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喝茶,古代食物真的比现代好吃吗
古人喝茶,古代食物真的比现代好吃吗?
宋徽宗 文会图 局部
去外头饭馆吃饭,发现很多老店总是打一些“经典古法高汤”、“宋代皇帝御膳”、“XXX亲自赐名”的旗号,还要讲究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多么多么精巧,失传了多少多少年。
不禁让人产生疑问:现代人言必称古法,古代的食物真的比现在好吃吗?
前不久我沉迷于一部电视剧(未免广告嫌疑剧的名字不说啦),剧中主人公从21世纪穿越到唐代,结果发现唐太宗李世民治下的盛唐,老百姓竟然连盐都吃不起!
就算是皇宫,那一点点细盐还要按品级分配,等闲只能吃粗盐,又苦又涩,那做出来的菜能吃吗?
不仅如此,唐朝还没有土豆玉米西红柿,没有辣椒茄子胡萝卜,连煎炸炒焖都是宋朝发明的,想吃个白菜还得投生帝王家。
于是,在现代十分废柴的穿越主人公,在唐朝竟然凭借制盐种土豆位列王侯,一碗红烧肉俘获当朝长公主欢心…
红烧肉都没得吃,我滴乖乖,古代人的生活这么水深火热吗?
那么,古人都能吃到些啥?
01
先上主食。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北方。
北方人爱吃面,这已经有4000年的传统了。
2005年,考古学家在青海民和县进行地质考察时意外发现了一抔来自4000年前的面条。
他们猜测,在遥远的夏朝,一伙部民正在田间地头享用午餐,忽如其来一场泥石流将人吓跑了,某人手中的一碗面条就这么倒扣着落在地上,被瞬间袭来的泥石流给掩埋。
这恰巧给这碗面形成了密闭空间,使它穿越数千年的时光与我们见面。
可别小看这点面条,且不论它多粗细均匀手艺高超,仅它的存在,就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是最早发明面条的民族,比意大利和阿拉伯早了不知多少年。
02
北方吃面,南方吃米,这是传统。
所以在南方河姆渡遗址,就发现了大量稻谷堆积层的遗迹。
据说考古学家在刚刚发现这些稻粒时,一颗颗金黄灿灿,和新鲜稻谷没有什么区别,可惜一接触空气,马上就氧化变黑了。
长久以来,人们都认为是印度人最先驯化了水稻,而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在距今7000年前,中国人就已经能种植水稻了。
03
插播一个外国的。
别看现在咱们吃面包觉得挺洋气,但面包的历史可悠久了,英国考古学家在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中挖出了两块黑乎乎的面包,至少有5500年历史。
从其表面判断,这两块面包是被烧焦了,遗弃在这个垃圾堆里的,看来原始人的烹饪手艺有待加强呀!
04
这个世界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们不知道,但国内考古先发掘出的是一筐鸡蛋,来自西周古墓。
蛋壳虽然破碎,蛋的形状倒是还完整,有人建议,从这些鸡蛋中提取DNA,这样我们就能见到3000年前的鸡长啥样了。
不过检验之后发现,这些蛋都已经熟了。
05
这坨被铜绿氧化后变绿的东西,是来自2000年前的牛肉干。
作为一坨世界上最古老的牛肉干,它竟然还没有完全碳化,撕开还能感受到肉质纤维的存在。
那时候人们的主要调味料是青梅,尤其肉类会用梅子汁去腥,所以这个牛肉干想必也是酸酸的味道吧。
06
这碗来自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的饺子,看起来和今天的饺子没有什么区别。
尽管已严重钙化,硬得像石头一样,但外形一点也没有变化,据说里面的馅儿是肉馅。
由于当地气候干旱,这些饺子在放入墓室后不久,内部的水分就被周围的土壤吸干,来不及腐败变质,就成了“木乃伊”。
07
咱们老说多少年前的拉菲几几年的茅台,但凡是酒,总是年代越久越醇香。
不过几十年的琼浆算什么?这里还有两千年的御窖呢!
西安一座汉墓中出土了一口凤首铜钟,有半人多高,距今有快2000年的历史了。
考古学家在搬动它时,发现里面盛了不少青绿色的液体,分析化验后得出这是米酒,液体重达26斤,之所以呈现绿色,是青铜氧化导致的。
同样在西安北郊的一座汉墓里也出土了一个密封青铜器,里面装满了绿油油的米酒。
经检测,此酒乙醇含量仅为每升34毫克,除去挥发变质等因素,这酒精度数也非常低了,所以说古装剧里大侠都跟喝水似的喝酒,也是有道理滴。
长沙马王堆女尸墓中,还发现了记载着古代酿酒的独家秘方,现代人用此法酿造汉代的酎酒,味道好极了。
当然,现代人酿酒,就算用古法,也不一定能造出跟当年一模一样的味道来,有没有人真的尝过古代的酒呢?
还真有。
1974年,在沈阳叶茂台的一座辽代墓葬中,发现了两个白瓷注壶,里面装满了美酒,算起来也有一千年了。
上面提到了几个两千年的汉墓里,酒都是用青铜器装的,全成了绿色不明物体,这个白瓷装的酒,居然液体清澈,淡黄中带着一丝红色,浓香四溢。
考古学家冯永谦忍不住尝了一口(请勿效仿!可能有毒!),据说味道呃——应该不大好,尝不出啥酒味儿,一股子墓穴的泥土气息。
08
喝酒不撸串儿,这酒算白喝,有美酒,必然要配烤串。
铁锅到了宋朝才被广泛使用,那时才有了煎炸炒焖,在宋以前,人们的烹调方式主要就是烤和煮,而且普通人家还不一定能煮,因为陶锅容易掉土渣渣,煮久了说不定一锅泥汤,瓷锅铜锅又贼贵,最常见的还是烧烤。
原始人刚刚会使用火的时候,最先学会的烹调方式就是烤肉。
宁夏中卫汉墓出土了三根烤串,签子上的肉都还在,像极了肯德基的骨肉相连。
此外,墓中还有用来撸串的烧烤炉子,古人将烤肉称之为“炙肉”。
09
吃饱喝足来碗汤。
不过这锅汤可能要被很多爱狗人士diss了,因为这是一锅来自战国秦墓的狗肉汤,通过对青铜鼎中残余骨头的分析,基本确定这是一只未满一周岁的小公狗。
看来古时候还是很流行吃狗肉的,说好的“人类忠诚的朋友”呢?哼!
10
古代能进行食材保鲜的方法不多,又没有冰箱,盐和卤水也很贵,只能将食物风干。
可生活在爱尔兰基尔代尔沼泽地附近的居民却有一种特殊的保存牛油的方法,将牛油装桶密封之后沉入泥炭沼泽之中。
2009年,考古学家从这里的沼泽里挖出了一桶30多斤重的牛油,竟然有3000年的历史!
最神奇的是,这桶牛油还没有变质!也就是说,还!能!吃!
当然,由于这是文物,相信也没人真的敢吃吧。
11
荆州战国楚墓出土了十几条鲫鱼干,除了已经碳化 得乌漆嘛黑外,形状保持得还十分完整,连鱼鳞都看得清。
这几条鲫鱼已经有2400年历史了,制作工艺竟然跟现在湖北中南部一带的“阳干鲫鱼”十分类似,看来这门老祖宗的手艺,没有失传呀。
12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珍品,食物中除了上文提过的美酒,还有一样令人啧啧称奇——莲藕汤。
这个云纹漆鼎中盛着大半锅汤,上面浮着一层莲藕,当考古人员打开盖子的一瞬间,里面的莲藕瞬间全部消失了,连汤都消失殆尽,只留下残骸,还能艰难辨认。
网友调侃说:“你们动了老祖宗的甜品,所以老祖宗把汤喝了。”
不过,这锅尘封了千年的汤,要是接触空气不腐烂氧化,那才神奇呢。
13
1965年南京象山发现东晋大墓,出土墓志证明死者为王导家族成员王彬的长女。
墓主人头的旁边有一个圆形漆盒,盒内放着几颗红色药丸。
从出土时候的特殊摆放位置和药物组成成分来看,怀疑这就是那时盛行的丹药。
化验显示,药丸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硫的含量为13.0%,汞的含量为60.9%,另有约26.1%的成分不明。
虽然没有证据表示这位墓主人就是大量服食丹药而死的,但药丸里一大半含量是剧毒的水银,是真的“要完”。
可怜古人还想着将它们带进棺材,有一日能飞升成仙长生不老!
14
满汉全席来一桌。
考古学家在挖掘宣化辽代张氏家族墓葬的时候,当张文藻墓被打开时,这桌的好酒好菜都还码放着,似乎宴席刚散。
如同瞬间凝固的历史,定格在近千年之前,千年的饭局,恍若昨天。
记得几年前这张照片在网上火过一阵,当时有一句诗:“原是将进酒之日,奈何人去茶晾此”。
桌上盛放有秋梨、葡萄、枣子等水果,还有板栗等干果,以及各式烹调好的菜肴,除了糕点已黏连在一起,其余几样食物竟还都能分辨得出。
可见古人吃饭,不光讲究荤素搭配,也和现代人一样要来个饭后水果、餐前甜点。
一句话总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美食源远流长…
古人每天都吃些什么?
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号称困扰人类的三大难题。生活在物质丰盈的现代,我们犹豫的是选择,只要确定了心思,万里之外的食材就静静躺在楼下的超市,任君采撷。古人就没有这样幸福的烦恼了,他们面对的常常是单选题,更糟的情况则是无法选择的饿肚子。
肉之难得自不必提,粮食果菜才是普通人的果腹之物。《尔雅 释天》中称“果不熟为荒,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有幸生在盛世避免饥馑的古人,又能吃到什么?
图1 商代妇好三联甗 (一种蒸锅)
一、粮食
作为粟和水稻的原产国,我国先民在先秦时期的口粮以由稻、黍(黄米)、稷(小米)、麦、菽(豆类总称)组成五谷为主,辅以其它特色粮食。在之后的岁月中,传统粮食或渐消隐,新的品种时有出现。
汉唐时期,国人食用的尚有一种称作“菰”的水生植物,它在秋天开黄花,结黑色籽,经碾制脱壳成白色的米,称做“雕胡米”,口感顺滑清香,是当时的高级粮食。东汉郑玄将之列入汉代九谷,唐人亦十分推崇,李白诗云“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王维送别友人时也讲“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到了宋代,菰逐渐消退,这一方面是因为其产量低、成熟时间不一,更是因为菰结籽前若受菌,则会长成甘甜爽脆的茭白,宋人将菰多用来培植茭白,结籽的反而常被锄去,雕胡饭渐渐成为了传说。
图2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稻谷
麦原产两河流域,传入我国很早,备受先民重视。商代已有“月一正,曰食麦”,周人“孟春之月,食麦与羊”,晋景公淹死在厕所之前,想吃的也是一碗新麦做的麦饭。大豆产于我国东北,传说是齐桓公北伐山戎得到,故而早期大豆被称为“戎菽”。除了直接食用外,大豆还可制成我国传统的酱油,烹调出中国特色美食。
明朝末年,随新航路开辟,美洲作物传入,我国粮食作物加入了不少新成员。正德年间,玉米传入中国,在沿海地区种植,明清两代逐渐推广。白薯的传入则颇有几分传奇色彩,万历时期白薯传入吕宋(菲律宾),中国商人陈振龙见到后想带回国内,吕宋政府禁止薯种出口,陈氏“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回国后,陈氏一族一门六代致力于推广白薯种植,或荐之达官,或推广薯藤于各地,或著书介绍种植方法,为白薯在我国 推广立下了汗马功劳。白薯产量是谷子的十多倍,“泉人鬻之,斤不值一钱,二斤而可饱矣。于是耄耋、童孺、行道鬻乞之人,皆可以食。饥焉得充,多焉不伤,下至鸡犬皆食之”,有利于缓解我国的粮食问题。玉米、白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代人口大爆炸。
图3 古代打稻图(图源明代《天工开物》)
二、蔬菜
上古时期蔬菜较少,且质量不高。《诗经》中提到过一百三十二种植物,可充作蔬菜的仅有二十多种,其中很多今天早已不再食用如国人熟知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中的荇菜,不过是似睡莲的藻类;“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荼,则是今日的苦菜。《左传》中力推的当时“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的上流名菜“蘋、蘩(白蒿)、蕰、藻之菜”,今日看来不过是些水草浮萍。
到了秦汉,情况略有改善。时人常食用的是《素问》中所提到“五菜”:葵、藿(豆类叶子)、薤、葱、韭。其中葵被称为“百菜之主”,汉诗“青青园中葵”指的便是此物,魏晋时《齐民要术》尚有专门篇章讲葵的种植技术。然而葵本身“性太滑利,不益人”,唐代种植逐渐减少,明代已不甚食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将之列入草部,不再视为蔬菜。这时韭菜食用较普遍,但韭黄甚为稀有,宫中方有条件在温室中培养食用。萝卜、蔓菁(大头菜)也是汉代重要蔬菜,直到唐代仍是冬季的重要补充粮食。大蒜在东汉是传入,取代了国产的低产量独头蒜。
图4 藿,豆类作物的叶子
魏晋到唐宋,国人饱受摧残的味蕾终于得到了拯救。原产于印度、泰国的茄子在西晋传入,西汉传入、原产印度、时称“胡瓜”的黄瓜开始普遍种植,菠菜、莴笋也在这时传入推广,受到一致好评,著名吃货苏轼便曾盛情称赞菠菜“雪底菠菱如铁甲”。我国从汉代开始人工培养改良的菘菜(白菜)在这时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南北朝时,士大夫便以“春初早韭,秋末晚菘”为蔬菜上品,宋代白菜培养成功后滋味甚是鲜美,苏轼称赞其为“白菘类羔豚,冒土出熊蹯”,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
元代时原产北欧的胡萝卜传入,由云南逐渐向全国推广。辣椒、西红柿于大航海时代传入,辣椒在清初便迅速推广,西红柿先仅用于观赏,晚清才作为蔬菜食用。
图5 嘉峪关魏晋1号墓彩绘砖——进食
三、水果
不同于先民在蔬菜上的不幸,我国的原产水果较为丰富。
先秦时期,樱桃、桃、杏、梨、柰(沙果)、李、枣、栗、山楂、柿子便已经在中原普遍种植。樱桃因“最先百果而熟”,特别受到重视,在仲夏时要用于祭献宗庙。桃、杏、李、柿产于我国,或是仅在我国作为果树栽培,后逐渐传向世界。梨受先民培育较多,两汉时有专营梨园致富的人家,拥有千棵梨树的果园,收入“与千户侯等”;经过特殊培养的梨质量上佳,如真定御梨便被曹丕赞为“大如拳,甘如蜜,脆如菱”。栗子和枣多种在北方,被视为重要的补充粮食,战国时北方的燕国“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
图6 汉人胡食画像砖
南方果木亦十分繁盛,但限于运输条件,北方少有享用。最知名的南方水果是我国特有的荔枝,汉武帝破南越之后荔枝传入北方,与龙眼一同种植在上林苑,并为此建造了挟荔宫。然而北方温度偏低,荔枝难以成活,盛夏中为能食此美味,汉武帝、汉和帝、唐玄宗均组织过驿马昼夜兼程运送荔枝。龙眼与荔枝产地相类,但相对果小味淡,被南方人称为“荔枝奴”。荔枝难以北移,橘树的北移却相当成功,三国时,被汉人视为“尧舜所不常御”的橘树便“播万里而遥植,列铜雀之园庭”,种在了中原。
历代外来水果亦不在少数。汉代葡萄传入,与我国野葡萄杂交,形成新的品种,广泛种植,南北朝时长安已是“园中户植,接荫连架”。同时传入的还有核桃和石榴。二者在汉末便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曹植称“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石榴经过我国先民的培育更是发扬光大,北魏时洛阳白马寺所产“白马甜榴,一实值牛”,极为名贵。
图7 宴饮图,中唐前期
宋金时,契丹破回鹘,得到西瓜瓜种,传入内地,元人食用惊叹其味道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
晚明时,美洲水果传入,如菠萝、火龙果、草莓等。晚清时,欧洲苹果传入我国,取代了我国传统的柰、林檎果(绵苹果)。
先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求的不过是三餐温饱。斗转星移,今日的国人早已不必受困于食材的贫乏,反而多有富贵病缠身。生猛海鲜固然可口,粮食果蔬自有滋味。均衡饮食,调和阴阳,这才是长久之道。
文:清凉山居士
参考文献:《素问》《尔雅 释天》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今天忽然想起了一个问题?
不一样,首先产的时间就不一样,其次古代茶煮的多,还加东西,现在一般泡着喝
为什么古人总说吃酒吃茶却不说喝酒喝茶?
古人老说:一壶浊酒。这个主要是古代的酿酒技术导致的,古代的酒是没有经过类似于现在的蒸馏技术的,那会的酒里面还有粮食残留,一壶浊酒,筛酒也是因为里面有杂质导致的叫法。出现类似于现在的蒸馏酒则是到了明代。产生的时间并不早。
再说吃茶:
这里说的吃茶,不是当下人说的吃茶。因为湖南人至今还有泡完茶汤之后,再把茶叶吃掉的习惯。也有用泡的茶叶炒鸡蛋吃的。这里说的吃茶是古代人的习惯。
中国开始在平时饮茶,是从唐朝开始的。在唐之前的茶都是一种药材的形式存在的。唐朝的茶类似于现在的菜粥,是用来煮着喝的,里面还放盐。到了宋朝,也是先干烘,研磨一下,再冲着喝。因此,那会的茶也是说吃茶。这一点可以从唐,宋留下的文物看到这个习惯。
现在这种喝茶汤的习惯也是在明朝产生的。所以,茶壶这种东西,也是从明朝开始的,不会太早,买古董的时候别被忽悠了。
请问山上的怪石有价值吗?
请问山上的怪石有价值吗?有,现在不是到它价值体现的时候,为什么?
大自然无奇不有,特别是有艺术性,有价值的奇石都在山与水中,山石因为没有水石强度高,被人们忽视了。哪为什么山石价格买不过,水石价格,,甚至是沙漠奇石,就在于它的数量大,形体大,色彩单一,虽然完全符合古代人赏石标准“瘦~漏~皱~透”,有一点需要注意,现代人不是古代人,人们都于审美发生了转变。现代人把古代人赏石标准增添了几项,“形,质,色,纹,韵”,也就是说古人的标准注重空间感,现代人标准是注重奇石“表面有玉质般的柔滑坚硬;图纹上线条流畅,画面栩栩如生;在石头有韵味的基础上,既要有抽象,又要有意境。”
赏石标准一旦被现代标准变化,人随市场走,山石就被冷落,成为了庭院代名词。现代人考虑现代市场,不会去考虑未来中国发展,人们的富裕程度,社会人们一旦到了“衣食住行”不烦的时候,自然山石就会进入百姓家。石头即使你最爱,还没有到百姓喜欢玉石的时候,玉器可以传家,这是中国人几千年历史决定的,未来中国二三十年过后会怎么样,丰衣足食说不好人的欣赏水平又不相同。世界上发生的变化,全球经济化,人的思维也会跟着变化,老一代人的喜好不代表年轻一代人的喜好。
其实,现在看看世界,中国的玉石只是在一个地域流行,离开东南亚华人聚集地,玉石只是一个普通的石头,并不得到西方世界的认可,或者说非洲,南美,大洋洲等国家的认可,也就是说有局限性,只能在华人圈文化以外地区它只是宝石中的一种,没有什么特殊性。不像中国只有唯一的青铜器,漆器,丝绸有世界性受到广泛传播有影响。
所以说,山石也好,其它奇石也好,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什么奇特。只是中国人爱好,赋予了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中国人有继承传统文化优点,古人追求什么,今人也会加一复制,比如说在九十年代以前,中国老一代就有饮茶习惯,还没有到饮茶习惯上升到今天这个程度,这就是经济发展富裕程度,决定你未来日常生活的走向。
其实,艺术品收藏是在人们解决温饱,衣食住行过后才考虑的问题,奇石是一样,只是点缀人们生活精神内心,与自然共生的关系,不要考虑石头能和字画,瓷器艺术品相比,在当今社会办不到,以后也难以成行。可能个别的奇石会卖个好价钱,那也是难得,永远无法和手工业劳动者创造艺术品比较,这就是中国融入世界化艺术品市场的趋势。
奇石不只有中国有,外国也有,只是中国人从古代到现代把它上升到了一个欣赏高度。别忘了,没有世界性的文化精神产品只是小众,有着局限性。那天然性与手工性有冲突呢?没有。手工劳动能代表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思维性,奇石,宝石只是人们偶尔发现的山川江河中发现的天然宝物。世界是人创造的,人类城市,乡村必然也是人们去创造与改造,美的事务也必然是人类的劳动产物。以上是笔者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探讨,发表你的观点。
图片说明:笔者收藏石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