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酒,酒是百药之长
李时珍酒,酒是百药之长?
白酒是百药之首,也是百毒之王。那么怎么分析这矛盾的关系呢?
首先来分析,百药之首,百药之首并不是指白酒能当做药用,而是白酒可以做很多种药的药引子。比如常见的人参枸杞酒,桑葚酒,鹿茸血酒等等。都是用白酒来泡制这些名贵的中草药材来饮用的。
我本人是做纯粮小烧的,做的是固态发酵高粱原浆酒。所以我对白酒的理解更加的独特和全面。
那么百毒之王呢,并不是说白酒有毒。其实白酒是一把双刃剑,白酒具有保健养生的功效。就跟罂粟一样,罂粟也是做药用的,只不过后来变成了某些人的玩物……
适量饮用白酒呢,可以活血化瘀,缓解疲劳,有助睡眠,而且还可以促进消化。
不过一旦你过量的饮用白酒的话,那么会对你的肝脏造成负担。所以喝酒要适量。
更何况现在市场上的白酒大部分都是液态法白酒,也就是酒精勾兑酒。
从古至今人们泡药酒用的都是纯粮食酒,也就是固态发酵的。
而现在纯粮白酒在瓶装酒当中一瓶难求,即便是有价格也非常昂贵,所以酒精酒成了最大替代品,酒解酒也是百毒之王。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就看做这个事情的人如何掌握好这个尺度。
饭吃多了都会伤胃呢。更何况是白酒呢。
我喝酒的习惯就比较好,每天只喝一顿,只有在晚饭的时候才喝酒,每次也只喝到微醺的状态,从来不喝醉。
白天酿酒,晚上喝点自己酿的小烧日子,不要太舒服了。
有人用吴茱萸泡酒?
不得不说,此人口味重。因吴茱萸,在辣椒还没传入中国之前,古人就用吴茱萸、秦椒(花椒)来满足部分人嗜辣的癖好。
相比花椒,吴茱萸味道带苦,作为调味品,花椒口感比吴茱萸好。于是吴茱萸只能在药用领域,继续发光发热。
那么吴茱萸到底有啥作用?
吴茱萸首先是温里剂里成员之一,这个家族的特点就是驱寒止痛,温里药中的知名度最高的便是生姜。所以吴茱萸很多功效,都能对应生姜的作用。
比如生姜能用于因受寒引起的头痛、腹痛、以及腹泻,这些吴茱萸都可以,生姜人们常用它来止呕,这点吴茱萸也可以胜任。
吴茱萸比较特殊的作用,就是能够苦温燥湿,可用于因寒湿导致的泄泻、脚气等症。
特别注意的是:吴茱萸有小毒,若是用量超过10克以上,不但会出现头晕,而且还会出现视觉障碍,看不清东西。也就是李时珍所说的“动火伤目”,不过,一般较轻,停药后容易恢复。
借此机会,奉劝那位用吴茱萸泡酒的朋友,吴茱萸酒虽好,但不要贪杯哦!
古人诗词中常见绿酒?
古人诗词中常见“绿酒”,古代的酒是绿色的吗?
酒作为饮料界的“大佬”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自古以来,文人学士多爱饮酒,因而给酒起了许多雅名,如“金浆”、“琬液”、“琼苏”等。美酒与美人也一道成为文人雅士艺术生活的标配。
古人诗词中常见“绿酒”,小编百度了一下有“绿酒”的诗句,仅“中华诗词名句网”显示就有163条之多,简直是颠覆了小编的想象。
我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背的一句诗词就是岑参的:“柳亸莺娇花复殷,红亭绿酒送君还”。
当时觉得“红亭绿酒”交相辉映是多么高雅浪漫的景象,还以为“绿酒”只是为了配“红亭”,一般酒就还是无色的。殊不知这神奇的“绿酒”早已是文人常用的意象了。
那么问题来了:古诗词中的“绿酒”到底是什么酒呢?古代的酒又是什么颜色呢?
中国古代的酒应该就是今天我们喝的白酒,古诗词里出现的酒有清的、浊的、白的、绿的,莫衷一是。大家都知道酒的色泽,是由酿酒的原料和工艺决定的。虽然古代的绿酒到今天已经失传,但是我们还在说的“灯红酒绿”却从侧面反映出绿酒的魅力。
古代的酒真是绿色的吗?
关于这个问题,小编还真是不敢确定,但是通过考古发掘,确实发现了绿色的古酒。2003年西安考古队发现一座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早期大型积炭古墓,其中就发现了色泽青绿的汉酒,至于此酒是呈自然绿色还是被铜绿所染,尚待考证。而在古代文献中有记载的绿酒,比较著名的要数“醽醁”了。“醽醁”据说它是古代的一种美酒。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过解释:“酒,红曰堤,绿曰酃(ling零),白曰磋。”由此可见,醽,即是绿酒。
并且早在晋代,道学家葛洪对“醽醁”就有引用,《抱扑子·嘉遁》中提到:“藜藿嘉于八珍,寒泉旨于醽醁”。
又有文献记载唐代名臣魏征善治酒:一种酒是醽醁、一种是翠涛,唐太宗对此赞不绝口。称之“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由此可猜测出,晋唐至唐宋时期,醽醁是比较流行的酒。
那么“绿酒”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有一说法认为绿酒是新酒,因刚酿出来时,酒呈绿色而得名。但从一些古诗的现代注释中,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绿酒并非酒液为绿色,而是漂浮在酒液上面酒渣显绿色。
因为古代没有蒸馏技术,简单的过滤无法将酒液滤清,新酿的酒还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即酒的泡沫,色微绿,细如蚁,故也称之为“绿蚁”。后世用以代指新出的酒,因此古代诗人也常用“绿蚁”的典故入诗。
比较著名的有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垆。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绿酒”是被盛酒的青铜酒杯染成了绿色。在瓷器大规模普及之前,很多人使用青铜三角杯、铜杯等金属容器储存酒或饮酒,含铜较多的容器容易在空气中被氧化,形成铜绿(碱式碳酸铜),如果倒入酒,铜绿些许溶解在酒里,此时的酒也会成为绿色。但是小编认为,在唐宋时代,陶瓷已经进入民间,用青铜器具饮酒已然不普遍,而且酒尚属稀缺产品,所以说绿酒是被铜绿染色的说法站不住脚。
虽然古代著名的绿酒大多失传,或流落民间,鲜为人知了,但小编认为古代的绿酒应是天然形成的,有其独特的原料和酿造工艺,是具有滋补强身功效的好酒。
中国唯一的绿色酒是杨林乡绅陈鼎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酿出。其方法为:以当地优质泉水,选用上等高粱、小麦、玉米、糯米等粮食为原料,先酿制为醇厚的小曲酒,再配上党参、拐枣(一种可食用植物药材)、丁香、蜂蜜等十余味中药,最终呈现出自然的碧绿色。因这种酒味极醇厚,被称为“绿酒”。
如此酿造出的酒液呈天然的翡翠色,入口醇厚绵长舒畅、入胃感受柔和,中药极大地减少了酒的刺激性和对健康的损害,加上配方独特,绿酒丝毫没有普通白酒的烈力和药酒的怪味,让人不知不觉多饮,正如晏殊“绿酒初尝人易醉”的说法。这正符合文献中对绿酒特性的记载。由此可见,绿酒绝不仅存在于诗歌中,而是在现实中的美酒之一。
李时珍为什么能准确定性中草药的功效?
回答正文:
中医是咱们祖先传下来的瑰宝,李时珍更是中医中的佼佼者。那么,在古代那么多的中草药,有毒的无毒的,有功效的无功效的,他又是怎么准确得知的呢?我认为主要是有以下三种渠道:
1️⃣、通过以往诊治的案例,吸纳总结;李时珍诊治过很多的病人,在治疗每个病人的时候,他都会做总结。比如有的药,他药量放多了,病人病情加重了,那么他就会在下一次使用时相应减少药量。有的药,用少了,效果缓慢,那么下次同一副药使用的时候就会加大药量。
就这样,随着多年的行医经验,李时珍吸纳总结出了很多的数据,这些都一一写在了自己的记事本上,记录了下来。
2️⃣、研习前辈留下的珍贵宝典,学习总结;李时珍是明代人,在此之前,我国也有很多医学宝典,都是上千年来各个朝代的医者们根据自己行医时的经验,得出的宝贵经验。
如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是一部经典的医学典籍。
3️⃣、亲自尝试,感知中药草的功效。我们都知道神农尝百草,靠的就是用自己的身体亲自品尝感知各种中草药的功效。为了准确掌握各种百草要的功效,李时珍翻山越岭,走遍了全国各地。寻找到某种新的中药草时,李时珍又不敢用于医治病人,于是就会以身试毒,自己通过身体的反应来总结出该中药草的药性。
当然,这种方法时很危险的,只有在大致估算没有毒性的时候才能使用,要不然李时珍就是再多的命也不够用啊。不过,这种舍身为了医学的精神,依然是值得所有人学习。
回答总结: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得出来,李时珍通过总结过往的诊治案例、研习前辈医学宝典、亲自尝试等方法,准确掌握了中草药的功效。
所以,最后李时珍能够写下我国的医学宝典《本草纲目》,共计52卷,收药1892种,附图1109张。
真正的白酒的历史?
白酒历史:白酒又名烧酒,是中国的传统饮料酒。据《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指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由此可以得出,我国白酒的生产已有很长的历史。
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
元代传入印度白酒。
明代白酒自成体系。
清代白酒发扬光大。
工艺原料:凡含有淀粉的物质都可以用来酿酒。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