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茶,金大福茶创始人
五月茶,金大福茶创始人?
何宝强,男,汉族,生于1964年5月,广东省广州市人。金大福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创始人,他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茶产业发展,早年间,他就致力于生态茶园的建设,在勐海区拥有过万亩的班章生态古树茶园。除此之外,他一直心系茶农,带动当地茶农脱贫,为茶农辅导制茶技术、管理茶园方法、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他用行动回馈着这片土地,回报着社会,为普洱茶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夏季的茶叶你觉得还有必要采摘吗?
农村有谚语“春茶香、夏茶涩、秋茶好喝摘不得”很好地总结了一年之中茶农对茶叶的评价。
1、清明茶。长江以南,每年在清明节前半个月就开始摘茶了,属于清明芽尖茶,此阶段做出的茶叶清香无比,茶草小而均匀,汤色清绿好看,极具品尝价值,因此市场价格也极高。
但清明茶最大的缺点是不耐泡,1~2开后就没有什么汁水了,因此只适合休闲室内品茗,不适合野外劳作解渴。
2、谷雨茶。在江南,清明节后至谷雨前后所采茶叶通常称谷雨茶,谷雨茶兼具清明茶优点,因茶叶大量上市,价格低于清明茶,汁水浓而持久,可以泡几开水,是室内品尝和野外工作都可以的茶叶,其味清香纯正,甘醇不涩。
夏茶涩3、立夏茶。立夏以后所采茶叶一般统称为夏茶了,夏茶汁浓、叶片大,所制干茶难有好看的造形,一般以毛峰为主。夏季虽仍很清香,但一般品尝起来有一定涩味,虽可解喝,但无品尝乐趣。
在农村,由于夏茶普遍价格低,所以多数茶农都将采回的鲜茶叶直接室外晾晒干,制成红茶出售。
秋茶好喝摘不得4、白露茶。夏至到立秋期间一般是不摘茶的,但立秋后到白露秋分期间又可以摘茶制茶,其中尤以白露前后所摘茶叶最佳,俗称白露茶。白露茶清香甘甜,味道独特,受到很多茶客追捧。
但秋季过渡采茶会影响茶树生长而影响茶树来年春茶产量,因此农村有“秋茶好喝摘不得”的说法。
总之,茶叶以春茶为主,尤以清明谷雨茶为优,夏茶适合制作红茶(发酵茶),秋茶只能少量采摘,作为辅助用茶。以上为个人见解,欢迎阅读点评一一林业无纸笔。如何界定普洱茶的春茶谷花茶雨前茶和雨水茶?
谢谢邀请!春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每年清明节采摘的,叫头春茶。这也就是每年第一批发芽出来的茶。这批茶叶片较小;芽头较大,较多;颜色白;香气好;茶味饱满厚重;苦涩味相对较轻,是一年之中最上等的茶叶。产量应该占全年产量的1/4不到,价格也是全年中最贵的,通常比6~7月份产的茶贵一倍以上。
头春茶的特征上面所说的香气高,茶味饱满,韵味好是从它的口感、观感上看。头春茶绒毛比较多,茶叶本身的颜色比较浅(也就是我们说的比较白),芽头饱满,叶片较小,相对来说,比较厚实,叶间距也同样较短,整个茶叶看上去鲜活度较好。还有就是部分产区的头春茶带有马蹄,这个在以前节目中有提到,这里就不再重复。
同时,头春茶的耐泡性也是一年中最好的。在过去茶叶产量很低的时候,很少用头春茶单独作原料生产普洱茶,它仅仅是作为像调味品一样,拼配进其他季节出产的茶叶中,以提升整个茶叶的品质。现在虽然也有同头春茶做为原料单独生产的,但数量也不是太多。大部分头春茶依然是当做配料去拼配其他季节生产的茶。
二春茶(春尾茶)第二类春茶,我们称之为二春茶或者春尾茶。一般在5月10日以前采摘的茶叶都可以归入此类茶。它的特点就是香气相比于头春茶稍弱,茶味稍微淡一些,但无水味。苦涩味也重那么一点,整个品质与头春茶差距不是太大,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的价格与头春茶的差距也不是很大,大约差个20%左右。
外形上与头春茶差别很小,比较难做区别。因此,许多地方把这一季茶也都统称作春茶。其实这一季茶是最受欢迎的,成本低,品质也还比较好。市场上的什么春尖,头春之类多半是由这一季的茶加上一点头春拼配出来的。同时,也留下一部分作为配料去和夏茶拼配的,作为头春茶的补充。
夏 茶(雨水茶)夏茶指的是每年5月中旬一直到8月下旬这一段时间采摘的茶。这一季采摘的茶产量占全年产量的60%以上,但它的品质与春茶相比差距很大。价格也只是春茶尤其是头春茶的一半,甚至更低。
夏茶的特点是:茶味淡薄,水味重,香气弱,苦涩味重,韵味差。如果直接将它压制成饼之类,后期转化也不会太好。夏茶的外形特点大致为:叶片大,薄;韧性不好,弹性差;叶间距大,绒毛少,芽头细,茶梗细而长等。它主用于生茶烘青,以及熟茶,当然也有用于生产普洱生茶的。前面说过的春茶,此时就派上了用场。如果雨水茶中拼配进去20%左右的春茶,其品质可以改善许多,其本身价值也就提升不少。这就是拼配茶工艺给我们带来1+1>2的效果之一。这是值得提倡的事儿,提升了茶叶的性价比。
秋 茶(谷花茶)秋茶是指8月底到9月中采摘的最后一季茶,也称之为谷花茶。听起来很有诗意,文化嘛,总是喜欢把很多事情美化,弄得人心神向往。
秋茶的主要特征就是黄片多,梗长且硬,叶片薄且大,当然也比较肥,叶片易碎。秋茶的香气较高,水味不重,但绝大部分是较易喝出来的。茶汤颜色较黄,也易混浊(不绝对)。秋茶的量少,价格也便宜。因此,用它们单独作为原料压饼,砖的也较多。现在很流行所谓那些名山茶的黄片,秋茶。
三皮冠茶叶是什么茶?
三皮罐是原产于湖北的一种茶叶,是鄂西地区家喻户晓的消暑的必备饮品。三皮罐学名为湖北海棠,别名甜茶果、泰山海棠。
三皮罐是落叶小乔木,高可达7m,树冠开张,干皮暗褐色,小枝紫色、坚硬,单叶互生,叶片卵形,长5-10cm,宽2.5-4.0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缘具细锐锯齿,羽脉5-6对,叶柄长1-3cm,托叶条状披针形,早落。伞房,有花4-6朵,梗长2-4cm,蕾时粉红,开后粉白,雄蕊20枚,长短不齐,仅达花冠之半,花柱3,稀4-5,基部有长柔毛,梨果小球形,径0.6-1cm,红或黄绿带红晕,萼脱落,但在果上留有环状萼痕,果柄特长,为果径的5-6倍,花期4-5月,果熟8-9月。
江西有哪些好茶?
江西省茶叶历史悠久,早在东汉年间,佛教传入我国时,庐山就有僧人采野茶和南城麻姑茶用仙泉烹茶待客的传说。
唐贞观年间(785—805年),江西划属江南区,成为当时我国的七大茶区之一其产地有歙州(婺源)。袁州(宜春)、吉州(吉安)、洪州(南昌)等地。产量多集中在浮梁县唐天宝元年,(742年)年产达700万驮,税15万贯。当时将浮梁作为茶之代名词,称茶商为浮梁之商。据悉:江西茶叶主要有绿茶和红茶等其他名茶。绿茶有庐山的庐山云雾,遂川的狗牯脑茶,婺源的茗眉、大鄣山云雾茶、灵岩剑峰、珊厚香茶、梨园茶、天舍奇峰,井冈山的井冈翠绿,上饶的仙台大白、白眉,南城的麻姑茶,修水的双井绿、眉峰云雾、凤凰舌茶,临川的竹叶青,宁都的小布岩茶、翠微金精茶、太沽白毫,安远的和雾茶,兴国的均福云雾茶,南昌的梁渡银针、白虎添毫、前岭银毫,吉安的龙舞茶,上犹的梅岭毛尖,永新的崖雾茶,铅山的苦甘香茗,遂川的羽绒茶、圣绿,定南的天花茶,丰城的罗峰茶、同打铁茶,高安的瑞州黄檗茶,永修的攒林茶,金溪的云林茶,安远的九龙茶,宜丰的黄檗茶,泰和的蜀口茶,南康的窝坑茶,石城的通天岩茶,吉水的黄狮茶,玉山的三清云雾等。红茶有修水的宁红、铅山的河红和浮梁的浮红。这些红茶、绿茶虽是江西茶叶的主要品种,但其间因地而生、因茶而异的茶文化与饮茶风俗却南北有别、东西不同。以下着重说说江西有哪些好茶。 1.赣北:庐山云雾高山出好茶,名山出名茶。庐山居于赣北,为赣地云海雾乡,其最高峰海拔1474米,山峰多断崖陡壁,峡谷深幽,整座山年平均195天都沉浸在那朦胧缥渺的云雾中,庐山云雾茶因此得名。我国十大名茶之一的珍品——庐山云雾茶就出在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庐山居于赣北,为赣地云海雾乡,其最高峰海拔1474米,山峰多断崖陡壁,峡谷深幽,整座山年雾日平均195天都沉浸在那朦胧缥渺的云雾中,庐山云雾茶因此得名。庐山种茶,历史悠久。远在汉朝,这里已有茶树种植。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25—219年),佛教传入我国,当时梵宫寺院多至三百余座,僧侣云集……名寺亦于白云深处壁岩峭石,栽种茶树焙制茶叶,名云雾茶。”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在庐山香炉峰下居住,在宅地辟园种茶,并留下脍炙人口的品茶诗云:“匡庐云雾窟,云蒸翠茶复,春来幽香似,岩泉蕊独浓,无他今把酒,无比此壶中。”可见庐山云雾茶成名已久。庐山云雾茶的茶树多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上的修静庵、八仙庵、马尾水、冯耳峰、贝云庵等处,产量极低,不为常人所见。尤其是五老峰与汉阳峰之间,终日云雾不散,所产之茶为最佳。正是这些佛教僧人与当时知名文人对庐山云雾茶的推崇,使庐山云雾名扬天下。 庐山云雾历来备受青睐,被视为茶中上品。因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庐山云雾的采摘时间较其他茶品为晚,多在谷雨后至立夏间。每年4月下旬至5月初,萌芽期正值雾日最多之时,造就云雾茶独特品质。“雾芽吸尽香龙脂”,庐山云雾的滋润,促使庐山茶的芽叶中芳香油积聚,也使叶芽保持鲜嫩,因此能制出色香味俱佳的上乘好茶。高等级的云雾茶,它芽壮叶肥、白毫显露,色翠汤清,滋味浓厚,香幽如兰。因而此茶素有“色香幽细比兰花”之喻。它经久耐泡,茶汤色泽明亮,饮后回味香绵。 2. 赣西北:宁红宁红,也称宁红工夫,是我国最早的工夫红茶中的珍品之一。产于江西的修水县。修水在元代属宁州,人清后改称义宁州,故该地产茶素以宁州茶名之。光绪三十年(1904年),宁红茶品中的珍品太子茶被清政府列入贡品行列,故有贡茶之称。 修水县位于赣西北边陲,幕阜、九宫两大山脉蜿蜒其间,地势高峻,层峦迭嶂,溪水清澈,晴天云雾缭绕,阴天浮云似海,年降雨量为1600毫米左右,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湿润,有机质丰富,因而此地是最适宜种茶。宁红茶以修水宁红工夫茶为最佳,1985年获国家银牌奖,是传统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已销售到俄罗斯、东西欧、非洲、美、日、英等国。 修水制茶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唐朝的蒸青团茶发展到现在的工夫红茶。 1914年,修水的“厚盛福”的3000多箱“白”字号宁红茶在上海出口时,获得英国商人赠送的“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的大匾,1919年,“第二厂”的4000多箱“奇奇”号宁红茶在上海.出口,又获1200银元的奖金,并被口岸颂为:“山漫不到庄’茶叶不开箱”。意指修水山口、漫江的茶叶不运到茶庄,全国各地的茶叶便不开箱评价。宁红茶的全盛期为清光绪十八年至二十年,年输出量达三十万箱,畅销欧美,其出口额一度占到了全国总量的80%。 宁红茶以色泽乌润、紧结俊秀、金毫挺拔、汤汁红亮、味醉鲜爽、香赛玫瑰著称。茶叶在每年谷雨前采摘。采摘后先要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诸工序后制成毛茶,然后再进一步施以筛分、抖切、风选、拣剔、复火、匀堆等精制工序,方得成品宁红。3. 赣东北:浮红浮红,又称浮梁工夫红茶。因其产地景德镇古称浮梁而得此名。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太平洋地区博览会上,浮梁江村严台的“天祥茶号”所产工夫红茶曾获“巴拿马金质奖章”和奖状。 浮梁位于江西东北部,毗邻安徽祁门。在唐代,浮梁已有产茶之盛名。白居易一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将浮梁茶带入了世人的眼帘。杨晔的《膳夫经手录》称“饶州浮梁(茶),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其于济人,百倍于蜀茶”。《元和郡县志》的记载则显示出浮梁茶业兴盛,“每岁出茶七百万驮”。到清朝,浮梁茶叶产销进入全盛时期。光绪二年至三年间,因受至德仿制闽红成功影响,当地遂在浮梁磻村设庄监制红茶。到光绪十年(1884年)之后,当地红茶生产已经蔚为可观,声名日盛。光绪十三年( 1887年),浮梁首先在西湖设茶号推广红茶,当时的浮梁红茶在国际市场上被归入“祁红”工夫茶行列,一时行销欧美各国,名列世界三大高香茶之首,成为中国红茶的代表。 浮红一般于谷雨前三四天采摘,其品质优良,风格独特,外形紧秀,汤色红艳,香气浓郁,滋味鲜醇,被视为红茶中之珍品。 景德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肥沃,群山连绵雾多,河流纵横湿度大,树木葱笼水土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浮红茶的优良品质。如今景德镇浮梁县已成为江西省的重点茶叶产区之一,浮红茶已远销到全世界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4. 赣东:河红婺绿 河红:包括上饶、广丰、玉山、铅山四县。位于赣东与闽浙山地,毗连仙霞山脉是其自然疆界。区内地势多倾斜,属于天然的优良产茶区域。更有信江、新安江流贯其间,河道纵横。茶叶运输早年多依赖水道,后来有浙赣铁路,更为方便。区内上饶、广丰、铅山三县茶叶大部分集中在河口制成红茶,所以称“河红”。 河红兴起于明中后期。据《广信府志》称:“桐木山出者,叶细而味甜,然终不如武夷味清苦而隽永。今建安之茶,多取铅山之河口镇”,可见当时已有铅山有茶的记载。河红茶原产地海拔千余米,夹在黄冈山(海拔2158米,东南大陆笫一高峰)和独竖尖(海拔2129米,东南大陆第二高峰)两座高山之间,冬暖夏凉,没有任何污染,种植茶树已有近千年历史。《铅山土乡志》称“河红繁盛之时,商家买办,每年数万金”,威廉·乌克斯的《茶叶全书》称赞“河口镇为中国内地最重要的市镇之一”。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的《中国和印度茶区之旅》称此地“是一个繁荣的大市镇,茶行林立,全国各地茶商云集于此,英国商人也来此采购河红茶”。铅山所产的正山小种等高档河红茶,色泽乌润、韵香明显、绵甜爽滑,在当时的国内外享有盛誉。 婺源绿茶,简称婺绿,具有1200多年以上的产制历史,是我国著名的绿茶珍品。婺源位于浙、赣、皖三大茶区的中心,黄山山脉以南,是中国著名的产茶地带。不但数量上在东南各省首屈一指,而且在质量上也是佼佼者。境内峰峦起伏,逶迤连绵,常年云雾缭绕,山清水秀。地处怀玉山脉蜿蜒于东,大鄣山脉巍峨于北,层峦叠嶂分布全县。土质为黑色,沙质壤土及黄色黏土,非常肥沃。气候常年温和,雨量适量,是天然的产茶区域。早在唐朝圣陆羽著的茶经注释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谷”的记载,宋史《食货志》将“婺源之谢源”列为当时全国六大绝品名茶之一。明末清初,婺源绿茶一直是皇室享用的贡品,美威廉•马克思在其所著《茶叶全书》中赞道:“婺源茶有特殊之樱草香气,不独为路庄茶中之上品,世是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其特征在于叶质柔软细嫩而光滑,水色澄清而滋润”。 “婺源绿茶”从十八世纪开始就已行销海内外。乾隆年间,外销到英国;咸丰年间,婺源“俞德昌”“俞德和”“胡德馨”“金隆泰”四家茶号,共制绿茶数千箱运往香港地区销售,获利极丰。“俞德盛”茶号所制“新六香”绿茶还远销西欧。婺源绿茶以茗眉最为著名,誉为茶中极品,形细嫩如眉,质幽香如梅,多年来,由国家调配,作为“礼茶”款待外宾。茶叶远销五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5. 赣南:遂川茶 遂川茶向以狗牯脑名之,产于遂川县汤湖乡的狗牯脑山。因山形似狗头,故以之命名所产之茶。狗牯脑山,海拔900多米,山高林密,云雾缭绕,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短,多散射光,海外闻名的狗牯脑茶产于这里。 据《遂川县志》记载:狗牯脑茶始手清嘉庆年间(1796年),遂川有一名叫梁为镒的农民,年轻时放筏为生,一次不幸被水冲散筏排,流落在南京,后娶杨氏为妻返乡,带回茶籽,购下谢家狗牯脑石山,以种茶为生。经过几代的培育制作,终于制成色、香、味、型别具一格的狗牯脑茶。“狗牯脑茶”为世界名茶,享誉海内外,其叶片细嫩均匀,碧中微露黛绿,外披一层柔细软嫩的白毫,新鲜莹润,清香扑鼻。一泡一杯茶只需茶叶5至7片,茶水清澄而略呈金黄,饮之甘凉醇厚、香甜、沁人肺腑,口中甘味持久。有人借用古人诗词赞美它:“此茶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1915年年,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在美国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狗牯脑茶由江西遂川县玉山茶庄送往展出,获得金质奖章一枚,并发给特等奖状凭证一张,从此狗牯脑茶名扬世界。1930年又获浙赣特产联合展甲等奖状,1983年被评为江西省八大名茶之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