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歌,请问宋代人喝茶有什么讲究

2023-04-13 118阅读 0评论

斗茶歌,请问宋代人喝茶有什么讲究?

茶,是中国人的创举。茶叶,仿佛具有魔法一般。一片片干皱的叶片在沸水冲撞的瞬间施展在水中。如今我们都是这样喝茶的,茶叶就是消耗品。如今,在我们喝完茶之后,茶汁被饮尽,剩下的茶叶则被称为“茶渣”,然后便被“丢弃”。这样的饮茶方式使用“散茶”,一壶,一盏,一瓢,一水,一人,一饮子。然而,“散茶”这样的饮法是从元,明时期开始逐渐流行起来的,并一直流传下来。那么,千年前的宋人是怎么饮茶的?

宋时,人们的饮茶方式与现在有极大的不同。宋朝是一个物质极度繁荣的时代,宋时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也可谓极尽完美。相对于冲饮方式简单,便捷的“散茶”,宋代人更喜欢更具有仪式感,更繁复,更追求极至的饮茶方式——点茶。

斗茶歌,请问宋代人喝茶有什么讲究

宋朝的市场上虽说也有“散茶”,但“团茶”和“末茶”才是主流。何为“团茶”?在茶叶采摘下来之后,不是烘干待用,而是经过洗涤,蒸芽,压片去膏,研末,拍茶,烘焙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制成茶饼,“团茶”就制作完成了。“团茶”制成后,则要放入专门的茶焙笼存放起来,煮茶之时,从茶焙笼中取出茶饼,拿茶槌捣成小块,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成粉末,之后再用罗筛过滤,得到均匀的细腻的茶粉。再冲茶时,先用茶釜烧开净水,随后马上开始调制茶膏——每只茶盏放入一勺茶粉,倒入少量开水,用工具调成膏状。随后,一边注入开水,一边拿茶筅击打,使茶粉与水相交融,形成一层厚厚的细腻的泡沫,一杯宋朝热茶就新鲜出炉。这一烹茶的过程就是点茶。

有茶有饮必要有茶具。南宋人董真卿将点茶常备的茶具绘成《茶具图赞》,共有十二件,称为“十二先生”,并将他们分别起了人性化的名字:储放茶团的茶焙笼叫“韦鸿胪”,捣茶的茶槌叫“木待制”,磨茶的小石磨叫“石运转”,研茶的茶碾叫“金法曹”,量水的瓢杓叫“胡员外”,筛茶的罗合叫“罗枢密”,清扫茶末的茶帚叫“宗从事”,安放茶盏的木盏托叫“漆雕秘阁”,茶盏叫“陶宝文”,装开水的汤瓶叫“汤提点”,调沸茶汤的茶筅叫“竺副帅”,清洁茶具的方巾叫作“司职方”。随后,宋人的点茶技艺传入日本,随后便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式抹茶。

宋人点茶,对茶末质量,水质,火候,茶具都极为讲究。宋人认为烹茶水以“山泉之清洁者”为上佳,“井水之长汲者”为“可用”;茶叶以白茶为最佳,茶末则要求越细越好;火候以水过二沸为恰到好处;盛茶以建盏为最佳,“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新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然而,宋人的点茶与当今日本的抹茶不同。因白茶极为珍贵,故宋时民间的点茶还是绿色为风尚,宋人也说“上品亦多碧色,又不可以概论。”

乳白色的茶汤

宋朝的文人雅士更是离不开茶。宋朝人居家必不可少的就是:挂画,插画,焚香,品茶。宋朝文人雅士更是喜爱点茶。由于宵禁的解除,人们在劳累了一天之后,多姿多彩的“夜”生活,就成了放松身心的绝佳选择。瓦肆勾栏,酒家正店,坊巷桥头,街头巷尾,彻夜不绝。文人是不屑与那些市井草莽,地痞流氓混为一谈的。他们的夜生活更富有文人气。吟诗作对,把酒当歌,焚香插画,品茶论道。最有特色的应该算是斗茶。《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旧曹门街的“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来夜游,吃茶于彼”。文人雅士,才子仕女,经夜斗茶,以茶一绝高下。

《斗茶图》

宋人的斗茶主要是“斗色斗浮”,茶色以白如奶汤为最上品,青白次之,灰白又在青白色之下,黄白则为最下品;浮,指茶沫,点茶要求茶沫要咬盏,要“乳白如瑞雪”,要“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以咬盏最久者胜出。

建盏

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这样写到: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檐,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冷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期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如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冥。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什么是建盏?

什么是建盏?我这个资深的建盏迷来回答你。

先通过古代文献来认识一下建盏:

北宋蔡襄在《茶录》中写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

一、通过上文可以了解到,建盏是出产于古代建安的一种黑瓷茶盏,曾经风靡于宋代,适用于点茶斗茶。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写到:“盏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

二、通过此文可以了解到,建盏曾得皇室贵族的青睐,并且在审美上已经融入了技术难度。(花色上口落底视为条达。)

日本古籍《君台观左右帐记》曾记载,“曜变,建盏之无上神品,乃世上罕见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围绕之玉白色晕,美如织锦,万匹之物也”。

三、通过此文献得知,建盏自古就有花色级别之分,一只曜变建盏可值丝绸万匹,相当于黄金万两。油滴、兔毫、乌金虽然依次跟随其后。但便宜了太多。

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瓯县志》(水吉曾长期隶属于建瓯)曾记载,有人从水吉的宋代建窑遗址盗挖黑釉碗,销往上海、日本。建盏开始被一些洋人认识到是珍贵的宝物,但宋代的烧制方法、制造者、作用、使用者、文化背景,在当时都是不解之谜。

四、通过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建盏断代了,古代的技术和标准都没有了。

1979年, 应中国轻工部要求,福建省轻工研究所立项, 承担建盏烧制技艺恢复项目, 建阳县瓷厂协作组成科研攻关小组。经过两三年反复实验, 逐步摸索出了“兔毫釉”胚釉配方和烧成规律, 陆续烧制出与建窑“兔毫釉”相接近的盏类产品。(在我看来是失败了,成分跟古代不一样。)

我客观的重新给他们一个新的成绩单吧:

1、研究出了建盏结晶的形成机理。

2、(发明)改良了投木材燃料的电热恒温辅助窑炉设备。

3、依托国家力量,检测出了古代建盏釉面成分和建阳矿石成分几乎一致,检测出古代建盏坯胎成分和建阳泥巴成分的关联。

【这三点对建盏的技术和发展贡献是巨大的,比单纯恢复了兔毫盏烧制的贡献值大万倍,只是他们自己没觉得,还是感觉写个恢复成功更有成绩。】

五、通过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知道:真正的建盏很难烧。(以至于,2011年以前,实际从事烧建盏的没几个人。)

2011年5月23日,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是乎,此后各种非遗传承人应运而生。各种技能大师的证件也办得很火热,所谓的“有资质”的人就排在了前面。为了凑人数,38周岁以上的也行,因为要符合从业20年这一硬性指标,当时也有些年纪大的匠人被叫到还不想去,嫌弄资料麻烦。后面建盏市场火起来了,才发现了其中的好处。(为了营销,现在人人都想办,又发现传承人名额满了,后面要逐级批次申报。技能证也“所谓的”严格了,不好弄了。)【可怜了后面新入行的用心烧盏和部分极有天赋和成就的人。许多无德无能的大师占着茅厕不拉屎,更多的是花钱买配方和烧法,甚至成品。因为市场赚得回来。】

话说来到2017年,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建盏也被选为金砖会议的国礼。进一步带动了建盏的创新和发展,于是乎,下面这形形色色的所谓建盏也应运而生。

【化工釉,胎底色也明显有作弊之嫌。】

【买过(上当)的请举手。】

【一敲开,看胎色,我的心拔凉拔凉的。】

【不敲了,给传承人留点面子吧!】

下图更不想评了,买过的自己盘问作者吧!

反正我是看不过去了,不发了,污染网络环境。

名气大点的全军覆没。

那到底什么是建盏?

我说了不算!名家、权威人士都往造假这个方向带,买卖者自求多福吧!

如果上面这些du品都算建盏的话,市场上买到:干口、死口、花糊等等劣质低俗建盏的还算运气点,毕竟更接近建盏,只是低俗建盏使用后有许多弊端:用用口沿肮脏发黑了啊!生起一股味道啊!开片割手啊!做成笨重丑陋的盖碗啊!什么情况都有。至于建盏养彩,我也只能呵呵了!真正的好建盏,是赏心悦目的,让人爱不释手的,百看不厌的。【以后有时间再来普及纯正建盏的鉴赏。】

那到底什么才是建盏呢?

鄙人认为:釉水是建阳纯石头矿,没有任何添加,经过建窑技法烧制的茶盏,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建盏。(马未都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元代以前无大器,他是说宋朝以前烧陶瓷,基本上是用一元配方,也就是一种石头做釉,就地取材。)

这样严格的定义恐怕要得罪一大片人了,我也很难在建盏界混了。标准放宽一点吧!

(针对现代新盏)

1、建阳原矿釉,建阳泥巴胎。

2、建窑技法,一次上釉,一次烧制。

就这两条标准严格实施下去,恐怕也一大片商品要改名字了。

稍等!稍等! ... ... !现代工业制品中的汝瓷、哥窑、均瓷等等作品,也不完全是古法啊!他们照样叫汝窑、均窑的。那现代仿古代建盏烧出来的茶盏要叫什么呢?从新取个名字好像更是不伦不类!这样看的话叫建盏也没什么错误。

峰回路转,我好像评论不下去了。仁者见仁,大家各自看吧!有兴趣或疑问的读者可以针对某一作品,我给您说道说道。

(欢迎来图片交流,对盏不对人,所以发图片过来的不要泄露作者名,否则我选择止语。)

常喝茶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我家是种凤凰单丛茶叶的,经常天天喝,餐餐喝。不见得有什么影响,小孩喝,老人也喝,能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就容易肚子饿,然后提神而已,其他的还没有什么发现。过完年没有多久又要开始摘茶了,这里面是三种茶叶,分时间段摘的,不是所有的凤凰单丛都是明前的。好多人以为凤凰单丛茶也和其他茶叶一样,以为明前摘的就好,其实头春茶都是一样的,没有说明前的就好,明前摘的大多都是蜜兰香。

正统古代人怎么喝茶?

#古代生活日常#在许多南方方言里,喝茶被叫作“吃茶”。比如说讲闽语的福建人,就说“吃茶”。称“喝茶”为“吃茶”,可能是保留了古人的叫法。唐朝时,人们就不是喝茶,而是吃茶。

唐朝之前,人们饮茶的目的五花八门,有当药的,有当菜的,喝法有点像喝中药或喝菜汤。到了唐朝,饮茶开始成风,周杰伦有首歌叫《爷爷泡的茶》,里面就唱道:“唐朝陆羽写《茶经》三卷,流传了千年。”

唐朝饮茶成风与当时佛教的兴盛密切相关,佛教禅宗讲究坐禅修行,就是盘腿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儿思考,一坐就是小半天,这很耗费体力。所以僧人就靠吃茶来补充体力,相当于今人喝功能性饮料。

唐朝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喝茶方法,和今天很不一样——不是喝茶,而是“吃茶”。如今有很多方言里还保留“吃茶”一词。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一整套唐朝宫廷吃茶器具,可以还原唐朝人的吃茶方式。唐朝人吃茶的时候,不是冲泡茶叶,而是煮茶或煎茶。他们用的多是“饼团茶”,先把生茶叶蒸青、捣碎,做成茶饼烘干,然后存放在茶笼里,茶笼四周镂空,便于通风。有时候还要给茶笼加热,烘焙茶饼。吃茶时,先用茶碾器将茶饼碾碎,将碎末放入筛箩中,筛去杂质,留下茶粉,然后煎制。煎茶时将茶粉和各种作料放在一起煮。作料有啥呢?一般是葱、姜、盐等,还有的放橘皮、茱萸、薄荷、桂皮等。煮出来的茶是黏稠状的,所以叫作茶汤。这样的茶,最佳用法是吃,而不是喝。法门寺茶具所还原的唐朝吃茶方法,和陆羽《茶经》中描述的吃茶方法基本契合。可以将其简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步骤:焙炙;碾碎;筛箩;煮水加盐;加茶末;品茶。

△南宋点茶技艺(出自刘松年《撵茶图》)附图一

唐朝的茶是碾成粉后饮用,这种饮用茶粉的习惯后来传到了日本,慢慢就演化出了抹茶,今天仍受大家欢迎。当下,一提到抹茶,大家会觉得它来自日本,其实抹茶的起源是中国的唐朝,只是日本保留了唐朝的古风。

到了宋朝,更为流行的是点茶法。尽管同样是用茶粉作为原料,但与煎茶法不同的是,点茶法是将茶粉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继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使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宋朝的文人喜欢比拼点茶手艺,制定了一整套的规则,形成了“斗茶”的风俗。宋徽宗还写过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大观茶论》,里面对斗茶风俗有详细的记载。其整个过程为:“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这种带有表演性质的点茶技艺,单从操作本身来看,今天日本的茶道与之非常相似。

到了明朝,人们发明了炒青制茶法,茶的喝法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炒青后的茶叶用热水冲泡即可,无需食用就能享受其芳香。明朝人也认为,相比繁琐的点茶饮法,泡茶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另外,明朝放弃吃茶,也和明太祖提倡节俭有关。宋朝时,宫廷喝的茶主要产自闽南和岭南一带,因茶饼上印有龙的图案,所以又称“龙团”。龙团的饮用方法须煎饮。《馀冬序录摘抄内外篇》中曾记载,“太祖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一照各处,采芽以进”。因此不喝煎饮的龙团了,饮茶方法也改变了。受朱元璋影响,明朝以后的茶叶才开始流行冲泡后清饮,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现在,南方一些地方依然会在煮茶时加入一些作料,和唐朝人吃茶很像。广东汕尾地区流行一种“擂茶”,将绿茶加入大米、花生、食盐、生姜等作料放入钵内,用一根半米长的“擂棍”捣碎,然后再加水煮沸。透过擂茶,我们可窥视唐朝吃茶情景之一二。擂茶,也许是穿越了千年的活历史。

△抹茶附图二

△擂茶附图三

有哪些描写茶的句子?

宋代“文青”有三宝,喝酒写词很烦恼。而这三物之中,隐藏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茶。

宋代文人对茶的热衷直接体现在咏茶词的创作,这其中不但包含了从采茶到制茶,从茶的功用到烹茶之法,及茶礼、分茶、斗茶、点茶、试茶、茶百戏等等,更有一批极品“文青”,用宋代诗词里,勾勒出自己独特的喝茶状态。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粗略地解读一下部分宋词。

状态一:说好了一辈子一起喝茶,少一壶,少一杯,少一口都不是一辈子!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西江月•茶词》

苏轼去金陵时途经常熟,与故友王胜之见面,对茶向来“吝啬”的他,却以珍贵的茶叶赠与友人。茶的珍贵品质和美妙情态在作者笔下俨然女神般生动浮现,曼妙诱惑,让人根本把持不住!苏轼乃性情中人,在与朋友的以茶相交之中,除了真(ji)挚(qing)友(man)谊(man)的体现,还有诙谐幽默、怡然逗趣的相处风格,妙趣横生。正所谓,茶逢知己千杯少,此恨绵绵无绝期(乱搭诗句什么的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状态二:去品茶,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回家的路上!

新秋。初雨过,龙团细碾,雪乳浮瓯。问殷勤何处,特地相留。 ——李之仪《满庭芳》

词人得罪权贵而被贬谪异地,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李之仪在他乡的日子并不好过,然而雨后的闲暇,依旧会品茶观艺。对,你没有看错,果然对宋代的文艺青年来说,“吃饭、睡觉、品茶”,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好男儿,唯美茶与家乡不可辜负!一边品茶,一边忆起了遥远的旧都扬州: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在故乡听过雨的屋檐。想念家乡的景致,想念家乡的茶香,想念家乡那个低眉婉转的姑娘(这个并没有……),却只能无奈地空叹,默默地渴望着,能有一张说走就走的返乡之旅!

状态三:心好累,感觉不会再喝茶了。

云里游龙舞凤,香雾起、飞月轮边。华堂静,松风竹雪,金鼎沸湲潺。 ——陈师道《满庭芳•咏茶》

谁说的当官就能有钱,你出来,作者保证不打你!词人一生清贫困窘,甚至生计都难以维系。然而生活拮据的他,却也有着对茶的追求,可谓从“吃饭、睡觉、喝茶”上升到了“不吃饭、睡觉、喝茶”。某个夜晚,曲终人散后,词人喝一杯醒神清心的茶饮,“酒醉心明”后,独坐禅榻沉思,寂寞、黯然。忽然,心高气傲的他想起了“别低头,发髻会掉,别哭,政敌会笑”!只要有茶做伴,何愁荡不去心中烦恼?

状态四:每一次告别都要用力,谁知道下一次一起喝茶,是什么时候呢。

饮罢清风生两腋,馀香齿颊犹存。离情凄咽更休论。——刘过《临江仙•茶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一改往日悲壮豪放之调,在“饮罢清风生两腋”的豁达和“金碾为谁分”的扭捏怅然之间,如少女般矛盾纠结。与友人一别,便是相隔天涯,纵是心有猛虎的词人,也禁不出流露出伤心留念的模样。倒一杯茶饯行,几句珍重汇成一句: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是否还会记得当年大明湖畔与你同饮的明媚少年?

状态五:别找我,我想喝茶静静。也别问我静静是什么茶。

山人本合居岩岭。聊问支郎分半境。残年藜杖与纶巾,八尺庭中时弄影。 呼儿汲水添茶鼎。甘胜吴山山下井。一瓯清露一炉云,偏觉平生今日永。——陈与义《玉楼春》

你想切断凡尘的牵绊,于山林间寻得一方静谧归处吗?

你想抛下工作的任务,在大自然中体验纯真的快乐吗?

你想远离世俗的烦恼,悠然自得地享受品茶的情趣吗?

你想不被任何人打扰,只有淡淡茶香与清脆鸟鸣相伴吗?

你想……

——别想了,快醒醒,该起来干活啦!(……)

不论是一千年前的宋人,还是现代社会的我们,若能有一次“私奔”去“静静”机会,我只想说:我长得帅我先去!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