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五虎将,三国里被称为八虎将的组合

2023-04-03 120阅读 0评论

魏国五虎将,三国里被称为八虎将的组合?

曹操手下八虎将

曹操手下八虎将,又称八虎骑,是曹操部下的八位宗亲将领。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三国志》中为同一卷出现,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被后世尊称为八虎将。

魏国五虎将,三国里被称为八虎将的组合

这八人分别是:

有天人之称的曹仁,曹仁善于骑射,从曹操时期就开始立下汗马功劳,曾破袁术,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刘备军,并在赤壁战败后与周瑜周旋一年之久,给曹操赢得重振旗鼓的时间;

精忠救主的曹洪,曹洪曾在曹操追袭董卓的时候舍命献马护曹操周全;

虎豹骑统领曹纯,曹纯善战并且为人重纲纪,颇得人心,在统一北方的时候立下汗马功劳;

独眼将军夏侯惇,他是曹操起兵早起的将领之一,颇得曹操信任,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

虎步关右夏侯渊,他从初期就开始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监督粮草,平定叛乱;

抗蜀名将曹真,其父因为曹操命丧,因此曹操待其如亲自,而曹真勇猛有加,多次抵抗诸葛亮的北伐;

千里驹曹休,曹休在曹操讨伐董卓的时候就前去投奔,被曹操成为宗族的千里驹,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

入为腹心出当爪牙的夏侯尚,他在曹操时期参与的战争不多,多是在魏文帝即位后,攻击蜀国上庸,平定三郡九县,稳固了魏国的江山。

三国蜀国两个麒麟是谁?

三国时期在中国的历史上算是一个比较动荡的时期,自魏蜀吴三足鼎立开始,武将谋士就成了左右其兴衰的重要一环。就谋士而言,曹操手下有司马懿,孙权手下有周瑜,刘备手下有诸葛亮和庞统两大谋士。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都听过一句话“卧龙凤雏二人得一人可安天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既然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那为什么蜀汉却是三国当中第一个被灭国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二人如何成为刘备手下的。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刘备得徐庶引荐,到卧龙岗三请诸葛亮。在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当时形势的利弊,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隆中对》。诸葛亮出山后得刘备重用,官拜军事中郎将,其提出的《隆中对》更是成为了蜀汉的基本国策。到后来的“火烧赤壁”,“北伐中原”“七擒七纵孟获”足以看出他的足智多谋。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凤雏原本是孙权手下,刘备夺得荆州之后,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守耒阳县令,但却不理县务,被免官。鲁肃和诸葛亮都向刘备进言庞统不是百里之才。刘备与其交谈后,任命其为治中从事,后来和诸葛亮同为军事中郎将(相当于现在的主力师师长)。

诸葛亮与庞统性格不同。诸葛亮生性谨慎,在用人上求稳不求险,也不会轻易让自己置身险地;而庞统则不同,他的胆子比诸葛亮要大很多,做事的风格也更急,又非常善妒。

庞统急于平定西川,结果却用兵过急,加上误以为诸葛亮妒忌,不听劝阻,贸然带兵抄小道进攻雒城,中飞箭死于落凤坡上。

关于刘备二者都得而未得天下的说法有以下几点:

卧龙凤雏只能得其一,得二必生变故,反欲速则不达也!

刘备不及曹操有乱世奸雄的雄才伟略,也不及孙权有割据江东一带的地利,其拥有的,只有为天下共生着想,仁义布于四海的理想

“卧龙凤雏二人得一人可安天下”后面还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而自出、孝直指的就是法正和刘巴。

不过,蜀汉的灭亡还是因为后期刘禅在位期间的国力和军事力量与当时的曹魏相比,相差甚远。

如果刘备能够拥有曹操般的雄才伟略,或卧龙凤雏为曹操所用,那天下早就统一了。

和姜维一起投降的几个蜀国大将都是谁?

问题不难回答,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清楚,魏国三路伐蜀,姜维守剑阁东拒钟会(中路诸葛绪的军权被钟会所夺),但却被西路军邓艾出奇兵抄阴平小道下江油陷绵竹,如神兵般出现在成都城下,刘禅(shan)投降,随即命姜维投降,同时投降的还有三人:辅国大将军董厥、右车骑(qi)将军廖化、左车骑将军张翼。

一、背景介绍及蜀国拒魏的战争经过。

三国后期,蜀国经历了诸葛亮和姜维前后两个时期的不间断北伐,导致国力渐弱,虽然诸葛亮死后,中间经历了由蒋琬和费祎辅政时期的短暂休整,但姜维在费祎死后,念及自己的伯乐诸葛亮,重新扛起北伐大旗,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

但因蜀中大臣多反对姜维北伐,且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公元263年,司马昭五道伐蜀,蜀国只得派出仅有的军事力量向北部署拒敌,具体如下:派遣廖化率军队前往沓中协助姜维。派张翼和董厥前往阳安关口布防。张翼、董厥到达阴平,听说魏军诸葛绪部准备进军建威,在阴平徘徊不前。而守卫阳安关口的蒋舒自知不敌,遂投降,导致蜀重城汉中失守。姜维急忙率领军队回撤预建立第二道防线,途中被魏国天水太守王欣攻击,姜维无心恋战,边打边撤。姜维用计,明里造势,要走孔函谷从背后诸葛绪,在得知诸葛绪避其锋芒后撤三十里后。马上从桥头回到阴平。之后姜维和前来支援的廖化、张翼、董厥汇合,弃关城、白水,大军退守剑阁。魏军方面,由于诸葛绪作战失利,且其与邓艾不合,之后在与钟会汇合后被钟会诬陷遭逮捕并押解回国,军权归于钟会手中。之后就发生了我们熟知的邓艾出奇兵抄阴平小道下江油陷绵竹,攻至成都城下,刘禅投降。

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当然这是后话。

二、姜维和其手下一般大将投降,看似已鞠躬尽瘁,但历史真的是这样的么?不然!

(一)蜀国确实已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窘境。从派出去增援姜维的三名将领就可以看出,廖化、张翼均已到古稀之年,董厥算谋士,却算不得武将,这三人各领一军,如何阵前领兵杀敌,蜀国真的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将领了——从刚开始的五虎上将,到后期的魏延、姜维,末期蜀国的优秀将领死的死、老的老、虎将之子的资源也早已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用尽,蜀国处于无将可用的青黄不接的境地。

(二)蜀国为何早不灭晚不灭,一是姜维的被动防御军事决策存在致命失误。此次钟会能够迅速占领汉中,在于姜维撤围不防,这是蜀国灭亡的最初原因。姜维防守剑阁,钟会粮草供给困难,曾一度想撤兵回国,是邓艾阴平偷袭得手,打破了蜀汉整个的防守部署,钟会这才坚持了下来。这是蜀汉国灭亡的又一个原因;但我没有怪姜维的意思,本来姜维不是诸葛亮,那些蜀国的大将和诸葛亮北伐时的蜀军将领也不可同日而语。二是主降已经是蜀国朝野上层的主流声音。当邓艾兵临城下,整个蜀国朝廷只有两个声音,逃跑还是投降,这才是亡国的根本原因。

所以说史书记载,姜维的兵士在姜维投降的时候“将士咸怒,拔刀斫石”。兵士尚能如此,但为何这些军中大将、朝中大臣,以至于刘禅本人都愿意降了,究其原因有其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蜀国降了,降的虽让人有一丝不忍,但这是历史选择,怪不得魏晋,更怪不得姜维······

三国各国才子?

三国时期。蜀国有五虎上将跟诸葛孔明!姜维蒋干等才子

魏国有五子良将!司马懿!

吴国有周瑜!鲁肃等才子

三国演义中五虎将各是谁?

谢邀。

三国演义中不仅有蜀汉的五虎将,而且还有曹魏的五子良将。相信大家对于蜀汉五虎将的了解比较详细,那就先说说蜀汉的:

蜀汉五虎上将

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蜀汉五虎将之首,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虽如此,但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他太狂妄而惨死。

关羽乃悲情英雄也!

张飞(?-221年),字益德《三国演义》中字"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刘备长坂坡败退,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水断桥,曹军没人敢逼近;与诸葛亮、赵云扫荡西川时,于江州义释严颜;汉中之战时又于宕渠击败张郃,对蜀汉贡献极大,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后被范强、张达刺杀。后主时代追谥为“桓侯”。 张飞,人中豪杰也!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五虎上将之一。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 去世后被追谥为“顺平候”,以“常胜将军”的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 常山赵子龙,忠勇流溢,万世流芳!

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风茂陵人,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马腾的儿子,少年成名,曹操曾多次征召马超入京为官,但都被马超拒绝。而后马腾入京被封为卫尉,马超就统领了马腾的部队。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治兵关中,马超联合关中诸侯韩遂等抵抗曹操,曾一度对曹操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被曹操用离间计击败退走,而后聚拢部队再次攻取陇上诸郡,失败后依附汉中张鲁。 刘备攻打刘璋时,马超投降刘备,与刘备军合围成都,汉中之战后联名上书尊刘备为汉中王。蜀汉建立后,马超官至骠骑将军、斄乡侯。章武二年(222年)马超病死,终年47岁。 马超,英雄气短!

黄忠(?-220年),字汉升(一作“汉叔”),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名将。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益州刘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忠在定军山一战中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升任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改封后将军,赐关内侯。次年,黄忠病逝。景耀三年(260年),追谥刚侯。黄忠在后世多以勇猛的老将形象出现于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三国演义》里,刘备称汉中王后将其封为五虎上将之一,而黄忠的名字在中国也逐渐成为了老当益壮的代名词。 此人武艺超群,年过60依然能与关羽不分上下,是个无可争议的老英雄。

曹魏五子良将

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吕布下邳败亡后,归顺曹操。此后随曹操四处征讨,战功累累。

濡须之战后,张辽与李典、乐进等镇守合肥,并多次击退孙吴的进攻,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战,张辽率800将士冲击孙权的十万大军,打到了孙权的主帅旗下,令孙权闻风丧胆,吴军披靡溃败。后以七千之众大破十万大军,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声名大噪,“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张辽为历代推崇,并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曹丕登基后,仍令张辽守御孙权。黄初二年(221年),张辽屯驻雍丘,染病。张辽大病期间,孙权依旧对其非常忌惮。黄初三年(222年),张辽不负众望,抱病击破吴将吕范。同年在江都病逝,谥刚侯,享年五十四岁。

乐进(?-218年),字文谦,阳平卫国(今河南清丰)人。东汉末年名将。以胆识英烈而从曹操,随军多年,南征北讨,战功无数。从击袁绍于官渡,奋勇力战,斩袁绍部将淳于琼。又从击袁谭、袁尚于黎阳,斩其大将严敬。不久乐进别击黄巾、雍奴、管承,皆大破之。从平荆州,留屯襄阳,进击关羽、苏飞等人,击退其众,南郡诸郡的山谷蛮夷都前往乐进处投降。 后来从曹操征孙权,假进节。曹操回师后,留乐进与张辽、李典屯于合肥。又以乐进数有军功,迁右将军。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逝世,谥曰威侯。

张郃(?-231年),字儁乂,河间鄚人。东汉末年,应募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后属冀州牧韩馥为军司马。191年,袁绍取冀州,张郃率兵投归,任校尉。因破公孙瓒有功,迁为宁国中郎将。后在官渡之战中投降曹操。此后,随曹操攻乌桓、破马超、降张鲁,屡建战功。继与都护将军夏侯渊留守汉中。215年,率军进攻巴西宕渠,被蜀将张飞击败。后任荡寇将军。219年,从夏侯渊迎战刘备军于定军山,当夏侯渊战死,全军危急之际,张郃代帅,率部安全撤退。后屯陈仓。 曹丕称帝后,升左将军,封鄚侯,奉命从曹真击平安定羌胡,后与夏侯尚围攻江陵。228年,随曹真西拒诸葛亮,在街亭大败蜀军,迫其退回汉中。因功升征西车骑将军。231年,领兵追击蜀军,至木门中箭亡。 张郃戎马一生,以用兵巧变、善列营阵,长于利用地形著称。于禁(?-221年),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三国时期魏国武将。本为鲍信部将,后属曹操,曾于张绣造反时讨伐不守军纪的青州兵,同时为迎击敌军而固守营垒,因此曹操称赞他可与古代名将相比。然而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战中,于禁在败给关羽后投降,致使晚节不保。关羽败亡后,于禁从荆州获释到了吴国。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孙权遣还于禁回魏,同年去世,谥曰厉侯,有一子于圭。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本为杨奉帐下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转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勋,参与官渡、赤壁、关中征伐、汉中征伐等几次重大战役。樊城之战中徐晃作为曹仁的援军击败关羽,因于此役中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为右将军,于公元227年病逝,谥曰壮侯。

以上就是我对三国五上将的介绍和解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谢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