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合茶道,哪种茶最健康呢
汉合茶道,哪种茶最健康呢?
云萱说茶:哪种茶最养生?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茶叶、食物与药物一样,具有四气五味,四气指食物温、热、寒、凉四种不同的性质,与酸、甘、苦、辛、咸五味。
其实,四气只是通称而己,实际上有温、热、寒、凉、平五气。
而五味,实际上有酸、甘、苦、辛、咸、淡、涩、芳八味。
归纳为酸收、涩滞、甘补、苦降、辛散、咸软、淡渗、芳醒。
凡温热性的茶,多具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等作用。
凡寒凉性的茶,多具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同时,茶叶也具有升、降、沉、浮四种协调身体机能平衡的作为。
性味学说,是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理论。
中医药有五味入五脏之说。如:甘入脾,辛入肺、苦入心,酸入肝,咸入肾。
归经,是指药物功效所属的经络与脏腑。
心、肝、脾、肺、肾五脏,是中医脏腑学说的核心。
茶能兼入五脏,所以功效广泛。
传统中医的脏象学,又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味(甘苦辛酸咸)、五色(红白黄青黑)归藏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学说。
例如:
青色,五行属木,入肝经。
白色,五行属金,入肺经。
红色,五行属火,入心经。
黄色,五行属土,入脾经。
黑 色,五行属水,入肾经。
一年二十四节气,春升,夏长,秋收,冬藏。产自春、夏秋冬四季的茶,经晾晒、炒揉、烘焙等不同的方法炮制后,产出红白黄绿青黑六大茶类,并形成各种茶品,而每种茶品的性味、归经、功效等又有精微的变化,其变化万千,唯饮者洁净身心,专注体验方才可感知。
若擅于妙用,茶真的可以"体均五行祛百病"。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 与 “茶治百病之说”,即指茶叶可养生健体、防治百病;又指因茶叶性味与归经的多样性,征对人体多种的失衡症状,茶有调理机体失衡甚至祛除某些疾病的作用。
只是现在市场上流通的茶叶多是无性繁殖、高产密植栽培、或经过改良培育的高产品种,如人工种植栽培人参的结果一样,减弱了野山参天然的药用功效。
大家都知道:茶越自然,其气越正。
真正有益身心健康的茶,首先应该是自然生态下生长的茶叶。一道茶只要品质端正,不烂施化肥农药,没有杂味,依茶性合理种植、制作与存储。喝下去口不干,舌不燥,身心舒适,和胃生津,就是养生的茶。
备注: 图文皆原创。感谢茶友支持。
汉中有哪些好玩的小巷子?
汉中好玩的小巷有很多,最近很红的是新南门,又叫汉上第一街,位于汉中市南关正街,总建筑面积263291.19㎡,商业面积40601.7㎡,项目将提炼发扬街区的文化元素,打造“四街、三广场、二十院”的全新格局。
以汉文化主题客栈、汉中特色餐饮店、汉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店、茶艺店等丰富业态,重现“万商入南关”的盛景,成为汉中的城市会客厅。
茶文化的意义是什么?
个人认为,文化是人赋予的一种意义或是形式美学。世间万物,在低等级动物眼中都难以产生意义感,只有人类的智慧,能够理解并去创造一些独特的理解与形式,而茶文化在所有生活形式美学中,是抽取美学意义最多的。
文化是伴随无聊而产生的,无聊的时候,喝喝茶,就开展想像——怎么喝才更有感觉,更有逼格,更能放松,更受教益。于是,原来就来单纯的一饮而尽,就被不断增加上去种种的讲究:茶道、茶艺、香道、花道、茶服、茶点,延展开来,就无边无际了……
如果说讲到茶文化的意义,展开来说,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讲茶史、茶类、茶制作、茶饮用等,第一类都可以讲一天,这里我不想这样理去理解。
我想抽取掉这些繁琐的增加项,剥离出最核心的部分——人之所以喝茶,可以分为刚需与非刚需,刚需是主动产生了保健意识,为了有一个好的身体而坚持天天喝茶;但另外一种非刚需的部分,则是喝茶的讲究,既茶文化,文化则是闲来无事,吃了撑的形而上的事情,是精神上的追求。关于这个,我觉得《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上,有一情节最能说明问题,无论是高官达人,还是屠夫走卒,都是为生活所奔波的人,但在一杯茶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这就是茶道奉茶的公道精神。而爱茶的人,他这一天,无论有多少烦恼与不顺,端起一杯茶,以及喝茶的这一小段时光,就可忘却一切,回到他属于自己的天地,回到追求快乐的最本质状态,这就是茶赋予人的全部意义……
有没有好看而便宜的汉服?
身边喜欢汉服的人越来越多,有些妈妈自己喜欢汉服,因为碍于人群的目光,不好意思穿让女儿穿,少年穿汉服真的好好看呐~
凡是入了这个圈的人都知道汉服价格挺贵的,大一点的汉服店,工期很长,实在等不及。今天我给大家分享几个价位在200-400的原创汉服店,性价比很高哦,瞪大眼睛看好了~
第一家:画堂春原创汉服
价格:200+
推荐指数:四颗星
他们家的汉服质量杠杠的,搞活动的时候买3套400多,质量绝对对得起这个价钱,一般到手会惊艳,布料柔软有质感,没有线头,缝针处很工整,图案也很精美。
款式不是特别多,主要以汉服和武侠装为主。
轻柔、妩媚的。
传统汉服,颜色艳丽、霸气的。
第二家:都城南庄
价格:300+
推荐指数:五颗星
走进都城南庄仿佛穿越到了古代,店铺设计唯美,拍摄照片仙气十足,忍不住每套都想带肥家啊。他们家的汉服种类挺多,一般电视剧里看到的全都包揽了,最值得一提的是绣花图案,精美绝伦,不抽丝,机洗都没关系。
身边一个四川妹子入了一套,每次徒步去山水庭院的地方,她都会带一套,除了换衣服不方便以外,拍照效果好看到我都想模仿了。看来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位仙气的灵魂啊~
这种还蛮日常,穿起来不是很困难,难在上厕所~
第三家:江南素兮
价格:150+
推荐指数:六颗星
这家店的汉服很日常了哦,写真、出行还蛮方便。以薄纱设计为主,飘飘若仙似古代身居山林的窈窕淑女,美不胜收~
价格也很便宜,200以内就能带走一套,质量没话说,对得起这个价格了。
这是在搞清仓吗,怎么还有100块以内的,太便宜了吧。
侠女汉服,受到大部分女生的追捧,武侠剧看多了,总幻想自己会飞,会舞剑。
觉得不错,给我点个赞哦。我是南方D调姑娘,每天分享美妆护肤穿搭知识,推荐优质好店,关注我哦~
河西走廊有多重要?
纵观中国历史你就会发现,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原农耕文明与周边游牧文明对抗中交互碰撞的历史。中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有若干个过渡地带,比如长城沿线是中原与草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康巴地区是中原与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些过渡地带都是衔接两个亚区域的。而河西走廊则是中国唯一的一个,同时衔接起中原、西域、草原、高原,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的亚区域的过渡地带。
河西走廊有多重要?可以这么说,河西走廊,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为什么说河西走廊,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呢?原因如下:
河西走廊决定了中原的安全举个例子,当年汉武帝时期,霍去病攻占河西之后,匈奴人哀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匈奴人为何如此痛苦?因为他们失去的地方是祁连山脚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绿洲,在今天张掖市下面的山丹县,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极为重要的马场,匈奴曾经在这里牧马,后来汉武帝拿下这里后也在这里牧马。今天山丹军马场是世界第一大军马场,在夏天的景色极为壮阔优美。
(图 | 山丹军马场)
祁连山有几个重要的山口,山南的高原游牧人群通过这里可以进入河西走廊。走廊北侧的山脉则海拔相对较低,难以存住积雪,无法形成雪山融水,山的外侧便是沙漠。祁连山上的融雪流下来,形成河西走廊三大水系。中国的大部分水系都是东西走向,流入大海,但是由于山形地势的原因,河西这三大水系都是南北走向,穿过戈壁沙漠,注入北方远处的内流湖,比如在今天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著名的居延海等。
这是因为在兰州与武威之间,有一座山叫做乌鞘岭,它是河西走廊的东端起点。乌鞘岭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该山脉以东是外流区域,河流都流入大海;这座山脉以西则是内流区域,河流只流入内流湖。
自秦汉中原文明完成大一统以来到隋唐,中原帝国一直奉行以关中为本位的政治文化中心的政策。关中这个区域以渭河为中心,西北与甘肃河西走廊和中亚相连接,南部与四川接壤,向东与黄河流域的中部平原相连。所以,关中的安全关系到中原帝国的生死存亡。
草原游牧人群可以从蒙古草原顺着这些水系南下,进入河西走廊的水草丰美地区。这样,河西走廊又可以衔接起草原与高原。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的首要目的是“隔绝羌胡”,就是把在青藏高原上的游牧者和北方草原上的游牧者给隔绝开,因为若是双方联手,很容易威胁到长安的安全。繁荣昌盛的唐朝,在失去河西走廊地区后,由大唐变成了小唐。
河西走廊带来的文化融合西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占领河西走廊后,也先后征服了中亚很多邦国,汉朝和西域各国交流日益频繁,西域的良马是汉武帝所垂涎的,而汉朝的金银珠宝、丝绸字画等奇珍异品亦是西域各国人所渴望的。特别是汉朝的丝绸“纤细如蛛丝,灿烂若云霞,色泽之鲜艳可爱赛过野花”,被西域人视为“神品”。
从此,汉朝的丝绸从长安开始,经过甘肃的河西走廊,穿过塔里木盆地,越过帕米尔高原,直抵西域各国,再往西就经过中亚和西亚,到达欧洲的地中海。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给中国的中原王朝带来不仅仅是贸易品,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东西方技术与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纽带,中西亚地区的技术、和文化传入到中原。
比如,从公元9世纪开始,波斯的钴矿石到达了唐朝,它们被叫做“穆斯林蓝”。蒙古帝国崛起之后,这些矿石大量进口到中国,与此同时,景德镇的工匠发明出了“釉下彩”这项技术,于是,青花瓷这个美妙的事物诞生了。再比如,印度的佛教,也是从丝绸之路进入到中国,并在中国大放异彩。
河西走廊不仅为中原带来异域文化,更重要的是,它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时期,成为来了儒家士族的避难所。永嘉之乱后,西晋士族一分为二,一支随司马皇族“衣冠南渡”,在江左生根;另一支选择了北上,到了富饶的河西走廊地区。
“富饶”的河西走廊地区?没错!今天一说起河西走廊,我们的印象可能是经济落后,但在古代,河西走廊可不是这样,这里非常富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就提到,在唐朝时人们都说,“富庶者无过陇右”,就是说没有比河西更富庶的地区了。直到现在,还流传着“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
五胡乱华时期,儒家文化在中原沦丧,反倒是在河西走廊地区,儒士们将文化完好的保留传承了下来。因此,陈寅恪先生因此提出,北朝的文化系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江南,一个就是河西。而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极有可能是受到儒家的河西学脉的影响,北魏的文化也正是隋唐王朝的母体。所以,孕育着河西儒家学脉的河西走廊地区,也在文化方面影响着中国的历史。
(图 | 中国的三大孔庙——明代修建的武威文庙)
北魏孝文帝将凉州的儒生迁到洛阳后,这里的文脉遭到重创。但是,文化的基因在这里却依然保留,明清两朝,从河西凉州地区走出来的进士,不计其数。
河西走廊决定了今天中国版图的构建自古以来,中原农耕王朝从来没有真正的将西藏的雪域高原,以及内蒙古高原纳入到自己的版图。但是,作为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的元朝和清朝做到了。
历史的经验证明,想统治西藏的雪域高原和北方的草原地区,光靠武力是无法实现的。因为,靠武力统治,就要在这些地区长期驻扎大量的军队,先不说远在天边的皇权对军队的控制力如何,单就长期维持这些军队的物资成本,就没有一个农耕王朝能够承受得住。
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从文化和制度上进行统治。但是,对游牧民族用文化和制度进行统治,又有一个天然的缺陷:中原的那一套文化是从农耕文明孕育的,这套文化到了居无定所的游牧地区根本无法施行。这就是历史上中原王朝即使占领了游牧地区,也无法维持长期的统治的根源所在。
蒙元和清朝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长城南北的有效统治,是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继承了汉文化的二元帝国。他们在长城以南奉行农耕文明的文化和制度,在长城以北的草原地区保留了游牧民族的文化制度。
但是,西藏地区的文化与蒙古草原又有所不同,蒙元和满清是如何将其纳入自己的统治的呢?答案就是,藏传佛教。
西藏的政教合一
说道藏传佛教,我们就必须要说一下藏传佛教进入到西藏的历史。
(图 | 西藏的大昭寺)
在公元7世纪初期,差不多是唐太宗时期,吐蕃帝国建立。因为吐蕃的贵族们都支持苯教,吐蕃国的高统治者赞普想要压制贵族,就要先从宗教上也压制他们。因此,赞普从印度引入佛教,用它来对抗本土的宗教苯教。
由于这会儿有赞普撑腰,佛教也是不大看得起本土的苯教。但是在吐蕃于公元842年崩溃之后,高原上逐渐形成了大量以宗教统合起来的小政治体。这会儿的佛教不再有赞普撑腰了,被贵族们疯狂打压一度被驱逐。后来,佛教要想回到西藏,就不得不考虑跟苯教相融合。
苯教拥有很强的萨满教气质,佛教和苯教相融合后,才形成我们后来所知道的藏传佛教,所以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很不相同,也有某种萨满教气质,我们都能很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差别。但正是因为藏传佛教有这种萨满教气质,反倒使得信奉萨满教的蒙古人对它更为亲近,容易接受它。在窝阔台的时期,就有几个出身今天克什米尔地区的藏传佛教僧人来到大汗的朝廷,其中一个还被大汗封为国师。
(图 | 西藏的萨满)
吐蕃崩溃后,高原上建立起一系列小政治体,都是以宗教为基本统合手段。这些小政治体彼此之间相持不下,谁也不服谁,但谁都灭不掉谁。结果藏传佛教的小教派多如牛毛,几乎是每个小政治体都对应着一个小教派。小教派间有着竞争关系,但它们所可以动员的资源,彼此之间相差不大,没有谁能够具有压倒性优势。
这时候,如果哪个教派能够从外部输入资源,就能获得西藏高原上特殊的竞争优势。1247年的凉州会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凉州会盟
凉州会盟之前,蒙古西凉王阔端曾经率兵攻打雪域高原。但是打了一段时间之后,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时候,有人向阔端提建议,不如跟藏传佛教的领袖谈判,让他们自愿归顺更好。于是阔端发出带有威胁性质的邀请,萨迦派的领袖萨迦班智达就肩负重任,代表整个雪域高原来到凉州与阔端会谈。
会谈的最终结果是,阔端拜萨迦班智达为师,接受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与蒙古人在气质上的各种契合以及各种渊源,所以阔端接受藏传佛教并不让人意外。而雪域高原则全部接受了蒙古帝国的统治,此时的蒙古帝国已经灭掉了地处中原的金朝,很快就要轮到忽必烈当权,开始把自己定位为一个震铄古今的中国王朝了。
所以,凉州会盟让雪域高原开始正式纳入到中国王朝的统治之中。蒙古人借着凉州会盟,得以借道雪域高原南下,征服大理,对南宋形成战略大包围,为后来一统天下做好准备。而阔端的统治以及后来元朝的统治,也并没有直接管理到雪域高原上的内部,而是让萨迦派代替自己管理,于是萨迦派获得了外部资源的输入,一举成为雪域高原上的最大教派。
阔端和萨迦班智达在河西凉州进行会盟,因为这里是中原、草原、高原这几个方向的过渡地带,能够从容地调动起各个方向的资源,由此也可以看到河西地区在如何定义着中原的帝国。
阔端和萨迦班智达在凉州会盟之后过了四年就接连去世了。继承他们位置的是阔端的堂弟忽必烈和萨迦班智达的侄子八思巴。忽必烈和八思巴也结成了师徒关系,八思巴后来还成了大元帝国的国师,总管天下各大教派。
但是到元朝被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之后,蒙古人退回塞外,萨迦派失去了支持,也就不再是压倒性的大教派了。直到公元1578年,蒙古诞生了一位新的草原英雄俺答汗,他与一个新成立的小教派格鲁派的领袖索南嘉措在青海湖边会面,索南嘉措认定俺答汗是忽必烈转世,俺答汗认定索南嘉措是八思巴转世,三百多年前的师徒在这里转世重逢。双方各取所需,所以相互支持。
俺答汗成为忽必烈转世之后,克服了自己血统不正的问题,名正言顺地排挤了血统纯正的大汗,当上了蒙古大汗。而为了让蒙古的民众全都信服,俺答汗就在蒙古地区开始大力推广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终于替代了萨满教,成为蒙古民众的普遍信仰。
(图 | 蒙古的甘丹寺)
索南嘉措则被俺答汗封为达赖喇嘛,格鲁派也因为从蒙古方向输入的资源,迅速成为高原上最大的教派,占据藏传佛教内部百分之九十几的比重,藏传佛教于是开始形成今天所看到的教派结构,达赖喇嘛制度也是通过这次会面才真正建立起来的。
蒙古草原和雪域高原上发生的这一系列变化,被尚在关外的满清抓住了。它依凭藏传佛教作为精神纽带,打造起满蒙联盟,以此为基础获得必要的军事力量。
如此一来,打造了蒙满联军的满清,才有足够的力量在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后入主中原。坐稳中原后,满清就整合起汉满蒙回藏等各种要素,开创了辽阔的疆域版图。
自凉州会盟开始,河西走廊地区在历史中,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对中原、西域、草原、高原各个亚区域起到普遍的连接粘合作用。它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定义着古代的王朝,为今天的中国奠定着基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