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老四,有人说怡亲王胤祥在临死时吞土
铁老四,有人说怡亲王胤祥在临死时吞土?
这事是真的!
雍正一直以来都有“暴君”之称,究其原因无非是登基后对兄弟比较残酷所得,然而暴君也有好兄弟,那就是老十三胤祥。
胤祥可谓是雍正的左膀右臂,和雍正一样是个工作狂,而雍正对这个兄弟也是掏心掏肺的好,甚至让他和自己葬在一处,然而胤祥却死都不愿意和皇帝哥哥葬一块,甚至不惜吞土以明志。
如此殊荣,胤祥为何不要呢?
人生大起大落允祥原名爱新觉罗.胤祥,在雍正即位后为避讳胤字改允。他这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被康熙宠爱阶段,第二是坐了多年冷板凳落魄至极,最后一个阶段就是雍正在位时备受青睐,恣意展现才华。
人生第一个阶段时,那时的胤祥才13岁,作为最受康熙帝喜爱的儿子,十三阿哥陪着康熙竟南巡了四次。甚至在第四次南巡,康熙帝祭拜泰山之时,仅仅十三阿哥一个人陪祭,而一同随行的太子与四阿哥都没能享受到如此殊荣,而且泰山一向是帝王封禅之地,其中含义,大家应该都能猜到。
(康熙帝)
他人生的灰暗阶段就是康熙帝废太子之后,胤祥受到了莫须有的牵连,竟然一度和太子一样,共同被软禁起来许久。对于此事,清史没有太多的记录,网络上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从雍正给胤祥的祭文中可见端倪,可是我翻阅许久未见其言论佐证。
可惜十三阿哥14岁之时,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去世了,失去了皇额娘的家族势力,十三阿哥连争夺皇位的机会都近乎没有了。
最后一个阶段是胤祥大放光芒的时期,虽然只有短短八年,但他手握着除雍正以外,王朝最大的权利,这八年,他是兢兢业业,亲力亲为,将自己的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冠以拼命十三郎之称,于是,最后竟是活活累死的,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雍正帝)
其死后,被雍正追谥“贤”,更将“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封于谥号之前,可见雍正对这位弟弟的喜爱程度,而十三阿哥的能力出众也可见一斑。
背景介绍完了,言归正传,来聊聊关十三阿哥死前吞土的行为。
帝王宠幸有人可能看见“死前”“吞土”等字眼,就会自来自的以为是雍正逼的,毕竟雍正弄死的兄弟不再少数,但十三阿哥吞土还真不是雍正在干坏事,而是雍正实在是太过于热情了,胤祥不敢接受而已。
前文也说了,十三阿哥在雍正即位后备受青睐,大笔大笔的赏赐,像什么一次性奖励二十多万钱粮,增加工资一万两白银,给十三爷儿子封郡王不可胜计,但都被十三爷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即使接受了,也用来补贴国用后用作别用,绝不自己用来享受。
雍正与十三爷都是工作狂,毫不夸张的说,这两兄弟都是工作累死的,如此而言我们又有什么躺平的理由呢?
而十三爷吞土,就是因为他实在工作尽心尽力,为人谦逊非凡。
话说雍正呢觉得死后和爹爹爷爷等长辈住在同一块地方不舒服,所以就派遣胤祥带着个风水大师给自己重新找块地皮建陵墓。十三爷的办事能力有目共睹,找到了一块“上吉之壤”,即清西陵,雍正爷很高兴,越发觉得弟弟十三爷棒,于是想赏赐一块离“上吉之地”不远的中吉之地“给十三爷,想着死后和自己最喜欢的弟弟还能做个邻居。
可是呢,十三爷万分反对,就自己赶忙在几十里外给自己选了一块墓地,而且为表决心,口服了一块那里的泥土,最终雍正不再勉强,同意胤祥另葬他处。
最是无情帝王家其实呢和皇帝合葬或者陪葬本来就是莫大的殊荣,而十三爷不接受呢,可能还是因为怕雍正,毕竟君臣终究有别。
最好的例子就是田文镜,田大憨憨,以铁腕闻名的田文镜在雍正在位期间是极被优宠,与十三爷一样,雍正开恩,赐田文镜陪葬泰陵,然后乾隆即位后被以侵占皇家御道为名推平了,平了.......
(乾隆帝)
看似荒谬,实则必然,想象一下,乾隆高高兴兴离老远给老爹上个坟,你个大臣的墓也在附近,是不是有点不好,有点占乾隆便宜。
相较之下,十三爷实在是懂得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他吞土不为别的,只为了护住身后的子孙后代。位高权重又如何,铁帽子王又如何,柱石贤弟又如何,棠棣情深又如何,终究是生在帝王家,终究是君臣有别,漫天的富贵不及生后的安宁。
霍去病“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霍光“位列麒麟阁第一”,但霍光死后仅两年,霍家因谋反被抄家,长安之中,千余户人家惨遭株连,子孙后代非死即囚。如此劳苦功高终究是无法福泽子孙。
而十三爷吞土正是为了子孙后代不会无故被牵连诛杀,而作的自贬之意。根据《清世宗实录》记载,十三爷在吞土后曾言:“臣心安,子孙蒙福气”。
乾隆等后世皇帝也是给面子,和硕怡亲王这顶铁帽子一连传了八代共九位怡亲王,直至载垣被慈禧太后赐死。
功名、权势、地位、金钱,如此这些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子孙后代享福安定,胤祥是看着四阿哥怎么处置皇兄皇弟的。
不知十三阿哥在临死前想到的是从小与雍正朝夕相处的童真岁月,还是幽居囚禁的苦楚,又或者是八年在任的意气风发。
雍正不是他的四阿哥,雍正只是他的君主。真正的四阿哥是那个“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真正的四阿哥也在雍正元年真正的去世了,兄弟相称,终究是君臣有别。
十三爷葬于涞水,不过此处心安,便是吾乡。其实说到底,怡亲王还是信不过雍正。莫道薄恩最是无情帝王家。
雍正八年(1730年)爱新觉罗.胤祥葬于涞水,时年44岁,追谥“贤”,一代侠王离世。
朱棣为什么能够成功打到应天?
朱元璋的四子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帜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靖难之役”,进而成功的皇位问鼎。朱棣能够取得胜利,除了建文帝在政治军事能力,和用人方面的失当之外,以及朱棣政治宣传恰到其处的把控之外,“靖难之役”的成功,更多的是朱棣中表现出来的非凡军事韬略。
【靖难之役示意图】
朱棣控制北平后,迅速向东与北方出击,稳定后方1398年,73岁的老皇帝朱元璋去世了,皇太孙朱允坟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元建文,并开始削藩。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于北平起兵“靖难”,直趋皇位。
针对燕王朱棣发动的“政变”,建文帝在军事上完成了对北平的包围后,随即调用4万军队,控制住北平市内的各个战略要地,就连燕王府的大门出口架起的路障,都是被围了个水泄不通。而此刻的燕王府内仅有卫兵800余人。
然而,朱棣不愧是建文帝的皇叔,是实打实的见过大世面的人,遇事总能处惊不变。他设计将包围燕王府的将领谢贵、张謌诱捕,进而解除了对燕王府的围困,继而又迅速派军攻占全城。次日誓师,宣布举兵“靖难”。
起兵后,朱棣实施的是怎样一个战略了?答: 首要标是“控制北平,稳定后方”。
他让姚广孝辅佐世子朱高炽守护北平,自己则率部奔袭紧邻北平东面的通州,通州的守将房胜见大兵压境,最终无可奈何之下,选择了归顺朱棣,朱棣兵就这样兵不血刃“顺顺利利”的扼住了北平的东大门,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实现了。
紧接着朱棣抢在朱允炆北伐军,到达北平正面之前,迅速歼灭了建文帝安置在北平腹背的宋忠(锦衣卫使、都督)和马顺(都指挥使)两支军队,为燕军南下迎战政府的讨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朱棣兵分两路,一路由朱能率领,东取北平正东的蓟州;一路则由自己率领,北取居庸关、怀来。经过剧烈的激战,朱能杀掉了蓟州守将都指挥使,马宣等人。蓟州得手后,朱能按照朱棣制定的计划,大军奔袭遵化。
遵化在蓟州的东面,这里是能通往大宁和山海关的重要通道。朱能率大军奔袭到遵化时,这里的守将蒋玉自忖不是燕军对手,很是会“讨好人”,主动开城投降。
朱能的大获全胜,这使得朱棣控制了北可堵截从大宁来犯的敌人,东可堵截从山海关来犯之敌的战略要冲。
蓟州得手之后,朱棣则趁势率军猛攻居庸关,居庸关的守将俞瑱,同样是大败而归, 最后仅率数骑,慌忙的逃向宋忠据守的怀来,而密云守将,见势不妙也纷纷开城投降。
朱棣在估量了当下的形势后,对这些将作了详细的分析:
“宋忠拥兵怀来,彼听说我们进攻居庸关,一定会带兵来救,现在趁其未至,可先往击之。”
随即就派出一支部队负责打援,拦截大同的都督东援怀来,确保攻打怀来的燕军侧翼安全; 他自己则亲率马步兵8000,于七月十五日向怀来疾进。而当时怀来的守军,有很多都是燕王朱棣的旧部,明朝廷为了削弱燕王朱棣的军事力量,将这支军队调归宋忠。
守在怀来的宋忠,见到朱棣大军到了怀来城下,为了激励士气,不知是谁出了个馊主意,宋忠竟然接受了。宋忠对这批军士们说,你们的家属都被燕王屠杀了,现在燕王来攻,正好是大家报仇雪恨的机会。
朱棣知道守军乃是他的旧部,他早已派人将守军士兵们的家属,带到怀来前线,这批军士家属举着旗子来到怀来城下,齐声“呼父兄子弟相问劳”,城头上的军士们见到家人均在,安安全全,不由得大呼“宋总兵欺我!”军心由此迅速的涣散。
在仓促应战中,宋忠列兵布阵,但还未等到他布阵完,朱棣就已指挥大军奋勇渡河冲了过来,在混战之中,宋忠被无情的给杀死了,他的3万军队或死或伤,更多的是燕王旧部前徒倒戈,投降了燕王,此战朱棣不仅以8000士兵基本消灭了宋忠的3万大军,还缴获了战马8000余匹与大量武器辎重,只有庄得一军,奋力搏杀,突围而出。
怀来大捷后,明朝的开平、龙门、上谷、云中、永平等地也都陆续归降。至此,朱棣经过蓟州和怀来战役,顺利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控制了北平,解除了北平东、北、西三个方向的后顾之忧,确保了后方的稳定。
控制北平,发动蓟州、怀来战役,从建文元年七月六日(公历1399年8月5日),到七月十七日(8月16日)取得怀来大捷止,总共12天,朱棣完成了第一步战略目标。此次战役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集中有限兵力,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
就如《孙子兵法》所说的: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与“知己知彼”瓦解守军。
这场战役解除了北平三个方向的后顾之忧,取得了完胜,这就为下一步集中力量,迎战朝廷的讨伐奠定了坚实基础。
朱棣率领燕军快速奔袭,击败耿炳文30万大军1399年七月二十三日,建文帝任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大军30万讨伐燕王朱棣,并设平燕布政使司于真定,负责军队的给养与后勤。
耿炳文是朱元璋屠戮功臣后,幸存的两位元勋宿将之一(另一位是武定侯郭英),他将大军的主力驻扎在真定,原驻防山东临清的徐凯,率部十万进驻在河间、鄭州、雄县一带,耿炳文则另以部分军力,配合徐凯防守,这样就由南向北构成了三道防线,形成梯度纵深。
朱棣要想完成反讨伐,当时只有两种选择;
一是擒贼先擒王,先打耿炳文,主动进攻真定,在攻坚战中歼灭其主力;二是出北平向南,趁徐凯派至雄县、鄭州之军立足未稳之际,给他以歼灭性的打击,在消灭了徐凯部后,再挥师向西,与耿炳文决战。这两种方案,经过一番争论之后,朱棣从双方实力强弱对比中,确定实施了第二种方案,先打雄县、鄭州的薄弱的敌人,再取真定。
八月十五日,朱棣率军抵达涿州刘备故里娄桑,他激励军士们说:今天是中秋节,敌人不会想到我们马上赶到,一定饮酒自若,我们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定可以取胜。当晚,燕军在饱餐后渡过白沟,半夜燕军团团围住雄州。经过激战,终于攻破雄州。
南下的第一仗就打了个歼灭仗,又缴获战马8000余匹。
雄县的南边,是距离仅有40余里的鄭州,驻扎此地的是潘忠和杨松两支南军,他俩根本就没想到,朱棣率领的燕军会如此迅速地就攻下了雄州,此时藩、杨两人,还以为燕军在攻打雄州,于是还点兵出鄭州驰援雄州,想给朱棣来一个马后炮。
可朱棣早就预料潘忠、杨松会来援救,他在占领雄州后。就派兵潜伏在白沟的,月漾桥水下,每人头顶包一束茭草,既可呼吸又隐蔽了身子。
下令等到潘忠、杨松过桥后,听到炮声,立即占领月漾桥,切断南军的退路。一切部署停当后,就等潘忠杨松了。
结果是两军一交战,炮声响起,路旁与水中的伏军齐出,使得南军大败,退路又被切断,最终潘忠被俘。
朱棣从潘忠口中,获悉鄭州城内守军的情况后,他立刻又马不停蹄的,亲率精锐骑兵直趋鄭州,一鼓作气拿下鄭州。鄭州城内是此次南军的前锋精锐,仅骑兵就有9000余人,他们的结局是,全部成了朱棣的战利品。
从“靖难”开始,朱棣从战场上俘虏的战马就近3万匹,实力可谓是大大增加,已经可与耿炳文决战了。
两天后,朱棣率军进抵离真定约70余里的无极,或许是老天爷也很看好朱棣,他恰好又碰到了耿炳文部将张保来降,这个张保可真是一个“及时雨”,从张保的口中,朱棣得知耿炳文对外喊出的30万大军,实际上仅有13万。朱棣厚赏了张保,让他迅速再回真定,佯装战败被俘,趁看守不备时,逃了回来,并放言燕军马上就要发起进攻。
朱棣向部下将领解释说:
“我们要以此让耿炳文知道雄县、鄭州已为我所据,这样可以挫其士气;耿炳文知道我们会发起进攻,他一定把布防河南岸的军队调至北岸以集中兵力,我们可以乘其军队渡河时出击。”
耿炳文从张保口中,得知燕王即将发动进攻,果然下令滹沱河南岸6万军队,悉数调往北岸。这6万多人刚移师到真定城西,朱棣就已率军赶至,对其发起了猛烈攻击。
耿炳文自认为兵力强盛,于是开城迎战。在朱棣的指挥下,燕军轮番发动攻击,愈战愈勇,南军逐渐表现的不支,阵脚大乱,急忙退入城内。
前来救援的南军,又被燕军横击于半道。真定之战中,南军伤亡3万余人,损失战马2万余匹。此后,耿炳文坚守不出,燕军围困三天后,为了保存实力,撤围退回北平。
这次击败耿炳文的讨伐,历时14天,从战役上我们可以看出,朱棣此次的指挥谋略是:乘敌立足未稳之机,主动出击,先打弱后战强,而不是消极防守。
朱棣指挥燕军通过远距离的快速奔袭,调动敌方,在运动战中捕捉战机,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政府大军讨伐的战略目标。真是好一套漂亮的歼灭战,正如《孙子兵法》所讲的那样:
“可胜者,攻也。”——《孙子兵法》
一旦有把握,就主动出击。政府讨伐燕军的首次北伐,以失败告而结束。
援永平,袭大宁,朱棣回师北平大败李景隆耿炳文受挫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京师。建文帝得知后,任命李景隆为讨伐最高统帅,代替耿炳文,率军50万征讨燕王。李景隆是朱元障外甥李文忠长子,袭爵为曹国公。消息传到北平,朱棣不忧反喜。
因为他太了解李景隆了,知道他就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式人物。
【李景隆剧照】
1399年九月一日,朱棣得到永平守将郭亮的报告,江阴侯吴高带辽东兵来攻。永平离北平也就400来里。十天后,朱棣又接到报告,李景隆军已到达河间,距北平只有350里。
辽东兵向来以能征善战著名,倘若永平失陷,辽东兵直扑北平,南边李景隆同时北进,势必会形成两面夹击,北平的形势就很危急了。
朱棣果断决定,先援救永平,而李景隆一定会乘势进兵攻击北平,只要北平守住之后,待奸灭辽东兵之后,再回师来夹击李景隆,变被动为主动。他对将领们分析说:
“我在此,李景隆必不敢先至。我今往援永平,引他前来攻城。城内守军只需将李景隆吸引在城下,我再回师击之,坚城在前,大军在后,定能擒住李景隆。”
朱棣还进一步分析道:城中之兵,以战则不足,而守则有余。我救永平,目的就是要引李景隆来攻。辽东兵吴高,听到我来救永平,一定会后退。这样,我就可一举解围永平而破李景隆。
此次用兵,朱棣的核心是“兵出在外,奇变随用”。
这样既可避免坐以待困,又可在外线运动战中壮大自己,变被动为主动。把主要敌人引到坚城之下,敌人久攻不下,那必定会疲惫,就会由强变弱。燕师就能“破敌必矣”!朱棣这一想法,不可不说啥高明之举。
确定之后,朱棣嘱咐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只须坚守不可轻易出战。九月十九曰,朱棣率兵驰援永平,吴高自知不敌,尽弃辎重,仓皇的退据到山海关方向。
吴高因为不战而退,而被朝廷革职,发配广西。
朱棣解除永平之围后,又马不停蹄,即刻北上大宁,成功收服了宁王朱权(朱元璋十七子)的部队,以及当地的驻军共20余卫十多万人,这些人都是西北精锐。尤其是朵颜三卫,都是蒙古兵,勇悍善战。他们成了曰后朱棣不断取得军事胜利的重要因素。
“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宁始”——《明史》
这可以说是很有见地的结论。
取得大宁军后,朱棣一路攻关略地,扑向围攻北平的李景隆。李景隆在朱棣率兵救援永平,取大宁时,也率大军向北平进发,沿途将曾被燕军攻下的如雄县、涿州逐一收回。
【李景隆剧照】
朱棣当时攻下这些地方后,为了不分散兵力,都没有派兵驻防。所以,李景隆在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就顺利的抵达了北平。
李景隆在经过卢沟桥时,见这里无兵把守,还得意洋洋地对部众说:“不守此地,我知其指燕王无能矣。”
其实,就李景隆这个角色,朱棣早已把你看的一清二楚,这其实是朱棣故意向敌示弱,引诱李景隆进攻北平,使其久攻疲师,最后歼之。
这用《孙子兵法》来讲,就是“上兵伐谋”。
过卢沟桥后,李景隆将大本营安扎在郑村坝,派大军猛攻北平,又派一军攻通州,以阻遏燕军从东边对北平的回援。
然而,大大出乎李景隆意料的是,攻打北平的各支部队遭到了北平守军的顽强抵抗。
战斗一直进入胶着状态。此时的北方已是天寒地冻。朱棣冒雪率大军从大宁回救北平,经过半个多月的行军,大军到达距白河不远的孤山。
朱棣派出的侦探,得知李景隆屯兵于白河之西,朱棣遂于次日就抢渡白河,占据了有利地形。
而河东原有李景隆所派将领陈晖的一万人巡防,陈晖还未觅到燕军的踪迹,朱棣已率军渡过了河,根本不与他对阵,于是领着这一万人渡河追击燕军。
不料朱棣趁其渡河之际突然杀了个回马枪,这个回马枪杀得如此之漂亮,仅陈晖幸免,单骑逃脱。
朱棣在消灭了李景隆的这支前哨部队后,将大军向李景隆大本营奔去。
李景隆下令拼死抵抗,这场战役打得十分激烈,经过4个小时的激战,朱棣终将李景隆大军击败,斩敌数万,俘敌数万,缴获战马2万余匹,大获全胜,李景隆率残部逃向德州。
朱棣趁攻打北平的南军还不知李景隆被击溃,后路被切断的有利战机,便从敌之腹背发起攻击,围攻北平的南军,根本就没有料到燕王的突然出现,阵脚大乱。
朱棣以他的智谋顺利结束了北平保卫战。在这次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朱棣援永宁,袭大宁,于白河、郑村坝大败李景隆,北平保卫战胜利结束。
此次战役的特点是: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朱棣将敌主力吸引在北平坚城之下,拖住敌人,销磨其士气,从而实现内线在防御战中以弱疲强。
自己亲率主力在外线打击敌人,这就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困境。待外线在运动战中不断歼敌,逐渐改变敌强我弱态势,强弱易位后,再与强敌决战,将其主力击溃,赢得战役的胜利,实现了北平转危为安,成功保卫了根据地。靖难之役的成功,把朱棣的军事才能展现的淋淋尽致,朱棣不仅成功的打到了应天府,还把北平守护得稳稳妥妥。靖难之役成功后,朱棣登上皇位,是为“永乐大帝”,明朝又一个辉煌的时代开始了。
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评价南派三叔9月12日更新的新九门?
对于新九门我先不评价,首先我得说说,楼主你这样提问题,极其容易挨打,这个问题描述太长了,对于问答提问题,有懂得自然就懂了,不懂的你写这么多还是不懂,没必要这么提问题。过多的我就不说了,下面我跟大家聊聊关于新九门的问题。
对于这个新的九门的建立,其实一直有种感觉,除了上三门,其余六门都不太够资格,尤其是下三门,除了黎簇这个特殊能力者,其他人都感觉不怎么好。
下面我来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个感觉。
上三门为贼,第一门张大阎王。第一门是张起灵,其实新的九门里边也就只有两门算是名副其实的,这第一门就算是张起灵了,因为张起灵虽然是分裂的张家的族长,但是这个瘦死的张家比大象都大了,全国各地还拥有着无数的张家族人,这些族人只忠于张家本族的族长,这些人个个身怀绝技,任意一个拿出来都是身手在吴邪之上的存在,这些人之所以没形成可观的势力,那是因为张起灵在张家使命完成以后,他根本就没有想法要重振张家。
只不过张起灵因为吴邪的关系,这么多年还是一直在盗墓界活动,也就让很多的张家族人误认为张起灵可能还会振兴张家,所以这些人自发的围绕在了张起灵的身边,比如说张家千军万马,一出手就是一皮箱的房产证,简直是豪气到不要不要的,而且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还有着很多类似于张家千军万马这样的,用吴邪的话说就是“保皇党”的张家人的存在,所以在盗墓笔记这个世界中目前势力最强大的一派就是依然还愿意尊张起灵为族长的正统张家了,这个张家是张海客和张海盐所在的张家怎么也比不了的。
上三门第二门,胖王爷。胖王爷也就是王胖子,王胖子是新九门的组织者,同时自己也位列第二门,不过怎么都感觉王胖子这个第二门,水分有点大,因为王胖子整个第二门,就只有他自己一人,王胖子既没有高超的身手,也没有庞大的家族,还没有成型的盘口,这让胖子这个第二门感觉非常的别扭。
不过,真要从盗墓细致处入手,胖子还真是行家,就看胖子脖子上那枚根正苗红的摸金符,大家就得不得不承认,整个盗墓笔记中,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怕是只有胖子是正统的摸金校尉,其他人都是属于盗墓贼,而且是一群只会破坏的破坏者,比如吴邪的破坏体质。
上三门,第三门吴小佛爷。刚刚上文说过,新的九门只有两门是名副其实的算是新的势力,第一门是张家,第二门就是吴家了,吴邪吴家当代的家主,掌舵人,吴邪真要是认真对待一件事的话,整个九门都是要瑟瑟发抖的,因为吴邪最善于的做法是使用釜底抽薪,更难听一点的话那就是善于使用绝户计,真要给吴邪逼急了,那么这哥们可是真的会杀人的,想想沙海里边得沈琼,大家就明白了。
而且吴邪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对于人心的琢磨,可谓是炉火纯青了,虽然新的九门名义上首位是张起灵,但是最后拿主意,拍板的那个人一定是吴邪,因为小哥虽然身手高强,势力强大,但是小哥太佛系了,他什么都不愿意管,尤其是俗世的这些尔虞我诈,而胖子,平时小事情办的特别明白,可是在有些大事情上容易感情用事,容易犯浑。最后真要是有大事可能是胖子鼓捣吴邪去干,然后吴邪制定计划,小哥负责当打手。
平三门为侠,第四门小白。其实对于第四门小白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白家在九门逐渐凋零的现在,白家绝对算是九门系统中的大家族了,只是白家因为一直依附于吴家,吴家不是喜好张扬的家族,这导致白家也很低调,但是白家的物流和仓储那绝对是业界顶尖的水平,从沙海里边得外蒙古古潼京能将被分了尸的沈琼神不知鬼不觉的运到黎簇家,那就不是小公司能够做到的。
而且小白是被当做白家这一代的继承人来培养的,在十一仓的高层,小白的地位仅次于几个十一仓的董事了,连吴邪如果不是吴家掌舵人,他的地位在十一仓都不如小白的。并且小白本身也有着很高强的管理能力,完全不是一个花架子,重点的是这时的小白才20岁,这要比曾经的第四门陈皮阿四成为第四门的时候,还要小的。
所以说,小白作为第四门的存在,还是可以的,不过小白要想真正的服众,那还是需要时间的打磨的。
平三门,第五门刘丧,丧背。对于第五门给了刘丧,还算是比较合理,因为刘丧是在重启这本书中新出来的角色,而刘丧的绝技就是听雷,这门手艺,那可不是一般人能会的,传说要想彻底的掌握这门手艺,那是需要听上三天三夜自己最亲的人的哀嚎才能学会的。
而刘丧虽然前期一直在演戏,可是后期也算是彻底成了吴邪的人,对于刘丧来说,只要给他时间,他真的能组建出来属于自己的一个势力,就像当年的狗五爷,凭着一手训狗的绝技,短短几年得时间,就成为了长沙九门中稳稳的第五门,而刘丧既不缺本事,也不缺心狠手辣,他缺的只是时间和机会,以后有着铁三角的帮持,刘丧肯定会一飞冲天了。
平三门,第六门,阿透。对于阿透这个角色,很多人其实很陌生的,并且阿透在重启中的戏份也不是很多,为什么胖子能将她也列入九门系列呢,其实阿透的故事是这样的。
在盗墓笔记系列中,阿透的第一次出场,远不是在重启之中,其实严格来说的话,阿透是吴邪得师傅,阿透是小花的人。
阿透第一次出场是在张家古楼之中,张起灵被困张家古楼,而吴三省失踪,吴家群龙无首,最后是小花找到阿透,给吴邪做了一张吴三省的假面,吴邪带着潘子,冒充吴三省,用吴三省的名义夹喇嘛,去张家古楼救人。
之后,吴邪在沙海里边那是各种易容,花里胡哨的,干脆为了方便,吴邪直接拜在了阿透得门下,学起了易容之术。
阿透在小花的势力里,不完全是小花的手下,准确来说是小花得朋友兼合作伙伴,因为阿透确实比较喜欢解雨臣,这就导致了,阿透几乎不会拒绝小花,一来二去,就好像阿透成了小花得人一样。
下三门为官,第七门黎簇。其实对于下三门这三门,我都不是很满意,下三门这三个人,如果是他们三个成为一门,这还算合理,可是一人一门,这就有点儿戏了。
首先第七门是黎簇,黎簇这个孩子,是一个比较叛逆的孩子,当年吴邪为了打倒汪家,将局外人黎簇给生生的拉进了九门这个大漩涡之中,最后黎簇那是生不如死呀,好几次都是差点真的就死了,所以黎簇对于吴邪几乎没有好感,在盲塚之中的黎簇,是一直想要找吴邪报仇的,一直在跟吴邪对着干,虽然黎簇最后拜在了小沧浪的门下,可是不管是资历,还是本事,黎簇都是差了很多的,黎簇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他能读取费洛蒙,也是因为他读取了好多的费洛蒙,这让黎簇知道了很多关于张家和汪家的秘密,不过给黎簇单独得出一门,我还是保持保留的意见。
下三门,第八门,苏万。刚刚说完了黎簇,现在到苏万了,其实对于黎簇和苏万,我更看好的是苏万,因为苏万长得好看,所以苏万可以算是吴邪的小师弟,而且他们的师傅是黑瞎子。
苏万可以算是目前黑瞎子最为喜欢的一个徒弟了,黑瞎子几乎将自己全部的本事都教给苏万了,如果说苏万真的有一天想要建立自己的势力了,那么有着黑瞎子这面大旗,苏万情况跟刘丧差不多,直接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九门之一了。
下三门,第九门杨好。其实说到杨好,不熟悉沙海的人,直接就蒙了,杨好是谁?
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杨好是谁,杨好,黎簇,苏万,都是沙海里边得人物,其中黎簇和苏万是同学,苏万是那种有钱有权的学霸,而黎簇是那种苦逼的学渣,因为苏万非常的老实,所以平时没少让同学欺负,而黎簇经常帮苏万出头,所以这就有了兄弟二人非常铁的感情。
而杨好是跟黎簇他们年龄差不多的小混混,因为黎簇平时经常惹事,最后基本上都是找杨好处理的,每次找杨好平事,苏万都会给杨好好多钱,这时间一长,杨好就跟二人混熟了,没事帮黎簇打打架,骗苏万点钱,三人就这么瞎混着。
后来,吴邪设局引黎簇入局,苏万因为义气跟着黎簇入了局,而杨好这种小虾米,非要装大哥,保护二人,最后也被拖进了吴邪的局中。
最后还好吴邪的局成功了,黎簇被吴邪救了出来,苏万被黑瞎子救了出来,杨好自己跑了出来,三个人算是命大,哪个都没死,可是最后三人对于吴邪的感观都不太好。因为吴邪直接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而这里边最差得就是杨好了,杨好一没钱,二没文化,三没本事,杨好想要生存只能靠自己,现在的杨好从沙海结束以后,一直跟着陈家人,混迹于柬埔寨越南一带,吃着靠身体的年轻饭,这会得杨好,就像当年的黑背老六一样,一人一刀既是一门。
而杨好能被胖子列入到九门的最后一门,也是因为胖子看好杨好这小子的身手,期待着有一天,杨好能建立起属于九门自己独有的一只队伍,就像当年佛爷的张家军一样。
在新九门以外,胖子还建立了五大盘口和三张系。
三张系比较好理解,当年的佛爷的张家外家,张海客和张海盐的张家外家,这三张,可是不能小觑,这三张任意一家,几乎都能秒杀除了铁三角之外的其他任何一家势力。
还有新建立的五大盘口,对于五大盘口的认可度,我是远远高于新的九门的,五大盘口,除了铁三角三个盘口以外,另外两个盘口,是解家盘口,黑瞎子盘口。
在盗墓笔记的盗墓系列中,这五大盘口算是除了三张系以外,最为强大得五个势力了,而且这五大盘口才拥有着跟当年九门媲美的实力,这其中的解家和吴家,俨然成为了当年九门的张家和二月红一家了。
可以说五大盘口的含金量是远远超越新九门的含金量的。
现在农村有很多二三十岁的男人讨不到老婆?
在农村娶不到老婆除非有先天类疾病或者是残疾的人这样的人不容易找到老婆!
除了上面的情况还有一个娶不到老婆的人,那就是一个字“懒”的原因造成的!
现在的女人择偶条件是非常的严格,像是在农村你没有房子首先是不行,有房子是结婚的第一标准,人家不可能跟你结婚住在露天地吧。
现在的农村生活条件也起来了,女孩子选择对象的要求也提高了,除了房子那还得必须有车才行,这也得因地而衡量,我们这里现在是男方在县城里必须有套房子,结婚时女方配车的!有的地方是男方房子、车子都得配齐!
在一个就是现在有些女孩子特别的注重男方家里的经济条件,如果经济条件不理想,也是不会选择和这个人结婚的!
农村有些待在家里没有选择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到了结婚年龄首先是会第一个给pass掉的,没有工作就没有经济收入谁会跟你结婚,现在的农村同样重视抓经济条件的,没有经济来源没有那个女人会愿意跟你成天的吃萝卜白菜加馒头饼子的!
还有些农村男人老是把持着手里的一点活,一年的收入了了,现在的女孩生活物质要求也高,那就得要和经济条件挂钩,你经历条件达不到也是达不到女孩青睐的!
所以农村的年轻朋友们现在是一个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社会,想要讨得女孩们的芳心,那你就必须放下这个懒字,行动起来把经济条件抓起来,有了经济基础女孩会主动找到你的,就不用愁娶不到媳妇了!
可是他在住院前把所有家产都给了儿子?
不合理,非常不合理,谁受益,谁负责。
我嫂子家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我嫂子他们家原本是住在老房子的,没想到突然被划入了征地范围,要搞拆迁,政府补了一套拆迁房,原本2万块买来了的老房子,现在补的新房价值100多万。原本一家人也没什么事,问题就出在了这房子上,让一家人成了仇人。嫂子他爸去年脑溢血,做了好几次手术,因为嫂子和我哥哥的经济比较好,她弟弟还打零工,自己两个小孩都养不好,还得父母经常补贴他,所以第一次手术差不多花了6万块,全是我嫂子和哥哥出的。后来年底又复发了,情况还更严重,而且严重影响到了大脑,差点下半身瘫痪。嫂子他爸才60出头,求生意志还非常强烈,很想通过手术多活几年,也想多享受几年儿孙福。所以几乎把所有积蓄都掏出来治病,可医生说,哪怕手术成功了,后续还有各种治疗,加在一起大概需要40多万。可嫂子他爸存了一辈子,也就十来万,哪来这么多钱呢。那时候嫂子说:“不如把房子卖了吧,换一套小点先住着,把治疗费解决了。”没想到,这个建议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嫂子他爸说:“这房子是留给你弟弟的,要是卖了,他以后怎么办,而且这房子位置这么好,以后都没有这么好的房子了。”嫂子他妈也在旁边帮腔说:“就是,怎么能动你弟弟房子的主意呢。”嫂子他弟更是不满,说:“凭什么要卖掉我的房子,为什么不是卖掉你的房子来筹医药费。”当时嫂子心都凉了,她原是好意,想着卖房子能给暂时解决医药费的问题,可没想到,家人居然是这么回应她,而且完全把她当外人,以为她要打弟弟房子的主意。还没等嫂子回过神来,她爸说:“要不这样吧,公平一点,我自己出十万,剩下三十万,你们一人出十五万吧。”嫂子她弟立马就不同意了,抱怨说:“爸,我哪来这么多钱,自己孩子都养不活呢,姐和姐夫的工资高啊,他们随便拿出一半的年薪就解决了。”嫂子也生气了,说:“房子我没份,当我是外人,现在要平摊医药费了,我就和你们是一家人了?”嫂子和我哥的经济条件是好一些,但扣除掉房贷、车贷,还要孩子的教育费,基本上也没剩下多少了。我哥听说了这件事后,也特别生气,当场就要出门去找嫂子她弟理论,没想到他还没出门,嫂子她妈和弟弟就来了,说解决一下医药费的事怎么办。我哥当场就表态说,家里没钱,之前做手术已经出了六万块了,这回最多再出五万,多的也没有。最后还硬气地补了一句“哪怕我有也不给”,气得小舅子差点要动手打人。嫂子她妈见我哥态度很强硬,就想从嫂子身上入手,希望给嫂子做思想工作,嫂子心软,最后答应又补了两万。可她弟可不答应,说:“才出七万,还有二十多万怎么办?谁来补这个缺口?我看你们住得挺滋润的,不如卖了你们的房子吧,换套小点的,反正你们工资高,两三年就买回来了。”我哥当场就把小舅子给赶了出去。可谁知,为了钱,人真的是什么都做得出。为了逼嫂子就范,小舅子直接就把他爸妈给送到了嫂子家,放狠话说:“你们要是不肯出钱,就出力吧,专门照顾爸好了。”哥哥也很为难,老丈人和丈母娘都到家门口了,总不好把人给请出去吧。所以,嫂子他爸妈在我哥家住了一个月,没想到,后面病情又复发了,那时候凌晨1点多,嫂子他爸突发脑溢血,连夜叫了救护车。到医院的时候,医生说,必须马上手术,现在情况非常危险,要先交手术费,大约10万。一说到钱,大家都犹豫了,谁去交钱呢?哥哥立马打电话给嫂子她弟,没想到刚和他说“我们在医院”,居然立马就把电话给挂了,再打就是关机。嫂子她妈看儿子也没来,就只好抓着女儿骂,骂她没出息,没良心,自己的爸爸都已经躺在手术台上了,她还不肯救人。嫂子也很为难,后面咬咬牙,透支了几张信用卡,还是把钱给凑齐了。看女儿交了钱,她妈的嘴这才闭上。快中午的时候,嫂子她弟才来医院,哥哥立马就想揍他,可他还嬉皮笑脸地说:“姐夫,不好意思嘛,昨晚手机没电了,我也没办法啊,还好有你们在,不然我爸都挺不过去了。”明知道小舅子耍无赖,可偏偏又拿他没办法。经过这次抢救,嫂子他爸是彻底怕了,在鬼门关走了好几回,坚持要求做手术,要长期治疗。他对嫂子说:“你弟经济不好,你就当帮帮他,房子是肯定卖不得的,医药费我这里出十万,其他的你再凑凑吧。”嫂子顿时就哭了,看向弟弟,还在一脸得意地笑,她妈也一直在劝她,说:“是啊,你爸这病耽误不得,命可比钱重要啊。”哥哥在旁边也是无言以对,他对嫂子说:“你要是敢答应你爸,我们现在就去离婚,有这样的岳父岳母,榨干女儿补贴儿子,我要不起这样的老婆。”嫂子她爸妈一听也急了,一直在安慰我哥说别急,有话好好商量,怎么一下子就扯到离婚去了呢。我哥说:“两位老人家,求求你们了,不要再压榨你们的女儿了,她哪点欠你们了,养育之恩也该还清了,为什么还要压榨她,非要搞得她家散了,你们才甘心是不是?凭什么好处都是儿子的,坏处都是女儿的。”两位老人当时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他们只是想女儿出医药费,没想过要搞得女儿离婚。反倒是小舅子不开心,嚷嚷道:“离就离,正好给孩子的赡养费,那笔钱可以拿来治病。”我哥后来回来说,他听到小舅子说的那句话,心都凉透了,从来没有想过,竟然有人恶毒到如此地步。后面哥哥又给了四万,一共凑了二十万出来,从此以后,和嫂子一起和娘家彻底断了联系。回到题目:老人生病需要80万,可是他在住院前把所有家产都给了儿子,然后要求儿子女儿平摊治疗费用,这样合理吗?非常不合理,按照法律来说,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都是有继承权的,如果老人执意把财产给其中一个,谁继承,谁就有赡养的义务。另外一个只是辅助而已,没有资格要求平分,或要求另一个没有任何继承财产的子女出费用。身为父母,对待子女应该一碗水端平,儿子是亲生的,女儿也是亲生的,一定不能让一个无穷无尽地补贴另一个,这么做只会把两个都毁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