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司谏书,其代表作品都有哪些

2023-04-06 122阅读 0评论

与高司谏书,其代表作品都有哪些?

唐宋八大家,是对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1.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祖籍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高司谏书,其代表作品都有哪些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我们比较熟悉的有《捕蛇者说》、《江雪》、《永州八记》等。

2.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的作品非常多,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我们比较熟悉的有《马说》、《师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

3.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主要作品有《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等。

4.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的散文比较厉害,主要作品有《颜书四十韵》、《六国论》、《管仲论》、《辨奸论》等。

5.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东坡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他的作品非常多,其诗文就有110卷,我们熟悉的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赤壁赋》、《后赤壁赋》、《春宵》、《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题西林壁》等等等等。

6.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 ),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苏轼的弟弟。著有《诗集传》、《春秋集解》、《论语拾遗》、《道德经解》等。

7.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存世作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

8.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存世的作品有《曾巩集》《元丰类稿》 《隆平集》等。

“唐宋八大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这个字咋读?

拼音:kǎn

释义:〔~~〕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如“~~而谈”。

详细释义:

〈形〉

刚直,刚强正直

侃然正色,论前世事。——欧阳修《与高司谏书》

又如:侃直(刚正;梗直);侃然(刚直貌)

和乐的样子

我徒侃尔,乐亦在而。——《汉书·韦贤传》

又如:侃然(和乐的样子);侃尔(和乐的样子)

〈动〉

海阔天空地瞎扯

隔墙酬和都瞎侃。——王实甫《西厢记》

又如:侃直(直抒己见,无所避忌);别侃了

相关词语:

英侃:yīng kǎn 释义:形容议论精辟而又能明快地直陈己见。出处:《明史·刘璟传》:“ 璟 论说英侃,喜谈兵。”

侃直:kǎn zhí

释义1:指刚毅梗直。出处:《明史·文苑传四·徐渭》:“ 寅明臣亦颇负崖岸,以侃直见礼。” 清 侯方域 《陈公墓志铭》:“公既罢……赋诗示涟、光斗曰:‘脂韦世所同,侃直性所独。’” 清 刘大櫆 《方庭粹六十寿序》:“君之子矩,从余游。其为人偘直,一遵其父训。” 清 许宗衡 《玉井山馆笔记》:“有徐妪年五十馀,性侃直。”

释义2:谓直抒己见,无所避忌。出处:《明史·周宗建传》:“乃令宗建陈交通实状,将加重谴, 宗建回奏益侃直。 进忠议廷杖之。”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朱笥河先生》:“先生友某公强先生见之,先生持论侃直,不稍下。”

侃快:kǎn kuài 释义:爽直,爽快。出处: 向春 《煤城怒火》第六章一:“ 朱大顺 侃快地表示:‘ 刘珍 同志,这说明你对你的意见仍有保留,对目前我们的对敌斗争策略和我,你还不够了解。’”

誾侃:yín kǎn 释义及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侃侃,和乐之貌;誾誾,中正之貌。"后以"誾侃"谓言论和悦而中正。

侃尔:kǎn ěr 释义及出处:

1.刚直貌。 清 钱谦益 《詹事府少詹事孙承宗授中宪大夫制》:“嶷然山立,羽仪茂著於殿庭;偘尔昌言,献纳发皇其阃奥。”

2.和乐貌。 汉 韦孟 《在邹诗》:“我虽鄙耇,心其好而,我徒侃尔,乐亦在而。”

斗侃:dòu kǎn 释义及出处:亦作“鬭侃”。 犹逗乐。斗,通“ 逗 ”。 元 张可久 《普天乐·收心》曲之二:“姨夫暗攒,行院鬭侃,子弟先赸。”

侃然:kǎn rán 释义及出处:

1、刚直貌。《后汉书·独行传·向栩》:“徵拜侍中,每朝廷大事,侃然正色,有官惮之。”《隋书·房彦谦传》:“词气偘然,观者属目。” 清 昭连 《啸亭杂录·刘文正公之直》:“公性简傲,不蹈科名积习,立朝侃然,有古大臣风。”

2、和乐貌。《三国志·吴志·虞翻传》“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 裴松之 注引《虞翻别传》:“仰观巍巍众民之谣,傍听钟鼓侃然之乐。” 宋 叶适 《夫人林氏墓志铭》:“余以病归,舍舟山行,始识君。见其质性冲泊,器宇明审,侃然穷邑中。” 宋 叶适 《白石净慧院经藏记》:“余时虽尚少,见其能侃然自得於山谷之间,未尝不叹其风俗之淳。”

欧阳修散文的特点?

1内容充实,形式多样。

从内容上看,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发,有感而发。他的议论文有些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例如早年所作的《与高司谏书》。有些议论文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如《伶官传序》。他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如《五代史记》。

从形式上看,作品题材多样。古文、辞赋、四六都是他擅长的文体。对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创造了文赋。如《秋声赋》。对四六进行了革新,常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给四六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上随州钱相公启》、《蔡州乞致仕第二表》。

2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在韩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别开生面。如《醉翁亭记》。

3很强的感情色彩。

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如《释秘演诗集序》。

4实用性质、审美性质的充分显示,叙事、议论、抒情的有机融合。

根据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整理而成。

欧阳修的主要作品?

近体乐府卷一 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采桑子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间,水阔风高飏管弦。 采桑子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一作停)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杆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采桑子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栏杆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州白鹭飞。 采桑子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采桑子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采桑子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采桑子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采桑子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归主人。 采桑子 画楼钟动君休唱,往事无踪。聚散匆匆,今日欢娱几客同。 去年绿鬓今年白,不觉衰容。明月清风,把酒何人已谢公。 采桑子 十年一别流光速,白首相逢。莫话衰翁,但斗尊前语笑同。 劝君满酌君须醉,尽日从容。画鷁牵风,即去朝天活舜聪。 采桑子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朝中措(一作醉偎香) 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一题作平山堂)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一作杨)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归自谣 何处笛,深夜梦回(一作魂)情脉脉,竹风檐雨寒窗隔。 离人几岁无消息,今头白,不眠特地重相忆。 按:《归自谣》三首,一作冯延巳词,见《阳春集》,名《归国遥》。 归自谣 春艳艳,江上晚山(一作峰)三四点,柳丝如剪花如染。 香闺寂寂门半掩,愁眉敛,泪珠滴破胭脂脸。 归自谣 寒水碧,水上何人吹玉笛,扁舟远送潇湘客。 芦花千里霜月白,伤行色,来(一作明)朝便是关山隔。 长相思 苹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回归陇月低。 烟霏霏,风(一作雨)凄凄。重倚朱门听马嘶,寒鸥(一作鸦)相对飞。 按:此首一作张先词,见《张子野词》;一作黄庭坚词,见明刊《山谷先生文集》。 长相思 深画眉,浅画眉。蝉鬓鬅鬃(宗换曾)云满衣,阳台行雨回。 巫山高,巫山低。暮雨萧萧郎不归(一作日暮萧郎归不归),空房独守时(一作低头双泪垂。) 按:此首一作白居易词,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原来卷末罗泌校语云:“《尊前集》作唐无名氏词。”今传本《尊前集》无此词。 长相思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一作春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长相思 深花枝,浅花枝。深浅花枝相并时,花枝难似伊。 玉如肌,柳如眉。爱著鹅黄金缕衣,啼妆更为谁。 诉衷情 眉意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别流芳(一作光),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按:此首一作黄庭坚词,见《豫章黄先生词》,与此有数句不同。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一作芳)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来(一作头),无言敛皱眉山翠。 按:此首又见杜安世《杜寿域词》。 望江南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一作曾)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一作付)与轻狂。 微雨后(一作过),薄翅腻烟(一作韶)光。才伴游蜂来小院(一作苑),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减字木兰花 留春不住,燕老莺慵无觅处。说似残春,一老应无却少人。 风和月好,办得黄金须买笑。爱惜芳时,莫待无花空折枝。 减字木兰花 伤怀离(一作离怀)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扁舟岸侧,枫叶荻花秋索索。细想前欢,须著人间比梦间。 减字木兰花 楼台向晓,淡(一作浅)月低云天气好。翠幕风微,宛转梁州入破时。 香生舞袂,楚女腰肢天与细。汗粉重匀,酒后轻寒不著人。 减字木兰花 画堂雅宴,一抹朱弦初入遍。慢捻轻笼,玉指纤纤嫩剥葱。 拨头偬(亻换忄)利,怨月愁花无限意。红粉轻盈,倚暖香檀曲未成。 减字木兰花 歌檀敛袂,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斛明珠一线穿。 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住行云,满座迷魂酒半醺。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一作在)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一作灯月仍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按:此首一作朱淑真词,见《词品》卷二;又作秦观词,见《续选草堂诗余》卷上;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六则引“月上柳梢头”句以为李清照作。 生查子 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 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按:此首一作张先词,见《类编草堂诗余》卷一。 瑞鹧鸪 楚王台上一神仙,眼色相看(一作勾)意已(一作未、不)传。见了又休还似梦,坐来虽近远(一作宛)如(一作于)天。 陇禽有恨犹能说,江月无情也解圆。更被春风送惆怅,落花飞絮两翩翩(一作茫然)。 按:此首调下原注云:“此词本李商隐诗,公尝笔于扇,云可入此腔歌之。”此诗实唐吴融所作七律,见《才调集》卷二。 清商怨 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雁过南云,行人回泪眼。 双鸾衾裯悔展,夜又永,枕孤人远。梦未成归,梅花闻塞管。 按:此首调名原误作“清商志”,据元刊本改。又按:此首一作晏殊词,见《词品》卷一。 阮郎归 东风临(一作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春睡觉(一作起),晚妆五,无人整翠鬟。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栏。 阮郎归 南园春草(一作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栖(一作飞)。 阮郎归 角声吹断陇(一作柳)梅枝,孤窗月影低。塞鸿无限欲惊飞,城乌休夜啼。 寻断梦,掩深闺,行人去路迷。门前杨柳绿阴齐,何时闻马嘶。 按:以上三首一作冯延巳词,见《阳春集》。 阮郎归 刘郎何是是来时(一作期),无心云胜伊。行云犹解傍山扉(一作飞),郎行去不归。 强匀画(一作面),又芳菲,春深轻薄衣。桃花无语伴相思,阴阴月上时。 按:此首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和侯文灿《十名家词》以为张先词。 阮郎归 落花浮水树临池,年前心眼期。见来无事去还思,而今花又飞。 浅螺黛,淡燕脂,闲妆取次宜。隔帘风雨闭门时,此情风月知。

难以羞耻的意思是什么?

难以羞耻的意思是:难为情,耻辱,。天下竟有如此人,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事。

羞耻意思是羞耻,羞愧耻辱。

出处。出自《史记·律书》:“会吕氏之乱,功臣宗室共不羞耻。”和宋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水浒传》第四五回:“杨雄怕他羞耻,也自去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