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御茶园,产地是武夷山的水有哪些
北京御茶园,产地是武夷山的水有哪些?
1️⃣ 永生泉:
武夷山最知名的泉水,沒有之一。位于高星公路遇林亭窑址附近的坡顶旁,离闻名远近的遇林窑址、莲花锋不远。汲泉者络绎不绝,泉水甘洌清甜,泡武夷茶绝佳,且久存不败,本土居民经常特意驾车去取永生泉的纯自然山泉水泡茶
2️⃣ 语儿泉:
在虎啸岩天成禅院后石壁下。泉水由石隙中透出,循崖而流,因水与石相激有声,如小儿伢伢学语,故名语儿泉。泉水甘甜凛冽,泡武夷岩茶其味更加醇香。
明代文士吴木式曾为此泉题咏道:"浓若停膏,泻林中鉴毛发,味甘而博,啜之有软顺意。"
沈宗敬有诗云:“夜半听泉鸣,如与小儿语。语儿儿不知,滴滴皆成雨。”
3️⃣ 天池泉:
位于桃源景区之升天阁左侧,泉水由岩缝涌出,清澈碧绿,泉下有天然方池,约3米见方,游人至此既可乘凉又能饮此水解渴。
4️⃣ 桃源泉:
位于桃源洞桃花涧之源头,集结成涧水,清沏晶莹,迂迥于桃花涧,该泉纯远而逸致,韵双发,愈啜愈人,愈想愈深,不可以味名也。尤如轻歌妙曲,绕梁三日,令人回味无穷。
5️⃣ 九星泉:
在青狮峰前下方,一股涧泉自峰下沿流水切割线,切成九口形如圆井的小深潭,每口相距均等,排列成行,故名九星泉、又名九仙井。
6️⃣ 珠泉:
在水帘洞上方。一股高山清泉,自水帘洞百丈悬崖上飞坠而下,散成千丝万缕。微风吹过,迸散成万串晶莹珍珠,跌入洞下碧池中,实为一大奇观,故名。
7️⃣ 寒碧泉:
在九曲溪一曲大王峰下。泉水自岩隙缝中渗出,大旱不竭。其味清醇而甘冽,饮之令人心爽神清。
8️⃣ 呼来泉:
在四曲南御茶园左,水质极优,味甘甜,是古代御茶园煮茶专用泉水。该泉在秋末至冬季,泉水不涸不溢,至春天武夷岩茶开采后,需要用水,人们即在泉井大呼:“泉来!泉来!”随之泉水涌出,故名“呼来泉。”这是武夷奇泉之最。
9️⃣ 澹泉:
在五曲溪北茶洞内。泉水自岩缝中渗出,循隙下落,眼观极细小,然数十人饮之不竭,味极甘甜,能解中暑昏厥,古称神泉。
🔟 司马泉:
是五曲溪北茶洞的另一个泉眼,泉水在一座高数米的崖石上。此泉是明代退隐的少司马陈省开凿的,故名。泉水承接由仙掌峰腰渗出的泉水,积蓄成池,味极甘美。
1️⃣1️⃣ 雪花泉:
在五曲天游峰前,泉水自天游峰的胡麻涧流出,至此飞落而下,如一匹素练,在阳光反照下,晶莹如雪花当空飞舞,故名"雪花泉"。
1️⃣2️⃣ 金砖泉:
在六曲小桃源,一缕清泉自一方形似金砖的巨石底部溢出,故名。泉水清甘可口,冬日不冷、夏日透冰,饮之使人心旷神怡。
建窑的衰落期是什么时候?
宋亡元兴,饮茶风俗改变,加上战乱频繁,一代名瓷建盏遂从兴盛走向衰亡,工艺终致失传。
此时,青白瓷器逐渐代替了黑釉瓷器,建盏竟从明代停烧,建盏的烧制工艺失传了800年之久,这期间到底发生什么?
一起和笔者来听听关于建盏背后的故事吧!
建盏的辉煌
建盏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上至皇帝士大夫,下至青衣百姓,宋朝是全民饮茶啊。
他们喝茶不像现代“冲泡法”,而是极为讲究的“点茶法”,对喝茶的环境、礼仪、操作方式等均有规范,这些从日本茶道可窥探一二。
可是,1279年,建盏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开始在历史的波涛中飘摇。
1279年,蒙元灭宋。北苑御茶园和建窑都受到波及。元成宗大德初(1297年),因战乱等打击,于武夷筹建御茶官焙,以替代北苑。大德六年,御茶园正式移置武夷九曲溪旁,北苑则交给建安县地方官府营办。
根据水吉建窑遗址营长乾窑场的发掘证据, 元代初期,建窑有改烧青白瓷的迹象,黑釉盏或未完全停烧,但已步入衰落阶段,和两宋专烧黑釉盏的情盛况已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元代建盏依然没有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
元末明初的文人陶宗仪还曾撰诗云:越笺题句披蝉翼,建盏行茶沃兔毫。
近年来,国人越来越热衷于从国外海淘奢侈品,找代购、找转运,甚至亲自去国外人肉带者都不少。然而在古代,情况正好相反。
1975年,朝鲜半岛西南部新安海域发现了一艘中国的元代沉船,造成轰动。该船被明确认定为1323年从我国宁波港起航,开往日本的商贸船,被简称为新安沉船。
这搜商船可不简单,这从船上出水的建盏,可以说是古时候“日本人从中国海淘奢侈品”的实例。
据记载,船上出水多只建盏,以束口、撇口的兔毫盏为主。 胎土、釉面兔毫结晶都具备典型的南宋建窑特征, 有的盏沿有缺损,有的盏沿特意镶铜扣,多数碗底有使用过的划痕。
新安沉船出水的一只盏沿有缺的建盏,这只盏曾于浙江省博物馆展出。
元代时,饮茶习俗改变,建窑黑釉盏也已停烧。综合来看,这些盏在上船之前,就已经是旧物,年代应为南宋。
这些旧盏是被细心包装后装船的,有一只建盏还被特意放在圆筒状的木盒里(见下图),显然货主将其作为上品来珍藏。这说明船上的建盏即使残缺、有使用痕迹,毫纹也并不出众,也还是拦不住大洋彼岸买家的收藏之心。
宋元时期,日本的皇室贵族对中国产的瓷器丝绸等商品求之若渴。他们称这些来自中国的宝贝为“唐物”,贵族都以拥有“唐物”为荣。
由此看来,元代并非建盏烧制技艺命运的终点
那建盏到底为何断代800年?
如果说宋徽宗是推崇建盏的“段子手”,朱元璋就是那真正给建茶和建盏致命一击的“刽子手”了。这故事也需要慢慢道来……
话得说回到宋朝,当时,宋徽宗赵佶在内,王侯将相乃至平头百姓,无一不对斗茶一事乐此不疲。有“皇帝一盏茶,百姓三年粮”之说,可见斗茶所用茶叶需大量人力物力采摘制作。
明初,国家经过长期战乱已民不聊生,朱元璋出身贫苦,对权贵的浮华生活看不惯,如此奢靡之风是新兴的统治者所不能忍受的。
所以,1368年,朱元璋灭元,建明朝,年号洪武。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朱元璋下令罢造龙凤团饼贡茶。
这是一个什么命令呢?简而言之就是:朱元璋一道命令下来,也就是三禁止,禁止大盏、大壶喝茶,禁止使用茶饼,禁止喝抹茶。上到官僚,下到百姓都必须遵守。
清蒋蘅《记十二观》述:“元时武夷兴而北苑渐废”。
明时北苑尽废。 建安北苑贡茶从五代闽国龙启元年(933年)设御焙, 到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历经四个朝代,二十六位皇帝,进贡朝廷持续达458年。
建盏是为茶而生的器物,与建茶一同进贡,一同兴盛,一同衰微。建茶罢贡,民间饮茶习俗也彻底改变,散泡法全面替代点茶法,建窑也彻底断烧建盏。
当然还有其它各种方面的因素,明朝的制茶技术实现了从蒸青到炒青的巨大飞跃,炒青茶无论在香味、滋味和饮用方式都远远超过以前的蒸青茶。
而这炒茶技艺的发展也促进了茶道走入寻常百姓家,饮茶方式也随之越来越日常便利。这也导致了过去的“斗茶”逐步淡出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舞台。
当然了,物极必反,盛必虑衰。文化遗产的存续,从来没有什么理所当然。这也是我们需要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的原因。
玛瑙茶具有收藏价值吗?
玛瑙本身就属于有收藏价值的一种宝石类矿石,目前虽然是市场价值并不高,但毕竟是资源有限,将来会越来越少。所以,仅仅是玛瑙本身就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当然了,品质越好的,收藏价值越高。
一块好的玛瑙石,再加上好的雕工,就更有收藏价值。
好的玛瑙有多种,比如水胆玛瑙,外形奇特的象形玛瑙,切开后的图案象形或文字玛瑙,还有缠丝、南红、多彩或玉质玛瑙等等,奇石能达到宝石级的玛瑙还是很多的。
但选玛瑙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才能选到称心的玛瑙。目前,市场里很多色彩鲜艳的玛瑙,五颜六色的,有些实际上是经过化学处理或高温炉处理的,如果单纯是高温炉烧烤处理的还好,如果是化学处理过的,基本上都有毒,不适合戴在身上或经常接触、盘玩。所以,要想真正选一块好的玛瑙,必须有一双火眼金睛。图1图2是缠丝玛瑙原石,三脚金蟾,后面是有水晶洞的玛瑙雕件,品质高的,收藏价值还是不错的。
正岩红茶是什么红茶?
正岩红茶是大红袍红茶。
正岩红茶指的是在武夷山内生长环境好的山岩茶叶,正岩茶园土壤通透性能好,钾锰含量高,酸度适中,茶品岩韵明显。正岩主产地有天心岩,马头岩,慧苑,竹窠,碧石,燕子窠,九龙窠,御茶园,玉花洞,水帘洞,佛国,桃花洞,桂林,三仰峰等等。
正岩区生产的茶叶,而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最出名的茶叶,正岩茶是最正宗的武夷岩茶,而大红袍是岩茶之王,所以正岩大红袍指的是品质优秀的大红袍。
福鼎哪里白茶最正宗?
福鼎白茶最佳产地——磻溪(深山系)
磻溪镇是福鼎白茶公认的最优质的生长地,是福鼎白茶最为正统、最为原始的发源地之一。全镇拥有无公害茶园2.16万亩,有机茶园1000亩,年产优质茶叶1500吨。
磻溪的森林覆盖率可以达到80%以上,山上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水文条件达是国家一级标准;土壤以黄红砾壤为主,有机质物和矿物含量高。
你在这里几乎见不到任何工业污染,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磻溪白茶的优质品质。
二是因为磻溪海拔较高。千米以上高山有鸡母尖、目海尖、大尖顶、牛桐坡、葫芦门冈头、流米仔等7座,堪称“福鼎屋脊”。
福鼎最高山峰、海拔1133米的青龙山就坐落于此。磻溪也就拥有比较明显的立体山地气候。
而这种山地气候对于茶叶品质的影响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山地气候条件一般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湿度大,昼夜温差也大,非常有利于白茶生长和养分的积累。
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度,而温度则影响着白茶体内的各种生物代谢。
最显著一个例子便是构成白茶鲜味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在高海拔地区含量较高,呈现白茶甜味的奔丙氨酸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
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形容便是山地气候和海拔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福鼎白茶第二优质产地----管阳(高山系)
管阳镇,位于福鼎市西北部。全镇地处高山地带,大部分村庄都在海拔600米以上,有大小山峰144座,最高峰王府山海拔1113.6米。
管阳镇大多为高山地势,昼夜温差大,茶叶生产周期较长,茶青上市的时期较平原地带晚,每年冬季都会下雪,有利于控制茶叶的病虫害。正如管阳镇党委书记季庆丰说的:“管阳是省级生态乡镇,区域面积大,靠山海拔较高,雨水充沛,常年云雾缭绕,这种气候让当地的茶叶成长先天就具有优势。
我们对管阳的茶叶做过检测,它的茶多酚含量远高于其他地区,高山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高,酚氨比低,回甘好。
正因为茶叶品质上种种优势,吸引着众多茶商信心满满回乡办企业。
福鼎白茶第三产地----点头(潜山系)
点头镇,居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水、光、热资源充足,全年平均降水量45MM,日照时数12小时,气温25度,无霜期290天。点头镇气候温和湿润,山海资源丰富,素有“茶花鱼米之乡”的美誉。点头镇的茶叶久负盛名,是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的故里。
阳春三月寻茶香:
现如今,镇上有茶园万亩,举目茶青。走在扆山路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幽醇厚的香味。这一带的茶农大都会制作白茶,每当茶叶的收获季节,一个个竹筐里正晾着茶叶,用专业术语说,正进行着新叶萎凋,白茶独特的清香便时不时地漂浮在点头镇的街头巷尾。
作为白茶的原产地,此地茶企云集,洋溢着浓厚的茶文化气息,每家每户都是茶不离手,沿途还有茶花交易市场、茶叶街。据了解,全镇共有上千亩无公害茶园,上百家茶叶加工企业,80%的家庭收入均来自茶产业,相关从业人员达到15000多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