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麻鲁,新疆男星都有谁
阿麻鲁,新疆男星都有谁?
从新疆走出的8大男星,每个人都很帅,第5位已经离开人世3年了
很多人说到新疆,就会想到新疆美女,像迪丽热巴、古力娜扎和佟丽娅等等,搞得我都很怀疑难道新疆最喜欢产生美女。
好歹也关注娱乐圈很久了,其实新疆走出来的男星也很多,那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认识一下都有谁:
第一位 :阿尔法
还记得童星阿尔法吗,他也是新疆人,从面相上就能看得出来了。小时候因为可爱的长相和活泼的性格,受到大家喜爱。阿尔法火到什么程度,还跟着许多明星上过几次春晚,这会都没影子了。
前段时间阿尔法参加活动引发热议,我们看下这亮堂堂的额头和魁梧的身材,不敢信这是他,这才几年不见,直接大变脸了。
第二位 :陈建斌
陈建斌不用多说我们也知道他是新疆人了, 早年出道,这会才爆红。有没有觉得陈建斌老师这么多年了都长这样,说明保养得好。
2006年结识蒋勤勤后,向其展开追求,这会两人已经有两个孩子了。陈建斌最会浪漫了,老婆一生气,马上写情诗,气质拿捏得死死的。
第三位 :李亚鹏
再来李亚鹏也是新疆人,是不是很意外。年轻时的李亚鹏还有几分文艺,留着那么长的头发,很是忧郁, 女孩子估计就吃这一套。
李亚鹏最出名的事情莫过于和王菲结婚了,一个歌坛天后,一个影视小生,这个组合怎么看怎么般配吧。可惜还是离婚了,这会就祝福彼此都好吧。
第四位 :段奕宏
段奕宏这位男星也出道很久了,这段时间太大火,人称2021年最具潜力大叔。看段奕宏长相, 越老越帅,太有魅力了,身材和气质都保持得很好,你们觉得呢?
第五位:李咏
李咏是央视知名主持人,就问当年有谁没看过他的《非常6+1》,因为亲切的语气和出众才华受到喜爱。看李咏这长相,就觉得他是一个好大叔了。
可惜在2018年癌症夺去他的生命,这会已经离开人世三年了。虽然你离开了,但我们永远记得《非常6+1》,那个爱笑的你。
第六位 :王学兵
王学兵也来自新疆,但看这张脸就觉得他很man,你们觉得呢?
第七位 :于朦胧
于朦胧也是新疆男星,2013年参加《快乐男声》出道,因为帅气的脸蛋得到关注。
之前还参演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被称为古装男主。忽略到演技,于朦胧的颜值还是可以的。
第八位 :米热
最后一位米热,他是迪丽热巴和袁冰妍的同学,毕业时还有合照,这会几个人都在娱乐圈发展。 之前米热好像还和热巴合作过,一个女主,一个男配。
好了,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在评论区和小编一起讨论!
你认识多少种令人惊艳的手工艺类型呢?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传统手工艺活还是有人传承的,但能坚守下来的越来越少了。2017年湖北卫视有一个节目《百心百匠》曾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节目邀请了李亚鹏、孙楠等明星走进手工艺人的生活,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观察学习传统的手工技艺,展示手工艺人的生活。
感觉真正的匠人是宁静的,他们选择了一条路,一走就是一辈子,不为名利所动、不为喧闹所扰,真心的钦佩他们。他们很多还是一种手艺父子相传或者师父传给徒弟,一点点学习、一滴滴流血流汗才成就了匠人精神。我想这个时代不论怎么变化,始终有这样一批内心宁静专注的人吧,而正是因为有他们,我们的内心也能在浮躁的社会获得稍许的宁静,我们惊叹他们作品的美丽,也惊叹他们的一心一意和一往无前。
至于你问到的认识多少种令人惊艳的手工艺品类型,我想说其实还是很多的。比如苏州的刺绣构思巧妙、绣工细致、栩栩如生;蔚县剪纸欢活灵动、大胆泼辣、绚丽多彩;还有一些国外的纸艺艺术家如俄罗斯的Yulia Brodskaya,丹麦的 Peter Callesen
加拿大纸艺艺术家Calvin Nicholls也是我非常喜欢的。
下面是一些我喜欢的手工艺品,希望也能惊艳到你。
什么是八大菜系?
川、鲁、粤、苏、浙、闽、湘、徽是 中国八大菜系的名菜。
1、四川菜系流派:有成都、重庆两个流派。特点:以味多、味广、味厚、味浓著称。
2、山东菜系流派:由济南和胶东两部分地方风味组成特点:味浓厚、嗜葱蒜。
3、江苏菜系流派:由扬州、苏州、南京地方菜发展而成。特点: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
4、浙江菜系流派:由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方菜构成,最负盛名的是杭州菜。特点:鲜嫩软滑,香醇绵糯,清爽不腻。
5、广东菜系流派:有广州、潮州、东江三个流派,以广州菜为代表。特点:烹调方法突出煎、炸、烩、炖等,口味特点是爽、淡、脆、鲜。
6、湖南菜系流派:湖南一带特点:注重香辣、麻辣、酸、辣、焦麻、香鲜,尤为酸辣居多
7、福建菜系流派: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发展起来,并以福州菜为其代表。特点:以海味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咸香、色美味鲜。
8、安徽菜系流派:由皖南、沿江和沿淮地方风味构成。皖南菜是主要代表。特点: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擅长烧炖,讲究火工。
扩展资料: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膳食文化已有雏形,以太公望最为代表,再到春秋战国的齐桓公时期,饮食文化中南北菜肴风味就表现出差异。到唐宋时,南食、北食各自形成体系。到了南宋时期,南甜北咸的格局形成。发展到清代初期时,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被称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时,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构成中国传统饮食的“八大菜系”。
除八大菜系外还有一些在中国较有影响的细分菜系,潮州菜,东北菜,本帮菜,赣菜,鄂菜,京菜,津菜,冀菜,豫菜,客家菜等菜系。
杰仔为什么不见上场?
CBA第21轮,广东男篮主场迎战上海男篮,杜锋早早派上了全华班,就连极少上场的方渭博也获得了2分钟上场时间。那么问题来了,徐杰为什么没有在昨晚的比赛上场呢?他怎么了?
在赛后的采访,杜锋就已经给出了答案。杜锋表示:上海男篮与一些强队交手时打得非常不错。今天,马尚脚受伤,徐杰发烧,曾繁日腿也伤了,在这些球员都不能参加比赛的情况下,大家还能做到专注比赛,我觉得很好。自始至终,队员们的防守也做得不错,投入了很大精力。我觉得,在有队员受伤的情况下,有更多的人站出来为球队努力,这是最好的。
除此之外,记者还问到杜锋,马尚究竟还要休息多少场比赛?杜锋表示要看他恢复的情况而定,最近他治疗做得比较积极,脚已经消肿了,但还是有些疼。按照杜锋这么说,马尚预计还会缺席1-2场比赛。第22轮比赛,广东男篮将迎来的对手是江苏男篮,马尚不在对球队赢下这场比赛影响不大。第23轮比赛,迎来的对手是深圳男篮,与江苏男篮相比,他们打得更顽强一些,如果可以,希望马尚能够在对阵深圳男篮时复出。
对于徐杰,杜锋也说了,只是普通的发烧感冒,不是伤病,其他都是小问题。估计明天就可以打比赛了,所以,大家也不用太担心。其实笔者跟大家一样,对徐杰的不上场感到遗憾,如果他不是发烧的话,他在本场比赛肯定会获得很长的上场时间,对他找回投篮手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也知道,徐杰在今赛季的投篮手感没有上赛季那么准了,他也是在积极地寻找状态。只不过,对手给的机会并不多,大多数比赛打得还是比较困难的。
徐杰上场时间少,除了他的投射能力下降,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胡明轩的进步。不管是从防守还是进攻,胡明轩都表现得游刃有余,要突破有突破,要3分有3分,而且还是非常关键的得分。赵睿的发挥也相对稳定,徐杰是真得加把劲了!
感觉还是比较困难,比较徐杰的身体过于单薄,身高受限,如果他在外线没有3分,那很难。不过,徐杰的表现也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糟糕,主要还是出场时间的问题,他的防守还是像上赛季一样可圈可点。
它是怎样瓦解的?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西周农业中实行井田制度。土地是国家(天子)所有,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正因为土地国(王)有,所以“田里不鬻”(《礼记王制》),不得自由买卖和交换。
土地按时分配,定期轮换,“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互)耕之,自爰(换)其处”(《汉书·食货志上》),“三年一换土易居”(《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一、井田制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井田中的土地分公田、私田两部分,公田是共同耕种的土地,私田是各家自行耕种的土地。“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为庐舍”(《汉书·食货志》)。“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
这说明耕种时要优先保证公田的生产,先耕好公田,再能耕私田,所以《诗经,小雅•大田》也说: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保证公田优先,这是井田耕作制的原则。公田的赋税为“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上》),要将收获的十分之一上缴给国家,余下的收藏起来用于祭祀祖先、聚餐、救济等共同的开支。
私田的收获归各家自有,《诗经•周颂•良耜》所说的“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就是对私田收获后家家开仓入粮的具体描绘。
井田制中农业生产采用集体劳动的形式。“春令民毕出于野,冬则毕入于邑。”“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轻重相分,班白不提挈。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织,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汉书·食货志上》)。
农民在里胥、邻长监督下早出生产、晚归相宿都是集体行动,甚至妇女在晚上还要集体纺织。《国语·齐语》也说:“令夫农,群萃而州处…以旦暮从事于田野”,反映春秋时农民仍集体群居,共同耕种。这种集体劳动的规模有时相当大,以至出现《诗经,周颂》所述的春天籍田时“十千维耦”(《噫嘻》),“千耦其耘”(《载芟》),成千上万的人一起耕作的壮观场面。
除了男耕女织采用集体形式外,从《诗经》的《周南·芣苢》、《周南·兔罝》、《豳风·七月》等篇中可以看出,采集和狩猎活动也往往是集体行动。
这种井田制的基层组织在春秋时称为“社”或“书社”。《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自莒疆以西,请致千社。”杜预注:“二十五家为社。千社,二万五千家。《左传》哀公十五年载:“自济以西,禚媚、杏以南,书社五百。”杜预注:“二十五家为一社,籍书而致之。”《荀子·仲尼》:“与之书社三百。”杨惊注:“书社,谓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
《管子·小称》:“公子开方以书社七百下卫矣。”房玄龄注:“古者群居,二十五家则共置社,谓以社数书于策。谓用此七百之书社降下于卫也。”
安井衡《管子纂诂》卷十云:二十五家为里,里必置社,书户口、田圃于策,藏之社中,谓之书社。七百,一万七千五百家。”也就是说二十五家为一里,在里中设社,将户口、田数登记在策上,存放在社中,所以“里”、“社”、“书社”是一回事,它们是井田制中最基层的组织。
以“里”或“社”为基础的井田制组织,其中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诗经•周颂·载芟》中作了具体的描述,具体诗我在此就不写,这首诗叙述了从锄去杂草,清除树根,耕松土地,播种百谷,庄稼成长,到收获入仓,“社”集体生产的整个过程。
从中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1)这种“社”是大集体生产和生活的组合形式。从开垦、耕种、收获到吃饭、酿酒、祭祀祖先、庆贺丰收都共同进行,似乎是内部平等和睦的一个大家庭。
(2)劳动组织者是“侯主”。“侯”为语首助词,无意郑笺:“主,家长也;伯,长子也;亚,仲叔也;旅,子弟也。”孔疏:“其所往之人,维为主之家长维处伯之长子,维次长之仲叔,维众之子弟。”也就是说整个劳动是在家长的主持之下,他带领长子、次子、众子弟进行集体劳动。生产收获以后要共同享献先祖和先妣,说明“社”是以家族为核心的血缘关系组织。
(3)参加劳动的人,除了家族成员之外,还有“强”和“以”,郑笺:“强,力也;以,用也。”孔疏:“维强力之兼土,维所以佣赁之人。”所谓“强”,是有力气的帮工,“以”是雇工,说明该组织已非完全建立在血缘关系上。家长和帮工、雇工之间是主佣关系,已属不同的阶级,相互间构成了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4)诗最后三句话,译成白话即“这里如此,处处如此,今年如此,年年如此,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由此可见,这种以家族为核心,又有剥削关系的集体组织“社”,普遍并长期地存在着。
二、井田制的瓦解
1.社的私有化和阶级分化
从春秋至战国,这种以宗族为主体的公社开始逐渐瓦解,其主要表现为“社”的私有化。各国国君将“社”赠送给他国或赏赐给本国贵族作为他们的私邑。
春秋初齐桓公一次赏赐给管仲书社三百(《荀子·仲尼》)。公元前517年,齐景公将莒国境西的千社赠送给逃到齐国的鲁昭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又说齐景公赠送鲁国君山阴数百社(《晏子春秋内篇杂上》)。齐国还曾给卫国济水以西五百社(《左传》哀公十五年)。春秋战国之际,越王曾想将阴江附近的三百书社封给墨子(《吕氏春秋•离俗览·高义》)。
更重要的原因是西周后期出现了人工铁器,春秋时代逐步进入铁器时代,铁和青铜农具逐渐替代以石、木器为主体的农具,牛耕开始使用,农业技术全面发展,整个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原来因生产力低下所必需的大集体生产已不再需要,小家庭或个体生产已成为可能,势必导致公社中家庭的贫富分化,随着剥削关系的发展和个体农民的出现,这种公社组织就必然走向解体。
西周至春秋公社内部的阶级分化逐渐加剧。正如《诗经·周颂·载芟》中所述,西周时“社”中已出现了剥削关系,到了西周后期两极分化更加明显,这具体反映在《诗经·小雅》的《甫田》和《大田》两诗中。《甫田》:“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曾孙来止,以其妇子”,“曾孙不怒,农夫克敏”,“曾孙之稼,如茨如粱,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
《甫田》生动地描述了剥削者—一曾孙(主人)如何雇用农夫为他的私田进行生产,从而获得丰硕的剥削产品。两诗中出现了专门对农民的劳动进行监督的田官,《甫田》:“攸介攸止,烝我髦士。”《甫田》、《大田》都说:“值彼南亩,田畯至喜。”
诗中的“髦士”和“田畯”均是田官,他们由于监督农民劳动有功而得到主人的奖励,还送给他们酒食以示慰劳。这些帮助主人剥削农民的人,和主人是同一阶级中的不同阶层,公社中的阶级分化已十分鲜明。
2.民由大集体向个体化发展
公社除了两极分化之外,大多数公社农民由大集体向个体化发展,从西周至春秋这种倾向性日益明显。《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它描写了个体农户家庭到傍晚时鸡归窝上架,牛羊陆续进圈的情景。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它叙述了妻子催促丈夫星晨起来打猎,猎获水鸟飞雁后,妻子加以烹调,共享美酒佳肴的单户家庭的美满生活。
《论语·微子》中子路遇到的长沮、桀溺和荷篠丈人均是独自耕作的农民。尤其是荷篠丈人,他还留子路在家住宿,杀鸡、做小米饭招待,说明已是小康的个体农户之家。
《左传》鲁僖公三十五年记载晋国大夫郤缺,因其父亲有罪而被降为农民,他亲自在田中耨草,其妻给他送饭。
《国语·晋语九》记载了流亡到齐国的晋贵族范氏和中行氏,其子孙“耕于齐”。《晏子春秋·外篇》说晏子退而耕田,过了七年,家里穷得没有积蓄。这些都是由贵族下降为个体农民的形象。
《史记·伍子胥传》记述了伍子胥从楚逃往吴时,救他的渔夫是个体渔民,逃到吴国后伍子胥也曾“退而与太子建之子胜耕于野”,应当也是个体农民。许多事实说明春秋时代一家一户的个体农民(包括渔民、猎户)已大量存在,反映了以集体耕种为主的公社正在瓦解之中。
3.公田衰落和私田增加
井田制的瓦解还反映在“公田”的衰落和私田的不断增加方面。西周时公田上“厌厌其苗,绵绵其麻。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诗经•周颂•载芟》)。“黍稷茂止,获之桎桎,积之粟栗“(《诗经•周颂·良耜》)。
庄稼长得很茂盛,收获的谷物堆积如山,难以计数,这是公田正常生产,获得丰收的情景。但到春秋时,由于“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使得公田荒芜。
《诗经·齐风·甫田》:“无田甫田,维莠骄骄”,只有 寥寥数人在大田中耕种,田中莠草丛生。《国语周语》记述了周王室的使者途经陈国时,看到“野有庾积,场功未毕”,庄稼烂在 田里没有收割,堆积在场上的谷物没有碾打,反映了公田败落的 情景。
在公田衰落的同时,西周后期已出现了井田制外可以自由买卖交换的私田。到 春秋时代私田有很大发展,“争田”、“夺田”的现象不断发生。
公元前574年,晋“郤锜夺夷阳五田”,“犨与长鱼矫争田”(《左传》 成公十七年);公元前533年,“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田”(《左传》 昭公九年);公元前528年,“晋刑侯与雍子争鄱田”(《左传》昭公 十四年),等等。夺田、争田之事屡屡发生,反映了当时土地私有 的现象已比较普遍了。
这些私田已不再采用井田制的生产方式,而改用新的剥削方式,《左传》哀公二年记载:“初,周人与范氏田,公孙龙税焉。”杜预注:“龙,范氏臣,为范氏收周人所与田之税。”由此说明,晋国贵族范氏的家臣公孙龙曾为范氏征收田税,这种依据土地数量征收租税的办法,应属于封建地租的剥削 形式,这是新兴的封建经济的生产方式 随着公田的衰败,私田的日益发展,到西周后期宣王时开始 废除一年一度的籍礼,“不籍千亩”(《国语周语》),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
4.井田制的瓦解与赋税制度确立
到春秋时代,由于铁农具的使用,荒地不断开辟, 私田不断扩大,私田数量大大超过了公田,而私田在一个相当长 的时期中不向国家交税,这使拥有大量私田的私家逐渐富庶起 来,而依靠公田税赋的各国公室(诸侯)的收入却日益减少,于是就出现了“私肥于公”的现象。
面对这一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许多国君不得不在赋税制度上进行改革,以维持和增加他们的收入。公元前685年,齐国管仲首先采用了“相地而衰征”的新税法(《国语•齐语》),按照土地肥瘠的不同,征收不等额的赋税。
据《管子•乘马》说,其内容还包括“均地分力”和“与之分货”两个方面。也就是将田地分给耕种者,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在此基础上实行按产量分成的赋税制度。
继齐国之后,晋国也进行了类似的改革。公元前645年,秦、晋韩原之战,秦败晋,晋国统治者为了挽救颓势,就作“爰田”,废除了原来土地定期分授的制度,把田地直接赏赐给国人,承认因开垦私田而变动了的地界的合法性,以换取民众积极服兵役为国君效命(《左传》僖公十五年)。
鲁国的改革比齐、晋进了一步。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实行“初税亩”(《春秋》宣公十五年),杜预注:“公田之法,十取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收其一,故哀公日:二吾犹不足,遂以为常,故曰初。”《穀梁传》:“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籍而不税。初税亩,非正也。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私田稼不善则非吏,公田稼不善则非民。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可以看到,所谓“初税亩”,也就是按亩征税,过去只在公田按十分之一征税,现在公田和私田一律收税,“履其余亩,复十收其一”,由十分之一变为十分之二,改变了西周的赋税制度。
由于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客观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它的施行实际上促进了井田制的全面瓦解,也标志着鲁国封建土地制的确立。
“初税亩”后第四年,即公元前590年,鲁又“作丘甲”(《左传》成公元年),就是按丘来收取军赋,除了井田外,私田也要征收军赋,进一步确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
至公元前483年鲁国又“用田赋”(《春秋》哀公十二年),杜预注:“直书之者,以示改法重赋。”林尧叟注:“以丘赋一乘为未足。又以田赋之也。”这是说鲁国至此时已全面实行了按田亩征收赋税的封建性的田赋制度。
郑国的田制改革经过了一定的曲折。公元前563年,由于国人大量开垦私田,严重损坏了井田原来的地界和灌溉系统,执政子驷为了维护井田制,就“为田洫”,整顿井田上的灌溉系统,使司氏、堵氏、侯氏、师氏丧失了他们的土地。
这四族乘执政子驷和尉氏有矛盾,就联合尉氏共同起来叛乱,杀了子驷、子国、子耳等大臣,劫持了郑国国君。
这个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两种土地所有制的矛盾所引起的新旧势力之间的一次较量,虽然后来被镇压了下去,但并不能阻止私田的继续发展。
楚国与鲁、郑等国相同,也因私田的发展,进行了赋税制度的改革。公元前548年,“蔿掩为司马,子木使庀赋,数甲兵。甲午,蔿掩书土田,度山林,鸠数泽,辨京陵,表淳卤,数疆潦,规偃猪、町原防,牧隰皋,并衍沃,量入修赋,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兵甲楯之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楚统治者“书土田”,登记土泽田地的状况,实际上主要是对新垦的私田进行统一登记,承认私田的合法性,然后“量入修赋”,让百姓(包括私田主)按照实际收入来缴纳战车、马匹和武器装备费用,以增加国家的军事赋税。这种赋税制的改革,必然促使楚国私田公开、迅速地发展。
秦国由于经济发展较中原其他各国要晚,所以直到公元前408年,才实行“初租禾”(《史记六国年表》“初租禾”与“初税亩”性质相同,按照田地的面积来征收租税,实际上承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合法化。
由于各国赋税制度的改革,客观上促使春秋时井田制的加速崩溃,原来农业中的宗族公社逐步分化瓦解,以私田为基础的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全面确立。
到了战国时代,各国进一步变法,尤其秦国的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使农村中的井田制和宗族公社组织彻底瓦解,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地主和农民(自耕农、佃农)为基本阶级的封建经济逐步完善,中国到这时才由宗族公社制社会最后转变为封建社会。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