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花泡水喝的9大禁忌,如何学习颜体行书
洛神花泡水喝的9大禁忌,如何学习颜体行书?
“颜体行书”是个容易引起争议的词,颜真卿的行书不多,王献之的行草书是学习颜真卿行书的比较好的方案。
我是一人。“颜体行书”非常容易引起争议,不是简简单单的颜真卿行书而已。真心希望提问者不是不良动机。我们先说说如何学习颜真卿的行书,再说说“颜体行书”有问题在哪。
看看颜鲁公,学习书法的人,心胸要开人要正直啊。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著名大书法家,书法史上地位前五。
颜真卿也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历史上很多书法家都学习过颜真卿的楷书。
颜真卿楷书的碑和帖不少,非常方便学习。
为什么学颜真卿行书的却不多?
一个原因:颜真卿行书作品较少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字不多而且多处涂涂改改,想要作为学习范本并不太适合。
颜真卿的行书,除了《祭侄文稿》外,除了一些假托颜真卿名字的外,颜真卿亲手写的行书可以确认的还有《祭伯父文稿》和《争座位帖》,三帖称为“鲁公三稿”。
《祭伯父文稿》和《争座位帖》目前没有墨迹存留,只有刻本。
然而《争座位帖》的拓片是这样的。
《祭伯父文稿》宋甲秀堂拓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下图其中部分。
颜真卿留存下来,可以确定肯定是他写的这三件手稿。但是因为是手稿,草稿。而且都是情绪激动的时候的草稿,字迹不清晰,涂抹严重。
本来存留的字迹很少,这三张草稿从清晰度和辨识度上,想要学更很难。
颜真卿行书不好学的最主要原因,在情绪非常激动下写得字,我们现在平常心端坐怎么学。
一本正经的经常临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和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是很错误的事情。有些人把《祭侄文稿》的墨迹和章法,用在自己的创作中,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
如何真正的学颜真卿的行书,取法王献之是一条非常好的路王献之,王羲之之子,著名大书法家。王献之可以和书圣王羲之并称“二王”。
能够并称二王,一是书法水平高,而是王献之和王羲之有区别。
颜真卿的行书,比较像王献之的行书,而王献之颜真卿的行书与王羲之区别很大。
颜真卿和王献之的字较为外拓,王羲之比较没有那么外拓。王羲之的技法非常丰富,外拓内擫转换自如。欧阳询的行书,基本上就是内擫为主。欧阳询的行书历史评价也不是很高。
欧阳询就是学王羲之学的,欧阳询缺少变化。过于内擫,字不舒展憋憋的。
那么说明外拓的字呢。
上图是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唐人摹本,纵25.3厘米,横24.0厘米。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藏。
看到区别了吧,两者相比,外拓看起比舒展。
王献之和颜真卿他们的行书就是外拓的。如果你要学颜真卿的行书,是可以从王献之那里取法的。王献之的行书草书肯定不比颜真卿的差。
王献之的字,留存的不少,肯定够你学。大部分都是情绪正常的时候写得,非常适合学习。
为什么“颜体行书”是有歧义的很多人想要否定王羲之,原因千奇百怪,就是要否定。
甚至有些人提出,《兰亭集序》真迹是第一行书,《祭侄文稿》第二行书,《兰亭集序》摹本是第三行书。这样的说法,不是说《祭侄文稿》是第一了吗?
为什么非要把《祭侄文稿》捧上第一。
因为《祭侄文稿》是颜真卿情绪起伏非常大的手稿,充满了情绪,但是涂改严重很杂乱。
现在丑书有一个特征,就是杂乱。王羲之那样的写不出来,但是乱七八糟,这个不用写,乱画就行了。
颜真卿现存又没有情绪比较稳定,没有涂抹的行书笔记,这就正和有些人的意了。
颜真卿写《祭侄文稿》的时候,肯定是泪流满面,气息紊乱。能够把字写出来就非常不错了。颜真卿不会故意把字写成《祭侄文稿》那样,也不会故意的涂涂改改。
哎,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我们现在有些人,生活的挺好,非要把字弄得乱七八糟。颜真卿写《祭侄文稿》的时候,是什么社会环境什么情况什么心理状态。
有些只会无病呻吟的丑书,想要拿《祭侄文稿》来证明自己,真是丑陋。
一人有感书法是一件让人觉得开心的事。
颜真卿的楷书是那样的,你觉得他研究书法的时候开不开心。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研究书法的时候开不开心。
但颜真卿每次写行书的时候,开心吗?《争座位帖》《祭侄文稿》《祭伯父稿》,颜真卿写这些手稿时候都是什么心情。
认真研究书法,书法真的是一件让人开心快乐的事情。不要想那么多奇奇怪怪的。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历史上还有哪些特别容易读错的人名?
汉字精深而悠久,古人取名讲究,加上忌讳,不少名字生僻,易读错。举些例子,大家感受下。
马日磾:“日磾”读音:Mì dī,不是“日碑”。
东汉末大臣,曾位居太尉、太傅,与年轻的曹操交好。其名来自匈奴王子金日磾。金日磾,原匈奴休屠王太子,在汉武帝时归汉,曾与霍光、桑弘羊等辅助汉昭帝。马翁叔仰慕之,故更名日磾。
万俟卨:读mò qí Xiè。
南宋奸臣宰相。受意于秦桧,诬陷岳飞。后与秦桧争权遭到打击。秦桧死后,万俟卨被召回京任职,继续执行投降政策。万俟卨谥号忠靖😆。
袁隗:隗读wěi。
东汉太尉、太傅,袁逢之弟,袁绍和袁术之叔,四世三公之贵。董卓进京,袁隗称病在家。后袁绍手持朝廷符节逃跑,袁隗被牵连,遭杀害。
刘长卿:长读zhǎng。
尽管chang很顺口,可是错的。古人多仰慕先贤,据说大诗人刘随州仰慕司马相如,司马又仰慕蔺相如。后者为相,百官之长(zhǎng),故司马取字长卿)。 另,刘长卿字文房,根据古人取名尿性,读zhǎng:文房对长卿。
高渐离:渐读jiān。
战国末燕国人,荆轲好友,音乐家,擅击筑。易水畔,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后刺秦王。荆轲败,高渐离隐于市,后被发现。秦王请击筑。演奏间,被弄瞎眼的高渐离以筑砸秦王,后被杀。
伍员(伍子胥):员读yùn。
姓伍名员,字子胥,春秋末吴国大夫、军事家。据考:“贠”作姓氏读yùn。员同贠,即“贠”的另一读音,写法不同。伍员伍贠(yùn)就是伍子胥。
南宫适:适读kuò。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学生。南宫适慎言,尚德。《论语·宪问》后,孔子感慨南宫是尊崇道德的君子,后把侄女嫁给了他。
另,唐有诗人高适shì,后有胡适shì,上述的“适”是“適”之简化。南宫之“适”(同“扩?”)为古字读kuò,多用于人名。所以,古人名中凡含“适”字,都应读适kuò。
为什么欧美国家的人喜欢画裸体画?
这与西方源远流长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和审美偏好,有着重要关系。
早在西方油画出现之前,人体形象,裸露的女子形象,就已是西方文化艺术表现的主要载体之一。
默默在这里,就主要讲讲,自公元前800年古希腊开始,到19世纪的印象派时期,这段时期内,艺术中不断变化的【女性人体】形象。
古希腊时期的女性人体形象,现今流传并保存下来的,大多是雕塑作品,著名的代表如《尼多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等,古希腊对于女性之美的表达,是纯洁、静美,一种理想美的状态。
古希腊对女性人体之美的审美,是纯洁、矜持,而克制的。古希腊这种审美,极大且极深地影响了,其后西方艺术对于女性人体之美的标准。
到了中世纪,在基督教是当时社会主流的大环境下,女性的形象,总是以圣母角色出现。中世纪作品的圣母,基本上都是僵成化的,她们的脸上没有过多的表情,看着总是冷冰冰的。
在进入文艺复兴时期时,女性形象有了明显的变化。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在女性形象、尤其是裸露的女性形象上,有着深刻的体现。虽然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很大一部分都是以神话、宗教为题材,但女子们的形象,从冷冰冰的“出尘脱俗”,逐渐回归到了人间的“喜怒哀伤”。
最突出的例子是,文艺复兴三杰中的拉斐尔,他笔下的圣母形象,有了明显的人性色彩,圣母不再是那高高在上、冷冰冰地俯瞰尘世的姿态,更加接近人们生活中,慈爱母亲的形象。
比如说拉斐尔著名的《草地上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西斯廷圣母》等,从这些作品中,就能非常直观的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对于女性人物的感受和描绘,有了很大的进步和表现。
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的大师提香,又将女子形象融入了繁华富庶的人间世界,他笔下的女性人体,总是姿态娇娆、色彩丰富而艳丽。
而巴洛克代表大师鲁本斯,则将女性形象又作了一个大推进:鲁本斯拓展了女性人体,在艺术绘画中的表现疆域。鲁本斯用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告诉世人,除了主流审美下的女子窈窕之美,现实生活中的“丰腴、壮硕、腰粗屁股大”,也可以有另外一番美感。
而到了19世纪的印象派,女性人物形象、画中出现的裸体女子形象,可以说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巨大改变和进步。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印象派,重新定义、表现,并且挖掘出,女性人体形象,刻画的全新角度和意义。
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印象派之父”马奈,和他那幅引起当时社会巨大反响,和舆论的《草地上的午餐》。
在《草地上的午餐》之前,西方绘画中所出现的裸女形象,所描绘的是【女神】,而不是现实中的【女人】,马奈这么做,就等于给传承几百年来的古典艺术传统,以重重一击。
在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中,两位衣冠楚楚的绅士,和一位浑身赤裸的女子,公然坐在一处,在草地上共进午餐。而且这位画中女子,是现实中一位风月场所的女子,画中女子目光坦然面向着观众,女性形象在作品中,自此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
马奈和他之后的印象派画家们,在绘画题材上大胆出新,追求情感、和绘画表现的更多自由,为绘画的创作打开了更大更广阔的空间。
在他们的笔下,【女性形象,女性人体】,已经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形象和符号,而是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和各自独特的魅力。
其实在中国绘画中,女性人物形象的作品,也并不少见,但基于历史文化、审美观念等的不同,所呈现出的效果大为不同。
比如说著名《洛神赋图》、《唐宫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还有敦煌壁画中的绝美飞天,在这些作品中,画中女子形象,基本上大都是宽袍大袖、着衣批带,这和西方的人体艺术作品相比,则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美感了。
喜欢的话,欢迎点赞关注。我是默默,持续分享有趣有料的精彩作品~七步诗?
七步诗的来源: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 l 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七步诗》,此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
扩展资料
原文: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
煮豆来做豆羹,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这首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
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这首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之中有提醒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
这首诗之妙,在于巧妙设喻,寓意明畅。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却把锅内的豆煮得翻转“哭泣”,以此来比喻兄弟相残,十分贴切感人。
这首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作者简介: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
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丕又命曹植写死牛诗?
曹子建的才华自不用多说,就连最狂傲的谢灵运也说:“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独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后人对曹植的了解,也多在文学层面,如《白马篇》、《洛神赋》等传世佳作,今人对古文知之甚少,但也因一首《七步诗》让曹植在
国民心中刷足了存在感。
《七步诗》曹氏父子三人,都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中又以曹植最高,他才华横溢、才思敏捷,深受曹操喜欢,以至于乃兄曹丕一直忌恨他,两兄弟也展开了一场夺位大战,最终曹丕胜出。
胜出不代表结束,曹丕继位后还觉得没有把曹植斩草除根,始终是后顾之忧,于是公然逼迫曹植,要他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曹植应声而作。
这个故事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出自《世说新语》,成书距曹植也不过百余年,而书中所记载的本就是魏晋时期的风流名士,所以可能会有夸张成分,但总体可信度还是有: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植以煮豆比喻兄弟自相残杀,最终感动了曹丕,自己也留下一条小命儿,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版本的《七步诗》才是最接近原版的,另有流传版本第二句是“漉豉取作汁”,这涉及到版本学,就不赘言了。至于《三国演义》中那首“七步诗”,是臭文人自以为是的改编罢了。
七步成诗,除了说明曹植的文才之外,也能说明他的才思之敏捷,真正能出口成章,而关于曹植才思敏捷的另一个故事,也是一首诗:《死牛诗》。
《死牛诗》比起《七步诗》,这首《死牛诗》的难度更大,故事更传奇,可信性也更低,出自《太平广记》——宋朝成书,这是一本纪实小说,取材也多来自民间纪实故事,所谓民间纪实故事,你懂的,翻译过来就是头头是道有板有眼的脑洞八卦传说:
“魏文帝尝与陈思王植同辇出游,逢见两牛在墙间斗,一牛不如,坠井而死。诏令赋死牛诗,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不成,加斩刑。子建策马而驰,既揽笔赋曰: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士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泄毕。赋成,步犹未竟。”
魏文帝就像一个任性的刁蛮女友,处处刁难曹植,两个人骑马同游,看到两只牛相斗,一只牛掉到井里死掉,这么点破事儿,他也要让人作诗,而且诗中不能出现牛、井、斗、死等字,骑马百步,做不出来就要挨揍。
这是人干事?好在曹植才思敏捷,挥笔就写,完成之后马还没走完一百步。
这首《死牛诗》最妙之处,不在于曹植作诗迅速,也不在他巧妙破题,按质按量完成了曹丕的要求,而在于最后一句“非是力不如,盛意不泄毕”,所谓盛意就是浓情厚意,盛情的意思。
用两头牛的争斗,曹植巧妙地告诉曹丕:哥哥,你我手足兄弟,咱们今后不要再搞这些幺蛾子了,我们之间的浓情厚意,不要给糟尽完了。
做完《死牛诗》之后,曹植更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心意,写下了:“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原来这才是《七步诗》的原本出处?你更相信哪个版本呢?我倾向于《世说新语》的说法,《太平广记》多半是后人为了证明曹植的才华,编造出来的,要不然前面死牛,后面突然没头没脑来一首煮豆,简直满满的违和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