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山啤酒,有哪些关于山东的冷知识
大梁山啤酒,有哪些关于山东的冷知识?
山东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省份,是我国的“礼仪之乡”,诞生过孔孟先贤。山东也是一个经济很强的沿海省份。除了这个外,更多的是体现在咱山东人的性格方面。一方面是能喝、热情、好客、大方和仗义,总是显现得大大咧咧的。
1、咱山东真的挺富的,山东GDP全国排第三,黄金储备量和汽车保有量排全国第一,但咱山东人民很低调。
2、山东并不是顿顿都吃煎饼卷大葱,也不是人人都会开挖掘机,煎饼卷大葱主要流行于临沂地区,山东人的主食主要是馒头,很多地方是叫“馍馍”。
3、在济南大明湖的水其实是泉水,而且大明湖里的青蛙它不会叫,大明湖石碑上的“明”字多一横,济南趵突泉的“突”字儿少一点,山东民间的说法是,趵突泉三股水的流势太大,把那一点给冲走了,然后流到大明湖里,所以“明”字就多出了一横。
4、济南的道路命名方式大部分都以“经、纬”来命名,但道路的走向和地理上的经纬线却是完全相反的。
5、咱山东的甜沫,虽然叫这个名字,但是这个小吃和甜味一点都不沾边,味道没有甜味。其实玉米熬成的一种咸粥,另外,山东的茶汤并没有茶,是用米来做成的。
6、北京烤鸭,黄焖鸡米饭,德州扒鸡都是山东的,山东在饮食文化上对于鸡有特殊的地位,当然了山东的鸡都特别的好吃。
7、山东曲阜有天下第一家,圣人之家“”,历朝历代都会被封为公爵,就衍圣公这个称号,就世袭了31代,880年。
8、在山东每分钟有18吨水产品塞满渔船。8562公斤蔬菜上餐桌,15.5千升啤酒相互碰撞瓶子,25平方米黄河新土地诞生。
9、咱山东人说话喜欢用倒装句,比如“没有吧,我觉得”。
10、咱山东女人不上桌,一是男人喝酒时间长,二是喝了酒的男人容易粗口,不是不尊重女人,反而是更敬重女人的表现。酒桌上男主人要是让老婆敬客人一杯酒,那是客人的殊荣,不可能不喝的。懂礼貌的客人也会感谢女主人烧的饭菜,山东的女人基本都会做饭的。
11、坐标临沂,喝面条、喝西瓜有问题吗?问问蒙山沂水老汉可能找到答案。济宁人还都管吃西瓜叫喝西瓜呢,我一直想找个济宁人演示一下是怎么喝的。
12、联合国公布的41大类工业,山东算都有,淄博占了39类。
13、在山东喝酒你首先要明白:去哪喝,喝几个,和谁喝,喝什么,谁先喝,坐哪喝,喝几场。
14、咱山东人在家请客的传统是内眷不见外客。男的一桌,女的一桌。当然,女的如果喝酒,也要坐到男的那一桌。基本上就是男人的一桌有酒,女人的一桌没酒。
15、山东爷们在八仙桌前硬板凳一坐,烫上一壶热酒,三钱的酒盅分三次喝光,主陪筷子伸向哪个菜,大家全夹那个,所有菜都吃过一遍。主陪说随便吃吧,人们才捡爱吃的吃。边吃边拉呱,一顿饭下来二到四个小时。女人,孩子谁能陪得起。现在孩子们三下五除二把爱吃的吃了,谁管你们喝好没吃好没。
16、在山东打牌出最后一把牌的时候,一定得藏衣服里或者屁股后面。
武松在上景阳冈前喝了十八碗酒?
刚看到这问题,第一反应就是一个字,妙!因为这个问题问的实在是好,能反应原著和电视剧中一些细节,有趣之处。
当然必须说明,从原著来看,作者并没有说武松在景阳冈喝酒时,用了十八个碗。
从前后文来看,作者只是说武松开始喝酒时,店家用了三只碗,再以后则是说店家又筛了三碗酒,又筛了三碗酒,又筛了六碗酒,又筛了三碗酒。
所以,这个问题从原著来说不说成立。但是,如果看电视剧,这个问题就成立了。
比如98版央视水浒,武松在景阳冈吃酒,桌子上就摆满了碗,显然这是十八碗酒。新版水浒传中,武松吃酒也是摞了一摞酒碗。
那么,为什么武松喝十八碗酒,要用十八个碗呢?其实,原著里倒也说过这一点。
一开始武松喝了三碗酒,店家就不给他倒酒了,武松不高兴,店家做了解释,他们这酒很好,开始没感觉,但是后面上头,只能喝三碗。武松不管,一定要继续喝。
酒家见武松全然不动,又筛三碗。武松吃道:“端的好酒!主人家,我吃一碗,还你一碗钱,只顾筛来。”
这里,武松说到“吃一碗酒就还一碗钱”。可是,吃了多少碗怎么计数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喝一碗酒用一只碗,这样到最后喝多少碗酒,一目了然。否则,在数量上很容易出现差错。而前面也说,
当然,仅从原文看的话,尽管说“酒家又晒三碗”,“一连又筛了三碗”“再筛了三碗酒”“再筛了六碗酒”,但不一定用了新碗,也可能一直用武松开始的三只碗。
所以,还是得从电视剧来说。
如果说,让武松喝十八碗酒,是施耐庵的设计;那么,让武松用十八个碗和十八碗酒,就是导演的安排了。这么安排,只有一个目的:突出武松酒量高,进一步表现武松的不同寻常。
夏天马上来了,大排档、烧烤要热闹起来了。
如果经常吃大排档或者烧烤的话,你会发现,这些吃货中间,算是卧虎藏龙,有不少高手,有的人很能吃串儿,有的人很能喝啤酒。
我看过能喝的人,如果吃饭快一些,能喝十来瓶啤酒;如果慢一些吃饭,边吃边聊,再上个厕所,我们这里说“蔫着喝”,能喝26瓶啤酒。
每次撸串喝酒,他身边啤酒瓶子最多,站着的,躺着的,摞在一起的,反正一地的酒瓶子。有时候,隔壁桌的人看到了,也会翘大拇指。
之所以拿啤酒举例子,是因为水浒里的酒一般都是低度酒,跟今天啤酒差不多。若是高度白酒,别说十八碗,就是八碗武松恐怕也扛不住。
其实喝白酒也是这个例子。
一杯一杯地喝,你可能觉察不到人家酒量高,但是如果喝一杯就把杯子放桌子上,以此类推,当桌子上放满了酒杯时,你就能看到谁酒量好了。
这样的镜头,一些电影中会有,尤其是双方拼酒或者玩游戏时,双方面前都有很多酒杯。另外,一些地方办婚礼时,有时候为了考验新郎,也会在桌子上倒满几十杯酒,上面可能还会压着红包。
一定要有这么多杯子吗?当然不是,完全可以喝一杯倒一杯也行。只是这样一来,视觉方面就没有冲击力了,还容易弄错数量。
所以,电视剧中,导演让武松喝十八碗酒,用十八个碗,也是这个道理。
虽然一句“这位好汉足足喝了十八碗还没醉倒”,也能说明武松喝了十八碗酒,但终究不如让观众直观看到更好。
古人酒量为什么那么大?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古人在写东西的时候肯定是有夸大,这是古人的一种习惯,尤其是描写英雄好汉的时候,动辄十几碗酒,主要就是为了突出他们的好爽,因此肯定是有夸大的成份的,中国的酒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现在也是如此。古时候无论是豪侠或者是文人墨客,似乎都喜欢饮酒,并且记载的是一个比一个能喝。
夸大是一方面,除此之外古人是真的比现代人能喝,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古代的酒和现代的酒其实区别挺大的,古人喝的纯手工发酵的酒,类似于现在的米酒之类的,这种酒的度数可是非常低的,能喝并不代表酒量好,只能说古人喝得多,假如说把现在的烈酒给古人,恐怕一两杯下肚就得喝翻。
根据历史学家们的研究来看,古人喝的酒也就是几度罢了,最高也只是在十度左右,这种酒在古时候相比白水来说,口感非常好,而且很有可能还有甜味,所以古人才喜欢饮酒,行走江湖的人更是喜爱不已,哪怕是中午歇一会不吃饭也得喝那么几杯,不仅能解渴还非常好喝,喝几杯也不会醉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情况只发生在宋朝之前,在宋朝的时候出现了蒸馏酒,这种酒差不多也有五十度左右,和现代的酒区别不是很大,这种酒多喝几杯可是真的会醉的,因此在宋朝之后很少看到有人喝十几杯的记载。
有趣的是明朝的时候人们喝不惯这种酒,还将这个酒给弃用,重新开始用以前的酿酒方式,一直到清朝的时候,高度数的白酒才开始再度传播。所以说古人的酒量大,一方面是古人喜欢夸大的描写,另一方面是古代的酒度数不高。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有人酒后疲软有人酒后亢奋?
不同的人喝酒后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喝上酒会话多,再继续喝酒开始胡言乱语,有的人喝上酒会过度兴奋,耍酒疯;而有的人喝上酒后昏昏欲睡,叫都叫不醒,有朋友问这些情况,到底哪种才是正常的呢?其实这些状态,都是不同个体饮酒后的正常状态。
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是酒精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下这方面的知识。
酒精能够进入大脑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经常说的酒精,化学名叫乙醇,是一种既具有亲水性,又具有亲脂性的小分子物质,因此,我们喝酒后,酒精分子会很容易与我们的细胞结合,进入血液循环,随着血液循环疏布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对于我们人体的大脑来说,为了保护大脑不受外来物质的影响或损失,我们的身体里有一层屏障,叫做血脑屏障,这个屏障能够阻止很多物质进入大脑,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大分子药物,特别是亲水性的药物,都是无法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部的,但酒精则不同,酒精具有亲脂性,分子体积又很小,因此,酒精能够轻而易举的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与我们的中枢神经细胞结合,引起饮酒后的各种各样的不同症状。
有的朋友说,喝酒能让人神经兴奋,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喝酒可能会导致人的外在表现是兴奋的,甚至是亢奋的,但这并不代表酒精导致了神经的兴奋,从本质上来说,酒精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即使是兴奋的外在表现,也是饮酒对神经抑制的一种表现。简单来说下其中的原理,酒精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以后,首先抑制的是大脑的外部皮层,在大脑外部皮层轻度受到抑制的情况下,大脑抑制兴奋和冲动的功能被减弱,于是此时的外在表现反而是兴奋,胡言乱语,甚至是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来,这些都是在酒精的作用下,产生的一些兴奋,亢奋的外在表现,但这些表现的发生,也都是酒精抑制神经中枢的一种表现。
如果此时进一步过量饮酒,此时影响大脑的酒精量会进一步增加,逐渐开始影响大脑的下皮层和小脑,特别是主要是负责平衡和运动功能的相关功能区域会受到影响,所以还有很多朋友酒后会出现运动不协调的状态,如步履踉跄,走路不稳,甚至是跌倒等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已经可以说是“醉酒”了,酒后之所以出现身体失去平衡,跌跌撞撞的状态,同样也是酒精对于中枢神经抑制发挥的作用。而如果此时还不打住,酒精还有可能进一步深入影响我们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甚至会抑制我们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受到抑制,甚至引起酒精中毒的死亡。
上述这些,都是饮酒后对于人体中枢神经影响的简单过程和原理,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喝酒后持续亢奋,有的人酒后直接倒头就睡呢?
对于这样的问题,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就值得好好分析了:不同个体对于酒精的耐受性不同,不同个体酒精进入身体后的分布过程和对中枢神经影响的部位不同,甚至于不同个体的性格各不相同,都会导致酒后出现各种不同的状态,都是完全正常的。
比如说,有的朋友酒精耐受性较差,性格也相对稳重,自控力比较强,酒后大脑皮层轻度抑制时,也能够保持住不会过度兴奋,而且因为酒量较差,饮酒后,酒精迅速影响了中枢神经的整体,引起中枢神经的抑制,于是喝点酒并没有出现兴奋亢奋的状态,就开始昏睡,就是很正常的;而有的朋友喝酒后,酒精对于大脑浅层抑制的时间较长,只要没到量,就一直保持一种兴奋亢奋的状态,甚至酒后失态,胡言乱语,撒酒疯的情况,也是因为个体不同而出现的正常现象。因此,不管是酒后亢奋还是酒后昏睡,都属于饮酒后可能产生的正常状态,在不同个体身上,可能会有很大差异,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了解酒精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作用,特别是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在喝酒的时候,一定要保持适量,结合自己的酒量,适量的喝一点,保持微醺的状态,还能够和亲朋好友把酒言欢,增进感情;千万不要过量饮酒,不管是引起酒后失态,耍酒疯,乱说话,乱做事,还是醉酒引起昏睡,甚至是酒精中毒导致呼吸抑制、休克,都是不值得的,长期这样下来对于身体其他方面的健康也是十分不利的。
饮酒要适量,
劝君莫贪杯,
醉酒失仪态,
过量伤身体。
800多万中国客游日本消费千亿?
一提到旅游,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中国游客特别喜欢爱吃更爱玩,甚至出国旅游也不在话下,因为中国人占了人口数量庞大的便宜,就使得很多中国人一到了国外就显得人非常的多,同时也就树立了中国人有钱爱玩的形象,也因此,多个国家的人在接待中国游客时,几乎就将中国游客当作金主来对待一样,并且认为中国游客多花钱也是应该的,要不然就是中国人小气,那么具体来说,中国人到底有多么有钱呢?还是让数据来说话!
前段时间网上就爆料了一则数据,称2018年以来至今,目前已经有超过800万的游客在日本旅游了并且共消费了1000亿,已经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对于这个数据,你们是如何看待的呢?
相对来说,日本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旅游国家,因为日本经济非常发达的缘故,所以日本人也从来不屑于宰中国游客,但因为日本物价比较高昂的原因,中国人本身就很喜欢日本制造的产品,所以特地攒着钱来到日本消费,这样才使得中国游客在日花费了那么多钱,并且一般来到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都是年轻的群体,他们多数对于日本国家没有什么偏见,所以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中国游客在未来去日本旅游的人数会越来越多,而且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这也极大程度的帮助了日本这个国家面积很小,但是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一点也不能让人小觑的国家再添更多的实力!
不过抛开这800万的中国游客不看,更多的中国网友和游客们却也只能呆在国内,而没有足够的资金出国游玩,甚至他们也许会选择其他国家旅游,但是并不会选择日本,这也许是我国游客最后的一点倔强,还有很多网友表示,不是不想出国旅游,也不是不想去日本旅游,实在是贫穷让我脱不开身!不管出于哪种原因,至少目前为止确实没有给日本贡献经济收入,最后小编想知道,未来的你会成为赴日旅游大军当中的一员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