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文化,知识和文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023-04-10 129阅读 0评论

饮茶文化,知识和文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谢邀!

我们先看看“知识”和“文化”含义。

饮茶文化,知识和文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什么是“知识”?

简单来说是可以通过读书学习,掌握了一些特长技能,这些技能能为某一领域所用。知识是经验的累积,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在实践中的认识和经验,初级形态是实践经验,高级形态是科学理论。

什么是“文化”?

文化范围就会非常的庞大,包含人类各方各面,一方面是指人人的精神层次,世界观,人生观,修养,信仰,理想,境界,道德,社会责任等。另一方面是指物质类和自然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文化的背后是价值观,是哲学,是植根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是有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与人为善的德行。

有知识没文化就是:一个人读书多,学识多,在某一项领域内有很高的建树,但不懂的如何做人,品德,修养不够,反而是真正的“文盲”,仅是“知书”却未“达礼”。有知识没有文化是残缺的进步,甚至是文明的后退。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有文化的熏陶,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文化底蕴完美融合才是正确的价值观。

哪一朝代斗茶形成一种饮茶文化?

斗茶始于唐朝,全盛于北宋,消亡于元朝。

有文化的人喝茶和没文化的人喝茶的区别?

荅:有文化的人喝茶是有很多讲究的,有文化的人喝茶叫品茶。在泡茶时要将茶叶先用开水洗一下,就是先把泡茶的苐一次的开水倒掉,才开始泡茶。再用茶具倒出茶水,慢慢的品,有时还会约上三五个好友一起品茶。(茶具的茶杯好小)

没文化的人喝茶就是叫喝茶,用的也不是茶具,就是茶杯,杯子,口缸等,将茶叶泡好,等口渴的时候抬起杯子大口地喝,既解渴,又爽快,还安逸。喝完又加开水泡起,真爽。就算招待客人也是用茶杯。

广州茶文化一盅两件是指什么?

“一盅两件”,是广式早茶文化俗称。一盅是一壶茶,两件指两笼点心。

广州喝茶文化,别具一格,“饮茶”亦是“叹茶”。在早期,一早起来谋生的市民凌晨四点即起,吃过茶点后储备好一天劳作的能量,因此,早期的两件主要是大包等粗粮为主,例如鸡球大包、西关的三星包。后来衍生成一种饮茶文化,寓意一壶茶几块点心,一品一叹。

叹茶不光是喝茶,广式点心是所有茶楼的竞技场。虾饺、烧卖、排骨、凤爪这四大宝历经数十年长盛不衰,数百种广式点心更是出神入化。

关于茶叶有没有约定俗成的文化?

大家好,这么多年的喝茶经历中,总在圈子里被大家成为茶叶专家,不过,自己却从来不这样看待。毕竟,能喝好一杯茶也是清福。

茶叶中有没有约定俗成的文化?这个所涉及的范围过于广泛,因为,在中国文化的系统中,茶文化就是单独的一支。不论是大家熟知的茶诗、茶具、茶器、茶俗、茶礼、茶对联、茶文、茶艺、茶道等等。茶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我们都是在已知的文化中,探索和学习着未知的内容。

就拿广州的饮茶文化而言,有着叹早茶的习惯。可以说,广州的早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精髓体现。同样是广州的饮茶文化,当主人给客人斟茶时客人都会用右手的是指和中指,在桌子上轻叩三下,以表示对主人的感谢。当然,泡茶时,第一道茶也不会喝,不仅是为了醒茶,而且也是对客人的尊重。在倒茶的时候也是有讲究的,要按照顺序,有老人的时候,也会先尊重老人。

当然,我说的这些都是茶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要说起各地的茶俗、茶礼即便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就从我喝茶的经历中,谈谈茶道文化,哪些约定俗成,且大家广泛知道的内容。

大家都知道茶道文化起源于寺庙,而佛教修行的方法也决定了僧人与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了解佛教的人都知道,修行的方法主要是戒、定、慧。

所谓戒,主要是说僧人有着不饮酒,过午不食,戒吃荤菜等戒律。定与慧,其实就是要僧人静心打坐,参禅悟道。因为茶有着提升和生津止渴的作用,并且内涵丰富的营养成分,自然就成为寺庙的理想饮品。渐渐在寺庙行程了饮茶修行的习惯,也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道文化。

自茶叶进入寺院后,寺院非常讲究,并且讲饮茶作为寺院的制定拟定下来,成为寺院制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叶在寺院里的传播,也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初的时候,寺院里的僧人从民间汲取饮茶的方法,将茶叶、香料、桂圆、生姜等放在一起,采用煮茶的方式,那个时候叫做“茶苏”。

历史发展到宋代,喝茶的方式也有了改变,当时盛行的主要是“点茶法”。将茶叶研制成粉末,再用开水冲泡。这样的方式,在日本的茶道文化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寺院里的饮茶方式,对于民间的饮茶也有很大的影响。

不仅作为寺院里的制度,而且还专门设置了“茶堂”,主要是僧人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茶香的地方。在当时,寺院里还设置了“茶鼓”,目的是为了着急僧人饮茶之用。不仅如此,寺院里还有“茶头”、“施茶僧”,一个掌管烧水煮茶,一个负责施慧茶水。

在佛教的寺院中,所有的茶叶统称为寺院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和自饮。在规定中,在佛祖面前或者灵前供奉的茶汤,通常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饮用的茶 ,统称为“戒腊茶”,所有僧人饮用的茶叶,叫做“普茶”,大家都知道僧人的化缘,每次化缘得来的茶叶,叫做“化茶”。每个僧人平日都会静坐打禅,每一阶段结束由专人负责“打茶”。在寺院中僧尼用茶敬佛、敬师、献客等,供自己和有人饮用,大家谈经论佛,修身养性,逐步形成了庄严肃穆的“茶礼”。

记得曾经看过一本书《佛道茶艺》,其中关于“礼佛茶”礼仪,就有这样的一段记载:“礼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师的特殊礼仪,也是调茶献客、结缘行善的特殊茶艺。礼佛茶在禅房中进行,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分为十道工序,谓之功德圆满。世道程序依次分为:莲步入场、焚香顶礼、礼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禅定、抽衣净手、烫杯泡茶、敬茶献茶、收杯接碗、问讯退场。

茶与茶道在佛教中不可或缺,也是佛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泡茶、喝茶与佛教的“八正道”不谋而合。

我们在泡茶的时候,要有三正的态度,才能集中精力品得一杯茶的色香味。我们也要在喝茶的时候有这三修的态度,才能禅定心性,戒除内心的执念。我们在喝茶时,也要有着三稳的方式,才能以端正的态度面对眼前的一杯茶。同样,我们也要有着三净的自觉,才能真正以茶洗心的修为。

勿将“禅茶一味”变成“禅茶一昧”这是我经常说的内容。我们做到了三正、三稳、三净,才有有着真正的三修。禅茶一味,才能真正心意相通,融贯心性。

茶叶有太多约定俗成的文化内涵,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认知。仅以我个人的角度谈一谈那些被人熟知的内容,也从我的角度谈一谈我对茶道的认知。

以点带面,从茶道的角度谈了茶叶在 文化中约定俗成的内容,希望我的回答能够有一定的帮助。

对此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呢?在评论区写下你的留言,让我们相互讨论。

我是芸品茶舍,专注一杯地道好茶,分享喝茶体验,传播茶叶文化。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