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闽魏氏,是否足以对明朝政治造成足够恶劣的影响

2023-04-04 111阅读 0评论

中闽魏氏,是否足以对明朝政治造成足够恶劣的影响?

恰恰相反,魏忠贤当权以后不仅没有造成所谓“足够恶劣”的影响,而且明帝国的边疆形势和财政情况还有所好转。真正给帝国造成“足够恶劣影响”的,恰恰是自诩“清流”的、魏忠贤的对头——东林党人。

客观地看,对于政治斗争而言,没有绝对的“好“和”坏”、“忠”与“奸”,魏忠贤当权后,用残忍的手段整死了十几个东林党人,后来东林党反攻的时候,又同样杀了一批“阉党”。两派政治力量展开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双方下手都比较重。

中闽魏氏,是否足以对明朝政治造成足够恶劣的影响

这里面的恩怨是非,如果单纯以东林党的记录来作为评判,恐怕难以明断。既然双方都打着为天下为国家的旗号,都指责对方“乱政”,那么最好的标准,还是应该看他们通过政治斗争打倒对手以后,是如何来施政的,以及施政的实际效果如何。

通俗点说,就是“别看广告、看疗效”。

魏忠贤上台前,东林党丧师失地魏忠贤垮台后,东林党玩完明朝

魏忠贤上台前,东林党也是当权三年,但造成的恶果,对比魏忠贤的三年严重得多 。

至于后来魏忠贤完蛋后,东林党人作为“清流”更是一直当权,以至于清朝人修的《明史》无耻地称之为“众正盈朝”,那么这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们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后果就是,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 长达276年的江山社稷以皇帝自尽的方式终结(比清朝267年还长),崇祯留下的遗言是:“文臣皆可杀”。

实事求是地讲,东林党就是一个腐败无耻的政治集团,其成员大多具有道学家一贯的伪善特征,嘴上说的冠冕堂皇,就象现在的某些“公知”一样,说的东西与写的东西非常能打动人,而背后根本不关心人民的死活,尽干一些无耻愚弄大众的交易。

东林党在魏忠贤之前当权的三年,主要就干了两件事,一是把万历征收商税的税监给废除了;第二就是把辽东辽西丢了,丧师十万、失地千里。

他们出于党派私利,让熊廷弼英雄无用武之地,犯下了失地的死罪,然后官僚集团按程序判处他死刑,等待皇帝最后批准。

可一转身,我们熟悉的一幕发生了,这个官僚集团又收受熊廷弼的巨额贿赂,为他保命。他们嘴上喊着要促进国家政治清明,喊得真是震天响,可真正掌权以后,既不反腐败,也不抑制土地兼并,更不打击商业垄断,天天热衷于排除异己拼命敛财、拼命给大商业资本减税,加征的军饷全部摊派到最穷苦的农民身上,除此以外,啥正事儿都不干。

他们在魏忠贤上台前集体把持中央权力三年多,干的正事还不如海瑞一个人在应天巡抚任上七个月干的多。这种愚弄大众同时又装着一身正气的政治集团,要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清正廉明之士,你相信吗!?

魏忠贤严刑整肃东林贪腐集团降低田赋并禁止官僚垄断商业

而魏忠贤当权以后,首先是以严刑峻法整肃东林贪腐集团,我们先不管这是不是政治斗争的需要,但其结果就是一大批贪污腐败分子被送进了监狱或者被抄家;第二,就是在天启皇帝的示意下,恢复了太监监军制度,建立了一个独立于文官体系来指挥战争的系统,让中央绕过文人官僚有了制约地方军头的权力。 这直接导致了天启年间,明朝守住了九边一线,后金势力从未成功入关过。

在内政方面,天启五年十月,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等“东林六君子”下狱死后三个月,天启皇帝就下诏(在魏忠贤建议下)提出了几条在现在看起来也非常理智的改革措施:

第一条,是降低田赋负担:“天下田赋因比年东西未宁,军兴费重……小民困累极矣。其免天下宿逋一年。以补纾目前新旧并征之苦……小民拖欠者尽行蠲免”;

第二条,是降低人民养马的负担。因为马户需要寄养朝廷的军马,一旦马匹生病、死亡或者被认为变得瘦弱了,就会被要求赔偿,很多人因此倾家荡产。诏书下令,以后出现类似情况,如果经过勘察,养马户“无作践情弊”的,“准免陪补”;

第三条,就是增加商税来充当军费:“各路关津隘口,商货经由处所,曾经万历二十七年等年设立征榷者,近因新旧兵饷诎乏至极,暂议开复”。这就把万历年间新增的商税而被东林党废除的部分重新恢复了;

第四条,禁止地方官僚集团私自从商业活动中抽分。“有擅立牙行、私抽税钱、网利病民者,抚按官严行查革参奏重治”。

所谓“擅立牙行、私抽税钱”是地方官僚比较喜欢干的事。他们一方面反对国家依法征税商税,另一方面垄断地方商业活动谋利。

这里补充一句,有人说不该加重商税,但对天启皇帝和魏忠贤来说,不给商人加税就意味着给穷人和农民加税,面对后金的军事威胁,如果不能采用果断的雷霆手段,该收的税收不上来,让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吃不饱穿不暖,那就是对国家和人民不负责任的做法。

魏忠贤倒台前内政和战争都有改观天启皇帝不是一个昏聩无能的皇帝

事实上,天启皇帝去世的时候(也差不多就是魏忠贤倒台前),对后金战争的局面已经相比东林党人的时期,有了很大的改观。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虽然谈不上是什么胜利,但毕竟重要的城市是守住了,没有出现沈阳、辽阳和广宁那种奸细给敌人打开城门失守的情况。

此外, 天启皇帝又命令魏忠贤把喜峰口等长城北部的关口整修一新,加以重兵防御。蓟门、山海关的坚固防守配合毛文龙后方进攻的抗金战略基本成型。后金正面强攻无法取胜,后方又面临威胁,内部辽民逃亡叛乱不止,粮食紧缺,在战略上开始逐渐处于被动态势。

除此以外,魏忠贤还用了两年的时间,花费了五百多万两银子,把万历二十五年被雷电击毁的三大殿修建完成了(至今的保和殿大部分就是那时修的)。而万历皇帝时期想要修,文官集团给出的预算一开口就是一千五百万两银子,吓得万历皇帝到死没敢开工。

《熹宗实录》中有记录的天启皇帝出席早朝,与大臣们讨论政务的次数就有一百九十多次,平均每个月两到三次。东林党执政时期,整肃东林党时期和魏忠贤完全掌权的时期,上朝的频率都差不多。

崇祯皇帝对哥哥并不以为然死后谥号为明思宗含义深刻

对文官集团腐败无耻的了解,天启皇帝知道,但是即将继位的信王朱由检(后来的崇祯皇帝)不知道。

作为藩王,按明帝国的祖训,朱由检是完全不能过问朝政的。兄弟之间感情挺好,逢年过节朱由检都要进宫向哥哥请安。但这种礼节性的联系,完全不能提供任何有效的信息沟通,让朱由检知道真实的宫廷内务和高层决策机制。

这种情况下,东林党信息单向透明的威力就发挥出来了。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到处宣传魏忠贤如何联合客氏迷惑皇帝、迫害忠良,在宫内杀死宠妃、迫使皇后堕胎,甚至图谋篡位等等,把魏忠贤描写成了心理变态、祸国殃民的“权阉”。

因此,到了天启皇帝弥留之际,握着朱由检的手嘱咐他魏忠贤如何可用的时候,朱由检虽然表面点头称是,内心却完全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自己这个哥哥已经被魏忠贤迷惑,晕了头、中了邪,竟然临死还要为魏忠贤这种极品太监说好话,真是昏庸到顶!

最后,天启死后,崇祯觉得已经布置成熟了,将魏忠贤发往孝陵闲住。

魏忠贤一走,东林党立刻发动大规模的弹劾,之前杨涟的“二十四罪”又被翻出来重新弹劾一次。崇祯皇帝立即决定,派锦衣卫去将魏忠贤逮捕回京受审。在锦衣卫还没有到的时候,魏忠贤知道消息,在半路自缢身亡。

这里并不是说太监集团就有多好,问题是,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人失去了制约!

东林党的反击是极为残忍的。魏忠贤虽然死了,仍被下令肢解,悬头于河间府。客氏先是被发往浣衣局洗衣服,没过多久又被下令用鞭子活活打死。魏忠贤的亲信魏良卿、侯国兴、客光先等都被处死,并暴尸街头,还抄了他们的家。那些与魏忠贤结盟的官员们被打成“阉党”,包括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崔呈秀在内的二十五人被处决,十一人被判处充军戍边,其余二百余人分别被判流放、徒刑、革职等处罚。东林党全面起复。在清朝人记录的历史中,朝廷再次出现了天启初年那种“众正盈朝”的局面:政治清明、人才济济,国家似乎大有希望……

那么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东林党上台,除了人事变革以外,就是把魏忠贤在位期间的“恶政”统统加以废除,最重要的当然是减免盐课和商税,保障大盐商和其它即得利益集团的权利。然后,对魏忠贤制造的各种打击贪腐的“ 冤案” 加以平反,黄山采木案中的吴养春一家,没收的财产六十多万两银子,从国库里拨出来全部退还给吴家,其他各种被贪污罪名整肃的东林党人的财产,也都一一翻案退还。

这样一整,中央财政马上就非常缺钱了。东林党人提出了两个方略,第一是减少军费开支;第二是裁撤部分驿站。东林党的根据地东南地区的驿站很重要,当然不能随便裁,但是西北地区的驿站,实在是没什么用,所以就被大幅度裁撤了。

这两个方略很快就引发了两件堪称蝴蝶翅膀微微颤动的“小事”。

第一件“小事”是军费被压缩以后,辽东军饷很快就不够了。崇祯元年的八月,宁远爆发兵变。当时宁远守军的粮饷已经拖欠了四个月,计五十三万多两银子。新上任的辽东巡抚毕自肃连续九次上疏,请求拨付买马款、买军械款、赏金、月饷,但户部没有下拨任何资金。士兵们冲进辽东巡抚衙门,将毕自肃、总兵朱梅等捆绑起来索要粮饷,衙门里面的敕书、旗牌、文卷、符验等,散碎狼藉,荡然无存。毕自肃无力解决,上吊自杀。

宁远兵变发生的时间,距离天启皇帝去世已经一年,距离魏忠贤自杀已经八个月。而粮饷的拖欠时间是四个月,其责任显然在崇祯皇帝和重新当权的东林党头上,怪不到魏忠贤头上。魏公公当政的时候军饷都是按时足量发放的,从来没有因为缺饷发生过兵变。

第二件“小事”就是西北地区的驿站被裁撤以后,有个叫李自成的驿站工作人员失业了。他走投无路,选择了造反。

这两件事在当时还看不出来对明帝国有什么影响,但后来大家才知道它们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

---------------------------------------------------------------------------

最后,来一个非常灰色的结尾:

崇祯皇帝在人生的最后一天,曾经问过参与清算魏忠贤的大太监曹化淳对魏的评价,曹化淳说“若忠贤在,事必不如此”,崇祯听后默然。

崇祯死后,他的曾经的臣子们拥挤在新主子的门前,竟无人替他收殓,当然更无人提出修建陵墓和给与这位汉人王朝的末代皇帝谥号,但最后的胜利者清朝给了他陵墓和谥号。

这就是至今仍在北京郊区的“思陵”。

谥号为“思”,谥号里什么叫“思”呢?

官方的注释是:

“外内思索

追悔前过”——

是为“思”。

图片据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明史》

《熹宗实录》卷64

《明会要·食货五》

《熹宗实录》卷68

中国古代主要王朝的国号由来是怎样的呢?

国号是一个政权的名字,代表一个国家法定统治政权的官方名称。而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国号就是朝代名称,这都是开国君主定下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第一个国号“夏”开始到封建帝制最后一个国号“清”为止,共四千年的“家天下”历史,期间共有十三个大朝,那么这十三个大朝的国号都是怎么来的呢?

夏朝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是由大禹的儿子启建立的。由于大禹没有将王位禅让给贤能的人,而是直接传给了儿子,所以自此开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夏朝从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到约公元前1600年灭亡,共享国471年,历经十七后(夏朝君主称后)。那么“夏”这个国号是怎么来的呢?其来源共有十种说法,比较可信的就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而唐朝的张守节认为“夏”是大禹受封称号“夏伯”得名来的,也并非不无道理。

商朝

商朝是我国第二个王朝,从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到约公元前1046年灭亡,共享国555年,历三十一王。它的国号来源于部落名。早在五帝帝舜时期,商的始祖契就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于是便以“商”来称契的部落,夺取天下后商汤就以“商”为国号。

周朝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享国时间最长的朝代,自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立国以来到公元前256年周赧王伐秦失败东周灭亡,共历经791年三十七王。其国号“周”的来源也是有些历史。周人最早居住在姬水一带,到公刘时迁至豳,氏族也以豳为国。在豳居住的时期,周人以农耕为主,生活稳定,可惜他们受薰育戎侵袭逼迫,最终迁到周原居住,从此有了“周”的概念。而周最初的写法就是上田下口,以“周”为国号也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秦朝

刚才的夏商周统称为先秦三代,从秦朝开始中国才进入由皇帝统治天下的封建帝制时期。秦国本只是战国时期的七雄之一,秦始皇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最终统一六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秦朝虽然只存在了15年,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历经二帝,但是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其国号来源于地名,秦的先祖是古部落首领少昊的后裔。在周孝王时期秦人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国,治所在秦邑。周幽王时期西周被犬绒入侵灭亡,秦襄公派兵保护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周平王正式封为诸侯,秦国也就成为了周朝正式的诸侯国。嬴政作为秦国的君王,统一六国后建立的王朝当然依旧以“秦”为国号。

汉朝

汉朝承继秦制,完善了封建帝制。从刘邦公元前202年称帝到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给曹丕,中间去掉王莽篡汉的15年和玄汉的2年,汉朝共享国405年,其中西汉历经210年十二帝,东汉历经195年十四帝。汉朝的国号“汉”则来源于开国皇帝刘邦的封号。当初项羽分封天下十八路诸侯,刘邦得到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因为治所在汉中所以称“汉王”,刘邦打败项羽称帝后就以自己的王号“汉”为国号。如果说秦朝只是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制度,那么汉朝则影响了中国人世世代代的思想,“汉族”也因汉朝的强大而来,成为中国主体民族。

新朝

新朝是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建立的王朝,享国15年历一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经过战争建立的王朝,因为王莽是外戚篡权,加上称帝前十分会伪装,与西汉腐败的朝廷行成鲜明对比,使得他口碑非常好,最终不费吹灰之力就取代了西汉的政权。根据五德终始说,汉属火德,而在西汉后期天人感应的五德终始说支配下,民间涌动着以新德代替旧德的浪潮,王莽顺应民意“革汉而立新”,新为土德,根据五行相生之理,属火德的西汉生属土德的新朝十分合理。

晋朝

西晋是以东汉以后又一个一统天下的王朝,不过寿命很短,从265年晋武帝篡魏到316年五胡乱华长安失守,西晋共存在了51年,其中统一天下的时间则为37年,历经四帝。晋朝的国号来源于开国皇帝司马炎父亲的封号。司马昭起初被魏帝曹奂封为晋公。晋朝开国前一年魏国再次加封晋公为晋王,司马炎继承晋王篡魏后就以“晋”为国号。

隋朝

隋朝跟秦朝很相似,都是强盛一时,又十分短命。自隋文帝杨坚在公元581年以隋代周到公元618年隋恭帝杨侑禅位给李渊,隋朝共享国38年,历三帝。隋朝也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影响重大的王朝,当时天下自西晋灭亡后已经分裂了两百多年,想要再次统一十分困难,如果放任下去等大一统的思想慢慢从人们的思维中消失,等百姓认为天下本就该分裂成数个小国时,那们中国就将变成现在的西欧了。好在杨坚出世,重新统一天下,让大一统思想再次深入人心。而隋朝的国号则来源于杨坚父亲杨忠的爵位——随国公。等杨坚继承父亲爵位并取代了北周的统治权后,按照惯例将以爵位“随”为国号,但是随这个字有走的意思,作为国号不吉祥,于是便改为“隋”为国号,可惜隋朝依旧短命。

唐朝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时代。那时侯唐朝威名远扬,很多国家都来朝拜,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被尊称为“天可汗”。唐朝在618年建立,907年灭亡,享国289年历二十一帝。它的国号来源于开国皇帝李渊祖父的爵位。李渊祖父为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被北周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也继承了这个爵位,建国后就以“唐”为国号。

宋朝

宋朝又分北宋和南宋,北宋是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立的,这个皇位是后周末帝柴宗训禅让给他的。北宋末年发生了令赵宋皇室十分耻辱的靖康之耻,当时金国把徽钦二帝之外、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虏至北方,北宋灭亡。恰巧不在京城的康王赵构逃过此劫,于是他就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重建宋室,史称南宋。从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到公元1279年丞相陆秀夫背着宋末帝赵昺跳海南宋灭亡,宋朝共存在了319年,历十八帝。宋朝的国号来源很简单。因为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宋州发际,所以国号定为“宋”。

元朝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少数民族统治的大一统王朝,版图之大空前绝后。从忽必烈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开始到1368年朱元璋北伐赶跑元朝统治者为止,元朝共享国98年历十一帝。元世祖忽必烈在1271年发布了《建国号诏》,正式公布国号。其中说道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大元”为国号。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古籍中引用国号。

明朝

明朝是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到公元1644年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共享国267年,历十六帝。明朝正式的国号沿用元朝的改制,称“大明”。而明也是承继韩山童和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而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来源宗教,源头是明教,这一说法也被金庸先生采纳,写进了《倚天屠龙记》里。

清朝

清朝是我国第二个被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女真人建立,后改为满族。从1644年清军入关起到1912年清帝退位,清朝共享国268年,历十帝,加上入关前的两帝,共十二帝。最初努尔哈赤定的国号是“金”,史称后金,君主称汗。皇太极继位后起初称大汗,于1636年称帝,并改国号为“大清”。至于为何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就是“清”这个字有“扫清廓清”的意思,符合当时的天下局势。第二种就是因为满人笃信萨满教,而萨满教诸族崇尚“青”,加上三点水就是“清”,至于为何加三点水那就得看看第三种说法了。第三种说法就是根据五德终始说,明朝是火德,“清”是水德,水克火,寓意清朝终将取代明朝。最后清朝也确实取代了明朝成为最后一个统治天下的大一统王朝了。

安徽10大名茶占了4个?

作为一个做茶的安徽人,我想说安徽茶是好,但是好的很少量每年只是一部分人能喝到!评级的都是各地好货去评的,!安徽茶做工比较传统,没有江浙江福各地茶好看,没有川茶早好看!没有普洱的个性!所以一直开只知道有安徽好茶,却在外地没有影响力!现在都是看脸的时代,本地好多懂货的知道哪种茶好哪种茶差,外地人看外观看价格,所以安徽茶没有太大的竞争力!

中闽弘泰和魏氏的关系?

魏氏是最大出资人,最大股东,为实际控股人。

为何能并列战国七雄?

魏国鼎盛时期的土地可不小,即便是在战国七雄中也是可以靠前的。主要是因为魏国的霸业在战国中期就提前结束了,所以给人造成了一种“魏国似乎一直疲弱不堪”的假象。

魏国在战国前期其实是战国七雄之首,尤其是魏文侯(魏斯)、魏武侯(魏击)父子统治时期,魏国东向伐讨齐国与中山,西向攻秦,南向击楚,连战连捷。

在长达80多年的扩张中,魏国占领了大片的领土(这种领土扩张在魏国正式建国前,也就是族长魏斯开始担任晋国正卿的时候就开始了)。

这种霸业一直延续了三代,到魏文侯的孙子公子罃(魏惠王)在位时期,才由于桂陵之战、马陵道之战而结束。

魏国在魏惠王统治时期惨败,逐渐丧失了大片领土,最后只能龟缩在河南一角,迁都到大梁城,将中原霸主的位置让给齐国。魏国的旧都在安邑(山西运城),而魏国衰落以后不得不把首都迁到大梁(河南开封),从此一蹶不振。

魏斯(魏文侯)是晋国卿大夫势力、魏氏家族的族长,也就是晋国的正卿,在公元前403年建立魏国。魏国与赵国、韩国一起瓜分了晋国的领土,史称“三家分晋”事件。

在魏文侯、魏武侯时代,魏国的领土曾包括山西省南部、河南省中部、陕西省部、河北省南部、江苏省北部。魏国不但是战国七雄之一,而且还是战国七雄之首。

不过由于魏氏家族继承的晋国封地七零八落,所以魏国的飞地众多、地多难守。魏国除了经济发达、生产力先进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人才济济,这是因为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兴起的地方,而魏国的地理位置又处在黄河流域的核心地带上,魏国的底子怎么看都不差。

在魏文侯、魏武侯时代,魏国名将吴起曾在河西之战大破秦国,威震天下。吴起创立的重装步兵、魏武卒越过黄河西段夺取了整个河西高原,将秦国逼退到关中西部与陇西平原。

不过,魏国自己处在四战之地的位置,“强邻环列,每欲鲸吞”,如果后世出现志大才疏的昏君,那么霸业就很难长久。

魏惠王(魏武侯之子)时期就是魏国霸业的转折点,魏国先是在桂陵之战、马陵道之战输给齐国,魏军东线主力全军覆没,魏国东部的飞地后面大多被齐国、赵国占领;

紧接着,魏国在河西之战接连输给秦国,魏国的西河郡、上郡乃至整个黄河以西都丢了。此后一百多年里,秦国不停地进攻魏国,使得魏国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只能龟缩在河南中部动弹不得;

楚国也趁火打劫,攻取魏国的襄陵八城,楚军借此威胁魏国中原。经历过一系列惨败以后,魏国从巅峰跌入谷底,“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

马陵道之战后,魏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这就是在描述魏国的霸业衰落现状。

因此,魏国的领土并不小,只是在战国中期丧失了霸业,领土在一步一步缩小。到了战国中后期,齐国、楚国、秦国争霸的时代,魏国已经沦为二流国家了,沦为其他国家争霸的筹码。

后来,秦国胁迫魏国来进攻楚国,而齐国则胁迫魏国来进攻秦国,魏国这个曾经的战国七雄之首,也不得不依附于其他大国求生。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