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萝卜,一个普通家庭每天五十块钱的生活费够用吗
元萝卜,一个普通家庭每天五十块钱的生活费够用吗?
一天五十元钱生活费对我家来说肯定够用了,甚至都用不完。这里不含人情往来钱,不含买化妆品、包包之类的钱。
正常情况下,一个普通三口之家,居住在二、三线城市,一日三餐在家里做饭的话也够用了。包括买水果,水、电、煤气费。
我用不完是因为家里有菜园和土地。因此我家一年到头不用买菜,只买肉和鱼。
肉和排骨我会去农村赶集时一次买二百元钱的,够吃两个月。
鱼的话因为我家离海边只有二十五公里远,同学家里都是养渔船的。我有N个卖海鲜的群。
每天哪里打上来什么海鲜都会第一时间在群里通知,有便宜的鱼、虾我就会让她们给留出十斤二十斤。
不忙当天去取,忙的话客车或返城车给捎到市里。车费10元钱。
就算不去海边买,因为我们这里是海滨城市,市场上卖的海鲜也较其他城市便宜。
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可能是我节俭持家习惯了,也可能是我不想与三高为伴,一直都吃得很简单。
而且从来不去饭店,也不会在外面买熟食,哪怕一个馒头我都不买,不是买不起(自己在家蒸馒头成本要高于外面卖的)而是我有精神洁癖。
饭店里我担心用地沟油,馒头、饼之类的我担心他们擦完鼻涕、上完厕所不洗手,特别是女摊主。
具体说说我家一天五十元生活费是怎么够用的。早餐—A:三个水煮蛋,冲三杯燕麦片,再来一盘水果+黄瓜。
B:三个水煮蛋,小米粥、格子粥。黄瓜咸菜或咸鸭蛋
C:三个水煮蛋,青菜叶煮面条,青菜叶旮瘩汤。
D:三杯牛奶,头天晚上剩的米饭回锅,放两个鸡蛋,放点葱、青菜叶做个蛋炒饭。
早餐基本就是这几样,价钱在十元以里。包括水、电、煤气费。午餐—A:米饭,西红柿炒蛋,土豆片炒尖椒,再来一个荤菜,一条鱼或者一盘青炒肉。
B:包子或水饺。夏天再来一锅稀饭。再来两小盘拌菜。
C:玉米面+白面=棒棒馍四个。同样两个毛菜加上一个荤菜加上一个咸菜。
午餐基本就是两个青菜,一个荤菜,一个凉拌菜或咸菜。剩点可以带出晚餐。
午餐蔬菜需要买的话控制在30元,不用买蔬菜25元就够了。晚餐 :中午剩的饭、菜热一下,不够的话炒一个菜。或者烀两穗嫩苞米(自产)。
晚餐我们一家人都吃得很少,主要是控制体重。
这样的晚餐基本不需要花钱了,加一个菜也是自家院子里的。剩下的十元钱就用来买水果了,我都是买当地应季水果,冬天以红富士苹果(2元),黄冠梨(3元)香蕉(4元)为主。
夏天以香瓜(1.5元),西瓜(1元),油桃(2元)为主。
总结:如果想让一天五十元生活费够用,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在家里做饭,买菜的话去早市或农贸市场,或者傍晚去买菜农家剩的小堆菜,便宜不少。Z好是有块菜地。买肉和排骨Z好去周边农村赶集,买一次够吃一个月的,买海鲜的话有条件去海边,没条件去早市。去早市别太早,Z好是要下市城管开始撵时便宜。买米、面油等商场打折搞促销活动时去。每个人都希望过上幸福而又富裕的生活,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天生富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过日子是一门大学问,如果不讲究精打细算再殷实的家产,也会被败家子们败光。
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既是过日子的诀窍,同时也是道出了家庭理财方面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吃、穿的花销,未必会导致一个家庭变穷。但如果在花钱的时候没有规划,那么就只能让家财散尽。
买08kg萝卜共花了09元?
1.125
一块钱可以买到什么?
说起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块钱人民币的“强大购买力”,中国乒乓球传奇名将李振恃,就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1962年,这位未来的世乒赛冠军只有十三岁,全家人在上海就靠母亲一人的工资维持生活。为了能买一副新球拍,他和哥哥想方设法攒下了一元钱。母亲吃惊地问“哪来的钱”,小李振恃一句话就叫母亲流泪了:“我们俩(李振恃与哥哥)一个星期没吃菜,把菜钱省下来了。”
一元钱,就是当时两个正长身体饭量奇大的“半大小子”,一个星期的菜钱。
以作家陈煜的考证,同样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上海,当时青年男女结婚的聘金,通常只要4元钱。倘若在农村呢?要参加农村的婚宴,吃一顿有白菜猪肉的“半荤素酒席”。“礼金”往往是四五毛钱就可以,能出到一两元礼金的,就是当地的有钱人。一块钱在这类场合,分量真是很重。而要看看当时的物价水平,就更可知一块钱有多重要:在1961年的郑州,精粉两毛六一斤,标粉一毛七一斤,精米两毛钱一斤,小米一毛钱一斤,花生油一斤六毛九,猪肉一斤八毛四。而在1961年的天津,牛肉价格七毛钱一斤,羊肉价格七毛六一斤。到了1965年的郑州,黄瓜每斤四分钱左右,大葱每斤六分半,1964年的天津,鲫鱼每斤四毛钱,大白米虾一斤五毛二,海蟹一斤三毛五。这些价格,就是当时全国物价的缩影。
以这物价水平看,手里拿着一块钱逛一圈,理论上真能豪气买买买。“六十年代东西便宜”的景象,也令不少年轻朋友们憧憬。但问题是,这一块钱,当时真这么好拿?
同样说一块钱的购买力,还得看看当时的工资。以《中国统计年鉴》的记载,1960年时,中国的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职工们,平均年工资只有528元,每月也就44元。这,都还算是当时的“高收入”家庭。浙江省档案馆的统计,1960年代临平石料厂的职工工资,也就是29元,闲林钢铁厂的工人,月工资大多在15至30元。农村的收入更低,1959年中国农村居民平均年收入才69元,之后几年增长到90元左右。这个收入水平,即使对比看上去很“便宜”的物价,也真是不富裕。特别是在当时的农村,一块钱,更可以说是一笔不小的钱。
而且,即使是在六十年代,也并非所有的物品都“便宜”。比如鸡蛋,1961年郑州的鸡蛋价格,就是一块一毛八一斤。比比今天确实“便宜”,但放在当时,李振恃哥俩一个星期的菜钱,还买不来一斤鸡蛋。那时鸡蛋的金贵程度,也正如作家梁晓声在其反映六十年代东北城市生活的名作《年轮》里,城里赶车老头的叹息:“我都忘了鸡蛋是圆的还是方的了”。
那个时代,就算条件比较好的家庭,能吃上一个鸡蛋,都算是绝对幸福的时刻。
工业品的价格,那时更是不菲,典型自行车。像“永久”“凤凰”“飞鸽”等名牌自行车,价格长期保持在一百二十元以上,相当于“国企职工”三个月工资。婚礼上如果能有几辆自行车(大多是借)来接新娘,那就是乘豪车的感觉。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六十年代小伙子们骑着自行车在北京城飞跑的一幕,基本都是有钱人家的“专享”。至于当时与自行车并称为“三大件”的手表与缝纫机,那自然也是价格不菲:1964年的“五一牌”全钢手表,每只零售价格70元。1965年的“上海防震表”,零售价120元。1963年一台斗卧式缝纫机的零售价格,高达140元。每一样放当时,都让人有“工资不够花”之感。谁家结婚时能把“三大件”全凑齐?那就是标准的土豪。
穿衣的成本,那也是不小,布料棉料衣料在当时,都是紧俏物资。在1960年代的天津,一件“涤棉卡其男制服上衣”要卖19元,一条“涤棉卡其男制服裤子”卖14元。上下一“配齐”,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就出去了。所以那时的工薪家庭,“买衣服”真是难得的奢侈事。就算“过年穿新衣服”,也多是自己买料子做。至于平时?那真是“缝缝补补又三年”。
比如1962年,李振恃刚走上乒乓球道路时,除了“省一个星期菜钱”买球拍外,母亲还把家里的大衣卖了,给李振恃哥俩各买了一双球鞋,外加一块海绵和一个球网,总共花了十块钱。这就是“妈妈给李振恃打球的全部支出”。也正因如此,那一双球鞋李振恃穿了三年,补了七块补丁,哪怕后来因为长身体穿不下去,“还舍不得扔”。还有一些今天司空见惯的日常用品,放在当时,都是“天价奢侈品”:比如糖果,在1960年代的天津,一级白砂糖要八毛八一斤,红杏软糖两块七一斤。要知道,当时北京条件较好的工薪家庭换煤气,一罐煤气价格也不过两块七,相当于一斤红杏软糖的零售价。同时期的上海人结婚,男方如果能用两三斤糖做聘礼,也是非常有面儿。
还有塑料制品。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常把“塑料”叫做“化学”,以体现其高大上地,价格当然也高。1963年时,一只“化学肥皂盒”(塑料肥皂盒)要卖七毛五,相当于一斤羊肉。一双“化学凉鞋”(塑料凉鞋)零售价两块五,一只“化学梳子”也要卖三毛三。对于那时的普通城乡家庭来说,这类“便宜货”,轻易不敢买。
更重要的是,就算在六十年代,手里有大把的钞票,可如果手里“只有钞票”,那恐怕也是什么都买不成。因为那个年代的一大特色,就是凭票供应。
在那个物资无比紧缺的年代里,国人的日常消费,都是有“定量”。比如北京市的居民们,除了买粮要用粮票外,买副食品就要凭《北京市居民副食购货证》。每人每月能买2两食糖和一斤盐。还能凭油票每月买三两食用油。每户每月还可以买半斤稀黄酱。上海市在六十年代初时,发放的各类票证,更在五十种以上。比起这些条件较好的大城市来,其他地方的“凭票供应”,当然也更加严格。放在整个六十年代里,买粮买肉买油都需要“粮票”“肉票”“油票”,另外还有“工业券”,购买毛巾毛毯电池铁锅暖水壶雨伞等日用品,都是“凭券”。以一些经历过六十年代生活的“老北京”的话说,那时“并不是没钱,而是有钱买不到东西。”
而在各种票证里,那时最让中国家庭牵肠挂肚的,当属“粮票”。作家马其德的小说《命独如我》里就有描述:20世纪60年代的河南农村,男主人公的大哥带着五块钱走进县食堂,豪气要“给俺端两碗汤,拿四个馍”。接着就被食堂经理一声怼:“馍要粮票,汤不要粮票,有粮票吗?”没粮票?怀里的钱再多,也只能喝口汤。
放在当时的北京,六十年代初吃一碗大米饭,就要四两粮票加八分钱。一个烧饼也要二两粮票加四分钱。至于买价格不菲的点心饼干?没粮票钱再多也买不了。看着“便宜”的东西,没粮票真吃不到。
所以对于当时的中国家庭来说,钱固然重要,但粮票才是命根子。同样是以作家陈煜的统计,1961年一斤北京市粮票的“黑市价”,就高达3元钱。一斤全国粮票的黑市价更到了4元钱。就这还有价无市,看似“能买很多东西”的一元钱,比起“一斤粮票”来,显然逊色太多。一张小小的粮票,关乎的就是全家人的温饱。六十年代“一块钱能买什么”的话题,牵动的不只是这样一段生活记忆,更足以让我们看到新中国发展史上,曾经的艰辛历程。与其去羡慕那并不遥远的半个多世纪前。那看似“便宜”的物价,不如,好好珍惜眼前岁月静好的时光。
参考资料:陈煜《中国生活记忆之60年代》、朱玉《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研究》、张挺《李振恃走过的路》、《天津物价志》、《郑州物价志》、马其德《命独如我》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小明的邮票张数是小红的3倍?
这是个典型的差倍问题,由此可知差是2倍。则:24÷(3-1)=12(张),这是小量,也就是小红的张数。那么12×3=36张,就是小明的张数。
100元钱能养活一家七口人?
题主问:在七十年代,一百元钱能养活一家七口人,你们相信吗?我肯定的告诉你,这个我信,因为我就是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个年代的生活我深有体会。
那时候花钱的地方很少,除了油盐酱醋,没有茶,(那时候那有钱喝茶呀,所以,很少有喝茶的)这些东西都是一毛三一斤,买一斤酱油都能吃半年(因为钱少,因此,酱油不是随便就吃的,来客人了包饺子或炒点素菜才用得到酱油),火柴是两毛钱一包(一包十小盒)。
那时理发我记得没有花钱的,都是去关系好的那家去理发,而且一年就理两次发,一次是夏天,一次是年前。衣服也是两季,冬天和春天穿一样的,夏天和秋天穿一样的,谁舍得买新衣服呀。
那时候一般的布四毛八一尺,买一身的布也就不到十块钱,买一尺布要一尺布票,一年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就是过年买新布做新衣服了。
那时候上学根本用不了多少钱,一年的书费是一块,学费是五毛,也就是说,上一年学有一块五毛钱就够了,后来考到镇高中,上学都是走着去(七里路),中午不回家,去镇上的小饭店买两三个馒头,五分钱一个,每个馒头收二两粮票。
七十年代以前,我们这里家家都点煤油灯,买一斤煤油可能是两毛钱吧,没事儿的时候,都摸黑待着,除非晚上吃饭了,才点煤油灯,后来有了电灯,也是节省着用,花不了几个钱的。
那年代,一年中,就过年那一天吃顿肉,也不多买,就买个二三斤解解馋,那时的猪肉是八毛六分钱一斤,三斤多肉也就是三块来钱。
所以,那个年代有一百块钱真的能过一年的生活了,那不是瞎说,凡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这个情况的。也许有的地方不是这样的,因为全国面积这么大,经济条件肯定也不一样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