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中国茶艺水平评价规程
中国茶道,中国茶艺水平评价规程?
《中国茶艺水平评价规程》面向对象为 国内外广大的中国茶艺的从业者、教学科研者及爱好者,与原有的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茶艺师》以茶饮艺术服务人员为面向群体相比,面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因此在要求与目的上也不相同。 《中国茶艺水平评价规程》在等级设置上更加充实丰富,为不同层级、不同阶段的评价对象提供了评价标准;在内容上将理论知识要求按领域进行了划分,增加了相关文化知识的比重,优化了相关科学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内容。
《中国茶艺水平评价规程》以中国茶艺为评价主体,对中国茶艺水平设置了九个等级,其中1-3级为入门级,4-6级为提升级,7-9级为专家级,各等级依次递进;每个等级从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及茶艺相关技能等方面做进一步要求。
中国传统茶礼精髓?
中国茶道的精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和谐是中国茶道文化不朽的灵魂。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
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和 “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茶道的“和”其实就是中国佛、道、儒三家思想杂揉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知道“和”的思想,并不是儒家独有的。儒、释、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儒家重视礼义引控的“和”。道家倡导纯任自然的“和”,反对人为的规范。佛家推崇的则是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儒家的“和”,体现中和之美;道家的“和”体现无形式、无常规的自然美;佛家的“和”,体现规范之美。
中国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已”的随意性;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这正是区别于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和谐——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
中国茶道文化是艺术还是人文?
中国茶道不仅是深沉的,而且是隽永的、艺术的、美学的。如果说起自于中国的日本茶 道是 一种严格尊崇、极其讲究的终极宗教的话,那么,中国茶道应是一种包罗万象、顺乎自然的美丽哲学。因为中国茶道是和一脉相承的中国历史一起走来的,因此,从哲学美学上,中国 茶道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它茶道。自炎黄联盟至春秋战国,自百家争鸣至秦皇汉武,自魏晋 南北至宋元明清,一以贯之的民族历史,极其重要的儒、释、道等教派思想,深深地融汇在 茶文化当中,成为中国茶文化最基本的思想文化精粹和美学哲学基础。
中国茶道的四大功能?
1、满足功能:茶文化的满足功能主要表现在实用性与审美性、功利性与娱乐性的统一,不但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也满足精神生活需要,如刘贞亮的“茶之十德”大部分说明了茶文化的满足功能。
2、改造教育功能:茶文化是有益进步的文化,能“化”人心,进而“化”社会,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陶冶情操,促进社会进步,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特殊的租用。如以茶养性、以茶表德等。
3、渗透功能:茶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及各个艺术种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社交会友、诗词画舞、旅游建筑等。
4、组织向心功能:通过对茶文化的认同,以茶为纽带,可以把不同阶层、不同信仰、不同制度、不同民族的人团结起来,建立有宗旨的团体组织或活动。如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人联谊会等。
中国魏晋的最主要的饮茶方法和特点?
魏晋时期人们已饮用饼茶,有一套成熟的制作饮用方法,其中的煮茶、烤茶以及加上葱、姜、橘子调味,已和唐代的饮茶方式没有多大的区别。
西晋•左思《娇女诗》:“止为茶荈据,吹嘘对鼎”,再现了诗人的两个女儿“蕙芳”与“纨素”对着烹茶的鼎吹火的情景,可谓中国最早涉及茶的诗句。西晋•郭义恭《广志》:“茶丛生,真煮饮为真茗茶”。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茶的饮用发展到魏晋时期,见诸文字的记载开始逐渐增多了,这大约与茶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的被使用,尤其是在文人阶层中的渐趋普及密切相关。魏晋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很独特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形成的魏晋风度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