榷茶,鹤换个偏旁部首组成什么字

2023-02-18 118阅读 0评论

榷茶,鹤换个偏旁部首组成什么字?

答案是:鹤换了偏旁鸟,换成石字旁就是(確)字。繁体字que,四声调確。而確的简化字是确。意思是符合事实,很准确,真实,如看病叫确诊。坚定:叫确立;确信。

确同埆。再将鹤的偏旁换成木旁就是(榷)字。仍然是四声que。意思是专卖,专营:榷茶;榷盐;榷/税。(专卖业的税款)。

榷茶,鹤换个偏旁部首组成什么字

为何执意杀了自己的女婿?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084条回答。

这就叫做:自作孽不可活。

朱元璋有个特点,就是喜欢女儿多于儿子。

朱元璋一共有16个女儿,其中3个在童年夭折,长大成人的有13个。

其中地位最高的是,朱元璋同恩爱的原配马皇后的2个女儿。

这两个公主属于嫡出,地位远远高于其他姐妹。

其中姐姐为宁国公主,妹妹为安庆公主。

朱元璋对这两个女儿爱如珍宝,对她们的婚姻也很重视。

宁国公主嫁给,开国名将汝南侯的儿子梅殷!梅殷不但地位很高,能力也强,才高八斗,深为朱元璋喜爱。

有意思的是,安庆公主嫁给的不是贵族子弟,而是毫无背景的欧阳伦。

欧阳伦只是一个文人,依靠科举考试成为进士,在皇宫内被朱元璋看中,竟然不拘一格让他成为女婿。

唯一的解释是,欧阳伦绝对是人中龙凤,才华横溢,能力超群,朱元璋这才让宠爱的女儿嫁给她。

众所周知,朱元璋对女儿很照顾。

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因为密谋造反,被打为胡党,全家遭到族灭。

然而他的长子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长女临安公主,只是被发配到江浦,并没有被杀。

照常理来说,古代长子的地位极高,族灭一定要先杀长子。

而面对谋反罪名,朱元璋都可以保住女婿,为什么却杀了欧阳伦?

实在是欧阳伦自己作死!

朱元璋是贫苦农民出身,成为皇帝以后吸取前朝和民间教训,制定了很多规则,其中两大规则同欧阳伦有关。

第一是外戚不能担任要职。

中国古代从秦汉开始,外戚就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仅仅以汉朝为例,先是吕后依靠外戚把持朝政,差点改朝换代。后来又是外戚王莽篡位,差点把汉朝灭亡。

最后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和宦官内斗中瓦解!

朱元璋给与外戚,尤其是女婿之流很高的待遇以及重要的地位,却不给与实权:驸马仪宾,不许入仕,其子不许任京秩

梅殷如此被朱元璋信任,也只是担任过山东学政,也就是山东教育厅厅长,其他就是所谓使者去各王府传达圣旨,或者是检阅军队,代表皇帝救灾等等。

欧阳伦也是如此,虽然每年都要很大收入,却没有实权。没有实权就难以捞钱,欧阳伦对此非常不满。

他毕竟是草根出身,做官甚至做驸马爷,无非是为了利益。

久而久之,欧阳伦对此十分不满,试图用其他方法捞好处。

第二是朱元璋对贪官极为痛恨。

元朝之所以灭亡,同地方贪官无所不为密不可分。

朱元璋很明白官逼民反的道理,对于利用职权贪污的官员都是严惩,甚至剥皮萱草示众。

而欧阳伦,不幸的就成为了一个贪污犯。

当年大明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国家专营贸易,就是茶马贸易。

那个时代,蒙古、西藏、新疆等地的游牧民族缺少蔬菜,吃饭油腻,都有饮茶的习惯。

但这些地方都不产茶叶,就必须向大明进行购买。

而大明建立初期,之所以军队战斗力很强,其中一个关键是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和良马。

于是,茶马贸易可以用大明的茶叶,换取游牧民族的好马,对于国家军事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茶马贸易也是控制这些游牧民族的一个经济手段。如果这些民族搞事,大明就会立即停止茶马贸易。大明少几匹马倒是没什么,游牧民族长期不喝茶叶是受不了的。

于是,茶马贸易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外交和政治手段,是国家垄断经营的。

然而这种巨大的利润,让边疆一些商人和官员进行走私贸易,收入非常大,严重动摇了明朝的国家政策。

在朱元璋去世前一年,他下达严厉命令:(洪武三十年三月)壬午,敕兵部曰:……尚恐边卫将士巡防不严,私茶出境。尔兵部备传朕意,谕边守者知之。—《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一》

在这之前,朱元璋就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明史⋅食货志》记载:“律例丝茶出境与关隘失察者,并凌迟处死。盖西陲藩边,切莫诸番,番人持茶为生,故以严法以禁之,易马之酬之,制番人之死命,壮中国之藩篱,断匈奴之左臂,非常法论也。”

大家注意,明代只对谋反、极度违背社会道德(比如谋杀丈夫,儿子杀老子之类)的人采用凌迟酷刑,可见对于走私茶叶处罚多么严重。

然而,就在朱元璋下达命令刚刚1个月,就有人敢于顶风作案,这个人就是欧阳伦。

欧阳伦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走私茶叶获取巨额利润已经有一段时间。

由于地方官不敢得罪驸马爷,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给与配合。

于是,欧阳伦就借着去西北担任使者的机会,派管家周保在各地收购了数十辆马车的茶叶,走私到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南部)变卖。

陕西布政司不但和驸马作对,不但给与默认,还提供了50辆大车。

大车肆无忌惮的运输到蓝田县,被河桥司巡检税吏扣下。周保自恃是驸马的管家,也算是五品官,强迫税吏放行。税吏拒绝以后,周保竟然将税吏一顿痛打。

税吏不堪忍受这样的侮辱,连夜写了奏折报到朝廷。大臣们看到奏折知道事关重大,不敢藏私,交给朱元璋批阅。

朱元璋看到自己刚刚下达禁令,女婿欧阳伦就公然违抗,还如此嚣张,大为震怒。

朱元璋下令将将周保斩首,赐死欧阳伦和陕西布政司。

安庆公主听到消息以后,吓得放声大哭,急忙跑到朱元璋和马皇后面前下跪求情,却已经迟了。

君无戏言,圣旨下达以后就不可能更改,况且欧阳伦的行为也非常恶劣,也不是初犯。

最终,欧阳伦只能自尽而死。

有了这次驸马案的前车之鉴,此后民间私自贩卖茶叶的行为一度得到遏制。

欧阳伦依靠自己的才能平步青云,有钱有势,地位很高,却仍然贪心不足,不择手段的敛财,甚至不惜顶风作案,直接违背岳父刚刚下发的禁令。

这种人死有余辜,不值得同情。

不过,安庆公主从此就再也没有记载,没有记录她的结局,这是很反常的。

一般认为丈夫死后,安庆公主或者很快忧愁而死,或者也一同自尽。

明朝史官不敢记录安庆公主的结局,只能在史书中留为空白。

历史上两宋与西南民族之间的发展关系是怎样的?

两宋和西南民族之间和平居多(主要是云南),也打斗平叛过(荆湖平蛮),也因歧视压迫而造反过(四川)。

西南的云南当时正有个大理国,和南北宋和平共处,地位可不是藩属,那来问答里什么怀柔和羁縻政策,是正常的国与国的关系!!!

赵匤胤拿起玉斧(一种文具)对着大渡河一划,说:“此外非吾有也!”这就是“宋挥玉斧”典故。《宋史》把《大理国传》列入“外国传"里

以北宋的状况,他也不敢惹呀!

而北宋前期对西南的四川并不好,四川人民造反了几次了!

先看大理国

大理国是南诏国的后续,当年的南诏国可把唐朝整的够呛。

大理国虽然小一点,也是中南半岛的小霸王,尤其南诏比起北方的那帮游牧比就毫不逊色,只是山高水远,马踏不了中原。

种种野史上说宋朝对大理国是放了一手,是怀仁慈之心。

笑话!

宋朝连马和牛皮甲都向大理国买,大理国不缺马不缺铁加上山势险峻,怕一个到外交钱找和平的小个中原王朝?

太看不起我云南人了!

只是当时的段氏已被各门阀架空,后更被高氏郑氏左右,这个时候也没有闲功夫去收拾别人了,忙着内斗了,斗不过段家儿郎就出家当和尚,实在没空和宋扯犊子吧!

到了南宋,南宋都对这个自己后背的刺一点办法没有,而大理国是南宋马匹供应商,漫天要价,日子过的也很愉快,不打不闹就有钱拿,谁愿意打仗!

所以南北宋时和大理国都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天府之国的西南↓

四川

四川当时是后蜀被北宋所灭时,王全斌的宋兵在川内以胜利者的资态无恶不作。

送去开封的后蜀士兵在路征时被北宋士兵压迫的造反了。

而王全斌不思悔改时,想到成都城内还有将近三万的后蜀降兵,王全斌担心这些士兵也会暴动,于是,一边派军镇压全师雄军队,一边把这些人全部屠杀。

激起蜀人的仇恨,蜀军迅速发展到了十几万人,攻陷彭州,占领灌口,新繁,青城等地。

而大宋王师却在成都割蜀地妇女的乳房来泄恨,急的赵老大三令五申的不让割。

整整两年大宋王师全力以赴,公元966年败走金堂的全师雄箭伤发作而死。部众也在宋军围剿之下被屠戮殆尽,兵变被镇压了。。

重要提一下,蜀军没有一个投降的,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宋王朝干脆把后蜀府库里存放的金、银、珠宝、铜币绢帛布匹等全数运往京城开封,号称“日进纲”,强征了大量民夫,水陆兼运,化了十几年的时间才运完

这就是北宋对西南的好!!!这还只是掀开了蜀地动乱的序幕。

蜀地百姓的苦难远未结束,他们还会面临来自中原更加惨无人道的盘剥。

交子产生的原因

是因为北宋征服四川以后,在四川实行歧视性和掠夺性的经济政策,禁止四川人用铜钱,只能用价值密度更低的铁钱,而把大量的铜运到中原,川人没办法才发明交子。

更可恶的是,北宋还实行官府专卖垄断丝织物和茶叶

大批靠此为生的小商贩手工业者失去生活来源,而北宋一直无视土地兼并,而在四川土地兼并尤其历害。

北宋不管不闻,并助长士绅争土地!

苏辙在后来的《论蜀茶五害状》中这样说:“臣闻五代之际,孟氏窃据蜀土,国用褊狭,始有榷茶之法。及艺祖(即宋太祖)平蜀之后,放罢一切横敛,茶遂无禁,民间便之。其后淳化之间,牟利之臣始议掊取,大盗王小波、李顺等因贩茶失职,穷为剽劫……”活不下去了,反了,均贫富的王小波

王小波只是青城的一个小茶叶贩子

北宋淳化四年(993)二月,西川大旱,政府在那里设置“博买务”,还在垄断各类主要商品的贸易,布帛、茶叶等都被官府控制。

政府的垄断本就使许多专业农户与手工业者、商贩生境窘迫,自然灾害的来临己然是活不下去了。

造反吧!也许还能找条活路。

青城县民王小波率领百余茶农,反了!

提出“均贫富”口号。

均贫富就可看出蜀地的阶级分化有多厉害,大量土地被占有,连小商小贩也没法做。

势如破竹攻下了很多城市,连成都也攻下了。

王小波战死后张顺建立“大蜀”政权,建元“应运”,起义军在脸上刺字“应运雄军”,任用官员,并建立了一套行政机构,还铸造了“应运元宝”铜钱和“应运通宝”铁钱,来活跃经济。

但是毕竟不是正规军队,最后失败了,但张顺死后剩下的退入深山继续对抗,北宋用了很久的时间,才最后平息。

压起了葫芦,浮起了瓢,不放弃压榨蜀地的政策,没用!

王小波这事平息才五年,王均又反了!

虽然宋政府因王小波调整些蜀地政策,但当地官员仍然压榨军民。

又一次迫反了军队!

北宋真宗用了一年时间总算平叛了。

这回总算吸取教训了,改正了对川蜀压榨的统治政策。流放了昏庸的牛冕,常驻张咏,才让蜀地百姓喘息下来,宋朝对蜀地的统治也才慢慢的稳固了。

直到北宋灭亡,宋徽宗的花石纲,都不敢从四川拿,只能去盘剥江浙。

荆湖平蛮

本来主要是湖南北路,西南夷的叛乱。

章惇大胜梅山峒蛮族,使梅山峒蛮14800余户,26万多亩山田划入宋朝的户藉。

北宋政府这次做的还不错,下旨减免他们一半赋税且每年只需缴纳一次税款,并在当地建立的学校。

章邯继续收平南北两江峒蛮族。

史记“章惇经制湖北蛮夷……沣,沅,辰,靖之间,蛮不内扰,而安化,靖州等地,迄今为文治之邑"

同时在荆湖的西边,四川泸州也发西南夷入侵内地突发事件,但很快平息。

熙河开边和荆湖泸州平蛮是宋神宗新法的重大军事成果。

到了南宋,西南各族主要是四川都有北方这个共同敌人,自然也没事,四川在抗蒙表现的相当出色。

总结一下

和平相处比较多,打打闹闹还是有

欺压歧视前政策。改正错误后跟上

宋朝的老百姓真的是历史上最富有最幸福的吗?

又是听吴钩这个宋吹说的吧?

我们不妨从几个侧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一,宋代是中国古代财政负担最重的主要王朝。

说财政负担最重,首先,宋的疆域在主要王朝中几乎是最小的(北宋先后设立过35个路,但实际上有意义的不过20多个,南宋则只有17路),疆域小意味着财政收入来源少;其次,宋是历代主要王朝中开支最庞大的,因为两宋拥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庞大官员队伍,不仅实职多,而且拥有数倍甚至数十倍与实职的虚职、候补和祠禄官,甚至一个州既有知州(实际的市长)也有刺史(名义上的市长),一个县既有知县又有县令,当然,只有实任才有实权,但只要是官都要发工资,官越多人事成本也就越大;第三,宋代是历代养兵最多的,禁军、厢军在北宋熙宁年间曾达到创纪录的111.2万,而这些兵又没有什么战斗力,打仗时不得不“堆人头”或者再招募新的“使臣效用”或“武功队”,这样一来开支当然就更大;第四,两宋因为外战不利都有每年对外的“岁贡”、“岁赐”,这些白花花的银子、亮闪闪的绸缎,可不是吴钩等人所谓“小意思”,而是相当大的一笔开支。

简单说,宋代的情况是收入渠道少,支出渠道多且开销大,那么怎么办?吴钩等人说“做买卖”——那么我们来看做买卖。

第二、宋代对商人的不友好。

宋代因为疆域狭小,负担沉重,因此采取了历代几乎最严厉的专卖制度(榷制),汉代开始的榷酒、榷盐铁,唐代开始的榷茶,榷丝,宋代一律照用不误(专卖税是宋代第一大财政收入来源),且宋代税官收税只限五里,五里外就归另一个税官负责,这导致商路越长成本越高,且越是小本经营,生计就越艰难。不仅如此,宋代还在不同地区发行不同货币,比如在边境地区发行别处用不了的铁钱,在四川发行几年后就全部作废的“交子”纸币,这也让长途经商变得举步维艰。

第三,因为开支巨大所以赋税沉重。

宋代田赋沿用唐末两税法,但两税法本意是把所有的税种合并为一年两税,其余不再征收,而宋代却是征完两税再征名目繁多的杂税,而且为了方便自身,制订了“鼠雀耗”(额外多征收一些粮米以防被老鼠麻雀偷吃)、“支移”(税赋是要运输的,要求老百姓支付运费)、“折变”(要求老百姓支付现金,然后制订统一的兑换率,这个兑换率总是比市场价更对官方划算)。至于明明未成丁或已年迈却继续征收丁钱(挂丁钱),借口“花钱向老百姓买布”实际上却从老百姓头上收买布钱的“和预买本”(后来布不再买但钱却一直收下去),以及连宋朝财政官员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经制钱”,等等,加上两宋“不抑兼并”,上至官僚下至乡绅都疯狂兼并土地,令许多农民无力生存,只好流入城市——于是宋代又成为第一个对无地城市人口收“坊郭钱”和“科买钱”的朝代。

第四,无力负担,或兵或贼

如此沉重的压榨令许多宋代贫民无力负担,他们的第一选择是去当兵,宋代许多官员也明确论述,“多一兵即少一贼”,把招兵当成扶贫救济,而非国防事业。

这样弄来的兵有没有战斗力且不说,因为当兵是有其它目的,所以积极性不高,而政府和社会也瞧不起他们,为防止逃跑在他们脸上刺字(这是罪犯的待遇),而因为兵越来越多财政同样养不起,所以不断降低单兵待遇。

兵也当不下去那就只好做贼了,所以两宋享有平均年农民起义(“盗贼窃发”)最高的光荣纪录(总看过水浒传吧……),为此宋深感不安,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制订“窝藏重法”,从重处理“盗贼”,5年后又“别立重法,宋神宗熙宁年间改订《贼盗重法》,几年后又再度加严……从仁宗开始在京畿、京东、河北三路设置”重法区“,规定“重法区”对“盗贼”惩罚加重(原来的《宋刑统》已经很重,此后“重法区”不断扩大,至元祐年间已扩大至当时全部24路中的17个,几年后还补充个“非重法之地而囊橐重法之人并以重法论”的条款,南宋更“严盗贼法”,把全国都定为“重法区”——如果老百姓真那么富有、幸福,他们吃多了撑的还是皇帝大臣们吃多了撑的?

你们觉得这样的“富有幸福”如何?反正你们乐意就去梦想着穿越,我是恕不奉陪的。

宋仁宗是宋太祖的什么人?

简单直接的说:宋仁宗赵祯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侄孙,宋太祖赵匡胤是宋仁宗赵祯的伯祖父,他们是祖孙辈的关系。

宋仁宗,名赵祯,出生时名受益,是宋真宗赵恒第六子,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十四生于东京(开封),生母李氏,是真宗后宫一个普通妃子。

赵祯出生后,在真宗的默许下,将其交给皇后刘氏和杨淑妃一起抚养,在宫内外都称作刘皇后之子。李妃害怕刘皇后的权势,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有生之年都没有和儿子相认。

真宗的长子、三子、四子、五子都幼年夭折,连名字也没有起。直到百年后宋徽宗追册宗室,

赐真宗长子名赵禔,封温王;三子名赵祇,封昌王;四子名赵祉,封信王;五子名赵祈,封钦王。

而真宗次子赵祐,生于至道元年(995年),咸平五年(1002年)被册封为封信国公。因为赵祐是当时真宗唯一在世的儿子,所以真宗最为宠爱他,并准备立他为皇太子。不过,就在咸平六年(1003年),赵祐突然患病,随即去世,年仅九岁(实际七岁半)。

爱子夭折后,宋真宗悲痛欲绝,几乎因此不起,勉强恢复后,追封次子为周王,赐谥号悼献。二十年后,乾兴元年(1022年)真宗去世,皇太子赵祯继位,追封二哥为太尉、中书令。明道二年(1033年),追册为皇太子,称“悼献太子”。

所以,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赵祯(受益)出生时,是真宗当时唯一的儿子,其实也是最后的儿子。对于这个好不容易得到的嗣子(真宗时年已经四十三岁,不折不扣地老来得子),真宗欣喜若狂,无比重视,除了让皇后亲自抚养外,平时爱子的一举一动,真宗都要详细了解,嘘寒问暖,并不厌其烦地安排亲信內官宫女加以照料,生怕他重蹈之前五个哥哥的早夭覆辙。

幸好,幼年赵受益在刘皇后、杨淑妃的亲自抚养下和真宗的深切关爱下,健康成长,没有遇到过什么大病大灾。这也让子嗣单薄的真宗大感欣慰,觉得平日里修道崇仙的努力没有白费,上天垂怜,总算没有让自己遭受绝嗣之难。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五岁的赵受益被封为庆国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晋封寿春郡王,同时出外就学于资善堂。天禧元年(1017年),加中书令衔。

天禧二年(1018年),赵受益晋封升王。同年九月,赵受益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这一年,赵祯八岁。

天禧四年(1020年),真宗已到晚年,身体不好,时时生病,心里很是担心自己会突然去世。于是,他私下和心腹宦官昭宣使周怀政商议,看是不是提前安排让太子监国,也好以防万一。

周怀政性子急,见皇帝要让太子监国,于是马上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首相)寇准商量。寇准同样急性,第二天就当面向真宗建议授太子监国之权。真宗没想到事情这么快就被外臣知道并立即奏请安排,心里很不高兴,不过太子监国也是自己首先提出的,于是也表示同意。

寇准便招翰林学士杨亿起草奏章,准备在大朝时正式上奏真宗,请求让太子监国。同时,寇准还和杨亿说,太子监国后,就让杨亿代替丁谓,出任枢密使。

没想到,消息被口风不严的周怀政泄露出去,丁谓得知寇准将在太子监国后就以杨亿代替自己担任枢密使,于是马上进宫向真宗告状,说寇准心有异志,交集內官,准备拥立太子谋反。真宗本来心里就不痛快,丁谓的话更是火上浇油,于是立马下旨,免去寇准官职差遣,改任太子太傅。而太子监国一事则再也不提。

寇准罢相后,周怀政顿时后悔不已,深恨自己口风不严,好好的一件事情最后搞得一塌糊涂。并且自己和丁谓有旧怨,现在丁谓得势,寇准罢相,如果以后丁谓再向真宗进谗言,说自己不忠于皇帝,想要奉太子监国而另立新君,那就惨了。

于是,周怀政决定干脆发动政变,杀丁谓及其党羽枢密副使曹利用,重迎寇准为相,奉真宗为太上皇,迎太子登基为帝。

就在准备起事的前一天,周怀政的同党客省使杨崇勋、内殿承制杨怀吉突然反水,把政变计划向丁谓等人全部说出,使得丁谓、曹利用抢先出手,包围周怀政住所,把他及同党一网打尽。

得知心腹內官、最信任的周怀政居然要政变(周怀政跟随真宗近四十年,自潜邸就随侍左右),真宗震惊不已,命丁谓详加审讯,并亲自审问周怀政。周怀政并无二话,只是不断叩首而已,这都是为了不使丁谓有机可乘,把事情往寇准身上牵扯。

之后,暴怒的真宗将周怀政赐死,同党一并诛杀。而寇准也被迁怒,免去太子太傅,降为太常卿。丁谓还趁真宗病重不理政事,私自勾结刘皇后,将寇准赶出东京(开封),出知相州,然后徙安州,再贬道州司马。天圣元年(1023年),寇准在最后的贬居之所雷州(广东雷州)去世。

在经历此事后,真宗心中着实害怕,并在病重、神志不清的状况下,怀疑所有人都会有作乱企图,甚至疑心十岁的太子赵祯也有谋反意图,居然动了废太子的念头。

危急时刻,参知政事(副相)兼太子宾客李迪挺身而出,向真宗慷慨激昂诉说太子纯孝,绝不可能谋逆,逐渐说服真宗。最后,李迪一语中的:“陛下有几个儿子?”,顿时使真宗顷刻间清醒,才想起自己就这么一个儿子,而且素来仁孝懂事,身为唯一的皇嗣,怎么可能参与谋逆?废了他,难道立其他侄子不成。

于是,真宗再没有询问太子此事,并一如既往信任关爱赵祯,李迪也被加授为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

乾兴元年(1022年),五十五岁的宋真宗病逝,十二岁的皇太子赵祯继位,成为大宋四代皇帝——宋仁宗。

时间倒退六十二年前,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三,后周殿前都点检、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在授意其弟赵光义,以及赵普、石守信、王审琦等亲信策划下,鼓动士兵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陈桥镇)发动兵变,为他黄袍加身,拥其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大军返回都城开封,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抗,七岁的后周恭帝郭宗训被迫禅位,赵匡胤受周禅建立新朝,国号“宋”,改元建隆,即宋太祖。

太祖登基后,先南后北,逐一消灭各地割据政权,收南平、下湖南、灭后蜀、破南汉、平南唐,将自唐末开始的中原分裂局面基本结束,并两次“杯酒释兵权”,用温和的手段将随自己起事的亲信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一一解除,彻底解决了自唐中叶以来地方藩镇节度使拥兵自擅、跋扈难制的局面。

太祖出身武人,所以特别了解武人专权擅政的危害,登基后,即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制”政策,使武将不能单独掌握军权,只能负责对禁军管理、训练,无权调动。而禁军的调动权归文官枢密院,枢密院官员又直接由皇帝选拔管理。这样,禁军的一切指挥权都集中于皇帝,消除了五代时“兵强马壮者自为天子”的情况发生。

在限制武将的同时,太祖也改革中枢机构,把朝堂中枢机构分列为政事(中书门下)、军务(枢密院)和财政(三司使)三大系统,各不统属,由皇帝直接管理。再另设御史台等机构,用以监察百官。这样,在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枢朝廷后,中枢的权力又又进一步集中于皇帝,皇权由此进一步强化,对于赵宋皇室统治天下也更为有利。

太祖登基时不过三十四岁,在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不过九岁,赵德芳更只有一岁。鉴于五代各朝经常有皇帝壮年去世而幼子无法掌握权力、被权臣篡位的情况发生(太祖本人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夺取后周社稷,登基为帝的),于是太祖在建隆元年(960年)将时年二十一岁的三弟赵光义封为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领泰宁军节度使。此后再逐步晋封为大内都部署,同平章事、开封府尹,兼中书令、东都留守、晋王,朝班位列宰相之上。

太祖的本意,就是将已经成年的三弟作为实际的皇储对待,以稳定人心,巩固社稷。如果自己有意外发生,则国家不至于没有成年嗣君,从而导致赵氏天下被其他权臣篡夺。这也是太祖吸取了五代各朝的教训,实施的一个变通办法。

不过,随着太祖在位日久,长子赵德昭也平安长大,太祖兄弟间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虽然赵光义还是晋王、开封府尹、同平章事,事实上的皇储,但是赵德昭也逐步被封授官职,先后就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叔父潜在的竞争者。

太祖的内心,自然是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嗣君的。不过三弟赵光义在担任了十多年的晋王、开封府尹后,也不再是那个当年青涩的少年人,而是掌握了大量权力、汇集了众多追随者的大宋第二号实权人物,培养和提拔的亲信遍及朝野内外。太祖即使想废黜他的储位,也要慎重考虑,以免引发风波甚至政变,并因此发生内讧,使得社稷动摇。

太祖想徐徐图之,逐步提升长子赵德昭的地位,再慢慢削弱三弟赵光义的势力,最好像当年“杯酒释兵权”一样,温和地、不伤和气地免去赵光义的皇储之位,继续保留他的官爵,然后正式赐封赵德昭为太子。

可惜时不我待,就在太祖一步步实施这个计划的途中,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太祖召晋王入宫饮酒,当夜有人在宫外看见殿内烛影摇动,似乎晋王赵光义离座在退避什么,然后听到斧子戳地击物的声音。次日,宫内忽然传出噩耗,太祖驾崩。十月二十一,晋王赵光义即皇帝位,即大宋第二代皇帝宋太宗。

关于这段历史,史书上多有记载,大多怀疑是太宗为了保住皇储之位,谋害了太祖,但也有其他不同意见。千年以来,众说纷纷,没有统一的意见。而事件的真相,则湮灭于历史长河中,再也没有澄清的那一天了。

太宗继位后,继承太祖遗志,将残存的割据政权:吴越、漳泉、北汉一一消灭收复,基本统一全国,只剩下当年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没有拿下。于是太宗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雍煕三年(986年)两次向燕云用兵,意图收复故土,但是都被契丹挫败,给后世子孙留下了三百年的遗憾。

太宗即位后,因为长子赵元佐聪明机警、有武艺、善骑射,所以属意他为皇储人选。但是赵元佐为人率直、嫉恶如仇,对于父亲为了巩固皇位而迫害四叔赵廷美、堂兄赵德昭十分不满(太宗即位后,将四弟秦王赵廷美借故削爵流放,使得他忧愤成疾、病逝房州。赵德昭随同太宗出征燕云,大军溃败后,太宗一时没有讯息,大臣们有拥立赵德昭为帝,收拾残局的意思,后来太宗恢复和大军的联络,对此甚为忌惮,之后故意用言语逼迫赵德昭,使其在中书省自杀),并因此抑郁成疾,在雍煕二年(985年)因病导致神志不清,放火焚烧宫殿,东京开封因此损失惨重。事后,赵元佐被废为庶人,失去了继承权。

太宗次子赵元佑,在大哥被废后,开始受到重视,在雍熙三年(986年)被太宗任命为开封尹兼任侍中,改名赵元僖,晋封为许王,加中书令衔,基本上是按照皇储的待遇来对待。就在立储之事正紧锣密鼓的进行中时,淳化三年(992年)十一月大朝会,许王赵元僖上朝不久,忽觉身体不适,于是立即辞朝回府,太宗也匆匆结束朝会,亲自前往许王府探视。当太宗来到的时候,赵元僖已经不能自理,太宗悲痛地喊他名字,他还能勉强回话,流泪不止,不久后,就连话也说不出了,随即去世,时年二十六。

太宗痛失爱子,悲痛莫名,几日都无法正常饮食休息,常常独自哭泣。后来勉强支撑着处理政事后,追赠赵元僖为皇太子,追谥为恭孝。

赵元僖去世后,太宗以为储君之位不详,所以不再提及立储之事,大臣冯拯等人上书要求更立储君,太宗大怒,把他们全部贬斥岭南,此后再没有人敢于公开上奏立储之事。

至道元年(995年),太宗因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的北伐燕云之战中身受箭伤,久不痊愈,以致箭创时而溃烂,危及身体,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于是私底下询问参知政事寇准立储之事。寇准抓住机会,向太宗陈说立太子有利于国家稳定、社稷巩固,天下臣民都期盼大宋能够早定国本。于是,太宗下定决心,明发诏书,立第三子寿王赵元侃为皇太子,改名赵恒,并大赦天下。

之后,皇太子赵恒以太子仪仗在东京(开封)城中出行,东京官民百姓都列于街道两侧,欢呼雀跃、向皇太子致敬。

赵恒是唐末以来,中原地区上百年间第一个被正式公开册封为皇太子的储君(之前都是以开封尹为默认的皇储),百姓们亲眼得见百年来第一个皇太子在自己面前巡游经过,兴奋仰慕之情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囿于君臣父子的传统思想、和太宗尚在的事实,只怕百姓们早就忘乎所以得大喊“万岁”了!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二十九,太宗在东京开封万岁殿病逝,时年五十九。皇太子赵恒登基,成为大宋第三代皇帝宋真宗。

如前所述,真宗的第六子就是日后的宋仁宗赵祯。所以,宋仁宗赵祯就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孙子,同时,也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侄孙。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