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知识,你知道哪些关于西瓜的冷知识

2023-04-12 105阅读 0评论

茶叶知识,你知道哪些关于西瓜的冷知识?

活久见,西瓜原来是又苦又黄的!

“枯藤老树昏鸦,空调wifi西瓜。”三伏天已至,清凉的西瓜又成了人们餐桌上的常客。

茶叶知识,你知道哪些关于西瓜的冷知识

“凉争冰雪甜如蜜,消得温暾顾渚茶。”是清代纪晓岚描绘西瓜消暑解渴奇效的诗句。如果顺着时间的线索继续往前“顺藤摸瓜”,我们夏天吃瓜的历史有多长?纪晓岚觉得“甜如蜜”的西瓜有今天甜吗?

▲冰西瓜的滋味,猹和你都想了解

最早的种瓜人

和人类一样,西瓜起源于非洲。

虽然很多农作物和牲畜都起源于西亚的新月沃土,但西瓜是不折不扣的非洲“原住民”,而西瓜属的其他6个物种也都主要分布于非洲。

虽然西瓜来自非洲没有争议,但具体是非洲哪个地方呢?认为西瓜最早驯化于西非、南非、东北非的说法都有,彼此难分高下。

最近,德国慕尼黑大学植物学家苏珊妮·伦纳领衔的国际科研团队,通过将我们常吃的西瓜和其他亲缘物种进行遗传信息对比,发现作物西瓜和东北非地区的科尔多凡瓜(西瓜的野生亚种)最为接近。这一发现,可能让数十年的西瓜起源争论尘埃落定。

▲科尔多凡瓜(图片来源:biorxiv.org)

考古学家曾在北非利比亚的一处遗址中,发现了距今5000年的西瓜子和其他水果残留物。在距今3300年前的古埃及法老图坦卡门的随葬品中,也发现了西瓜子。然而,这些都不能作为西瓜驯化的直接证据——这些种子可能来自野生西瓜,法老珍藏的西瓜子也可能作药用而不是食物。

但是,学者在埃及萨卡拉一处距今4450年的墓地中发现的壁画,很可能直白地描绘了当时的人们吃西瓜的场景。科尔多凡地区(位于今天的苏丹)和埃及在地理上十分接近,这也支持了西瓜起源于科尔多凡瓜(或其祖先)的理论。

▲距今4450年的古埃及壁画显示,墓主人可能已实现了吃瓜自由(图片来源:《PNAS》)

今天西瓜属的7个物种中,6种的果实又苦又硬、个头又小。那么,古代埃及人为什么要种植野生西瓜?有研究者认为,古代人可能是看上了西瓜富含水分(现代西瓜的含水量高达92%),并可长时间保水的特点,这一特性在干旱地区被重视并不意外。

何况,今天的科尔多凡瓜还“有点甜”。科尔多凡瓜直径约15厘米,绿色的外皮上有浅浅的条纹。它的果瓤是白色的,口感不算太甜,却也不苦。虽然是野生植物,当地人也会进行种植,主要用来做动物饲料。

▲野生西瓜属植物的果实大多口感苦涩(来源:苏珊妮·伦纳公开讲座)

从萨卡拉墓地的壁画中,研究者还看出了其他门道——这幅壁画中的西瓜是长圆形的,这意味着当时的人们已经对野生的西瓜(圆形)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栽培选育;盘中的西瓜被切开生吃,也暗示其果肉已经软到不硌牙的程度。

苦味更少、甜度更高

在开始培育西瓜后,人们首先要做的,是彻底消除它的苦味。

西瓜所属的葫芦科植物,普遍有苦味。它们所含的苦味物质是一类高度氧化的四环三萜化合物,例如甜瓜的苦味主要来自葫芦素B,西瓜的苦味主要来自葫芦素E,黄瓜的苦味主要来自葫芦素C,苦瓜的苦味则来自多种化合物。

这些苦味化合物,能够驱逐来犯的害虫等。在各种葫芦科作物的驯化过程中,一些影响基因表达的突变导致葫芦素不能合成,因此果肉中的苦味消失了。值得一提的是,人工培育的黄瓜、甜瓜和西瓜等植物的其他部分(如根茎叶中),仍然能正常生产苦味物质,让这些作物保持一定的自卫能力。

研究者认为,西瓜之外的葫芦科作物(如黄瓜和南瓜),都是在驯化的过程中才失去了苦味。而远古的东北非农夫,则是选择原本就不苦的野生西瓜进行培育。

苦味逐渐消失后,西瓜的甜度则逐渐升高,以适应吃瓜群众们挑剔的味蕾。而随着人工选择的痕迹不断积累,西瓜的果肉也越来越红了。这是因为一些使西瓜糖含量增加的遗传变化,也会改变果肉颜色。也就是说,随着西瓜越来越甜,其颜色也越来越红。

▲西瓜驯化过程中已知的关键证据(图表资料来源:《植物学年鉴》;制图:柴青艳)

西瓜果肉中含有多种色素,但其代表性的鲜艳红色主要来自番茄红素。野生西瓜中,番茄红素作为“流水线上的半成品”会继续被转化为β-胡萝卜素,但在培育西瓜中,这一转化不能正常进行,因此番茄红素被大量积累。

公元前400年~公元500年期间的文字记载显示:西瓜从东北非地区传到了地中海地区的温暖地带。古希腊的医生如希波克拉底等,都赞扬过它的药效。当时西瓜被作为利尿剂使用,瓜皮还被用于小儿中暑。

在那段时期的文字记载中,西瓜的果肉是黄色的。此外,在公元425年(拜占庭时代)以色列地区的一幅镶嵌画中,切开的西瓜也是黄色果肉。

史料中最早的红色西瓜,出现在14世纪意大利的《健康全书》手绘稿中。但直到17世纪中叶,让现代人感到陌生的、苍白的西瓜还继续出现在意大利画家乔瓦尼·斯坦基的静物油画中。

▲乔瓦尼·斯坦基的画中,文艺复兴时代的西瓜长这样(图片来源:vox.com)

脆弱的西瓜

公元7世纪,印度开始种植西瓜。10世纪(唐代末期),作物西瓜传入中国。13世纪,摩尔人将西瓜传至伊比利亚半岛,随后西瓜在欧洲的其他地区也开枝散叶。到了17世纪,西瓜已在欧洲作为一种花园植物广泛种植,并被殖民者带到了“新世界”美洲大陆。著名的库克船长等探险家,则将西瓜带到了太平洋的各个岛屿上。

西瓜的人工选择虽然一直在进行中,但飞跃性的变化直到20世纪之后才发生。上世纪50年代,美国农业部资助的一项西瓜育种计划打造出的“查尔斯顿灰西瓜”,由于长条的形状和更厚的瓜皮而更易于堆叠,如今已在全世界广泛种植。无籽西瓜、迷你西瓜、黄心西瓜等品种,也在现代育种科技的助力下不断涌现。

如今,全世界有上千个不同的西瓜品种,总年产量超过2亿吨(中国产量最高)。经过数千年的人工选择,人们得到了更大、更甜、更鲜艳的西瓜。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2018年中国西瓜年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68.4%(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

但这不是没有代价的。长期的人工选择中,育种者往往一味追求更甜的品种,忽略了其他的品质,使西瓜逐渐丢失了野生品种中的一些抗性基因,这让作物更容易被微生物和虫害等所困扰。

研究者发现,在驯化的过程中,野生西瓜品种(如科尔多凡瓜)中的疾病抗性基因失去了作用。作物西瓜变得对西瓜花叶病毒(WMV)和某些真菌感染更加敏感,给种植者造成可观的经济损失。当人工育种手段遇到瓶颈的时候,野生西瓜所携带“祖传DNA”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当然,研究者不是准备将作物西瓜变回又苦又硬的“返祖”品种。通过对野生西瓜遗传信息的研究,育种者希望将更强的病虫害抗性通过基因编辑的方式精准导入现代作物,而不改变人类历经数千年驯化才得到的“夏天的味道”。

撰文丨北京科技报记者 丁林

编辑丨陈振宇

你能品味到怎样的茶之美?

喝茶于我是一种生活习惯,不得不说,喝茶是由浅入深,由薄至厚为我增加了更多的美的体验和感悟。有人说,好的茶,特别是普洱茶是有记忆的,让人喝完以后忘不了。很多人说,喝好茶,能让人愉悦。但愉悦这个词还是有些模糊,显然还不能直观反映人何样才为愉悦?

小时候并不喜欢喝茶,比起甜甜的汽水和果汁儿,茶的苦涩对一个孩童来说,其实没什么吸引力。固有的思维里,茶,就是老一辈人的生活。看那街坊邻居里的长辈,总是端着个大瓷缸,浓浓的茶水浓浓的茶垢,哧溜哧溜喝得香,馋得我也曾偷偷喝了一口,苦得直吐口水,哈哈,真是记忆犹新。长大后,机缘巧合我喝上了茶,当喝茶成了一种习惯,由浅入深,慢慢也知道了老辈人爱喝茶的原因。它不仅可以缓解一天的疲劳,增加生活的仪式感,它更是经历生活后,明白生活中的"苦"是人生中最重要一味的体味。很多时候,喝的是茶,品的是生活的味道。一个人若是对生活予思考和感悟,必定沉淀出更多美好!

每天清晨的一杯热茶,解除了困意。带来了温暖和舒适,也为美好充实的一天拉开序幕。品茶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多喝多品,才能更好地让舌尖记住茶叶不同的滋味。回头来看,人生何不是如此。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四时悲欢,何尝不是需要你去经历,去体会个中滋味!所以,茶文化在传统文化里,更多代表着一种深邃的人生态度。隐有四季轮回,苦尽甘来的美好。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无论拥有多么丰富、绚丽、忙碌的人生,也会在很多时侯享受到孤独。孤独时以茶为伴,尝试着在内心深处找一个纯粹的角落,努力去做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太忙的时候,人会麻木,会茫然,蒋勋先生就曾在美的沉思中说过:"一个人如果太忙碌,心就一定死亡"!而有闲喝茶,可以释放压力 。时间常需要你做出选择,人们通常会把时间花在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事情上而忽略了事物真实价值的预判。在这充满繁芜和狂热的世俗里,需要拒几多喧嚣和诱惑于门外,需要集几多平凡和轻安于心间,多给自己留白,留一些值得品味的美好时光。喝茶的时光,正好锲合这美好的留白。

一壶心事一壶茶,好的天气适合赏花赏器品茶。坏天气品茗,也可以让茶里所蕴含的浓烈的自然气息冲淡阴雨天的暗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含一方情怀,喝茶之人,更希望在茶、器、人的泡养之间,来感悟茶、器、人之间那种无与伦比的融合之美。如紫砂,只藏“黯然之光”,却明媚、苍润,恬舒安然。如器物,釉面浑然天成的流动之感,温润光泽、妙韵巧趣。一期一会,一饮一啄太多喝茶引入的巧赠,都是美好。这些美将悄悄地浸入生活,为灵魂增添美的情趣与厚度。

无为而遇、宁静恬和、酣畅淋漓、自在舒适。一次又一次的品茗如一次又一次轮回的记录。或是拿起了一些喜悦,或是拥有了一些慈悲,或是轻轻地放下了一些东西。静静的坐,静静的等,静静的守,静静的听。一盏清茶后,一曲琵琶语、一部旧书、一阙诗词、一纸素字,这些都可以在茶时光里成全,如何能不美好?

茶之美,在于形、味、意、境的结合,愿那个日常喝茶的你,寻到更多的美!

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文化?

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文化,二者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文化

知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

“知识”,就是“知道”了的“见识”,是指人类通过自身探索发现了客观存在的见识学问。这些见识是一个一个发现的,所以我们可以称其为“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包括了物质世界的现象、规律,当然也包括了精神世界已知的各种法则。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就是某个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但又不仅仅是对应这些事物的实体。文化是一种相对抽象的概念,存在于精神层面却又包括了对应这些概念的实体。

简单来说,文化就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以及衍生出来的实物。

文化务虚,知识务实

知识理性,文化感性。文化包含知识,却无法量化,只有依靠知识来给文化以标准。

就好像我们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到底怎么样,不通过考试和文凭是无法量化的。文化也是如此,我们说一个人有文化,该如何给出判断依据?知识通过考核量化给我们一个最直观的,虽然不精准但是大体上比较靠谱的判断依据。

从粗线条上来说,一个人读书多少代表了他对知识的吸收量,而对知识的吸收量则代表了他是否有文化。

当然有些人读了并不吸收,吸收了并不转化,最终对文化的融入和贡献也 不高。这样的例子也非常多,但是读书多少能够判断一个人有无文化是到目前为止最简单、大数据中最合理的方式。

要不然为什么好文凭那么值钱呢?

知识可以量化文化水平,但是文化绝对不止于知识学习。文化高出知识的所在就是个人的、社会的思考,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知识可共享,文化区域性强

我们说“汉文化”,其实涵括了汉民族所有方面的知识,以及各种思想流派——这就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并且反过来指导我们的衣食住行,加强汉文化的特色和行为准则。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文化其实就是社会化、区域化特别明显的一个定义。即使全球的文化,在面对整个宇宙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称作“地球文化”。

所以,文化这个东西虽然广博,但是在根本意识中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和保护。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湖湘文化、中原文化、汉文化、欧洲文化、亚洲文化,哪一种不是在文化的名头下加强区域性保护和发展?

为什么我们呼吁加强文化交流?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文化的区域性会互相戒备、互相独立、互相敌视。唯有交流、消融,才能共同发展。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

宗教知识和宗教文化。这个例子举出来,估计也不用细说,大家都知道知识和文化的区别在哪里了吧。

对于宗教来说,知识是见识,文化是控制。知识是知道宗教的起源、历史、历程和可能的未来以及各种宗教仪式,而要走入宗教文化,你必须用身心去接受他的控制。

知识是实用的,文化有实用的知识,也有无用的知识,还有超出知识的哲学、宗教的其他内容。知识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相对有客观逻辑判断,而文化主要是从心来断。

所以我们都说接受新知识,追求新知识,但并不怎么看好异域文化。文化渗透、文化演变,都不是什么好词,因为这意味着其他文化的入侵,也就意味着自身文化生存概率的降低。

知识可以无条件接纳,而文化就得考虑清楚。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茶艺文化与品茶知识?

茶艺是品茶形式和精神的统一,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如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而茶文化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

茶文化是和谐与美的文化,也是一种艺术,它包括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种茶、采茶、制茶、烹茶、品茶为核心。

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茶道精神为内涵,以茶艺茶俗为表现,包含着一定社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礼节礼仪和社交的综合文化活动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与文化。

喝茶小白入门知识?

一看、观察茶汤的色泽

泡好一杯茶,人们不自觉地要看茶汤的颜色,看它的色泽、亮度、清澈度。各类茶叶都有自己标准的汤色,绿茶清汤绿叶、红茶红汤红叶,乌龙茶(以铁观音为例)茶汤金黄或黄绿。应注意的是,茶汤静置一段时间,易变色,气温、光线、茶汤温度都是影响因素。

决定茶汤色泽的主体物质是茶多酚。茶多酚本是无色的物质,但制茶或存放过程中,茶多酚会因氧化而变色,颜色由浅变深,最后可变得黄暗。影响茶汤颜色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时间。因此,泡好茶后,一般在10分钟内观察汤色,能较好地评判茶叶的原有汤色;如时间拖久了,很容易出现误判。

二闻。闻茶汤的香气

品评香气,主要看香气纯不纯,是否有异味,属于哪种香型(清香、嫩香、花香、果香等),香气是浓还是淡,香气是否持久等。最适宜人闻香的温度是45℃~55℃;超过60℃,人就感到烫鼻,但低于30℃,人就会感到气味低沉,难以辨别。

闻香时,嗅香过程最好是2~3秒,不宜超过5秒或少于1秒。品香时,宜将整个鼻部探入杯内,这样使鼻子接近茶汤,既可扩大香气接触面积,又能增强嗅觉对气味的捕捉能力。品评茶叶香气,在冬天要快,在夏天,过3~5分钟,即应开始嗅香。

三品。品茶汤的滋味

品滋味要靠舌头,舌头的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觉并不相同。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对滋味的鲜爽度判断最敏感,舌根对苦味判断最敏感。

评茶汤滋味最适宜的温度是45℃~55℃。如果温度高于70℃,就会感到烫嘴,低于40℃就显得迟钝,感到涩味加重、浓度提高。把茶汤吸入嘴里后,舌尖顶住上层门齿,嘴唇稍微张开,舌稍向上抬,使汤摊在舌的中部,再用口慢慢吸入空气,茶汤在舌上微微滚动。这样,就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住茶汤滋味的特征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