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什么茶的程序共有七道
茶道,什么茶的程序共有七道?
太子茶分为七道程序,分别是:焚香净室、超尘脱俗、摆盏净杯、明珠人宫、玉泉催花、云腴献主、评点江山。
第一道,焚香净室。品茶之前要清除浊气,使空气变得清新。这样品茶,当然高雅无比;另一层意思是,茶是神农所赐。有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因而,品茶时要特别恭敬。三个香炉,排成“品”字形,意思是“福、禄、寿”三星高照。
第二道,超尘脱俗。通俗地说,就是洗尘静心,以求进入另一种精神境界。洗尘静心是为使品茶进入意念中的那种精神境界。
第三道,摆盏净杯。茶具为一套古典式玉器,名叫“玉腴玉壶”,“云腴”是指肥大的云。净杯要求将水均匀地从茶杯上洗过,而且要无处不到,这种洗法叫“流云拂月”。然后,摆成“孔雀开屏”的形状,排在最前头的是“孔雀头”,这就是太子茶的茶杯。第四道,明珠人宫。“明珠”是指太子茶,“入宫”是将茶叶放人杯中。这“明珠’’可来之不易,它是农历谷雨前晴天的早晨,太阳尚未出山的时候,由尚未出嫁的村姑采摘而来的带露茶叶。只能采摘一芽一叶,称之为“一枪一旗”。“枪”指芽,“旗”指叶。解去“红纱”,取出“明珠”,叫做“仙女卸妆”。放茶叶到杯中叫“孔雀点头”,用拇指和食指摄着茶
叶,其余三个指头张开成孔雀形。
第五道,玉泉催花。“玉泉”是指水。这种水,要求“活泉”,就是奔流的泉水。煮水要求二沸;一沸“蟹眼”,二沸“鱼眼”,切忌三沸“龙眼”,这是黄庭坚煮茶时根据水泡大小而命名的。这“催花”就是泡上开水。开水要从杯的旁边均匀地慢慢地围绕“明珠”而筛。然后,对“明珠”水冲下去,这就是所谓的“游龙戏珠”。,最后加盖。
第六道,云腴献主。茶艺表演者轻轻地揭开茶杯盖子。奇迹发生了,“明珠”居然变成了一朵盛开的花。这时,细观茶水,呈金红色,称之为“金汤”。用嘴轻轻地一吹,茶水立即掀起一层微波,金鳞片片,璀璨夺目。
第七道,评点江山,即品茶。“评茶”是品,“江山”分别是指水和茶质。
铁观音制作工序7道工序:茶菁、日光萎凋、静置及搅拌、浪菁、杀菁、揉捻团揉、最后程序:依喜好生熟茶干燥烘存。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唐代时,茶圣陆羽在公元758年左右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三卷,系统地总结了种茶、制茶、饮茶的丰富经验,于是饮茶之风开始兴于唐朝。那么唐代人是怎么制茶的?和我们现在制茶工艺有何不同?
唐代制茶工艺在陆羽的《茶经》里被概括为“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十四个字,然而具体工序却没有记载。
唐代制茶工序:采茶—蒸茶—捣茶—拍茶—焙茶—穿茶—藏茶
简述茶道萌芽的三个特征?
茶道”有三个特征:一是糅合传统文化艺术与哲理的、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修身活动;二是以茶为媒介而进行的一种行为艺术;三是借助茶事通向彻悟人生的一种途径。无论我国或日本、韩国的都离不开这三个内容。凡出自我国,具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特征的精致行茶方式的就应叫中华茶道。所谓“精致行茶方式”,是包括已精进了的泡茶技艺与具逻辑、富美感的动作设计。茶道应以“茶”为中心、“无心”为要求、“敬”为宗旨,通过色、声、香、味、触、法达致眼、耳、鼻、舌、身、意的最佳感受,从物质享受达致精神享受的提升乃至顿悟。中华茶道是融合了儒(人格至善)、释(指禅宗的觉悟与无我)、道(天人合一)为一体的生活艺术。
“当代茶道”并非日本茶道的翻版!日本茶道则是因为崇拜唐、宋文化而引进的其中一种汉文化。简单地说,日本茶道是“尚古”,而中华当代茶道是“崇新”。日本茶道通常在象征隔绝世俗的茶庵内进行,而中华茶道却喜欢融入大自然。参与日本茶道的人其一举一动都要求格式化,按照一定的规则紧张地进行活动。而中华茶道则是多样化、个性化的,主张和悦舒畅、脱俗清神。日本茶道是从寺院开始的,与宗教密不可分,而中华当代茶道却是跨越宗教的信仰。日本茶道的主要内容是“点茶”或“煎茶”,而我国的是茶品丰富、茶法多样。重要的是,日本茶道没有“茶席设计”的内容。
当代茶道也不是古代茶技或历史片断的重现,当代茶道是中华民族经过40年茶艺复兴,国民人文素质提高之后而产生追求更美满生活的其中一种文化现象。
茶道艺术跟其他艺术一样,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意念,传达美感,使人觉得和悦舒畅。茶道是包罗了视觉艺术、行为艺术甚至音乐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茶道包含思想性和艺术性,但主要是通过艺术去表达思想,利用茶道这生活艺术去享受艺术的生活。通过艺术创作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它的秩序和法则,必先充分了解,准确掌握。
茶道的视觉艺术
为了全面品出茶叶的色、香、味,于是就出现了能配合其茶品的泡饮方法以及相应的茶具。也正是因为要方便泡出一杯好茶,所以所有茶具的设置都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所谓“合理定位”,是要因应所泡茶品及品茗人数而设定茶具的种类、质材、容量、数量以及应在位置等等,将必须的茶具合理地设置在一个便于操作的平台上,这个特定的茶具组合形式就叫做“茶席”。
当你热爱茶艺,就必然会收集各式各样的茶具,更会刻意去组合一些精美的茶具以个性化的形象作为品茗会友之用这就是茶席设计的动机。将茶席艺术化以传情达意,那便是茶席设计了。
要进行茶道就需要有一个茶席,而茶席主要是由茶具组成的。利用茶具去表达意念、传递讯息的艺术手段就叫做“茶席设计”。我们可以将每件茶具看作为一个“点”,若干茶具可连结成“线”,也可以组成“面”。利用茶具本身的质材与色彩再辅以其他的素材去为茶席进行“形”与“色”的设计,通过对视觉的刺激去影响观众的心理,这就是茶道的视觉艺术。
茶席设计
茶席设计是以方便泡饮为原则,在色彩、造型、空间等渗入美学元素,使之升华为充满美感的艺术作品。在学习茶席设计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主次分明,也即艺术的层次感。譬如说,泡茶器具是行茶中最重要的用具,应该放在最注目的中央位置,其他茶具就不能占用。茶花只起点缀或点题作用,不应占太多面积,也不可过分夺目。目前不少的茶席设计只侧重于“悦目”的关节上,茶具的布局不合理,有的甚至无法泡茶,违背了茶席设计以茶事为中心的原旨。严格来说,这不是茶席设计。
当刻意选择具个性化的茶具,创作一个茶席以寄托思想、传达意趣并与受众产生共鸣的时候,以茶为主角的当代茶道艺术就诞生了。“茶席设计”的流行,象征当代茶文化步进了“艺术”的阶段。
茶道的造型艺术
茶具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茶花设计是造型艺术,茶道装置也是造型艺术。
有什么要注意的常识?
茶道里面有许多要注意的常识。
关于茶道它的起源地在中国,因为茶叶起源于中国,而我们是最早开发利用的人,我们形成了一个关于喝茶的体系,关于喝茶我们经历了几个阶段,分为宋朝以前,宋朝以后到现如今的喝茶文化。
为啥这么说呢?宋朝以前人们喝茶都是煮着喝也叫烹茶,茶叶是面会放入姜片,花椒,桂皮等佐料来跟茶叶一起熬煮,唐朝有一个关键的文化入侵这是茶道诞生的主要节点,那就是佛教的传入,到了宋朝时期僧侣们为了更好的清修,用茶叶来静心养神,茶道由此产生。后经日本僧侣带回日本,在日本被发扬光大。不管时间怎么变迁,茶道如何发展,都有我们文化的影子。
茶道里面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这也是我们学习茶道里面要注意的事项。就拿宋代的喝茶来说吧,开始制作茶饮时候,沐浴更衣洗手这是个人要注意的,要保证自己的干净整洁,让喝茶的人感受到你的泡茶的心是干净整洁的。
其次就是要洁具,要把用到的饮茶器具清理干净,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世人都是喜欢干净的,深入红尘都想着一块净土,制茶要干净利索不能拖汤带水,这是做事的态度,也是做人的规矩,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茶道是什么,茶道就是倒茶!倒茶讲究从主到次,自己要先饮,而后给客人斟茶,让客人安心喝茶,放心喝茶,倒茶时候要给人杯子留下三分余地,一来是为了彰显礼节,二来是为了不让茶水烫了客人的手,切不可把茶水倒满,那是欺客,要赶客人走的意思。
如果茶水比较烫要提醒一些避免客人烫到嘴巴,给人交流时候要做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还有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诚恳的人,敬茶的时候要双手拿杯以示尊重,切不要碰杯,因为这不是喝酒,喝酒碰杯是热情,喝茶碰杯是俗流,喝茶时候要做到主次分明还要人人平等,不可有褒贬高看低看这么一个行为。
还有就是不可让泡茶的器具有碰撞声响,这是一个寂静的文化,不能有刺耳的声响来影响喝茶的心情。
还有就是不能大声喧哗。要轻声细语,语气轻缓有力,听起来矛盾但是真能做到。
把茶倒好了,茶道也就入门了,泡茶的人要管控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将不好的情绪代入到泡茶这件事上来,心情好泡的茶也好喝,心情不好泡的茶会很难喝,喝茶是追求精神境界的,这也是喝茶的真谛所在,如果境界到了就是喝水也是喝茶。
这些就是我所了解到的常识,我是相魄欢迎留言交流。
点茶的茶艺表演全过程?
归纳点茶法的过程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洗茶、炙茶、碾罗、熁盏、点茶、品茶等。
1.备器
点茶法的主要器具有茶炉、汤瓶、茶勺、茶筅、茶碾、茶磨、茶罗、茶盏(崇尚建窑黑釉盏)。
2.择水、取火
同煎茶法。
3.候汤
蔡襄《茶录》载:“ 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可见点茶时注水的水温控制非常重要。宋徽宗《大观茶论》载“ 汤以蟹目鱼眼连绎并跃为度”,点茶水温较煎茶为低,约相当于煎茶茶艺所谓的一沸水。煮水用汤瓶,汤瓶细口、长流、有柄,瓶小易候汤且点茶注汤有准。
4.洗茶、炙茶
经年陈茶先以汤渍之, 刮去膏油,再以微火炙干。当年新茶则免洗、炙。
5.碾磨罗茶
饼茶先用纸密裹捶碎,经碾成末,继之磨成粉,再以罗筛习。
6.熁盏
点茶前须先熁盏,即先烘盏或烫盏,盏冷则茶沫不浮。
7.点茶
用茶勺抄茶粉入盏,先注入少许水令均匀,谓之“调膏”,继之量茶受汤,边注汤边用茶筅“击拂”。《大观茶论》载:“ 视其面色鲜白,乳雾汹涌,周回凝而不动,著盏无水痕为佳,谓之咬盏。”即用茶筅击拂至汤面满布细小洁白的汤花(细沫),才能显现点茶技艺的高超。
8.品茶
点茶一般是在茶盏里直接点,不加任何作料,直接持盏饮用。也可用大茶碗点茶,再分到小茶盏里品饮。
茶道经全文解释?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陆羽先生开篇第一句话交代了茶的来历,是来自南方的一种木本植物。今天的人们可能会认为这句话没有意义,只是一个开头,殊不知在陆羽生活的唐朝,这句话有着至关重要的内在含义。
中国的历史从汉末黄巾军起义,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文帝统一,这其中经历了将近五个世纪的大分裂时期。尤其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五胡乱华”将中国北方辽阔的地域切割成无数个小国,彼此之间又互相征战,这段历史统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后来由鲜卑人拓跋氏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权。而南方虽然一直由汉人统治,却也经历着宋齐梁陈的朝代更迭。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造成了中国内部特殊的经济、文化格局,就是南北方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巨大差异。这个后遗症一直延续到今天,今天我们北方人经常还会说南方人如何如何,而南方人也会讲北方人如何如何。这其中有褒有贬姑且不论,但南北方的差异从中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
隋文帝统一了中国,可没有统一南北方的差异,唐高祖李渊灭隋,开创了大唐盛世。唐朝的文化、经济十分发达,不光兼容南北方的特色,甚至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来到中国的移民。其他方面的内容姑且不论,但就饮品的习惯来讲,北方人依然受着草原民族喜欢喝奶制品的风俗影响,而南方人却保持着汉民族的传统,喜欢饮茶。
有着这样的历史背景,陆羽所做之《茶经》,其目的是要在整个唐朝产生影响,可是对于北方人,很多人是不知道有“茶”这种饮料的,所以陆羽开篇第一句话就提到了茶的来源问题:茶,是一种来自南方木本植物的叶子制成的饮料。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二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