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铁观音,去云南一定要买的东西是什么
网购铁观音,去云南一定要买的东西是什么?
✈️云南因为独特的地形地貌,深受旅游爱好者的喜爱,还有很多不同的特产!
🎁去了云南两次,每次都是满载而归。给大家推荐下我自己认为值得购买的特产:
🥞鲜花饼:一说到云南,很多人都会想到鲜花饼,在云南的各个旅游景点,鲜花饼也是无处不在,来云南必须得买点鲜花饼!
🥃茶:我是不喝茶的,但是感觉云南的茶很出名。在丽江木府的时候,尝了一下他们的雪茶,爱了。真的和普通的茶不一样,没有我认为的涩的味道。给我把买了四罐,后来我爸反馈,很好喝....
🍖火腿:看到街上餐馆的门口有挂,没处理的看着不是太能接受,但是还是点了一小份尝了,还挺好吃,不像我们认知中的腊肉的味道,去旅游的小伙伴可以带一点。
🍄菌类:感觉云南有很多野生菌,早上会有很多老年人提着小篮子卖!我本身就喜欢吃菌类,但是新鲜的没法带走,晒干的炖汤反而更香....
🎒我去旅游的时候,就带了这些回来,其实还有很多特产的。现在网购很方便,买太多也拿不了,可以在网上买。
👍特别推荐:云南的嘉华云腿月饼,吃过一次就爱上了,现在家里随时都有,真的太好吃了!
😊以上为个人见解
有哪些卖茶叶的天猫旗舰店值得推荐?
谢谢邀请,对于网上买茶,我一直都说过,人几乎不太可能通过图片判断茶叶的好坏。那些教人通过图片看茶叶好坏的,跟神棍算命者无他。
那么,根据我专注多年黄山茶的部分经验,可以告诉你一些网上宣传的套路,来帮助你判断真假。如果看到以下的宣传套路,各位请留心。虽然不敢说100%是假的,但在网络上大概率是忽悠的套路。
一、纯手工讲真,所谓制作茶叶上纯手工这个概念来说,我敢说99.99%都有夸大或者忽悠的成分。在我熟悉的红茶或者绿茶领域中,纯手工几乎属于无稽之谈。
首先,红茶揉捻这一道工序,机器的效率和出品的质量,早已经被证实远远大于手工制作。而且一台红茶55型揉捻机,在不考虑人工耐力衰减的情况下,至少是一个人工揉捻的20倍。在如今这个年代人工成本巨高的时候,一小时20个工人,对比1小时只需要几度电的机器设备。哪个成本低?哪个效果高?如果还用纯手工来揉捻,无异于喝汤用筷子。(当然我不否认,极少数的老师傅,由于手感拿捏很好,这一步工序制作出来的条形比机器好看,但是破碎率基本上要大于机器)。所以红茶纯手工,不可能成为常规销售的产品,往往这么宣传的基本上为假。
其次,绿茶杀青(不谈蒸汽杀青的情况),以及绿茶炒青干燥这一道工序,如果一个人一次制作半斤干茶,整套流程手工制作的话,至少需要4-5个小时(还不考虑炒青干燥的时候,回潮水分均匀分布的摊放时间)。那么一台连续杀青理条机,加上一台链式干燥机,是手工制茶的上千倍。而手工制茶,杀青师傅水平不够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焦边等情况,让茶叶出现糊味。大部分普通茶师手工制作绿茶也不如机器稳定。所以绿茶纯手工基本上也是噱头为主。
(上图为黄山产区的太平猴魁,捏尖,确实是手工制作的绿茶,但在烘干干燥那一步,依然是用机器烘干。所以不必太迷恋所谓的手工茶,机器和手工合理的结合并非真的让茶叶没有“灵魂”)但对于绿茶纯手工,我是倾向于承认手工制作水平到位的时候,绿茶的口感、香气、滋味远远胜于机器。但请各位清楚,网络上一年手工茶买个几千斤上万斤的,几乎是不可能的。纯手工的绿茶,如果是不错的茶师制作的大部分不会在普通市面流通,价格也并非常人能够承受。
二、古法制茶回答这个观点前,希望读者了解古法是啥时候的古法?是茶叶有记载起源时候的鲜叶干嚼?还是晒干了就吃?还是烘干后加糖加盐混饮?还是宋朝的点茶?那亦或是明清时期的散茶制法?
哈哈哈,你深入去了解一下,你会发现那时候的喝法基本上跟今天没半毛钱关系?你去问问商家这个古法是古到啥时候?
其实近当代的制茶工艺,无论从量化标准,工艺的严谨度都要比明清以及以前要好很多。当然我也承认,如今一些工业化生产上的工艺的改变和精简,是让茶叶品质有所下降。但再怎么也比所谓的“古法”好太多了。
三、茶无好坏,适口而珍乍一看,这个理论讲的好有道理,甚至让我感觉有一点诗意和禅意。我一直是反对商家把“适口而珍”挂嘴上的。虽然我不否认消费者因为个体体验度差异的关系,确实是需要根据自己喜爱度来选择茶叶的。但是作为商家,需要明确的告诉消费者茶叶不同等级之间的口感差距。否则,世界这么大,万一有人就喜欢喝陈年的绿茶那股味道,就有人喜欢红茶发酵过度的酸味。你也去告诉他适口而珍,这是害人还是教人?
四、茶农、爷爷套路
这个其实是前几年最流行的忽悠套路了,来听我展开套路详解:
我出身于风景如画却一贫如洗的大山村,现在家里还有爷爷亲手种植的茶园,无农药,无残留,手工除草。这样你会就会想:“恩,茶农的茶一般不会追求利润,而且还无农药残留,应该品质不错”
接下来,就会说自己是良心茶人,晒身份证,晒自己和茶园的合影。让你充分相信当地是当地农户,更加证实了他们的茶叶品质。
最后,让你不得不买的理由来了:自己对品质的一贯要求,全程爷爷手工制作。真赞,这样良心的农户,手工制作,99元还包邮,太感动了!至少买个十斤八斤的支持一下。
那么问题来了:忽然间发现每个月卖出去几百份,甚至几千份,一个月几千斤销量,一年几万斤的茶叶,爷爷一个朴朴实实的茶农,通过自己的手工制作,没日没夜,是怎么做到几万斤的?这将成为历史谜题可以登上CCT10的探秘节目。
本人专注黄山茶十余年,也是一开始从一个二道贩子慢慢开始介入生产,这两年刚刚开始介入生产制作。但一直不希望茶叶这个行业被玄学充斥,希望各位从业者将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消费者。共同给消费者提供好茶。
恋山堂——专注黄山好茶!
淘宝很多几块钱包邮的茶叶到底能不能喝?
首先茶叶的本质是农产品~但是好茶叶又是一种具有稀缺性的农产品,具有文化属性的农产品。所以其价格就和我们普通的鸡毛菜价格有天朗之别了。
按照题主提供的图片,我们可以详细的一款款解说一下,为什么9.9还包邮。
五种不同的普洱茶:如果不是知名山头、好喝的山头、不是古树茶。像普通的台地茶,滋味除了苦涩味就是苦涩味了,根本没有人去追捧,那么价格根本上不去。九块九包邮就不稀奇了。能卖掉总比囤在仓库好,每年生产,现金为王。时间不是点金石,不值钱的放着还是不值钱,值钱的刚出来也不会太便宜的。还有一些根本不是云南的茶树,比如缅甸,比如其他东南亚的茶叶原料,混入充当云南普洱茶也有可能的。
太平猴魁作为茶学毕业,从事茶行业十多年,去过太平猴魁产区的我很负责人的说:这款看似太平猴魁的茶,其实真的不是太平猴魁,这种茶叫布尖,是外来的树种,并不是当地核心产区的太平猴魁柿大茶树种。以后我们详细讲怎么区分。
这种机制的布尖产量非常高,和传统动不动两三千太平猴魁根本无法比较的。很多充当太平猴魁来卖。喝也喝不坏,就是难喝了一点。
龙井片这个茶叶没啥毛病,就是龙井的沫沫,本来是要扔掉的,现在9.9能卖掉,总比扔掉好,何况它也没说是西湖龙井,整个浙江都在产龙井。产量是非常大的农产品。
不出名的绿茶这个并不出名的绿茶,产量应该挺大,基本机械化生茶,而且表明了是付个邮费,给试喝。基本也没啥不妥,应为并未标明试喝给多少克。应该去茶叶店实体店的话,店家一般都很乐意给你试喝的。所以没毛病。
对茶叶没什么追求的,9.9试喝什么的挺好的,但是对茶叶有追求的,就不要相信天上掉馅儿饼了。一分价钱一分货,店家也不傻。好茶不便宜,便宜没好茶。
有哪些关于广东的冷知识?
大地理馆为您准备了《广东的二十大冷知识》:
1、广东最早的意思是“广南东路”简称,“广”来自汉代设立的“广信县”山东、山西,得名于“某座山以东”和“某座山以西”,这也让很多人以为广东、广西也是这个套路,还有部分人认为广东是“湖广以东”“湖广以西”,就连古人也曾犯这个错误。
清代学者蒙起鹏在其编撰的《广西通志》中说:
广东、广西,舆地堵书不言得名之义,或云粤东在湖广之东,粤西在湖广之西,故名广东、广西,无明之可证。窃谓广者,指广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并没有把广东广西得名原因讲清楚,有的人说广东的意思是“湖广(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称呼)以东”,广西在“湖广以西”。蒙认为这种说法不靠谱,他他接下来道出了“广”的真相——来自汉代设立的广信县。
蒙文通,曾专门考证过广信的意思,他提供过考证认为:
县名广信者,谓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也……永安七年又立交广二州,广州之名始于此。所以名广州者,因刺史治在广信,乃取县名之一字以为州名耳。
广信,取“初开粤地,广布恩信”的缩写,广州的名字,也是因为广信而得名
2、广东的简称“粤”跟“越”是同一意思,一开始并非专指广东古代,中原人将东南沿海诸多族群泛称为“百越”,粤和越通用,字面意思是“人”。随着中原文化在东南地区的传播,各地因地理环境不同,也衍生出不同的区域文化,渐渐地,江浙一带称吴越、福建一带称闽越、广东一带称南越。
到了唐宋,越一般专指浙江一带,浙江绍兴设立了越州,广东则为了与浙江区别,专门以粤代之。不过,粤一开始指的是岭南地区的广西、广东,甚至包括越南,随着越南脱离中国,粤代指两广——广西区域称粤西、广东区域称粤东。
近代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政府官方以“粤匪”称呼,太平军来自广西,可见这时粤依然不是专指广东。民国时期,粤渐渐成为广东的代称,如大革命时期有粤系军阀陈炯明,而广西则开始以“桂”专称。
3、古代早期,广西比广东更发达,城市人口更多秦代沟通长江流域和岭南,修造的灵渠,是从广西打开缺口的,那里是漓江和湘水的分水岭,同时也有一条天然的通道——湘桂走廊,这里也是沟通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灵渠所在,而广东北部没有这样的便利通道。这样的地形,使得广西更早地接受中原文化。
元代之前,今广西地区设置的州、郡、县等数量明显多于广东。如北宋广南西路有九个州,广南东路有5个州,南宋这两路的数字分别是10、4;元代,今广西地区有12个路,广东地区有13个路,广东开始发力反超。
从此之后,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性凸显,广东的海洋资源开始发挥优势。到了近代,中国大门被打开,以广州为龙头的珠三角地区,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
4、 广东母亲河珠江总长为2400公里,不到黄河的一半,但水量是黄河的6倍珠江之名源于广州河段中有露出水面的海珠石,最早指的广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后来逐渐成为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水系的总称。以流量而言,珠江年均径流量为3360亿立方米,是黄河的6倍。
广州珠江大桥
5、珠江流经6个省级别行政区,同时是一条“国际河流”
珠江干流西江发源于云南省东北部曲靖市沾益区的马雄山,干流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香港、澳门,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8个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东江水系几乎全部在广东境内。较少被人关注的是:珠江其实是一条国际河流,其流域大部分在我国境内,面积为44.21万平方公里,另有1.1万余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内,为西江支流左江的上流源头,发源于越南广宁省平辽县北部,称淇穷江。
珠江流域水系和地形图
6、广东主要有三种方言:粤语、闽语、客家,三者呈“三国演义”格局粤语以省府广州为中心,占有主导话语权,使用人数最多,说粤语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旧广州府为中心,所以称为广府民系;客家话使用者主要分布在粤东北、粤北山区,粤西及其他地区也有小片或零星分布部;闽语主要分布在粤东南沿海、粤西南雷州半岛,东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闽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岛闽语接近海南省闽方言,其他地区还有小片闽语方言。
7、中华民国差点以粤语为国语,是谣言,是谣言,是谣言!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民国初年粤语以一票之差落选国语。” 说国民政府于1913年公开投票选定官方语言,当时广东籍的议员人数占据半数,他们支持粤语,北方议员多支持北京话,双方票数持平。最终,孙中山先生为顾全大局,力劝同乡,奉北京话为国语。这样,粤语以一票之差败给北京话而未能晋升成为国语。
这则传说没有任何历史依据,其实除了粤语,还有“四川话一票之差成国语”“福建话一票之差成国语”“湖南话一票之差成为国语”等类似的段子。
广府庙会
真相是什么呢?
民国刚成立后,仿效西方国会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袁世凯掌权后解散参议院,成立正式国会,分上下两院。两院议员为120名,其中广东只有3人,而非占大多数。而且,这些议员并非决定国语的人员。确定官话“国音”的是另一个机构——教育部读音统一会。
语言学家黎锦熙的文章《民二读音统一大会始末记》,详细记录了民国二年,即1913年制定国音和注音字母的过程,读音统一会成员由80人人组成,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余为各省推举其中来自广东的代表4人。当时,江浙地区籍贯的有25人,为公平起见,会议实行一省一票,并不是每个会员一票。最终,经过一个月时间,审定了6500个字的国音标准,总体上以北京话为基础。一省一票制的情况下,即便会议代表有私心,也不可能左右某个方言成为国语——但是,某些读音倒是有可能进入。
8、“湖广填四川”的“湖广”跟广东没太大关系,主要指两湖向四川移民湖广一词,始于元代的湖广行省。湖广行省管辖着今湖北省的长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南省、广西的大部分区域。很多人以为“湖广”是湖北湖南和广东广西的合称,其实“湖广”从一开始就跟广东没关系,这里的“广”是从广西而来。
到了明代,广西独立建省,同时仍保留湖广省的名称。湖广的管辖地相当于今湖南、湖北二省,不再辖有“广”的广西。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湖广省分为湖广左司、湖广右司,到了公元1667年,湖广左司改名湖北,右司改名湖南。
元代湖广行省包括今两湖和广西的地名,后来广西划出,但名称延续到了清代。清代的湖广总督,是历史上重要的机构,全称为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总管湖北和湖南的军民政务。
明代大移民示意图
清代湖广总督中的“广”,其实只是惯性的延续,其实跟广东和广西已经没有太多关系。明末清初,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移民,主要是从湖北、湖南向四川盆地移民,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口来自贵州、广西,少量来自广东北部山区。
9、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前身不是小渔村,县城历史有1300多年回顾深圳的发展之路,我们常常被这样的话所萦绕:“小渔村变特区”。“深圳是小渔村”,其实是纯粹误读,远的不说,当时深圳的前身是宝安县,那里至少有一座县城,它始于1953年,驻地是深圳镇。再向前上溯,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设立了新安县,驻地在今深圳南头。而1300多年前,东晋设立的东官郡,行政中心(郡治)也设在深圳南头古城。
作为深圳的前身,宝安县的沿海地区一定有渔业经济,但小渔村再多,它们也不是深圳市的前身。新编《宝安县志》称:“自鸦片战争后,深圳成为中国与英租地港九相毗邻的边陲小镇。”国家领导人、深圳市官员在讲话中,也说深圳当年是“边陲小镇”(从常识的角度讲,也值得商榷,但也比小渔村说法更科学)。考虑到经济实力、历史文化、影响力等因素,当时的宝安县与周边地区相比,堪称“小镇”。
上图:《广东通省水道图》(局部图)标注有深圳墩台,并标注可“深圳汛”,这是古代地图上能见到最早的“深圳”标注。
21世纪初,媒体人不知不觉将“小镇”偷换成小渔村了。2005年8月28日,人民网发表署名“胡媒”的文章《见证深圳25年》斩钉截铁地指出了“小渔村”的地理坐标:“这个‘小渔村’,就是现在罗湖区的渔民村”。
10、 香港得名很可能因为香料运输,香料主产地是东莞目前发现的史料,九龙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世宗嘉靖31年(公元1552年)应槚所著边疆军事志书《苍梧总督军门志》。香港名称最早见于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粤大记》一书,其中一幅《广东沿海图》,标注了香港地名,当时指的是一个村落。英国人根据沿海疍家话的描述,根据音译将香港岛所在翻译为“Hong kong”。
东莞:莞香博物馆
唐代开始设东莞县,香港地区归其管辖,宋元时期,当时东莞地区出产香料。香港岛,港湾众多,成为为转运香料的集散地,香港很可能因此而得名。到了清代,香料运输业衰落,香港才变得沉寂——这一带当时还比较荒僻,所以成为走私和海盗活动的聚集地。
11、“省港”一词中,省指的不是广东省,而是广州在珠三角地区,“省港”“省港澳”是常见的名词,很多人误以为这里的“省”指的是广东省,其实它指的是广州。早期国内还没对外开放,广州和港澳合作,带动对外贸易,因为互相合作一同发展就形成“省港澳”的称号。
广州成为省城,始于明朝。从明初建广东承宣布政使司,一般简称广东省,广州就成为省会、省城。1925年6月19日为了支援上海人民的“五卅运动”,广州和香港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罢工运动,称为省港大罢工。香港和广州两地,每年都举行一项叫“省港杯”的足球赛事。
12、 广州位于沿海地区,但算不上是滨海城市在很多人的印象和认知里,广州是个滨海城市。但是从地理和历史发展来看,广州城市是以是个依赖于珠江发展起来的城市。2200多年来,广州城区一支位于珠江沿岸,并没有一寸海海岸线。历史上最早的广州,指的是一个大区,那时候的广州城叫番禺县,城址就在今广州老城,而不是今天的番禺区。今天的广州管辖区域,是有海岸线的,但这些区域主要位于南沙——在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是属东莞管辖
13、最早的“东莞”在山东,广东东莞前身叫“东官”,最早很可能是盐场名广东东莞,名满天下,很多人并不知道,千里之外的山东,也有个东莞。东汉时期《汉书》的《地理志》中,最早记载了“东莞”:“琅邪郡有东莞县。”这个东莞县,设置于西汉。
而广东地区的东莞,可查最早来源是设置于西晋时期的“东官郡”,位于今深圳南头古城附近。再往前上溯,东官郡一带在汉代是“东官盐场”。唐代在南头古城设立东莞县,到了宋代将驻地就在今东莞市——东莞,很可能是从“东官”发展而来。
14、澳门“Macau”并不是外来词,而是对沿海“妈阁”即妈祖庙的音译澳门所在地,因盛产蚝且有港湾,而被称为蚝镜澳,港湾外又有十字门,故合称澳门;关于澳门之得名,还有一种解释:1557年,明朝在香山县(澳门属香山县管辖)设提调备倭巡辑,俗称守澳官衙门,简称澳门。明代租借澳门后,葡萄牙人就将当地常见的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妈祖阁”翻译为“Macau”,在对外的文件中,它就成了澳门的外文地名。
15、海南省从明代到1988年,属广东省管辖明朝时,海南岛设立的琼州府隶属于广东省,管辖海南岛及周边岛屿,以及西沙、南沙群岛。海南地区虽然长期归广东管辖,海南岛最北端跟广东只有十二海里相隔,但其语言文化跟珠三角地区差异甚大,这里跟雷州半岛的方言同属闽语支系,是因为历史上下南洋的福建移民在这里或逗留或定居所致。
明代广东地图
16、雷州半岛是中国第三大半岛,文化跟海南更接近,有中国最大菠萝生产基地雷州半岛南北约140公里长,东西约70公里宽,面积7800余平方公里,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为我国三大半岛,是中国大陆(不是政治意义的)的自然地理上的最南端。雷州半岛跟海南岛一样,主流的方言为闽南语支系,与福建文化渊源颇深。也就是说,雷州半岛的人们,并不讲广东省的“粤语”,即俗称的广东话。
雷州半岛卫星影像
雷州半岛最南端的徐闻自古以来就是重要港口。如今,这里有一张名片叫做“菠萝的海”。 这里是中国最大的菠萝生产基地,一个县菠萝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0%,年产菠萝达40万吨。
徐闻菠萝田航拍
17、改革开放后,广东设有4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海南说起经济特区,很多人只知道深圳。改革开放推进以来我国先后设立了4个经济特区。按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条文,经济特区包括深圳经济特区、珠海经济特区、厦门经济特区、汕头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其中4个跟广东有关。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不在话下,至今仍属于广东管辖。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4个月后,海南省正式挂牌。在此之前,海南是广东的下辖区域。
18、中国有五个“直筒子市”,广东占了两个我国各种城市中,有一类十分特殊,叫直筒子市,指的是不设区、也不辖县和县级市的地级市。这里说的是,作为行政区的区,而不是开发区、高新区、地方政府自行设立的区。这种“直筒子市”有五个,其中广东省占了两个,分别是东莞市、中山市。
经常网上购物的童鞋,应该有所注意,这两个地方发货的地址,一般都是东莞市XX镇、中山市XX镇——地级市下方直接跟的是镇或街道。
19、广东目前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也是人口过亿的两个省之一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许多人传统印象中,答案是河南。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常住人口(不等于户籍人口)最多的省份分别为广东、山东,两省的人口数量为1.1169亿和1.0005亿人。从2006年开始,广东这项数据已经连续13年排名全国第一。不过,这个数据中,广东的外来人口近3000万,是全国外来人口最多的省。
春运时的广州站
20、广州和深圳GDP总量占全省近1/2,经济不平衡远大于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当仁不让的第一经济大省。自1989年起,广东经济总量连续29年居全国第一位,已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
不过,广东省内经济地理格局极不平衡,而在广东省内,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平衡。最突出的特征是:全省经济发展高度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以2018年数据为例,GDP总量最高的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经济总量占全省的GDP总量的比重,为64.6% ;深圳、广州的GDP,占全省总量的比重,为46.6%。
这一经济地理现象,被网友形象地称为“四大天王带着一群小弟”。而经济总量第二、第三、第四的江苏、山东、浙江,在区域发展上,比广东更为平衡。
PS:广东人不爱看广东卫视,春晚等央视节目收看率全国最低2017年春晚结束后,以省为单位的收看率出炉,结果呈现出从北到南逐渐递减的现象,东北三省以超过80%的比率排名前三,收视率最低的区域是广东、广西和海南。除了春晚,平时央视其他节目的收视数据中,广东也是收视率最低的省份之一。
什么品牌的抹茶比较好呢?
四月茶侬好。
四月茶侬是以花草茶为主营产品,兼营各类传统散茶,齐聚我国名茶,并进行延伸和拓展,目前覆盖铁观音、绿茶、乌龙茶、袋泡茶、花果茶、红茶、水果茶等,依托电子商务为营销平台,多渠道的营销方式的茶叶网购名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