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藤茶,中药菊花有何作用

2023-04-04 134阅读 0评论

钩藤茶,中药菊花有何作用?

菊花是中国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剑兰)之一。在古代神话传说中菊花还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菊花种类繁多,多为人工杂交而成,花序变化多端,形色奇异,以白菊花和黄菊花入药。药用部位为其干燥花序,全国各地都有栽培,由于产地与加工方法不同,商品种类繁多,以河南的怀菊,安徽的滁菊(徽菊)、贡菊和亳菊,浙江的杭菊较为著名。以滁菊和亳菊品质较佳,由于花色的不同,又可分为黄菊花和白菊花之分。(杭菊为黄色,怀菊、滁菊(徽菊)、贡菊和亳菊多为白色)

菊花药性微寒,味甘微苦。入肺经、肝经。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之功。临床主要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期,发热、头痛、咳嗽等症,多于性能功效相似的桑叶相须为用;或者肝阳眩晕头痛之症;也可用于肝经风热而致的目赤肿痛;疮疡肿痛等证。

钩藤茶,中药菊花有何作用

菊花是比较常用的中药,因其颜色的不同,功效略有差异。白菊花偏于清肝、平肝、明目;黄菊花偏于疏散风热;滁菊花有镇痛镇静之功。同科属的野菊花,长于清热解毒,临床主要用于疔疮肿毒、毒蛇咬伤。菊花常用剂量介于5g~10g。

菊花无特殊炮制要求,鲜品花序采集阴干备用。服用方法亦无特别之处,除传统煎服,也食用或者作为茶剂。

菊花味甘微苦口感较佳,具有养肝明目之功,我可以把它作为一种茶剂长期服用。上班族、手机族,都有不同程度的用眼过度,菊花可以配伍枸杞子、决明子适量泡水口服。老年人多有“三高”或视力减退等,菊花可配伍枸杞子、决明子、山楂适量泡水口服。经常感冒之人,菊花可以配伍黄芪、百合适量泡水口服。

菊花在药店、商场都可买到,在应用的时候,我们最好先咨询医师,使它为我们发挥最大的疗效。

本短文纯属个人见解,各位如能获益多多推荐,也可互相交流。

蒺藜的性味功效是什么?

说到暗器,我就佩服蒺藜!儿时随着父亲在村里寻找药材,我就被蒺藜扎过,扎脚也就算了,还把我们的自行车轮胎给戳破了。

蒺藜虽是药材,但是长得奇特,长着多数坚硬的小刺,古代暗器的原型大概就是来源于此。在零几年的时候,村里为数不多的几辆自行车就毁在了蒺藜身上,父亲的车压到了蒺藜,那轮胎就很快就放空了自己,气从孔中哗哗流出。

父亲恼火,找到在野地里收集蒺藜的老汉,想问他这事咋办,怎么能把蒺藜放路边?可笑的事来了,老汉反倒质问他,把他的药材给压坏了,这又怎么算?就因为这件事,父亲和那位老汉闹别扭很长闹了一段时间。

那时候大家都想着要蒺藜,到处有人在找,老汉就是我父亲的竞争对手之一。为什么要找这味药?你不妨来了解它的药用价值。

蒺藜来源于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

蒺藜的花儿淡黄而自带几分优雅,这种植物产出的果实却很伤人,被扎过的人印象就深刻了,可是在农村依然有很多人采摘。

蒺藜入药部位就是果实,正是因为价值高,人们虎视眈眈,那些硬刺成了它的保护伞,可是它终究敌不过人们,还是被摘了。

这种药材的摘取方法简单,虽然你要的是果实,但也要把整株都割下,晒干后就能打出来了,把其中的杂物清理掉就能入药。

据说在唐朝之时,永乐公主就曾以沙苑一带的蒺藜子为茶饮,原本常年患病的她慢慢地改善了自己的病情,数年后就痊愈了。

从中药的角度来说,蒺藜的用处很强大!蒺藜专入肝经,中医上很多和肝相关的病症,配伍用药的时候就用到了这味中药。

蒺藜味辛且苦,性微温,有平肝结郁,明目及止痒等功用

蒺藜的性味为我们用药提供了依据。比如说辛味,就是发散作用,既然蒺藜入肝经,那它就能疏散肝经的风热,明目之功就源于此。

当风热上攻时,就会从出现眼疾,所以治目赤肿痛,蒺藜有很大的作用,同时,蒺藜祛风止痒,风疹瘙痒难忍时候可以用它来外洗。

我们上面提到了蒺藜入肝经,肝阳上亢时用它平肝,肝气郁结时,蒺藜疏肝结郁,二者都与肝相关,加味逍遥散里就用蒺藜来疏肝。

蒺藜的常见应用还有头痛眩晕,这就是肝的问题所在,同时解肝郁,为很多女性提供帮助,比如乳癖乳痈,月经不调都能用到蒺藜。

对比起来,治风和明目之功比其它的功用要好,《日华子本草》中也着重介绍了这一点。蒺藜是有小毒的药材,如需用药请遵医嘱。

父亲以前收集蒺藜,就是为了养家糊口,印象中以前的农村什么都有,蒺藜只是较为普通的一种,为了找蒺藜,我倒是被扎过不少。

蒺藜是一味好药材,经济效益自然不低,就连我以前眼睛肿或者是身体发痒时都有用到它,用药起来会发现它的价值比想象的要高。

不论是平肝阳还是疏肝郁,蒺藜都能起到很大帮助,难怪在加味逍遥散这个方剂里会用到它,解决毛病后人自然就变得逍遥快乐了。

你小时候被蒺藜扎过脚吗?留言评论吧!觉得本文不错的话别忘了点赞,收藏或是分享。关注老邪,了解更多农村中药材。

肝火旺长痘怎么办?

肝火旺长痘怎么办,保持3个好习惯,肝好痘消,是哪3个习惯?

1、肝火上炎

中医认为火有''火性炎上''的特点,因此多表现为人体上半身的病症。症可有眼睛发干、口臭、痘痘、牙龈出血等。

2、肝火眩晕

由于肾水亏少,肝胆相火上炎所致。症见头晕头痛,面红升火,口苦目赤,舌质红,脉弦数。

3、肝火耳聋耳鸣

耳聋之因于肝火上攻,因肝肾同源,肾开窍于耳,故肝火可致耳聋。

4、肝火月经先期

经行先期证型之一。病因郁怒伤肝,肝郁化热。症见经行先期,经量时多时少,色红或紫,烦躁易怒等。

5、肝火不得卧

指肝火侵扰所致的失眠。因''肝藏魂'',肝火旺则神不守舍。症见夜卧不宁,善惊,口渴多饮。

6、肝火头痛

肝阳上冒,震动髓海。症见头角及巅顶掣痛,眩晕烦躁,易怒,睡眠不宁,脉弦等。治宜平肝潜阳为主,用天麻钩藤饮、珍珠母丸等。

7、肝热自汗

因肝热所致,常兼见口苦多汗、眼睛发红。

3个小妙招,肝火被“熄灭”

1、食物方面

肝喜欢酸性食物,可以吃酸性食物柔肝,也可以吃降火食物,如仰甘草茶,这个茶主要是由蒲公英、决明子、菊苣、枸杞、白茅根做成的仰甘草茶,它可以上清肝胆之火,下清肝胆的湿热。过去有经常用药物损害肝脏的报道,但是茶是无毒无害的,还不会有副作用,很适合日常降肝火使用。

2、均衡营养

想要降肝火,应该注意均衡饮食,每天每类食物都要摄取,且要依很好的比例摄取。尤其是5种颜色的蔬果各有优点,比如绿色、红色、黄色蔬果,含有叶黄素;花椰菜、白花菜等十字花科,是抗 癌 尖兵等等,用餐时可多选择、多替换。

3、调整心态

肝脏是喜欢开心的器官,肝脏内分布着丰富的交感神经,经常感到烦躁、忧愁会直接导致肝细胞缺血,影响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如果你经常的心情不好的话,肝脏就会受到损伤了。

芍药能冶什么病?

大家如果有仔细看过开药的方子,就会发现并没有芍药,如果在药房,也抓不到“芍药”这味药,这是为什么呢?芍药其实不只是一味药,在中药房里,它分为两种作用功效都不同的药物

白芍

属补血药,性微寒,味苦酸。

归经肝、脾经。

它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不但能养血柔肝、妇科调理月经之要药,可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不宜与黎芦同用,阳衰虚汗者不宜。

赤芍

属清热药,性微寒,味苦。归肝经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可用于治疗热入营血,清肝泄火,如犀角地黄汤《千金方》;温毒发斑,紫草快班汤《张氏医痛》等,另有活血化瘀止痛,治肝郁血滞之胁痛,如少腹逐瘀汤。

不与藜芦同用,血虚者慎服,孕妇不宜。

另外,中药都有特定的炮制方法,大家如果有需要,要去正规的药店买,不要自己做哟。

痢疾是拉稀的意思吗?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痢疾”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或带脓血为主症的病证。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本篇所讨论的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部分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过敏性结肠炎、肠癌等,出现类似痢疾的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篇内容辨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痢疾的病因有外感湿热、疫毒之邪,内伤饮食生冷或饮食不节两个方面,病机主要是湿热疫毒之邪蕴结肠腑,伤及气血,气滞血瘀,致大肠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疾。

1.外感时邪

外感时邪,一为疫毒之邪,内侵肠腑,发病急骤,形成疫毒痢。二为湿热之邪,蕴蒸肠腑,气机不畅,邪热与气血相互搏结而化为赤白脓血,发生湿热痢。《沈氏尊生书》云:“大抵痢之病根,皆由湿蒸热壅,以致气血凝滞渐至肠胃之病。”三为夏月感受暑湿,暑湿伤中,气血壅滞,发为湿热痢。《济生方》云:“大肠虚弱而风冷暑湿之邪得以乘间而入,故为痢疾。”《景岳全书·痢疾》说:“痢疾之病,多发生于夏秋之交……皆谓炎暑火行,相火司令,酷热之毒蓄积为痢。”

2.饮食不节

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或饮食不洁,酿生湿热,或夏月恣食生冷瓜果,损伤脾胃,中阳受困,湿热或寒湿、食积之邪内蕴,伤及胃肠,肠中气机壅滞,邪蕴而伤及气血,致气滞血瘀,与肠中糟粕相互搏结,化为脓血而成痢疾。

二、病机

痢疾病位在肠,与脾胃关系密切,涉及于肝,久则及肾。主要病机是邪气(疫毒、湿热、寒湿、食滞等)蕴结于肠腑,腑气壅滞,气滞血阻,邪气与肠腑气血相搏结,夹糟粕积滞肠道,以致脂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疾。如《证治汇补》云:“无积不成痢,痢乃湿、热、食积三者。”

痢疾初起多属实证。疫毒熏灼肠腑,耗伤气血,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者,为疫毒痢。疫毒上冲于胃,胃失通降,则发为噤口痢。外感湿热或湿热内生,壅滞腑气,下利赤白,肛门灼热后重者,为湿热痢。寒湿内困,脾失温运,气机阻滞,下痢白多赤少,为寒湿痢。疫毒热盛伤津或湿热内郁,久则耗伤气阴,可发为阴虚痢。下痢日久,失治误治,如收涩太早,闭门留寇,可酿成正虚邪恋,而发为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之休息痢。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黏冻或带脓血为主要症状。

2.暴痢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久痢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疫毒痢病情严重而凶险,以儿童多见,起病急骤,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志模糊,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严重。

3.多有饮食不洁史。起病急骤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则四季皆可发生。

二、病证鉴别

痢疾与泄泻

两者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在胃肠,病因也有相同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显。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有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正如《景岳全书》所说:“泻浅而痢深,泻轻而痢重,泻由水谷不分,出于中焦,痢以脂血伤败,病在下焦。”当然,两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而后转泻。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泻病情减轻。

三、相关检查

急性细菌性痢疾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慢性细菌性痢疾血常规检查可见轻度贫血。大便常规可见大量脓细胞和部分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是确诊的关键。肠阿米巴痢疾的新鲜大便可培养出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必要时可行X线钡剂灌肠、结肠镜检查,有助于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也可排除直肠肿瘤等似痢非痢疾病。

【辨证】

一、辨证思路

1.辨虚实主次

暴痢发病急,病情重,腹部胀满拒按,里急后重,痛时窘迫,便后症状减轻。久痢发病缓慢,时轻时重,病程长,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常为虚中夹实。

2.辨伤气伤血

邪有伤气伤血不同,它反应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痢下白多赤少为伤及气分,下痢赤多白少为伤及血分。邪在气分,病情尚轻,气机阻滞,影响传导,治以化湿、行气、导滞,气行则病减;邪在血分,病已深入,伤及血络,迫血妄行,凉血活血病得安宁。

3.辨寒热轻重

大便排出脓血,色泽鲜红,甚则紫黑,浓稠腥臭,腹痛,里急后重感明显,口渴喜饮,口臭,小便黄,或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于热证;大便排出赤白清稀,白多赤少,清淡无臭,腹痛喜按,里急后重感不明显,面白肢冷形寒,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者属于寒证。

4.辨大便色质

白冻而滑脱不禁为虚寒,痢下赤色或纯血鲜红者,一般属热、属火、属血,病情较重,所谓“血为热迫”。痢下赤白相兼者,为气血俱受邪;其中有赤多白少及赤少白多之别,前者属热,后者属寒;痢下紫黑色,一般属血瘀。若紫暗而稀淡,则为阴虚。痢下色焦黑,浓稠臭秽者,属火;痢下黄色,深而秽臭者,为热;或食不化者为积,浅淡而不甚者,为寒;痢下五色相杂,为“湿毒甚盛故也”;脓血黏稠难下者,或属热、或属燥、或属阴虚。

5.辨里急后重及腹痛

凡外邪所致的里急后重,每在便后得减;火热之邪为病,其腹窘迫,肛门灼热;腹痛多伴胀满而拒按。凡虚痢的里急后重,多囿后不减;证属虚寒者,腹微痛而不实不坚,或喜揉按,或喜暖熨,或虽痛而并无努责;气虚气脱者,里急而频见污衣;气陷者,后重而囿后转甚。

二、类证鉴别

1.急性痢疾当辨其湿、热、毒邪之轻重

脉数口渴,舌红苔黄,口臭尿黄,赤多白少者,以热为盛,当着重清热泻火;排便不畅,黏滞不爽,白多赤少,苔腻者,以湿为重,当着重化湿运脾;热盛者,能耗气动血,化火成毒,并煎熬湿浊、津血而生痰、成瘀,故其证每有兼夹,当详辨之。

2.慢性痢疾正虚当辨其气、血、阴、阳,在脾在肾

神疲乏力,纳呆少语,便溏,为脾气亏耗;便下脓血黏稠,虚坐努责,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苔或光红乏津者,为久病耗伤阴血;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者,为脾肾阳虚。

三、证候

1.湿热痢

症状:腹痛阵阵,痛而拒按,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分析:湿热之邪侵入肠腑,气血阻滞,传导失常,不通则痛,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郁滞于大肠,经络受损,气滞血瘀,化为脓血,故下痢赤白脓血;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腻为湿,黄为热,滑为实,数乃热之象。

2.疫毒痢

症状:起病急骤,大便频频,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特著,或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甚者神昏惊厥,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脉微欲绝。

病机分析:疫毒之邪,伤人最速,故发病急骤;疫毒熏灼肠道,耗伤气血,经脉受损,故下痢鲜紫脓血;疫毒之气甚于湿热之邪,故腹痛里急后重较剧;毒盛于里,助热伤津,故壮热烦渴;毒邪上攻清窍则头痛;毒邪内扰心营则烦躁;热毒蒙蔽清窍则神昏;热甚动风则惊厥;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为疫毒内热炽盛之征。

3.寒湿痢

症状: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黏冻,伴腹痛拘急,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腹胀满,头身困重,小便清白,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分析:寒湿之邪侵及肠腑,气血瘀滞,腑气通降不利,故腹痛胀满,里急后重;寒邪所致,故喜温暖;寒湿之邪交阻大肠,经络受损,则下痢白多赤少或纯白冻;寒湿中阻,运化失常,故饮食乏味,胃脘饱闷;脾主四肢,寒湿困脾,则健运失司,故头身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缓为寒湿之象。

4.阴虚痢

症状: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苔或光红乏津,苔腻或花剥,脉细数。

病机分析:素体阴虚,感邪而为痢,或者久痢伤阴,遂成阴虚之痢;邪滞肠间,阴血不足,故痢下脓血黏稠;阴亏热灼,故脐下灼痛;营阴不足,故虚坐努责;胃阴亏虚,故食少口干;阴虚火旺,故心烦;舌红绛少苔或光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血亏耗之征。

5.虚寒痢

症状: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病机分析:脾虚中寒,寒湿留滞肠中,故下痢稀薄带有白冻;寒盛正虚,肠中失却温养,故腹部隐痛;脾胃虚弱,故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脾胃虚寒,则化源不足,肠中久痢,则津微外流,日久及肾,导致肾阳虚衰,关门不固,故腰酸怕冷,滑脱不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均为虚寒之象。

6.休息痢

症状: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腻根厚,脉濡软或虚数,按之濡滑或带弦数。

病机分析:下痢日久,正虚邪恋,寒热夹杂,肠腑传导失司,故缠绵难愈,时发时止;湿热留恋不去,病根未除,故感受外邪或饮食不当而诱发,发则腹痛里急,大便夹黏液或见赤色;脾胃虚弱,中阳健运失常,故腹胀纳减,嗜卧倦怠;苔腻不化,脉濡或虚数为湿热未尽、正气虚弱之征。

7.噤口痢

症状:下痢脓血,胸闷呃逆,口臭纳呆,或噤口不食,或入口即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下痢频频,恶呕不食,口淡不渴,舌淡脉弱。

病机分析:湿热疫毒,蕴结肠腑,上攻于胃,胃气不得通降,故噤口不食或食入即吐;或久病正虚,中气耗损,脾胃衰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胃气衰败,逆而不降,故恶呕不食。

【治疗】

一、治疗思路

《景岳全书》云:“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此泻痢最大关系。”痢之初起,实证、热证多见,治当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如刘河间云:“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初起如有夹表证者,则加解表之剂,以解表举陷。忌用收涩止泻之品,以免闭门留寇。疫毒痢则当清热解毒,开窍镇痉。噤口痢治以清热解毒,和胃降逆。久痢正虚邪恋,当调补脾胃,兼以清肠。虚实夹杂者,当标本同治,虚实兼顾。

二、基本治法

1.清肠化湿,调和气血法

适应证:湿热蕴结证。

代表方:芍药汤加减。

常用药:黄芩、黄连清热解毒燥湿;白芍、当归、甘草和营行血,以治脓血;木香、槟榔、大黄行气导滞以除后重;金银花清热解毒;肉桂辛温通结。

加减:痢之初起,伴发热恶寒,头身重痛,脉浮数等表证,应用解表法,以荆防败毒散疏表举陷,此即喻嘉言所谓“逆流挽舟”之法。表邪未解,陷入于里,里邪已甚,症见大热汗出,脉象急促,则用葛根芩连汤以解表清里。如表证已解,痢尤未止,可加香连丸以调气清热。痢下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口渴引饮,热甚于湿,加白头翁、秦皮、黄柏清热解毒,金银花、丹皮、地榆、赤芍清热凉血止痢。若瘀热较重,痢下鲜血者,加生地榆、槐花、荆芥、当归凉血祛风止血。痢下白多赤少,胸脘痞闷明显,舌苔白腻,湿重于热,去当归,加苍术、厚朴、陈皮燥湿行气。若见饮食积滞,痢下不爽,腹胀拒按,嗳腐吞酸,舌苔腻,脉滑,加莱菔子、山楂、神曲消食化滞;食积化热,痢下不爽,加枳实、厚朴、槟榔行气导滞,破积泄热。

2.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法

适应证:疫毒壅盛证。

代表方: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前方清热凉血解毒为主;后方增强清热解毒之功,并有调气和血导滞的作用。

常用药: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清热化湿,凉血解毒;金银花、地榆、牡丹皮清热凉血;芍药、甘草调营和血;木香、槟榔调气行滞。

加减:热毒秽浊壅塞肠道,腹痛拒按,大便涩滞,臭秽难闻,加大黄、枳实、芒硝通腑泄浊;热毒深入营血,神昏谵语,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加犀角地黄汤凉营开窍;热极生风,痉挛抽搐,加羚羊角、石决明、钩藤息风止痉。暴痢脱证,症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质暗红,苔黑,脉微欲绝者,急服参附汤或独参汤,先回阳救逆,再据证治疗。

3.温运中阳,理气化湿法

适应证:寒湿阻滞证。

代表方: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芳香化湿;苍术、半夏、厚朴运脾燥湿;炮姜、桂枝温中散寒;陈皮、大枣、甘草行气散满,健脾温中;木香、枳实理气导滞。

加减:痢下白中兼赤,加当归、白芍调营和血;脾虚纳呆加白术、神曲健脾开胃;寒湿内停,腹痛,痢下不爽,加大黄、槟榔,配炮姜、肉桂温中导滞;中气不足,脉濡软,舌质胖嫩,改用补中益气、宣阳化湿之法,加太子参、白术、茯苓。暑天感寒湿而痢者,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减,祛暑散寒,化湿止痢。

4.养阴和营,清肠止痢法

适应证:阴虚湿滞证。

代表方: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前方坚阴清热,后方寒热并用,两方合用有坚阴养血、清热化湿的作用。

常用药:黄连、黄芩、阿胶清热坚阴止痢;白芍、甘草、当归养血和营,缓急止痛;少佐干姜以制芩、连苦寒太过;生地榆凉血而除痢。

加减:虚热灼津而见口渴,尿少,舌干,加沙参、石斛以养阴生津;痢下血多,加牡丹皮、旱莲草凉血止血;湿热未清,口苦,肛门灼热,加白头翁、秦皮清热解毒。

5.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法

适应证:脾肾阳虚证。

代表方:真人养脏汤合桃花汤加减。前方温中涩肠,后方补虚固脱。两方合用可治疗脾肾虚寒,形寒肢冷,腰酸膝软,滑脱不禁的久痢。

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肉桂温肾暖脾;粳米、甘草温中补脾;诃子、罂粟壳、肉豆蔻、赤石脂收涩固脱;当归、白芍养血行血;木香行气止痛。

加减:若积滞未尽,应少佐导滞之品,如枳壳、山楂、神曲;久痢脾虚气陷,加升麻、柴胡、党参、黄芪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6.温中清肠,调气化滞法

适应证:正虚邪恋证。

代表方:连理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干姜、甘草温中健脾;黄连清除肠中湿热余邪;枳实、槟榔、木香行气导滞。

加减:脾阳虚极,肠中寒湿不化,遇寒即发,用温脾汤加减;久痢兼见肾阳虚衰,关门不固,加肉桂、熟附子、吴茱萸、五味子、肉豆蔻温肾暖脾,固肠止痢。

7.泄热和胃,辛苦通降法

适应证:邪浊上攻,胃气衰败证。

代表方:开噤散加减。

常用药:黄连清胃肠湿热而降逆;陈皮、砂仁理气和胃;茯苓渗湿健脾;石菖蒲化浊醒脾;荷叶蒂、葛根、升麻升举脾之清阳;陈仓米、石莲子降气和胃;炒谷麦芽健胃消食;人参、党参、太子参扶正健脾,益气生津。

加减:湿热壅盛加白头翁、秦皮、败酱草清热解毒;痢下鲜血加生地榆、赤芍、当归、荆芥凉血祛风止痢;胸脘痞闷,苔腻白厚,加苍术、厚朴、半夏除湿理气。

三、复法应用

1.解表清里,调气和血

适应证:表邪未解,里热已盛证。症见痢之初起,发热恶寒,头身重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肛门灼热,舌苔薄黄腻,脉浮数。

代表方:荆防败毒散合芍药汤加减。前方疏散表邪,使邪气从表而解,适用于痢疾初起兼有表证者;后方清肠祛湿,调气和血,适用于湿热蕴肠证。

常用药:荆芥、防风、羌活、葛根疏散表邪;黄芩、黄连清热解毒燥湿;大黄荡邪祛滞;茯苓、陈皮、苍术、厚朴化湿运脾和胃;枳壳、槟榔理气除湿;白芍、当归调肝和血。

2.温中补虚,清热燥湿

适应证:久痢正虚,寒热错杂证。症见久痢不愈,纳少倦怠,形寒畏冷,四肢不温,腹部隐痛,痢下赤白,肛门灼热,舌暗苔黄腻,脉沉细弦。

代表方:乌梅丸加减。

常用药:乌梅大酸,急泻厥阴,平肝柔木;桂枝、附子、细辛、干姜、川椒等辛温诸品,温脾暖肾,通启阳气;黄连、黄柏苦寒,清热坚阴;人参、当归甘温,补气调中。

加减:热去减黄连、黄柏;寒重加吴茱萸以暖肝胃;胃肠气滞加陈皮、大腹皮、木香理气除湿消胀;中焦气虚加白术、山药、茯苓、薏苡仁、莲子肉健脾益气。

四、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白蔹散:白蔹地下块根,晒干后研末,装胶囊,每粒装0.3g,每次服5粒,每日2次。治疗湿热痢。

(2)马齿苋30g,洗净切段,粳米60g淘净煮粥,入马齿苋。治疗湿热痢。

(3)石榴皮茶:取石榴皮15g,洗净切片,加水煎服,每日代茶频饮,可用于治疗休息痢。

2.常用中成药

(1)香连丸:功能与主治:清湿热,化滞,止痢。用于湿热内滞大肠引起的下痢赤白脓血相杂、腹痛、里急后重。用法与用量:每次3~6g,每日1~2次。

(2)固本益肠片:功能与主治:健脾温肾,涩肠止泻。治疗脾虚或脾肾阳虚所致的久泻久痢、急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用法与用量:每次8片,每日3次。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湿热痢非本药所宜。

3.外治法

灌肠法:白头翁、苦参、金银花、黄柏、滑石各60g。上药加清水,浓煎成200ml,先作清洁灌肠后,再以药液灌肠,每日1次,连续3天。主治湿热痢、疫毒痢。

五、临证勾要

1.病情复杂者治宜兼顾

急性痢疾以实热为主证者,前人有“痢无止法”之说,但对于日久不愈的慢性痢疾或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表现痢疾为主症,因病情复杂,正气已虚,而余邪又未尽,若单纯补涩则积滞不去,贸然予以消导,又恐伤正气,此时应当治宜兼顾,于补益之中,佐以清肠导下祛积,扶正祛邪,权衡应用,有寒热错杂者,可用乌梅丸加减治疗。对于反复发作,迁延日久之休息痢,还可在辨证基础上加用白头翁、石榴皮,或可试用鸦胆子仁10~15粒,去壳装胶囊饭后吞服,1日3次,7~10日为1个疗程。

2.注意选用单味药

对于湿热痢疾许多单味药有良效,如马齿苋、败酱草、苦参等,可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上述1~2味,或者单味药煎服。

3.以“脏毒”论治,予清肠解毒之品

痢疾以黏液脓血便为主,可以“脏毒”论治,无论急性热痢、寒痢,还是休息痢,也无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表现痢疾为主症者,病情处于活动期或是缓解期,均加清肠解毒药,如黄连、黄芩、苦参、败酱草、白头翁、秦皮、马齿苋、金银花等。

4.配合中药灌肠

慢性痢疾反复发作,较难治愈,可以配合灌肠治疗,中药灌肠中药常见的有清热解毒药:黄连、黄柏、白头翁、大黄、秦皮、苦参、青黛、马齿苋、蒲公英等;收涩敛肌药:白及、乳香、没药等;活血化瘀药:丹参、赤芍、血竭、三七等;收涩止泻药:乌梅、赤石脂、石榴皮、芡实等,可用之浓煎灌肠,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亦可应用成药锡类散灌肠。

5.重视危象的救治

疫毒痢若发生厥脱,下痢无度,饮食不进,肢冷脉微,当用独参汤或者参附汤急救回阳,若下痢不能进食,称之为噤口痢,主要是胃失和降,气机升降失常,实证多由湿热疫毒蕴结而成,症见下痢,胸闷,呕恶不食,口气秽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辛苦通降,和胃泄热,方用开噤散加减,或加玉枢丹,少量冲服,或用姜汁炒黄连同煎。频频服用,直至开噤为度。虚者因脾胃气虚或久痢胃虚气逆而致,呕恶不止,食入即吐,舌质淡,脉弱,治宜健脾和胃,方用六君子汤加石菖蒲、姜汁以醒脾开胃。而胃气败所致的噤口痢,实属危象,应积极图治。

【特色经验】

一、临证经验

1.治痢以祛邪为要

痢之为病,外邪内犯,湿热内蕴,血败肉腐,病位在肠,应以通之之法,导滞通腑,行气和血,所谓“痢无止法”,“无积不成痢,痢先当头下”。如兼夹有表证者,宜宣散表邪,鼓邪外出,即喻嘉言“逆流挽舟”之意也。而痢之不论寒证、热证,具当以清肠化湿贯穿始终。热证宜少佐运脾升清之品,如苍术、藿香、葛根、升麻、桔梗、柴胡等;寒证当配以温阳暖脾,理气行血之药,如白术、干姜、肉桂、当归、陈皮、草豆蔻等。

2.清热当防苦寒,时时顾护胃气

肠中热毒壅滞,常用黄连、黄芩、生地榆、白头翁、秦皮等苦寒之品,但要中病即止,防苦寒败胃。久病不愈者,正气耗损,邪气留恋,则当扶正以祛邪,扶正重在健运脾胃,同时应注意补肺升清、抑肝扶脾、温肾暖脾等调和诸脏,以整体调治。

3.调气和血贯始终

痢疾为肠腑气血同病,患者临床常见腹痛腹胀,即使病之后期也难缓解,多因气滞血瘀所致,故当行气导滞,凉血活血。行气常用陈皮、木香、枳壳、香附、佛手等平和之品,以防损伤正气;和血多以槐花、地榆、三七、郁金、当归、赤芍等凉血止血、活血祛瘀。

4.收涩需慎重

久泻不愈,伤津耗气,正虚无邪之滑脱,可予固涩止泻,但用之宜慎,不可过剂。若湿邪未尽,或夹寒、热、痰、瘀、郁、食等病变,则不可以久泻必虚,或急于求成,忙于补涩,以防闭门留寇,导致病情迁延,所谓“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

二、验案举例

案一

王某,男,34岁。诉近5天来腹痛,大便带有赤白黏冻,里急后重,日夜如厕20余次。刻下:发热恶寒,心烦急躁,头晕,恶心欲吐,纳差,周身酸楚疼痛,阵阵腹痛,小便黄,大便1次,带有少量脓血,舌质红,舌苔黄腻根垢而厚,脉濡滑而按之弦数。大便常规示大量脓细胞、红细胞、白细胞。此为内受湿热阻滞,外感风寒而发,暑湿积滞蕴蓄太盛,必成下痢,仿仲景和解表里法,亦合喻嘉言逆流挽舟之法。方用人参败毒散合葛根芩连汤加减。柴胡10g,白芍15g,独活9g,羌活9g,黄连3g,葛根15g,川芎10g,枳壳10g,桂枝6g,甘草5g,桔梗6g,茯苓15g,黄芩10g。水煎服,3剂。

二诊:腹痛消除,大便次数减少,里急后重减轻,食纳增加,舌苔薄白,脉象滑。原方加苍术10g,去羌活、独活。

三诊:病愈。茯苓15g,黄连3g,枳壳10g,陈皮10g,木香9g,白芍15g,当归10g,焦三仙(各)15g,以善其后。

按:本例为湿热内蕴,壅滞肠道,气机不畅,血运障碍,传导失司,兼夹表证,治疗当清利湿热为主,兼解表邪。故予人参败毒散和葛根芩连汤加减清热止痢,外解表邪,而收奇功。

案二

杨某,男,66岁。主诉腹痛、脓血便3天。3天前食生冷瓜果后出现腹痛,解黏液脓血便,现症见腹痛,腹痛即坠,坠则欲便,大便夹有赤白黏冻,里急后重,纳差,口淡乏味。查体:面色瘀滞晦暗,腹软,按之压痛,舌质淡红,苔薄白,左脉细涩,右脉缓。大便常规示大量脓细胞。辨证乃脾胃虚寒,复感寒邪。寒则凝滞,损伤阳气,气虚不能摄血,故为下痢。治以温中行气化湿,予附子理中汤加减,药用:附子9g,炮姜5g,党参15g,炒白术10g,陈皮10g,木香9g,升麻6g,黄芪30g,当归10g,甘草6g。服药3剂脓血便减少,6剂诸症皆痊。

按:此例患者因食生冷所致寒湿痢,诚如《景岳全书》云:“脾肾虚弱之辈,但犯生冷极易作痢。”故采用温脾补肾理气之法,盖脾阳健而能统血,则血痢自止,故用附子、炮姜、白术温运中阳,升麻、黄芪、党参补气升阳,木香、陈皮理气散结,当归调血和营,甘草调和诸药。药证合拍,效如桴鼓。

【预后及转归】

痢疾如得到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古人常以下痢的色、量及病者能食与否等判断,下痢有粪者轻,无粪者重;色如赤豆汁、如鱼脑、如猪肝,或下痢纯血,或如屋漏水者重;能食者轻,不能食者重。湿热疫毒之气上逆犯胃或下痢日久伤正,胃虚气逆,噤口不食,是为噤口痢,为危重征象。

如下痢见发热不止,口渴心烦,甚则神昏谵语,或虽见下痢次数减少,而反见腹胀如鼓者,为热入营血,邪陷心肝之危重证候,若不及时救治,可发生内闭外脱之证。

【预防与调护】

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控制疾病的流行,搞好水、粪的管理,消灭苍蝇等“四害”。在痢疾流行的季节,可适当食用生蒜瓣,也可食用马齿苋,对疾病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

痢疾患者必须禁食,待病情稳定后,仍以清淡饮食为宜,忌食油腻荤腥食物。如《千金要方》云:“凡痢病患,忌生冷酢滑、猪鸡鱼油、乳酪酥干脯酱粉咸等,所饮诸食,皆须大熟烂为佳,亦不得伤饱,此将息之大经也。若将息失所,圣人不救也。”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