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入门,有什么推荐读物吗

2023-02-18 140阅读 0评论

茶道入门,有什么推荐读物吗?

首先我对一个如此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高中生点赞。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朝历代有关茶道的书很多,但我觉得最根本的应当首先认认真真读通陆羽的《茶经》,它是中国茶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代有关茶道精神的最有权威的论述。

古往今来,凡是研究茶道的人,几乎没有不读《茶经》的。如果以你小小年纪,就把中国茶道最精髓的东西学到手,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随着品茶水平的不断提高,我想中国茶道的精髓也会自然而然地悟透。

茶道入门,有什么推荐读物吗

另外,本人也是一位茶道爱好者,并考取了茶道资格师证书,对于中国茶道,还是略知一二,并撰写了很对有关喝茶体会的文章,有的已陆续发表在头条作品里,你不妨看一下。

此外,中国茶道的精髓,就是讲究“禅茶一味”,也就说借茶参禅悟道,茶是参悟的媒介,从宋代的圆悟克勤大师提出这一著名的论断,延续了一千多年,近年来,在山东博山正觉寺又对中国传统茶道进行了挖掘与整理,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表演艺术,将中国茶道上升为一种集禅修,养生,表演,诗词,音乐,舞蹈等多种文化为一体的禅修茶道,你可以了解一下。

另外,如果喜欢茶道的文学读物,我可以推荐你读读林清玄的《平常茶非常道》,作家车前子的《茶墨相》,青年作家胡竹峰的《闲饮茶》等,皆可开阔视野,同时对你的高中语文学习,尤其是作文也大有帮助。

总之,中国茶道因有你这样的年轻人会越来越普及,也因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弘扬传统文化,中国茶道更会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祝你学习进步,学业有成,茶道有进,将来能成为一名有着专业水准的中国茶师。

如何做好关于茶道精神的传承?

谢谢邀请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日本的煎茶道、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 [1]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文学家王心鉴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他在《咏茶叶》诗中说:千挑万选白云间,铜锅焙炒柴火煎。泥壶醇香增诗趣,瓷瓯碧翠泯忧欢。老聃悟道养雅志,元亮清谈祛俗喧。不经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鲜。

发展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发现原生的自然茶树。但是,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成为中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秦汉以前 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现已被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中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三国两晋 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中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中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唐代 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十之七八。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中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宋代 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宋朝茶业

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长江一带早春气温较低,茶树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茶区基本稳定,茶业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演变。

茶道的核心在于品

不同地位不同追求的人对于茶道的感悟大不相同,但都逃不过茶道的最终理念一个“真”字,茶里沉浸的是生命,茶即是佛,感悟茶道可不是这么容易的,不管茶道的思想再怎么复杂,不变的是它的文化,每位喝茶的人都有自己的茶道,茶道所带来的是心灵和精神上的满足,所以说真正懂茶道的人也一定懂人生,因为喜欢茶,所以爱上了茶道,茶之静,洗涤了灵魂。

茶学专业怎么样?

本人是茶学专业毕业,客观的说现在很多人对于茶学学科学的认识还是局限于种茶、卖茶和茶艺上,其实茶学已经有博士学位多年,中国也有茶学院士。

具体就就业而言,茶业也是属于中国众多产业中的一个,十几二十年前,茶学因为茶业的衰败学科差点被取消,近年来茶业市场发展的越来越好,包括:茶食品、茶饮料、茶叶保健品市场的崛起,茶业专业人才也越来越受市场青睐。但是,茶业相对门槛低,属于比较传统的行业,就业工资和薪酬不高。

书法和中国茶道哪个更利于修心养性?

二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都具有修心养性的作用,本无可比性。若达到至精至极,都非常人所能及。至于哪个更好更易入门,个人以为,主要看修炼者的兴趣爱好,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书法还是茶道,只要潜心聚神,苦练勤学 ,必有所成!

有什么比较靠谱的茶艺培训机构?

谢谢邀请,我诚恳地向大家介绍北京泰元坊茶文化培训中心。北京泰元坊成立于2001年,是以文化为核心,以茶为媒介,以分享为途径的文化型企业。包括北京泰元坊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泰元坊伯韵茶业有限公司和北京泰元坊茶艺馆,业务范围几乎涵盖了茶行业的所有子业态,行业视角全面、专业度高、经验丰富。工商行政记录良好,业界口碑良好。

泰元坊的行动主旨——教以人文,化民成俗,即以科学温和的方式,推广普及中国的茶文化;透过茶艺培训、茶叶生产、销售以及茶事服务等多种途径,传递茶的真实信息,鼓励并带动大众,轻松愉快地端起茶杯,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切身体验中国茶文化的无穷魅力。

泰元坊培训项目的介绍

泰元坊的培训体系,是泰元坊品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起运行基础就在于丰富多彩、专业度高、适应性强的茶文化课程体系,和在全国及行业范围内独一无二的茶艺讲师训练体系。其中课程体系是以国内重点大学茶学系的专业教材为理论框架,结合十几年来科学务实的茶叶审评实践、茶叶冲泡实践、茶叶销售实践、茶艺服务实践、茶企经营实践等,形成了四大类20套以上不同主题、不同目标客户群、不同收益的茶文化课程。有了好的课程,还要有能实施的人,而高水平的茶艺讲师的培养,是多年来业界公认的难题之一。而泰元坊自主研发的“茶艺讲师训练体系”,恰好解决了这个难题,并且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检验,培养出大量专业茶艺讲师,活跃在茶文化传播的第一线。

十几年的砥砺前行,令泰元坊茶文化培训的受教者遍布海内外。直接扶持各级自有品牌经销商近百人,直接或间接扶持茶行业老板逾千人、直接培训茶文化爱好者超过万人;我们积极走进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院校、外(合)资企业、商旅团体,开展各类主题茶文化讲座、茶文化聚会、长期的企业内训及文化建设,至今受众遍布京城社会各阶层、全国各地及海外,好评率100%。同时,我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承担并圆满完成了2015—2016年度北京市朝阳区教委茶艺教师师资培训项目,直接培养各类大中小学茶艺教师超过500人。同时,我们是全国妇联《爱家讲堂》的专家团成员,是北京市妇联茶文化进社区工作的排头兵。我们的持续努力,不仅让好喝的茶自然而然地走进千家万户,更让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变得亲切实在,可触摸,可体验。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4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