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将军,dk披风什么能代替
徽将军,dk披风什么能代替?
急速全能
凋魂之殇/4号“斯特拉达玛侯爵”——凋零侯爵的斗篷
团本纳斯利亚堡/9号“顽石军团干将”——兵团将军徽纹
急速暴击
晋升高塔/4号“疑虑圣杰德沃丝”——扭曲忠诚斗披
装备选择优先级:
1.急速全能
2.暴击全能(急速不低的情况下)
3.急速暴击
军队有什么区别?
哨兵小虎第1048条回答。
这还真是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武警全名武装警察部队,最早叫做公安军,或者叫做公安部队,是人民军队的一部分,后来一步步改革,就变成了受公安部和中央军委双重领导的部队。但其从本质上一直是军队属性。
警察全名是人民警察,从清朝到民国再到新中国,警察一直是各级地方政府维持治安的武装暴力机构。隶属于各级地方政府,新中国成立后又隶属于各级人民政府。所以其本质上属于国家公职人员,或政府公职人员。
军队就是军队,是国家最大的暴力执法机构,通常担负保家卫国、平判内乱、抵御外侵,以及处理重大恶性暴乱事件等。军队由一个个军队人员组成。
在我们国家,军队包括海、陆、空、火箭、武警等军种。而在职能上也是有一定区分的。
警察一般用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也就是所谓的民事纠纷。谁和谁闹矛盾,打架、仇杀、交通事故等等,警察是用来维持人民内部和谐的。
武警一般是用来处置人民内部的严重暴力犯罪,也就是所谓的平判,某伙暴徒纠结流氓对人民群体造成严重伤害等,比如当年武警打击博社村集体生产贩毒案等。
而军队通常是用来打击侵略者的,当然,也可以用来支援人民群众的救灾行动。这一点,恐怕世界上也只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做到,因为只有他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是哨兵小虎,也曾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员,希望各位老兵生活幸福。诸葛亮是老头吗?
诸葛亮不是老头,他的一生如下,去世时才54岁,算不上老头。
181年(1岁)
该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该年汉献帝刘协出生。
189年(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192年(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194年(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该年,刘备任徐州牧。
195年(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该年,汉献帝自观关中归洛阳。
197年(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弟、妹妹移居南阳卧龙岗,开启躬耕生活。这就是《出师表》中所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该年,袁术称帝。
199年(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207年(27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草庐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208年(28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209年(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211年(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214年(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任大司马府事。
215年(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218年(36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次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
221年(41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
223年(43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224年(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225 年(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226年(46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227年(47岁)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228年(48岁)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229年(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230年(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231年(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懿,大败魏将张郃。
233年(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234年(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如今当地有赵姓后代吗?
完颜阿骨打创业初期,时常遭受契丹人的欺负,于是等到他实力壮大以后,就打算灭了契丹人建立的大辽。
可是他认为光靠自己的实力。,似乎还不够,于是他就找到了宋徽宗,希望宋朝能够鼎力相助,到时候灭了大辽,就把燕云十六州还给宋朝。
宋徽宗这家伙整天诗词歌赋、游山玩水,压根就没工夫管理国家。但是他还特别骄傲,认为自己统治下的宋朝,非常繁荣昌盛。
说实话这辈子他都没有想过收复燕云十六州,因为他的祖先们,全都没能力干好这件事。什么赵匡胤、赵光义都没机会收复这些地盘。如果在宋徽宗手里收复了,那他岂不是发达了?
为此宋徽宗果断答应了这件事,联合女真人,一起进攻大辽。本来说好了,你北伐,我们南下,最后在燕京汇合。结果宋朝大军面对大辽的残兵败将,依旧不敌,被人家大辽人打得寸步不能前进,反倒是女真人越战越勇,最后灭了大辽。
等到分赃的时候,女真人忽然发现自己吃亏了,宋朝从来没打过胜仗,凭什么能分那么大地盘?完颜阿骨打还是信守承诺的,要不就给他们吧!反正他们这么菜,给了他们再从他们手里抢回来,岂不是很容易?
可这个档口完颜阿骨打挂了,燕云十六州正好在交接的过程中,新上台的金太宗完颜吴乞买,是个狠角色,他不仅灭了大辽天祚帝。而且带兵南下,顺道灭了北宋。
说好的燕云十六州呢?你们咋把我们的汴京城都给打下来了呢?这个时候的宋徽宗和他儿子宋钦宗压根就没有谈判的资本了,因为他们都被金人掳掠到了北方。
宋徽宗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就算生孩子,也是身不由己的事情。中原王朝的人,就喜欢自欺欺人,他们认为宋徽宗被人给俘虏了,日子过得还不错,据说还在那边生了孩子。
我就特别不能理解了,都做俘虏了,日子还能好到哪里去?真的以为人家还把你当皇帝一样供着吗?还要给你派三宫六院服侍你吗?想都不要想了。
真实的情况是,宋徽宗的所有妃嫔,都成为了金朝贵族的小老婆,他生了那么多女儿,除了年纪太小的,其他的在当年都被金朝贵族给抢去做小老婆了,年纪小的长大了也被这帮人给瓜分了,一个不留。
在这种情况下,你宋徽宗还想着在北方生儿育女?我觉得是天方夜谭。老婆都被人给抢走了,你凭什么生儿育女?
唯一的可能,那就是金人还想要利用一下宋徽宗。毕竟宋徽宗有一个儿子赵构,跑到南方建立了南宋王朝。所以宋徽宗还是有利用价值的。
他们或许希望宋徽宗和女真女人结合,生下一个带有女真血统的儿子,随后再将这个孩子扶植为皇帝,这样更有说服力。
毕竟扶植的伪齐和伪楚,都不得人心,如果让带有宋徽宗血统的孩子建立一个傀儡政权,说不定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说宋徽宗在北方生了6个儿子6个女儿。宋徽宗长期被囚禁在五国城,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黑龙江省依兰县境内。不仅如此,还有传言,他在这里生了6个儿子和6个女儿。
很可惜这种说法十分可笑,老婆被金人抢走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可能被放回来几个,这几个恰好又怀上孩子了,你说这孩子是宋徽宗的?
估计宋徽宗用脚趾头也能想得出,这孩子压根就不是他的,而是金朝那帮大爷们的。只不过怀孕的是宋徽宗的老婆,所以只能以宋徽宗孩子的名义,将他们生下来。
此后这些孩子,就被加上了宋徽宗子嗣的名头,我觉得这12个孩子里,能有一个是宋徽宗的亲生骨肉,那都算金人白活了几十年。
这些孩子长期生活在五国城,不排除如今那边也有他们的后代生活在那里,但是你非要说这些人是宋徽宗的后代,这就有点瞎扯了。
宋徽宗自己被戴了几十顶绿帽子,这已经够苦的了,还要喜当爹12次,还让不让人苟延残喘地活着呢?于是54岁的宋徽宗带着无限的愤恨在五国城这座充满绿意的城市去世了。
爱新觉罗氏是宋徽宗的后代?瞎扯!觉罗者,传为宋徽、钦之后。---《黑龙江志稿·氏族》
因为这么一句话,所以现代人发挥想象的能力又凸显出来了。他们将这句话里的觉罗,联想成了满清皇族爱新觉罗家族。
这种阿Q精神简直让人哭笑不得,难道说打不过人家,就要把人家认为自己的子孙后代?以此达到自我满足的结果?难怪也传言乾隆是浙江海宁陈家的儿子了。
首先这里的觉罗,指的不是爱新觉罗,觉罗氏在东北有很多,其中这里的觉罗指的是伊尔根觉罗氏,跟爱新觉罗氏是不沾边的。其次这句话里的传这个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们在记录这件事的时候,都只是用传言来表示,这就说明这在很久以前,就只是个传说,没有任何真凭实据。为什么拿一个杜撰出来的东西,来自欺欺人呢?宋徽宗被囚禁这么多年,压根就没机会生儿育女,非要给他杜撰点子女来,这有什么意义呢?
总结:与其自欺欺人,不如自身强大。明末清初,这是中原汉人的一段屈辱历史,因为他们再次被外族给攻占了。于是乎各种阿Q精神就出现了,比如说每次外族征服汉族,都不是汉族被征服,而是外族被同化,这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宋徽宗这件事也是一样的套路,因为北宋被金人灭了,南宋的人心有不甘,所以就捏造了宋徽宗在北方吃香的喝辣的,甚至还生儿育女的事情。
此后清朝征服了中原以后,宋徽宗的儿子们居然成了爱新觉罗的祖先,这种自我安慰的精神也真的没谁了。
越看到这些东西,就越能发现民族自卑感的存在。一个真正强大的民族,是不需要任何自我安慰的借口的。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我们在历史上的确被征服过很多次,这种思想是能够让我们延续下来的重要支撑。
参考资料:《宋史》《金史》
明清军队的编制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从明朝和清朝军队分开回答。
明朝军队编制明朝的军队建制是卫下辖千户所,千户所下辖百户所,百户所下辖总旗,总旗下辖小旗,小旗是最基本的作战单位。在正规军的394个卫所中,有65个守御千户所是独立建制不受卫的约束,它们一般都分布通常情况下一卫统辖五个所,兵员5600人;卫的指挥机关叫“指挥使司”,设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四人,正四品卫镇抚二人,从五品经历一人,从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使、副使各一人,各司其职,逐级负责。
一个千户所下辖十个百户所,兵员1120人;千户所设正千户一人,正五品副千户二人,从五品所镇抚(镇抚是专管军纪的官员,百户缺员时可代百户行使职权)二人,从六品吏目一人,与上文提到的65个独立的守御千户所的官兵配置大体相同。一个百户所下辖两个总旗,兵员112人;百户所设正六品百户一人,从六品试百户一人。总旗下辖五个小旗,兵员56人;小旗管辖10名士兵。
明代的军制,继承发展了唐、宋、元三朝的兵制特点,建立了卫所制。明代的军籍是世袭的,卫所兵有定籍,兵农合一,屯守兼备,不但保证了兵源,也满足了军队的供给。明代的卫所极其庞大复杂,分为直属皇帝的亲军京卫和五军都督府下辖的卫所。其中又有屯垦卫,驻守卫、戍军卫和护卫。全国的卫军人数多达二百余万,在明中后期都超过了二百六十万。
亲军上直二十六卫,分别是: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锦衣卫、旗手卫(以上旧为上十二卫)、金吾右卫、羽林前卫、燕山左卫、 燕山右卫、燕山前卫、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武功中卫、武功左卫、武功右卫(此三卫为军匠,隶属工部管辖)、永清左卫、永清右卫,已上俱不属五军都督府管辖。
清朝军队编制八旗兵和绿营兵
八旗兵以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等八种旗帜为标志。“旗”本为满族“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兼有掌管军事、政治、生产三个方面的职能。凡旗人男丁皆可为兵,平时生产,战时打仗。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八旗各有旗主,皆为世袭,旗兵为其私有。
太祖努尔哈赤初定旗兵编制,每300人为1牛录,领兵官称牛录额真;5牛录为1甲喇,领兵官称甲喇额真;5甲喇为1固山,领兵官称固山额真;共领7500人,是为1旗。以後牛录数量增加,旗数未变。太宗时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至此共有24旗。入关以後,清廷虽仍沿用以旗统兵的制度,但八旗兵已成为完全不事生产的军事和政治组织,分为京营八旗和驻防八旗两种,直属於国家而不再归旗主私有,牛录、甲喇、固山各领兵官也都依次使用佐领、参领、都统等汉语称谓。八旗兵和绿营兵
八旗兵以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等八种旗帜为标志。“旗”本为满族“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兼有掌管军事、政治、生产三个方面的职能。凡旗人男丁皆可为兵,平时生产,战时打仗。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
八旗各有旗主,皆为世袭,旗兵为其私有。太祖努尔哈赤初定旗兵编制,每300人为1牛录,领兵官称牛录额真;5牛录为1甲喇,领兵官称甲喇额真;5甲喇为1固山,领兵官称固山额真;共领7500人,是为1旗。以後牛录数量增加,旗数未变。太宗时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至此共有24旗。入关以後,清廷虽仍沿用以旗统兵的制度,但八旗兵已成为完全不事生产的军事和政治组织,分为京营八旗和驻防八旗两种,直属於国家而不再归旗主私有,牛录、甲喇、固山各领兵官也都依次使用佐领、参领、都统等汉语称谓。
京营八旗亦称禁旅八旗,分为郎卫和兵卫。郎卫是从正黄、正白、镶黄等所谓上三旗的满、蒙族人中挑选组成的亲军营,负责侍卫皇帝和宫廷,归领侍卫内大臣统辖。兵卫负责拱卫京师,主力有骁骑、前锋、护军、步军等营,还有选自各营、装备精良的士兵组成的健锐营、火器营、虎枪营、神机营等。除骁骑营归八旗都统直辖外,其余分置总统和统领统率。
驻防八旗,由镶白、正红、正蓝、镶蓝、镶红等所谓下五旗担任,分驻全国冲要城镇,以畿辅、东北、内蒙古为最多,作为镇慑地方的武力,分由各地将军、都统、城守尉统率。八旗兵为世兵制,在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选。“余丁”和不满16岁的“幼丁”,可以挑补为养育兵,即预备兵。
绿营兵是参照明朝军卫制度改编和新招的汉兵。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因而得名。有马兵(亦称骑兵)、步兵、守兵之分。马兵、步兵亦称战兵。沿江、海设有水师。绿营兵籍,皆注於册,由兵部管理。“骑兵拔於步战兵,步战兵拔於守兵,守兵拔於余丁,无余丁乃募於民”(《乾隆大清会典》卷六十七)。将官归兵部选任,“凡直省武职副将以上,列名具疏请补,参将以下,按月升选”(同上书卷六十)。
绿营仅有极少数驻京师,称巡捕营,隶属八旗步军营统领。其余分屯各省,依所辖地域之大小、远近、险要和人口的多少确定兵额,列汛分营,“以慎巡守,备徵调”。绿营兵以“镇”为基本单位,作为全国各大镇戍区的基础,设总兵1员,为镇的主将。在总兵之上设有提督,用以节制一省或数省区域内的各镇总兵;又有巡抚,其兼提督者有权节制各镇。
在巡抚提督之上,又设总督,用以节制一省或数省区域内的巡抚、提督和总兵,为该区域的最高军事长官。各镇绿营兵按协、标、营、汛编制。总督、巡抚、提督和总兵,都各有直属亲兵,统称本标,分称总督标、巡抚标、提督标、总兵标。标辖2-5营,分称中、左、右、前、後营,居中镇守,以备徵调。凡副将所属之兵称协,是协守要地的部队,按防守地的重要程度编配数十至千余人规模不等的营,以守备地名命名,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
次要地区设汛。每汛数人至数十人不等,由千总、把总统带。自提督以下,仅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其军令寄於总督和巡抚,兵权归於中央。遇有征伐,皇帝另简经略、参赞大臣统兵,调集各地绿营出战,事毕即解大臣兵柄。
勇营制的建立
1840年鸦片战争以後,八旗兵与绿营兵已腐败不堪用。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清廷谕令各省举办团练“助剿”。曾国藩在湖南募团丁为官勇,订营哨之制,粮饷取自公家,称湘勇或湘军,是乡团改勇营之始。继之,又有仿湘军制度建立的淮军和各省勇营。及战事既毕,除曾国藩直辖的湘军和其他一部分勇营遣散外,各省险要处仍以勇营留屯,称为防军。
防军之外,又有练军。它从绿营选练而来,其营制饷章也全仿湘军,任务与防军同。这样,自同治至光绪中日甲午战争结束时,防军与练军成为清朝的主要武装力量,它们的营制皆源自湘军。湘军以营为基本建制单位,500人为营,营辖4哨,哨辖8队,分由营官、哨官、什长率领,从两营至数十营设统领。兵必自召,将必自选,训练、指挥自主,粮秣薪饷自筹。每营只服从营官一人,每军只服从统将一人,营、军彼此独立,互不统属,都只服从曾国藩,兵部无权管辖。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我是@@黑白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