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点茶,什么是建盏

2023-04-09 102阅读 0评论

宋代点茶,什么是建盏?

什么是建盏?我这个资深的建盏迷来回答你。

先通过古代文献来认识一下建盏:

宋代点茶,什么是建盏

北宋蔡襄在《茶录》中写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

一、通过上文可以了解到,建盏是出产于古代建安的一种黑瓷茶盏,曾经风靡于宋代,适用于点茶斗茶。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写到:“盏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

二、通过此文可以了解到,建盏曾得皇室贵族的青睐,并且在审美上已经融入了技术难度。(花色上口落底视为条达。)

日本古籍《君台观左右帐记》曾记载,“曜变,建盏之无上神品,乃世上罕见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围绕之玉白色晕,美如织锦,万匹之物也”。

三、通过此文献得知,建盏自古就有花色级别之分,一只曜变建盏可值丝绸万匹,相当于黄金万两。油滴、兔毫、乌金虽然依次跟随其后。但便宜了太多。

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瓯县志》(水吉曾长期隶属于建瓯)曾记载,有人从水吉的宋代建窑遗址盗挖黑釉碗,销往上海、日本。建盏开始被一些洋人认识到是珍贵的宝物,但宋代的烧制方法、制造者、作用、使用者、文化背景,在当时都是不解之谜。

四、通过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建盏断代了,古代的技术和标准都没有了。

1979年, 应中国轻工部要求,福建省轻工研究所立项, 承担建盏烧制技艺恢复项目, 建阳县瓷厂协作组成科研攻关小组。经过两三年反复实验, 逐步摸索出了“兔毫釉”胚釉配方和烧成规律, 陆续烧制出与建窑“兔毫釉”相接近的盏类产品。(在我看来是失败了,成分跟古代不一样。)

我客观的重新给他们一个新的成绩单吧:

1、研究出了建盏结晶的形成机理。

2、(发明)改良了投木材燃料的电热恒温辅助窑炉设备。

3、依托国家力量,检测出了古代建盏釉面成分和建阳矿石成分几乎一致,检测出古代建盏坯胎成分和建阳泥巴成分的关联。

【这三点对建盏的技术和发展贡献是巨大的,比单纯恢复了兔毫盏烧制的贡献值大万倍,只是他们自己没觉得,还是感觉写个恢复成功更有成绩。】

五、通过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知道:真正的建盏很难烧。(以至于,2011年以前,实际从事烧建盏的没几个人。)

2011年5月23日,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是乎,此后各种非遗传承人应运而生。各种技能大师的证件也办得很火热,所谓的“有资质”的人就排在了前面。为了凑人数,38周岁以上的也行,因为要符合从业20年这一硬性指标,当时也有些年纪大的匠人被叫到还不想去,嫌弄资料麻烦。后面建盏市场火起来了,才发现了其中的好处。(为了营销,现在人人都想办,又发现传承人名额满了,后面要逐级批次申报。技能证也“所谓的”严格了,不好弄了。)【可怜了后面新入行的用心烧盏和部分极有天赋和成就的人。许多无德无能的大师占着茅厕不拉屎,更多的是花钱买配方和烧法,甚至成品。因为市场赚得回来。】

话说来到2017年,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建盏也被选为金砖会议的国礼。进一步带动了建盏的创新和发展,于是乎,下面这形形色色的所谓建盏也应运而生。

【化工釉,胎底色也明显有作弊之嫌。】

【买过(上当)的请举手。】

【一敲开,看胎色,我的心拔凉拔凉的。】

【不敲了,给传承人留点面子吧!】

下图更不想评了,买过的自己盘问作者吧!

反正我是看不过去了,不发了,污染网络环境。

名气大点的全军覆没。

那到底什么是建盏?

我说了不算!名家、权威人士都往造假这个方向带,买卖者自求多福吧!

如果上面这些du品都算建盏的话,市场上买到:干口、死口、花糊等等劣质低俗建盏的还算运气点,毕竟更接近建盏,只是低俗建盏使用后有许多弊端:用用口沿肮脏发黑了啊!生起一股味道啊!开片割手啊!做成笨重丑陋的盖碗啊!什么情况都有。至于建盏养彩,我也只能呵呵了!真正的好建盏,是赏心悦目的,让人爱不释手的,百看不厌的。【以后有时间再来普及纯正建盏的鉴赏。】

那到底什么才是建盏呢?

鄙人认为:釉水是建阳纯石头矿,没有任何添加,经过建窑技法烧制的茶盏,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建盏。(马未都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元代以前无大器,他是说宋朝以前烧陶瓷,基本上是用一元配方,也就是一种石头做釉,就地取材。)

这样严格的定义恐怕要得罪一大片人了,我也很难在建盏界混了。标准放宽一点吧!

(针对现代新盏)

1、建阳原矿釉,建阳泥巴胎。

2、建窑技法,一次上釉,一次烧制。

就这两条标准严格实施下去,恐怕也一大片商品要改名字了。

稍等!稍等! ... ... !现代工业制品中的汝瓷、哥窑、均瓷等等作品,也不完全是古法啊!他们照样叫汝窑、均窑的。那现代仿古代建盏烧出来的茶盏要叫什么呢?从新取个名字好像更是不伦不类!这样看的话叫建盏也没什么错误。

峰回路转,我好像评论不下去了。仁者见仁,大家各自看吧!有兴趣或疑问的读者可以针对某一作品,我给您说道说道。

(欢迎来图片交流,对盏不对人,所以发图片过来的不要泄露作者名,否则我选择止语。)

描写夏天夜晚赏月泡茶的词语?

1、花好月圆[huā hǎo yuè yuán]:花正盛开,月亮正圆的时候。比喻美满,祝贺之辞。出自元朝石君宝《曲江池》第一折:“则合这好花休谢,明月常圆。”

2、清风明月[qīng fēng míng yuè]:清朗宜人的风,皎洁明亮的月。形容自然景色之美。也比喻高人雅士。出自宋朝欧阳修《会高堂致语》:“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相人。”

3、月朗风清[yuè lǎng fēng qīng]:月光明朗,微风清爽。形容美好宁静的夜晚。 出自唐朝的《洛神传》:“时月朗风清,旷善琴,遂取琴弹之。”

4、千里共婵娟[qiān li gong chá n juān]:婵娟,古时指月亮。千里范围内的人共享明月,比喻不同地域的人共同享受同一样的良辰佳时。出自宋朝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秋月如珪[qiū yuè rú guī ] :珪:玉器。形容秋天的月亮像珪一样的皎洁、晶莹。出自南朝·梁·江淹《别赋》:“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

有没有可以拿来吹牛作为谈资的历史冷知识?

一、冰激凌是我国古代的发明

其实现代我们生活中享用的很多好东西,古时候都已经有了。就拿冰激凌来说,我们都以为是现代西方传到中国的,其实在宋朝就已经有了。话说我国商代就已经有冬天把冰块储存起来以待来年使用的记载。到了唐朝晚期,人工制冰的普及使这种冷饮普及到了市井,到了南宋时,街上出现了“冰酪”,后到了元代,出现了以牛奶为原料的奶冰,欧洲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并把中国制作奶冰的方法带回西方,直到近代才由美国人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冰激凌。

二、孔融是个不孝子

三国时期曹魏的孔融,与另外六位文学家并称建安七子。按理说,应该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更是深谙人文伦常,而这样一个人,居然说,父母都没什么好孝顺的,父亲生了我,只不过是满足自己一时的欲望,母亲不过是个装东西的瓶子,东西出来了,就和瓶子没关系了。

三、曾国藩不穿衣服清点库银

清道光年间,当时年仅38岁却深谙官场之道的曾国藩为了自证清白,堵住恶意诽谤之口,曾不穿衣服走进银库清点现银。

四、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王公大臣

大家知道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吗?他就是最近风靡于影视剧的“大猪蹄子”,清朝的乾隆皇帝。而历史上最长寿的贵族则是秦代的南越王赵佗,一生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一共103年。

五、露马脚的典故

露马脚一词指不小心露了短处,其实这个历史典故与朱元璋的马皇后有关。她天生一双大脚,有一次到南京城街头游玩,不小心一阵风吹起了她坐轿的帘子,一双大脚在围观的群众面前展露无遗,没几天大脚马皇后的消息传遍了南京城,“露马脚”一次也流传开了。

六、南宋极尽奢靡的白喜事

南宋时期,民间的白喜事非常讲究奢靡铺张,许多家庭为此变卖田产、家宅,甚至债台高筑,参加葬礼的场面也极尽讲究,往往有几百人乃至几千人,是最典型的,生前不尽孝,死后讲排场。

七、武则天国号之谜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留下无字碑任由后人评说她的功过。同时,她也留下许多未解之谜,例如,她为什么定国号为“周”,有的说因为她的父亲曾经立了军功,被封过周国公。不过这种说法马上被推翻,有人考证说她的父亲只获封过应国公,她之所以立国号为周,是因为她坚称自己是周文王的后人,为神化自己的统治造势

被一个已婚男人骗了5年?

这种事情都是爱情惹的祸!没有什么人能把握的住?原各自为自互相尊重为好。

北苑贡茶为何能成贵族珍品?

从古到今,饮茶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唯一能做到雅俗共赏的文化。文人品的是茶韵,市井百姓饮茶品的缺是茶香,品的是生活。饮茶的文化,几乎随处可见,茶会、茶道、以及我们的茶余饭后等等。

古有言“天下之茶闽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说的就是北苑茶叶品质优良,深得美誉赞赏。在宋朝时,北苑贡茶成为贸易昌盛的重要标志,茶文化深受追捧,但凡有客到来,必定会煮一壶好茶,彰显待客之道。

为何北苑贡茶成珍品,主要是因为南宋和北宋皇帝都钟爱这款茶叶,再有因其品质上乘,制茶工艺也是匠心独具,因此北宋贡茶的口碑要远高于北苑茶叶,所以得到了很大的推广,成为一众茶叶中的翘楚。

福建自古以来都是产茶的茶区,当地的气候适合种茶,当地建安出产的茶叶更是出精品,因建安凤凰山地区无论是湿度还是温度都是最适宜的环境,所以出于这里的北苑茶叶更是被宋代皇帝看重,以此作为宫廷中御用茶叶,后来更对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良,从而达到巅峰。

就是因北苑茶叶品质及口碑都得到了人们的推崇,从而也为宋朝的饮茶文化趋于浓厚占着一席之位,也就是这时,将中国的茶文化推向了国外,达到了鼎盛。

尤其在北宋时,茶叶主要分为片茶、散茶。所谓的片茶,相当于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普洱茶的茶饼一样,在蒸青后进行压榨,使用模具压缩晒干成为片茶;散茶制作工艺就要简单许多,在政青后直接晒干的茶叶便是散茶。当时,能喝片茶的都是有地位有身份的王公贵族,喝散茶的,也就是平民老百姓。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