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是哪类茶,碧螺春茶的做法

2023-04-02 167阅读 0评论

碧螺春是哪类茶,碧螺春茶的做法?

1、杀青:

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碧螺春是哪类茶,碧螺春茶的做法

2、揉捻:

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随着水分的减少,茶叶逐渐形成条索。炒时手握茶叶感受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使茶叶色泽发黑,产生烟焦味,茶条断碎。当茶叶干度达到六、七成,时间约10分钟左右后,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时间一共为12~15分钟左右。

3、搓团显毫:

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多茸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一边炒,一边用双手用力地将所有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经过反复多次,直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到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

4、烘干:

采用轻炒、轻揉的手法,实现固定形状,蒸发水分,继续显毫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就可以起锅,把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然后连同纸一起放在锅上,用文火烘至足干。使叶含水量至7%左右。

5、炒制特点:

炒碧螺春,要求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制作碧螺春茶叶的主要工序有: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碧螺春茶叶需要经过杀青、揉捻、搓团、烘干,几乎都是在炒锅内完成的,所以是炒青绿茶,炒出来的新鲜的碧螺春,香气逼

碧螺春是康熙命名的吗?

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载: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帝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日“碧螺春”。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来的故事之一。后人评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钦赐其美名。从此碧螺春遂闻名于世,成为清宫的贡茶了。但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时就已有茶名的传说。

碧螺春是发酵茶吗?

碧螺春不是发酵茶。

碧螺春属于绿茶,绿茶的特点是“绿叶绿汤”。碧螺春是按照绿茶的加工工艺制成的,主要经过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几道工序制作而成,未经发酵。而六大茶类中只有绿茶是未发酵茶,所以碧螺春属于未发酵茶。

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而碧螺春则是一种细嫩炒青绿茶。

碧螺春的原产地在哪里?

谢谢邀请。

洞庭碧螺春的产区,是在江苏省的吴县。有洞庭东西两山碧螺春之分,东山是座半岛,也是碧螺春的原产地,东山碧螺峰的石壁,是碧螺春野生茶的发原地。由东山岛跨过太湖大桥,就是太湖第一大岛(西山) 。东西山茶园,都是果树间种,在茶树萌芽时,也是果树开花之际,茶树正好吸收了各种花的精华,所以碧螺春有特殊花果香。碧螺春茶园,有果树园里的茶园之称,山头种满枇杷,杨梅,蜜橘等果树,茶树全躲在果树下。光介绍产地,看来太简单点,那就来简单说一下碧螺春的制作工艺吧。一,选料,选料比较讲究,有釆得早,摘得嫩,拣得净之说。二,萎凋,晾晒。三,杀青,抖散,团揉,平揉,做形,提毫。这道工序,全在一口大铁锅里,温度达到180度以上时完成。制茶师手不离茶,茶不离锅,一气呵成。制茶师通过团,搓,揉等精湛手法,慢慢变成微曲的细条,就在出锅前瞬间,茶毫突然蓬松鼓起,好象变戏法一样,黛绿色弯曲的茶上遍布茸毫,这就是碧螺春茶出名的(铜丝条,蜜蜂脚,)。碧螺春以淡为贵,淡中寻味,入口生津回甘,果香环绕口腔中,一直挥之不去,的确是一杯好茶。最后让我们健康喝茶,喝茶健康,每天喝出好心情。

洞庭碧螺春滋味属于什么型?

洞庭碧螺春滋味属于鲜醇型。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高级的碧螺春,茶芽之细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6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