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虫茶,人在进化过程中是怎样失去毛的

2023-04-06 108阅读 0评论

三叶虫茶,人在进化过程中是怎样失去毛的?

人类怎样从有毛到没毛董毅然人类进化各阶段中的不同长相(古人类学家想象) 当你每日清晨面对镜子不厌其烦地做着各式皮肤美容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人类祖先的皮肤是怎样从长满长毛进化成如今这般光洁的?近日法国《科学与生活》月刊3月号发表文章,探讨了人类祖先是怎样演变成“没毛的猴子”的有趣过程。 该文指出,人类毛发的退化也许就是从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智人时代开始的。在持续的行走和奔跑中,肌肉会产生很大热量,为了保持体温不变,智人的肌体就必须不停地散热。由于覆盖在身上的毛发阻碍了热量散发,它们在漫长的岁月中就会逐渐退化掉。也许你不禁会问,人类退掉体毛的过程果真如此吗?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导致了体毛的丧失? 古人类学家对人类体毛变稀少过程的四大猜想 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汝康先生,曾专门撰写《关于人类体毛稀少的假说和评论》一文,介绍、分析了国际古人类学界对人类体毛逐渐稀少原因的四大猜想。 第一种猜想来自达尔文提出的“选择说”。达尔文在1871年发表了《人类起源与生存选择》,用性选择来解释人类体毛的丧失。他认为人类也和鸟类及其它一些动物一样雌性选择强壮有力的雄性为配偶,一定程度上雄性也同样选择雌性。他设想人类体毛稀少对人类而言有直接的利益,特别是在炎热阳光烤灼下,或是在潮湿的寒冷气候中体毛的丧失都是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因而他认为体毛的丧失不是自然选择的作用,而是性选择的作用。 达尔文进一步论证说,猴子的面部和身体后部都有无毛区域。肯定和性选择有关,这些区域不仅有鲜艳的颜色,而且有时同一种类的两性中互不相同,特别是在交配季节更为明显。这些部分的体毛显然是为了使皮肤的颜色更能充分地显示出来。达尔文认为,早期人类也是由于相同的原因而体毛稀少的。 第二种猜想是“水生说”。1967年英国的种群生物学家哈蒂提出了一种假说,他提出在晚中新世或早上新世,生活在非洲海岸的一群古猿由于严重的干旱而被隔离,为了躲避猛兽和寻找食物,进入水中。 环境的改变产生了强大的进化压力。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期内,适应水中生活,体毛脱落了。有了一层表皮下脂肪以保存体内的热量,人类残存体毛的排列是流线型的,人体也比其他灵长类更成流线型。他还设想人类的两足直立行走可能是与蹚水有关的。 第三种猜想是“狩猎说”。1965年,布雷斯和蒙塔古在《人类进化》一书中就提出了体毛的丧失与狩猎有关。1967年莫里斯在《无毛的猿》一书中,也提出狩猎是人类体毛丧失的主要因素。他们认为早期人类由于在炎热的阳光下进行狩猎,追逐大的草食动物,为了散发体内大量的热量,丧失了体毛、发展了大量的汗腺,成为在白天唯一的主要捕食者。在距今大约200万年前,已有与人类遗骸一起发现的动物化石,表明屠宰遗址的存在。他们更指出人脑的大量扩大只能在肉食之后,这说明人类进化确实和狩猎有关。 第四种猜想是“衣着说”。人类由于穿着衣服而少毛的论点是过去许多人所设想的。1985年库什伦又特别提出人类体毛的减少是从人类能够利用人工的绝缘物时开始的,体毛的稀少有利于热量的散发,但不利于体热的保存。 为了保存身体的热量便必须有衣着,宽松的衣着既可起到体毛的隔热作用,又使空气能在皮肤表面流动而散热,因而衣着能使人既适应热的环境,又适应冷的环境;既适应于白天的剧烈劳动,又适应于夜晚的静止安息,特别是在寒冷的气候里。他认为早期人类就发展了衣着,有了制作衣物的智慧和能力,起初是用兽皮,后来是用织物。 吴汝康先生论证体毛变稀少源自狩猎活动 吴汝康研究员在对以上四种假说详细研究后指出,一般来说人体无毛,这是相对于猿猴有浓密的体毛来说的。人体上并不是真正无毛,实际上其毛囊的数目以及密度和同属灵长类的大猿差别并不大。体毛稀少的最重要功能是散发体表热量,由于大部分体表汗腺的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数百条之多,因此人体有比任何哺乳动物都更为有效的冷却系统。所以达尔文将人类体毛稀少归因于性的选择是不符合体毛稀少功能的,当然也不可否认各种体毛和性功能有一定的关系。 人类体毛稀少的“水生说”很少得到人类学界的支持。因为身体无毛虽然可以减少在水中活动时的阻力,降低行动时能量的消耗和增加行动速度,但是却加速了体表热量的散失,而水的导热性比空气大,因而水生动物身体热量的散失远比陆生动物快。因此各类水生哺乳动物身上大多有一层浓密的毛,所以无毛不是水生哺乳动物的普遍特征,早期灵长类人科的成员体重一般较轻,要在海水中维持高体温是非常消耗能量的,是不可能的。 对于“衣着说”,吴汝康先生指出现有的考古证据表明人类开始穿衣不是在人类开始狩猎的时期,而是在晚得多得多的时期,才有衣着的证据。 另一方面有些现代的少数民族居民因为长期与世隔绝,至今除生殖器外全身裸露,而体毛依然稀少,比如在菲律宾发现的塔萨戴人。这些证据都表明“衣着说”难以自圆其说。 “狩猎说”则具备更多的合理性。现代灵长类满身都覆盖有体毛,早期人类也是如此,体毛在皮肤外面形成一层空气不流通的空间,而空气是良好的热绝缘体,不常活动的动物在白天阳光照射下使体表温度增高而皮肤则与热隔绝。 可是在白天烈日下进行狩猎活动的早期人类,要排除体内代谢产生的过多热量,皮肤外面裹着浓密的体毛形成一层热绝缘体对于蒸发散热是不利的。因而体毛必须减少,使出汗皮肤的表面空气能够自由流通。另外,皮肤表面层变薄,周身汗腺增多,使汗蒸发的散热作用有效行使。 此外,人类两足直立姿势也对体毛减少有着很大影响,特别是头发的保留和发展与此有关。太阳当空照射在两足直立姿势的人体,直接暴晒的体表面积只有手足着地时的40%,而头发覆盖的面积只占整个身体表面积的10%,却保护了40%以上的暴露皮肤免受阳光的直接照射;如果头发较长,覆盖到肩上部,则70%以上的体表都会得到保护,由此皮肤本身也发生了局部的变化。人体的皮肤除手掌和脚底最后外,颈后部和背上部最厚,自然和人类的直立行走有直接关系。 北京人复原像的毛发状况来自古人类学家的想象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吴汝康先生的文章是目前关于此问题的唯一一篇学术论文。他在介绍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由于体毛变化缺乏化石证据的特殊性,我们只能在了解人类演化进化规律的基础上作出一些科学的推论,具体的情况如何古人类学界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刘武研究员介绍说,在距今400多万年前出现的南方古猿,开始直立行走,就可以算作人类。到了180万年前,人类进入了直立人阶段,开始有意识地控制保存火种,制造工具,并开始狩猎,人类的毛发何时开始脱落虽然难以确定,但人类体毛变稀少肯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刘武研究员告诉记者,北京人复原像上的毛发情况确实基于古人类学家的想象,由于当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人能缝衣服,而他们使用火只是在固定的地点,当时北京人还要到处行走,所以身上有毛应该更符合实际情况,至于有多少、什么颜色,全是猜测。

已灭绝的生物纲有哪些?

已灭绝脊椎动物 哺乳纲:

三叶虫茶,人在进化过程中是怎样失去毛的

食肉目:

猫科 豹属 虎:

虎有9个亚种

东北虎 P. t. altaica

华南虎 P. t. amoyensis

巴厘虎† P. t. balica

印度支那虎 P. t. orbetti

马来亚虎 P. t. jacksoni

爪哇虎† P. t. sondaica

苏门答腊虎 P. t. sumatrae

孟加拉虎 P. t. tigris

里海虎† P. t. virgata

其中三种已经灭绝。

里海虎亦称为波斯虎,高加索虎等,学名为(Panthera tigris virgata),曾广泛分布于伊朗,土耳其,阿富汗,蒙古,前苏联中亚地区以及我国新疆。里海虎的体型次于东北虎和孟加拉虎。

成年雄虎体长 2.64~2.95米,体重169~240公斤;成年雌虎体长2.41~2.59米,体重85~135公斤。里海虎冬毛浓厚,呈茶黄色,条纹较印度虎细,呈褐色。耳朵短小,腹部,面部附近有发达的鬃毛。

于1970年代灭绝。

狮子有8个亚种,

其中1种已经灭绝,一种野外灭绝。

开普狮(学名:Panthera leo melanochaitus),又称为好望角狮,是已灭绝的狮子亚种。

猫科 云豹属 台湾云豹台湾云豹(学名: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a),猫科云豹的一个亚种,是台湾本岛少数的大型动物之一,体型仅次于台湾黑熊。1862年首次被记录在科学文献上,由英国博物学家史温侯发表。

其实台湾云豹从来没有实际的照片记录,虽然不停有人宣称看到了云豹,但是没有照片,研究者无法确定是不是真的是云豹。1980年之后目击记录都没有了。

经过台美生态学者合组研究团队调查,历经13年研究,于2013年4月宣布台湾云豹可能已经灭绝,隔年2014年4月台湾云豹已确定灭绝。

犬科 犬属 狼

狼有现存的16种亚种和2种已灭绝的亚种,最著名的亚种自然是满大街都有的狗(家犬)了。

2种已灭绝的亚种都是生活在日本的。

日本狼(学名:Canis lupus hodophilax)是一种已灭绝的狼亚种,曾经在日本大量繁殖,分布于本州、四国、九州,之后被人大量猎杀,最后在1905年灭绝。另一亚种北海道狼和日本狼是近亲,但亦于1889年灭绝。

熊科 棕熊

墨西哥棕熊 Mexican Grizzly(Ursus arctos nelsoni)

棕熊的亚种之一,墨西哥棕熊栖息在墨西哥北部,特别是温带的草原及山区针叶林。它们的分布可以远至美国的阿利桑那州至新墨西哥州及墨西哥。

由于墨西哥棕熊猎食农民的家畜,故被捕杀及毒杀,到了1930年代就已经很稀少。它们的分布地减少至奇瓦瓦州以北三个独立的山上。到了1960年,它们就只剩下30只。虽然受到保护,但仍受到猎杀。到了1964年,它们被认为已经灭绝。

湖南有什么特产?

在湖南最多的肯定是腊货。这个大部分北方人可能吃不惯地道的湖南腊货,反正我吃着一股发霉了的味道,尤其是自己家做的,可能大企业生产的还可以。所以如果要买这个就要谨慎选择。

湖南人最喜欢吃辣椒。所以很多特产里面都是辣的。北方有的地方喜欢吃辣的,所以如果是那些地方的人,不用特别注意。下面说一下我推荐买的特产有:

仙都酱板鸭(这个基本没不辣的),舜华茶油临武鸭(种类多,辣的不辣的都有,还有鸭杂,我经常买了自己吃),张家界腊牛肉,东江湖鱼(有辣的厉害的,有的有点辣味),还有毛家红烧肉,一些豆制品,不知道牌子的鱼嘴巴,鱼尾巴。

梅菜扣肉饼也很好吃,臭豆腐也可以,不过我基本不买,嫌臭。还有各种炒米,很香脆。紫苏酸枣糕,长康米酒,葛粉,藕粉等等。长沙的米粉也很好吃,买点香辣牛肉当浇头,做早饭吃也很不错。

地球上会不会曾经有过人类文明?

有人说: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前,就存在过史前文明,也有人说:在人类出现以前,有外星人在地球留下的痕迹,只不过这些文明都因为大灾难而消失了而已,这两种说法统称为“古代超文明”。

当然,这两个说法也有大量的所谓的“证据”,下面我们先来通过所谓“证据”来了解一下“古代超文明”,然后再来讨论一下:地球上的文明是不是一直在重复着?(灭绝又兴起的轮回)

古代超文明

古代超文明之所以被许多人接受,一方面是因为科学还在进步,有许多未知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去挖掘和解开,一方面是因为有一些权威性的专家也认同这些观点。

01 外星生物创造论

其中,外星生物创造论的拥护者认为地球上的万物都是外星生物创造的,它们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并且有着高度的文明,只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它们离开了。更有甚者认为,人类其实就是外星生物撤退之后制造出来的生物。

支持这一观点的主要“证据”就是从古老的地质层中发现了一些原本不该出现的疑似人造物,这一类化石、物体被统称为欧帕兹,又叫时代错误遗物。下面我们来举几个欧帕兹的例子:

第一:神秘的铁锤。1936年,考古学家在伦敦一处石炭纪地质层中发现了一把完美地镶嵌在里面的铁锤。这一发现震惊了当时的考古界,因为这可能是史前文明的直接证据,而且也是外星生命在地球存在过高度文明的证据。

不过,遗憾的是经过鉴定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这把锤子是现代物品,它是被考古学者们遗落在该地后,雨水冲刷和溶解石灰岩将锤子包裹了起来,之后包裹的石灰岩逐渐的凝固,最终形成的。截止到被发现,锤子的木柄都没有被碳化。

第二:神秘的杜立巴族。相传在距今约1.2万年前,我国西藏地区来了一群不速之客,它们是罗斯威尔外星人,并且留下了飞碟。之后这个消息开始不断地出现在一些小说中,到最后成为了一件“事实”。

但实际上,这个说法出自于《众神之车》小说,该小说中写了许多关于外星人的天马行空的想象,最终这个谣言不攻自破。

第三:神秘阿坎巴罗雕像。1944年7月,德国人沃德玛宣称自己在墨西哥阿坎巴拉发现了神秘的雕像。这些雕像记录了大量的类人生活与恐龙共同生活的景象,这代表着早在恐龙时期,文明就已经出现了。

这一发现瞬间就引起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关注,但是遗憾的是科学家们通过对这些雕像进行热释光测年法(对受过加热和灼烧后的物质进行的最常见的测年法,测量的区间在几百年到100万内)最终发现,这些雕像的出现年代实际上是在1939年。

当然,类似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过,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这些所谓的“外星生命存在的证据”都已经被推翻了。

02 文明更替论

文明更替论在近些年逐渐地受人追捧了,这是因为许多所谓的外星人的目击和证据都已经被辟谣了,所以文明更替和神创论成为了一些人抨击科学的主要说法。

至于文明更替也是有一些所谓的证据的,下面我们来列举两个:

第一:踩死三叶虫的大脚。1968年,一位化石猎人在美国犹他州羚羊泉的化石坑中发现了几块三叶虫化石,在其中一块化石上,有一个明显的脚印,看起来就像是人才是三叶虫后形成的。

但是三叶虫出现在生命大爆发的寒武纪,并且一直生存到了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时期,那个时候不用说人类,就算是原始的哺乳动物(三叠纪)还没有出现呢。所以,这一发现也震惊了考古界。

不过,经过考古学家们鉴定后发现,这个所谓的脚印其实是岩石中坚硬的部分剥落后意外形成的,并不是什么人的脚印。

第二:五亿年前的壁画。1940年,法国多尔多涅省蒙特涅克村的四个小孩带着一条狗在距离村庄不远处玩耍,突然狗掉入了一个洞穴,为了救掉下去的小狗,一个小男孩用绳子固定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后下去营救,意外发现了洞穴里竟然有许多的壁画。

这个消息被传出后,许多人称这是5亿年前的神秘壁画,这代表着曾经有文明出现过。但是随后法国就对洞穴进行了封锁,然后科学家们进入其中用碳十四测年法将这些壁画的年代测算了出来,其实这些壁画是在距今约2.5万年前被人画上去的。

因此,这些所谓的证据其实都是以讹传讹的结果。

地球上会不会曾经出现过文明?

人类文明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上唯一被证实的文明,人类的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250万年前的石器时代早期,此时人类的祖先进入了原始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不断进化,从石器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最后到如今的知识文明,人类的文明在不断的进步。

我们生活在知识文明的今天,任何的事情都不能只靠想象,要相信科学和证据,虽然史前文明的建筑可能在历史长河里消失掉,但是文明不仅仅是城镇化建筑,还有发明,这些代表文明的发明中,总是会存在的,而且目前科学也有足够的信息可以将这些发明的时间定位。

但是遗憾的是,从目前在地质层中的发现来看,没有任何存在史前文明的证据。

总结

通过上面的这些例子,我们发现所谓的“外星人创造说”和“史前文明更替说”都是在一些人在不明情况下散布的谣言,再加上一些事物被发现的时间较早,当时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才让这些谣言传播了很长时间,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这些谣言早已经被按在地上摩擦。

而且活在知识时代,我们如果把所有的未解交给“外星人”、“神创论”,那么科学就会停滞不前,所以,从目前人类的发现看,没有任何的证据证明地球上除了人类产生过文明。

如何判断古树茶的树龄?

“古树茶的树龄”这个话题我们之前认真思考过,去茶山时也带着问题做过调查,然而结果却然并卵。后来我们工作室的蔡鸟(俺老婆^_^)写了一篇关于树龄的文章,就直接引用了。

还记得初初上茶山时,当时的蔡鸟还是菜鸟,看着那些高大粗壮的茶树,心中无比敬畏。总会诺诺滴问一句:这茶树多少年了。茶树主人听到这句话,都会骄傲地说:这茶X百年了,XX朝代就种下了,当时社会如何变迁,茶树下曾经发生了什么故事……或者说:不知道啊,我爷爷说他小的时候树就这么大了……。听得蔡鸟眼睛瞪得像铜铃似的,大写的O型嘴久久不能闭上。心中的仰慕之情更如泛滥的黄河,一发~不可收拾!经过这些年茶市江湖的摸爬滚打,再听到有人说类似的话,蔡鸟只能“呵呵”以应。图:帕沙古茶园 /蔡鸟摄,左树为茶树,右边断木为山毛榉树,其实茶树是先长出的,被后来居上的山毛榉树反客为主了一、树龄怎么确定平时去公园啊、景点啊,那些大树上都会挂着一个牌子,介绍树的种类、年龄。但大家有没有发现,牌子上的树龄都是百位数,精确到十位的都很少。而这些牌子,都是林业局等部门组织专业人士制作的,难道他们故意隐瞒,还是真不知道确定树龄?图:景迈翁基古柏/子晏摄 蔡鸟查阅了相关资料才知道,确定一颗活树的年龄真不是简单事。常用计算树龄方法。1.年轮法各位80、90的学霸应该还记得,小学课本上就有年轮的常识。我国大部分陆地都是温带气候,所以,用年轮计算乔木、灌木树龄的方法是较普遍的,而热带地区四季不明显,年轮并不清晰。年轮法不能看活的茶树年龄,而普洱茶产区大部分在北回归线内,四季如春,所以此法不靠谱。 图:来源网络2.探木钻法探木钻法简单说是使用年轮法测活树年龄的方法。探木钻是从树皮一直钻到木髓(树心),取出样本,这样就能在不砍树的前提下,计算树木年轮,从而得到树龄。钻头长度必须达树木直径的75%。而如今大茶树堪称茶界大熊猫,就算有人忍心钻,茶农也要肯啊。这么一颗摇钱树,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岂不亏大了。3.碳14测年法“放射性碳或碳14是碳元素的不稳定和弱放射性的同位素。根据碳—14衰变的程度来计算出样品的大概年代的一种测量方法”。咱们平头老百姓喝点茶,就别惊动科学家们了,多留点时间给他们研究二叠纪灭绝的三叶虫吧。总结以上,普遍测量得到茶树年龄是个伪命题。这里指普遍性的,不包含那些有研究意义的特殊茶树。4访谈法既然不能测出,那去上门调查走访,四处打听。“笑话,俺家的树还用你测,俺就知道。就算不是俺家的,俺种茶这么多年,一看就知道。看树粗细、看树皮……”如文章开篇所述,这类话蔡鸟一般都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1. 不同气候、海拔、温度、品种,茶树生长速度不同。再好的眼光,也是猜的,说服不了蔡鸟这颗求真的心,不可信!2.少数民族居住习惯不像汉族,百年老屋、世代同堂,经常搬迁,蔡鸟家(哈尼族)从小到现在,已经搬了4个地方。上辈人在密林中种下的茶,下辈人或许都找不到了,更别说记得树龄了。3.卖瓜的王婆说的话,怎么也要打个折。好吧,树龄真是说不清,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在说呢?二、树龄的意义作为我们茶商,讲树龄是为了造噱头,好卖茶、卖好茶。作为你们饮茶人,讲树龄是为了解更多茶的信息,能从纷杂的市场中,找到其中一个标准,然后心安地掏钱。(除非是任性土豪,不看价格不管口感,显牛X)还有有树龄的“古树茶”更安全健康,口感也更饱满,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依上文,树龄都不确切,谈树龄也就不必要了,谈出来,我自己都不信。有树龄的茶口感不一定好,但价格一定不美丽。普洱茶原料品质看生态,生态包含海拔、气候、日照、土壤、降雨量、周围植被等,是各因子综合反应的结果。光有树龄,也是白搭。比如冰岛十多年的茶树,综合口感比很多百年大茶树好很多。图:易武茶山/蔡鸟摄归根结底,还是商业逐利本质。物以稀为贵,“古树茶”稀少,容易炒价,我的理解是,价格=价值(成本)+稀缺性,成本是透明的还可控,稀缺性才是黑洞,才是利润。现在茶商上山,最重要的工作是拍照、录像,说树龄、说纯料,竭嘶底里地证明:我的茶是真的。酱紫,信任成本太高,各名山茶价格也逐年上升。

结语:树龄仅是参考,并不是评判一款普洱茶的主要依据。我觉得重心不在树龄,而在于茶叶安全卫生、生长环境好、口感合适你、价格可控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