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碧螺春茶,洞庭碧螺春与云南产的碧螺春有什么区别
洞庭碧螺春茶,洞庭碧螺春与云南产的碧螺春有什么区别?
不同之处:原产地不同,也就是生长的地理位置环境以及当地的气候土壤的微量元素成分不同;茶树的品种不同,一种是大叶茶,一种是小叶茶,例如白茶和做铁观音的茶,都用来做铁观音,就再来一份都用来炒制绿茶,那四种风味肯定不一样。
相同之处:做茶的手法差不多,掌握火候的温度时间差不多,当然,每个师傅或者掌握机器的人手法温度肯定不一样;做出来的茶品相差不多,外观上相似,就像棉布和尼龙布,都用来做同款的体桖,都可以穿,但是感觉不一样。
其实我觉得没必要纠结,茶不分好坏,适口就好,工地上叔叔放两片几十块钱一斤的茶他就很满足。
如何鉴别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干茶的外形,有“满身毛,铜丝条,蜜蜂腿,银绿隐翠”这四大特点。
判断一款茶的好坏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泡一杯尝尝。
先将85~90℃的水倒入玻璃杯中,投入3g左右干茶。洞庭碧螺春条索细紧,即刻下沉。
为什么说只有苏州洞庭碧螺春才是最正宗的碧螺春?
只要按照碧螺春的制作方法进行炒制的茶都可以叫碧螺春,目前很多省份地区都出产碧螺春,如江苏的溧阳、贵州、江西、四川、福建等省,有些品质叶很好,外形和洞庭碧螺春非常相似,只是品饮起来,其香气、滋味区别很大。
坦率地说,外地商家引进碧螺春茶种,并以碧螺春工艺仿制,只要商标上不标明“洞庭碧螺春”的“洞庭”二字,就很难去下定义是伪茶还是劣茶。他们打的就是“擦边球”,这种状况在龙井等春茶上也有出现。
但是,只有苏州洞庭的碧螺春才有那种“吓煞人香”,香气、味道是不能替代的。
苏州人的春天,离不开一杯碧螺春。它来自苏州太湖的东、西洞庭山,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碧螺春,又叫洞庭碧螺春,也许有人会误以为它的产地是洞庭湖。其实,这个洞庭指的是苏州太湖的东洞庭山与西洞庭山。
明前碧螺春,比较推崇的是东山。它位于苏州城外40多公里,是一座三面环水,狭长的半岛。这里水气升腾,氤氲湿润,极其适合茶树生长。
东山碧螺春是传统的核心产区,东山人更是一年四季喝要碧螺春。当地人喝茶,并不讲究名贵,雨前茶也爱喝,外形大,滋味浓厚。碧螺春是东山人一年四季的饮品,融入了每一代东山人的血脉里。
追溯碧螺春的历史,宋代时已为“吴人所贵”。“吓煞人香”的故事,则被清朝的王应奎写进《柳南随笔》。茶叶丰收的康熙年间,当地采茶少女入山采茶叶,茶筐满了,便将茶叶放在胸口的衣襟内,茶得到体温,突发袭人香气,采茶女惊呼“吓煞人香”,称茶为“吓煞人”。
到后来,康熙皇帝南巡到了太湖洞庭山,喝了当地产的茶,喜欢得不行,又因为它茶色泽碧绿,形似螺旋,就将碧螺春的名字赐予它。此后地方官,年年需要采办碧螺春进贡。
碧螺春的传奇,一直没有落幕。这种世代流传的风味,更承载着一座江南小镇和茶的亲密回忆,以及人们对江南生活的想象。
采摘也是和大自然抢时间。特一级碧螺春,必须赶在清明前采摘第一波嫩芽,时间很短,不足一个月。四月中旬后,只能算作“炒青”。
上山的采茶人,一般下午2点左右下山,摘回来的茶叶还需要一根根地挑拣,只留下优质的一芽一叶,稍微有所破损或者残缺的茶芽都需要舍弃。当天采摘的茶叶,必须当天炒完。
杀青、炒揉、搓团、培干,这些工序,都得在同一锅内一气呵成。炒制特点可以总结为:“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
老道的师傅往往都是一边搁置在肘垫上,一手用力揉压,随着身体的节奏,全身的力气都集中在了那双手中的茶叶团上,大约要6-8万个鲜叶才能揉制出一整锅,仅仅一斤多的干茶。
每到春茶上市的日子,邱晓庭也会和老师傅们一起添柴生火、学习茶叶炒制的手工工艺,在他眼里,这些忙了半辈子的手艺,都是东山人的骄傲,他说,我们这一代选择坚守的人,已经愈来愈少了。
炒制过程中,低沸点的青草气挥发掉了,锅中新的物质反应不断发生,带领着香气和滋味登上新一个台阶。炒茶用的柴火,正是当地的果木。柴火在锅灶里发出哔剥的声响,伴随着充满力量感的揉搓,火焰带着果木香缓缓渗透和茶香相互混合,营造出一种令人心醉的奇妙氛围。
春茶上市的时候,几乎每个炒茶师傅,都要在自家的灶台上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映着火光,他们的脸上,是幸福的奔头。
融合着土地与手掌温度的手工茶,是他们守护心灵的一种方式。
看更多美学知识和东方传统手艺,欢迎关注【东家·守艺人】。
洞庭碧螺春茶的冲泡流程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洞庭碧螺春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 碧螺春茶的冲泡事项 碧螺春茶由于在炒茶工艺方面与其它茶叶的不同,在“杀青、揉捻、搓团、烘干”各个方面都异于外地茶叶。这种种的不同之处,将对洞庭碧螺春茶的冲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般茶在冲泡时,都是先放茶叶,然后将开水倒进杯中或者壶中冲泡,最终品尝。 然后碧螺春茶在炒茶过程中有一个搓团的过程,所以我们在看茶叶的外形的时候就会发现,茶叶如螺旋一般。这样的外形,落入杯中自然也会如螺旋一般沉下水里,这时茶叶方面的讲究。碧螺春茶第二个讲究就是水的讲究,一般泡正宗的洞庭山碧螺春都需要优质的水,然后将水一般烧制到70到80度这样炮茶为最佳状态。碧螺春茶冲泡方法与其它茶冲泡不同,碧螺春茶是先倒水,然后将茶叶搁在水中,然后你会发现茶叶如螺旋一般在水中打转,直至沉入水中。 碧螺春茶讲究很多,一泡一般为洗茶,二泡为最佳,三泡浓茶,在这三泡过程中,稍微上点年纪的人都比较钟爱三泡浓茶,浓而不苦涩;二泡处于茶泡最佳状态,喝下对每个人都很大的好处。碧螺春茶因为这样的讲究,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拥有十大名茶的称谓也是实至名归。 碧螺春茶大多都是采用嫩叶制作而成,所以水温不能太高。如果冲泡碧螺春的水温太高,容易破坏茶叶内的营养物质,如果水温太低的话,可能无法让茶叶舒展冲泡开来,也会影响碧螺春的香气散发。所以,泡碧螺春的水温控制在80℃左右就可以。 冲泡碧螺春绿茶应该选用无盖的茶杯,或者可以茶壶先别盖盖,让壶中的沸水随着水汽的蒸发而自然降温,这样你会看到更加美好的景象,壶中蒸汽氤氲,这种现象有个美丽的名字叫做“玉壶含烟”。 喝碧螺春的注意事项 1、饮冷茶:温茶、热茶能使人神思爽畅、耳聪目明。冷茶对身体则有滞寒、聚痰的副作用。 2、空腹饮茶:空腹饮茶,茶性入肺腑,会冷脾胃,我国自古就有“不饮空心茶”之说。 3、饮烫茶:太烫的茶对人的咽喉、食道和胃刺激较强。如果长期喝烫茶,可能引起这些器官病变。另据外国研究显示,经常饮温度超过62℃的茶,胃壁较容易受损,导致胃病。饮茶的温度宜在56℃以下。 4、浓茶:浓茶含咖啡因、茶碱多,刺激强,易引起头痛、失眠。 5、冲泡时间太久:冲泡时间过长,茶叶中的茶多酚、芳香物质等可能自动氧化,不仅茶汤色暗、味差、失去品尝价值,而且由于茶叶中的营养物质因氧化而减少。同时由于茶汤搁置时间太久,会受到周围环境的污染,很不卫生。 6、冲泡次数过多:一般茶叶在冲泡三四次后就没有什么儿茶素了,几乎没有保健作用了。据有关试验测定,头泡茶汤可含水浸出物总量的50%,二泡茶汤为30%,三泡茶汤为10%,四泡只有1~3%。 7、饭前饮茶:饭前饮茶会冲淡唾液,使饮食无味,还能暂时使消化器官吸收蛋白质的功能下降。 8、饭后马上饮茶:茶中含有鞣酸,能与食物中的蛋白质、铁质发生凝固作用,影响人体对蛋白质和铁质的消化吸收。 9、用茶水服药:茶叶中含有大量鞣质,可分解成鞣酸,与许多药物结合而产生沉淀,阻碍吸收,影响药效。 上等的碧螺春银白隐翠,条索细长,卷曲成螺,身披白毫,冲泡后汤色碧绿清澈,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回甘持久。伪劣的碧螺春则颜色发黑,披绿毫,暗淡无光,冲泡后无香味,汤色黄暗如同隔夜陈茶。
茶友专属用一句话形容洞庭碧螺春?
七绝---品茶
福鼎银眉玉露尖,
上乘龙井帝封园。
洞庭翠叶君山搅,
雀舌焉能独自喧。
(注)
1.福鼎银眉指福建省福鼎地区生产的白茶,属上乘白茶。
2.玉露指产于河南信阳的“新林玉露茶”,因茶形似松针故曰尖;又因该茶汤色泽豁亮如露而得玉露美名。
3.帝封园指乾隆帝封的十八棵茶树。
4.“洞庭翠叶君山搅”句指:洞庭碧螺春产于苏州吴县太湖的东西洞庭山,而不少人误以为是黄茶之冠的“君山银针”。因为君山又名洞庭山,还是洞庭湖上的名岛屿。
5.雀舌系茶名,历代诗词名家均有赞。如唐.刘禹锡句:“添炉烹雀舌,洒水净龙须”。
奎屯河畔 /后两句为答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