”茶叶审评法,即: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而“八因子”,则是在“五因子”茶叶审评法的基础上,将“外形”一因子再细分为条索(颗粒)、整碎、净度、色泽等四个审评因子。
茶叶感官审评之外形散茶的外形术语描述,一般因茶叶的外形而定,像外形美观一些的普洱晒青茶,便可以形容为:条索紧结、条索匀整、条索肥壮、条索鲜亮、条型优美、条索显毫。
不过万道不离其宗,很多散茶如果有紧结、匀整、肥壮、油润、(条型)优美、洁净、显毫等特点,也算是较为美观的茶叶外形了。
而一些压紧茶,则是描述其整体外形,一般以所塑相态而定,如普洱生茶饼茶便可描述为:饼形周正,条索肥壮、紧结有度,银毫显露等;熟茶则作适量调整,如饼形周正,饼面油润、紧结有度,金芽显露等。
茶叶感官审评之香气茶叶香气主要依靠嗅觉去辨别,是茶汤里的芳香物质挥发后,刺激鼻腔内嗅觉神经的一个过程。茶叶香气扬度指其香气的浓郁程度,香气淡一些可用清幽、清雅来形容;香气浓一些可以用浓郁、馥郁来形容。
嗅香气一般嗅审评杯的溢杯香,正常泡茶品茶则嗅公道杯的杯底香,可以沿杯口边缘轻嗅或深嗅,也可将鼻部深入杯底增加嗅感。嗅香气之前应将公道杯晃动、翻身倒扣,嗅香气时再把杯子拨正打开,应以热嗅、温嗅、冷嗅等不同温度的香型,进行综合评判。
就普洱茶的香气而言,普洱生茶常见的香气有:清香、花香、果香、糖香、樟香、陈香、木香、菌子香等;而熟茶较为常见的有:陈香、药香、木香、稻香、枣香、参香、焦糖香、烟香等。
茶叶感官审评之汤色汤色形容较为单一,一般就是对茶汤汤色的雅化描述。不过也有例外,如普洱茶。
普洱生茶的汤色会随着陈化时间而逐渐变化,年份较高的生茶汤色甚至会向栗色转变,其汤色变化一般呈:黄绿、绿黄、明黄、金黄、橙黄、栗红而依次递增。
熟茶的汤色变化则相对单调,成品时便以栗红色为主,因发酵程度不同汤色会在栗红色至黑褐色之间进行变化。一般而言,一饼发酵较好的熟茶,在陈化过程中,汤色会愈发清澈透亮、毫无杂质。
茶叶感官审评之滋味关于茶叶的口感专业术语描述,一般不同类别的茶叶也会存在细微差异,下面我单以普洱茶为例,为大家介绍其品茶术语。
普洱生茶的品茶术语一般有:生津、回甘、舌底鸣泉、饱满、细腻、柔和、润滑、压舌、茶气、燥感、阻滞感、锁喉、喉韵、醇厚、纯厚、仓味、烟味等。
例如:一款好的生茶可以描述为:香气怡人,苦涩入口即化,生津回甘若舌底鸣泉,喉韵温热通透;茶汤水含香明显,轻饮间唇齿留芳,体感舒适,茶气强烈。
普洱熟茶苦涩感较弱,品质特征以“香、甜、润、厚、滑、醇”为主,口感术语也主要围绕着这六点尽享描述,一般占有其四,便算一款好的熟茶了。形容生茶的专业术语,品鉴熟茶时偶尔也会用到,若熟茶渥堆味明显,也会用到“堆味”等字眼。
茶叶感官审评之叶底关于叶底的专业术语描述,一般从嫩度、色泽、匀度、活性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嫩度指芽叶嫩度,色泽看叶底的颜色与光泽度;匀度指叶片的大小、厚薄、整碎是否较为统一;活性看叶底的弹性、舒展度如何。
一般我们形容一款茶叶底美观,都会想到:叶底匀称而柔嫩,鲜活而不失光泽。
茶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哪三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