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道,巡抚负责什么

2023-04-13 106阅读 0评论

茶马道,巡抚负责什么?

在清代巡抚是一省之最高长官,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省委书记兼省长。巡抚一般为从二品官,但是在清代基本巡抚都会在中央兼职,就和我们现代的省委书记一般都兼任中央委员一样,而在清代巡抚一般都会兼任六部侍郎或者其他中央部门的官职,大多以兼任侍郎居多,六部侍郎按品轶来说也是从二品官,和巡抚是一个品轶,但是两个从二品加一起就变成正二品了,所以通常兼任侍郎的巡抚都是正二品官。

清代时期两到三个省还会设有总督,名义上来说总督管着巡抚,实际来说总督和巡抚权力是并行的,不存在上下级负责关系,因为不管是总督还是巡抚都是直接隶属中央。总督相比于巡抚更侧重于军事管理,当然总督也对民政有一定影响,但是整体负责地方政务还是以巡抚为主,总督也不能过分干涉。

茶马道,巡抚负责什么

虽然总督和巡抚都直接归中央管,但是总督的品轶要比巡抚高,总督本身是正二品的官职,但是通常总督也都会在中央兼任职务,一般都会出任六部尚书之一,比如清代雍正时期浙江总督李卫,他就是总督兼任刑部尚书,而六部尚书的品轶属于从一品官,所以一般兼任尚书的总督就是从一品的官职。

虽然总督和巡抚名义上是平行的权力,但是上面说过,一般总督在中央兼任尚书,而巡抚则是兼任侍郎,如果这个总督兼任了刑部尚书,那位巡抚兼任了刑部侍郎,那他们俩还是形成上下级关系,所以说总督不管怎么来说在官位和职能上都要略高于巡抚。

总督这个职位不好用我们现代的官职来对应比喻,如果非要说相当于现代什么官职的话,那只能说总督相当于新中国解放初期六大中央局行政区,比如直隶总督就相当于那个时期的华北局第一书记。

再接着说一说道台,这个官职是清代各省里所设置协助藩台和臬台处理事务的官职,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省厅厅长。

所以要先从藩台和臬台说起,在清代一省之中除了设有巡抚,还设有布政使和按察使来辅佐巡抚处理政务,就相当于副巡抚,和现代副省长大致相似。

布政使主管一省财政、人事大权,也被称作藩台;按察使掌管一省刑法和治安,也被称作臬台。

布政使是从二品官,从官位品轶上来说和巡抚平级,这也是为什么一般巡抚都会在中央兼任侍郎,就成为正二品官了,所以巡抚加衔也是为了平衡布政使和巡抚的从属关系。

而按察使官位比布政使略低一级,是正三品官职。从权力上来说布政使和按察使都受到巡抚节制,而从重要性上来说布政使比按察使更为重要,所以布政使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常务副省长,而按察使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副省长兼省政法委书记。

再说回道台,在布政使和按察使之下各省都有道员,是辅佐布政使和按察使处理事务的官员,清代叫作道员,而尊称为道台,所以道台也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省厅厅长。

道台一般都是正四品官,但是只有盐道是从三品官,因为古代盐道比较受重视,官盐是跟朝廷利益相关的问题,所以盐道比一般道台官位都要略高一些,而且油水也是最丰厚的官职。

最后再说说知府,清代知府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市委书记兼市长,一般都是从四品官,清初时期知府一般都是正四品官,后来至乾隆时期知府的官位降了一级。所以造成了知府比道台官位级别略低,也就造成了知府与巡抚之间隔出了藩台、臬台、道台三级。

一般的知府都是从四品官职,但是顺天府尹和奉天府尹不算,顺天府和奉天府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直辖市,所以这两地的知府比一般知府官位高两级,这两个府尹都是正三品官职。

在知府这再给你延伸一点,清代知府还有两位副手,分别是同知和通判,同知是正五品官,相当于常务副市长,名义上就是知府的副手,辅助知府处理政务。

通判是正六品官,相当于按察使的职能,属于主管一府的诉讼、刑法和治安,同时别看通判官职比知府和同知都低,但是通判有权力监督知府和同知,所以说通判官职虽低,但是权力可不小,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副市长兼市政法委书记和纪委书记。

因此按照你的问题来说,巡抚>道台>知府,中间还差了藩台和臬台,其实知府与巡抚之间差了三级。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什么是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其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此为滇越茶马古道),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线路:即青藏线(唐蕃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在这三条茶马古道中,青藏线兴起于唐朝时期,发展较早;而川藏线在后来的影响最大,最为知名。这三条道路都与昌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滇藏线和川藏线必须经过昌都,它们的发展是与茶马贸易密切相关的。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此为滇越茶马古道),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陕甘茶马古道,由明代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而此时所谓的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骆驼。而茶、马,指的是贩茶换马(这里的茶和马均是商品)。之所以用骆驼是因为明朝时要有数百万斤茶叶要贩运(从四川到西北),到清朝时达到了数千吨,马不能胜任,所以用骆驼。由于明清时政府对贩茶实行政府管制,贩茶分区域,因此陕甘茶马古道是当时唯一可以在国内跨区贩茶的茶马古道。

川藏茶马古道始于唐代,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近四千余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茶马古道”的命名人木霁弘以及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周重林,联名发表文章,《茶马古道研究模式以及意义》,他们以为:

第一、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上地势最高的贸易通道。

第二、茶马古道从来都是民族融合与和谐之道,它见证着中国乃至亚洲各民族间千百来因茶而缔结的血肉情感。藏族史诗《格萨尔》说“汉地的货物运到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这是藏族人民对茶以及茶马古道最深刻的理解。西北游牧民族同样如此。

第三、茶马古道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它为人类寻找永恒的家园提供了许多实证。发源于青海的澜沧江,流经西藏,入云南,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最后从越南奔向南海。正是在澜沧江流域出产的云南大叶种茶叶的远征,联动了中外民族之间的经济以及文化交流,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诸多文化的渊源。尽管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茶马古道上有众多的民族,但这些民族的第二语言统一在西南官话下,这是世界文明传播史上罕见的实例,无疑是茶马古道又一大贡献。

第四、茶马古道是佛教东传之路,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在茶马古道上,多元文化开始融合。商品承载着文化,茶马古道同时也是一条宗教道路,教徒与商人相伴而行,为这些区域带来了不同的信仰。比如通过藏传佛教在滇西北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纳西族、白族和藏族的经济及文化交流,增进了几个民族之间的友谊。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 其中丽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大理州剑川县的沙溪古镇、祥云县的云南驿、普洱市的那柯里是保存较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县)、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茶马古道的一种约定成俗的理解与认识。事实上,除以上主干线外,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连通甘南的支线;由川藏道北部支线经原邓柯县(今四川德格县境)通向青海玉树、西宁乃至旁通洮州(临潭)的支线;由昌都向北经类乌齐、丁青通往藏北地区的支线,等等。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线)也应包括在茶马古道范围内。也有的学者认为,虽然甘、青藏区同样是由茶马古道向藏区输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确有交叉,但"唐蕃古道"毕竟是另一个特定概念,其内涵与“茶马古道”是有所区别的。而且甘、青藏区历史上并不处于茶马古道的主干线上,它仅是茶叶输藏的目的地之一。“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这两个概念的同时存在,足以说明两者在历史上的功能与作用是不相同的。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三条大道中,以川藏道开通最早,运输量最大,历史作用较大。本文仅就川藏茶马古道论述,它道则非本文所及。

茶马古道中的滇、藏路线是: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察隅-邦达-林芝-拉萨。到达拉萨的茶叶,还经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达,大量行销欧亚,使得它逐渐成为一条国际大通道。这条国际大通道,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发展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 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旬、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在两条主线的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谋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讲信用、重义气的性格;锻炼了他们明辨是非的勇气和能力。他们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他们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通往茶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

历史已经证明,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不仅如此,藏传佛教在茶马古道上的广泛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滇西北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沿途上,一些虔诚的艺术家在路边的岩石和玛尼堆绘制、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萨和高僧,还有神灵的动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种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艺术造型为古道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种精神上的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从久远的唐代开始,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历经岁月沧桑一千余年,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连接着沿途各个民族,发展了当地经济,搞活了商品市场,促进了边贸地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沿途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意识形态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如今,在几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驼铃声远去了,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却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雕铸成一座座永恒的丰碑,千秋万代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光辉。

旧时,昌都沟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长期行走自然形成的。

公元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内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 宋代,“关陕尽失,无法交易”,茶马互市的主要市场转移到西南。

元朝,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

明朝继续加强驿道建设。

清朝将西藏的邮驿机构改称“塘”,对塘站的管理更加严格细致。

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

1950年前的昌都成为藏东的商贸中心。

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主要有三条:即青藏线(唐著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

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朝时期,它大致与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从今云南大理出发,北上至

清朝的道台是什么级别?

道员(又称道台),清代官名。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清代各省设道员,或有专责,或作为布、按副使。专责者有督粮道或粮储道,简称粮道 ;又有管河道和河工道,简称河道。官则有的单设,多数为兼任。其他如驿传道,海关道,屯田道,茶马道等,一般由当地同品级官兼道员。放现在的话,大概相当于专职的副省长。

石敬瑭为什么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说到石敬瑭为什么会割让幽云十六州,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李从珂。石敬瑭是后汉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李从珂是李嗣源的养子。两人都跟李嗣源南征北战,都同样立下过赫赫战功,而且互相都不对付。

原因之一石敬瑭与李从珂的恩恩怨怨前奏:谁也不服谁

公元933年,李嗣源病重,其次子(事实上的长子,未被立为太子)李从荣(天下兵马大元帅,同时被封为秦王)听闻消息后,立马起兵准备去洛阳逼宫。

李嗣源听闻李从荣造反后,病情愈发严重,没多久就驾崩了,其子李从厚(李从荣同母弟)奉命即位。李从厚没多少战功,李从荣自然是不服,同样的,李从珂也不服。

李从厚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孩子,面对众多来势汹汹的反军,一下子慌了手脚。情急之下,他下诏令成德节度使石敬瑭(之前任河东节度使)速回京救援。然而,这怎么可能?石敬瑭本人也不服李从厚,更重要的是他打不起一块造反的李从珂。

于是乎,就有了石敬瑭软禁李从厚,进献李从珂的那一幕。

之后,李从珂在权力的角逐中,占据了上风,成为了后汉的第四位皇帝。李从珂春风得意,石敬瑭自然得俯首称臣。不过,这都是表面活,石敬瑭心怀鬼胎,李从珂也心知肚明。

在即位后不久,李从珂就命石敬瑭从河东回来,去洛阳朝见自己。石敬瑭自知是陷阱,然而君命难违,应了旨。果不其然,一到洛阳,石敬瑭就被软禁。

在丈母娘的一顿操作下,石敬瑭才脱险。经过这一出,石敬瑭长了个心眼。他用重金收买了其岳母曹太后的手下人,好做他在李从珂身边的眼线。如此依赖,李从珂的一举一动,石敬瑭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之后,石敬瑭选择主动出击,他上书李从珂说,为了防御辽国,请朝廷往河东调运军粮。李从珂知道肯定有诈,但他又不得不提防虎视眈眈的辽国。他不调拨粮食,还会被石敬瑭抓住把柄,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

石敬瑭给了他“礼物”,李从珂自然得“礼尚往来”。于是,他下令征调河东军税。如此一来,百姓们都要恨这个“剥削主”石敬瑭。

正面开撕:这皇位该是我石敬瑭的

石敬瑭知道,李从珂毕竟势大,硬碰硬肯定不行,所以必须积累实力。

然而,就在石敬瑭“自我成长”之时,李从珂站出来掐灭了他的“星星之火”。他干了什么?派张敬达率兵掌管太原以北的代州,

李从珂话说得好听,让张敬达协助石敬瑭抵抗辽国,实际上就是让他监视石敬瑭,顺便分他的权。

石敬瑭慌了,长此以往自己迟早被吞并。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他顾不得李从珂势大的事实,打算主动开战。

于是,他向朝廷上了一道奏章:请求皇上解除我的职务。这句话貌似不合常理,实际上很有门道。如果朝廷不同意,他也不是没收获,至少让大臣们知道自己不贪权,赢得民心。如果朝廷同意,他就可以借机称皇帝残害功臣,就此起兵。

面对石敬瑭抛出的“选择题”,李从珂选择了同意。石敬瑭随后“大怒”,指责李从珂出尔反尔,残害忠良。

二人大战,一触即发。

可是,石敬瑭也知道,自己是有些冲动了。单自己的实力,是远远比不上李从珂的,为此,他必须寻找外援。谁能救他呢?心腹桑维翰给他提了个建议——找辽国皇帝耶律德光。

原因之二强大的辽国

河东的军事高层集团,几乎都同意向辽国称臣,因为他们也都清楚中央军的实力。然而,要想向辽国借兵,不给他们点甜头是不行的。

石敬瑭的大将刘知远(后来的后汉高祖)提出,向他们每年进贡大量金银财宝就行了,不少人也附和。

但是石敬瑭清楚,如果只给契丹人钱,他们是万不可能出兵的。为什么?辽国不缺钱,要兵有兵,要马有马,钱还不好赚吗?必须来点实际的。石敬瑭瞅了瞅地图,认为割让幽云十六州才可能满足契丹人的欲望。

不仅如此,为了让契丹人彻底放心,石敬瑭还想出了一个狠招——认辽国皇帝、比他小十一岁的耶律德光为干爹。

辽国看到石敬瑭提出的条件,很是满意,正答应要出兵时,幽州节度使赵德均又来凑热闹。他看石敬瑭攀上辽国,实力大增,那是一个羡慕嫉妒恨。于是,他也跟辽国提出了一个类似的合约。

耶律德光知道,自己若是不同意赵德均的请求,辽军北归就可能受阻,这是划不来的。

石敬瑭知道对手赵德均竟然“贿赂”自己的“小干爹”后,差点气晕。到手的鸭子可不能飞了,于是,他派桑维翰去说服耶律德光。桑维翰在耶律德光的大帐前跪了许久,又是苦苦哀求,这才打消了耶律德光联手赵德均的念头。

而后,在辽国强大的军事援助下,石敬瑭顺利解决了李从珂上位。

不过丢人的是,石敬瑭是经过耶律德光的册封才登临大宝的,而且穿的还不是中原的服饰。耶律德光在诏书上的开头便是“咨尔子晋王”,一个“子”字明确了二人的关系。令人咋舌的是,石敬瑭每次给耶律德光通信,都会说句“父皇帝安否?

后续影响

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虽然帮助其夺取了帝位,可河北地区就从此几百年没回到中原王朝的怀抱中。河北失守,致使辽国的铁骑自此无所顾忌,侵略南下,都容易了许多。

苏辙曾说:

石晋始以燕、蓟之地赂契丹……是时,割地之害深矣。

又有人言:

自晋汉以来,常为契丹所困,每胡兵入寇,洞无藩篱。

割让幽云十六州之危害,可想而知。

参考资料:《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原来是这样》

茶马古道谁修的?

茶马古道是先人修的。

茶马古道中的滇、藏路线是: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察隅-邦达-林芝-拉萨。到达拉萨的茶叶,还经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达,大量行销欧亚,使得它逐渐成为一条国际大通道。

这条国际大通道,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