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谁发明的,英国茶叶十大排名

2023-03-31 132阅读 0评论

茶是谁发明的,英国茶叶十大排名?

第一名:Twinings川宁(英国)

第二名:Lipton立顿(英国)

茶是谁发明的,英国茶叶十大排名

第三名:Tazo泰舒茶(美国)

第四名:Tetley塔塔茶(印度)

第五名:LTO EN,LTD 伊藤园(日本)

第六名:Celestial Seasonings喜乐茶(美国)

第七名:Dilmah迪尔玛(斯里兰卡)

第八名:Harney&Sons哈尼父子(美国)

第九名:TWG(新切坡)

第十名:The Republic of Tea 共和国茶(美国)

一个好茶艺的关键是什么?

有句话说得好,一入茶门深似海。

想当年,粗糙软萌的我一心想学茶的初衷,仅仅是想将一枚女汉子变成女神而已。

经过在茶乡之地的多年洗礼,终于彻头彻尾变成了一枚——安静的女汉子……是的,理想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

你没看错,是安静的……女汉子。

茶艺师啊,绝对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美。

起初想要学茶时,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打扮端庄古典、举止优雅的美女茶艺师,在茶台前的一颦一笑都牵动人心,举手投足皆是风景。茶是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泡茶时的举止不能浮夸和太女汉子,所以首先要练习站、坐、行。

站军姿大家应该有印象,练习站姿还是简单的,像空姐那样头顶书嘴咬筷子倒是不用的,但是!手势要练习千百遍,依照古人的礼仪,双手交叠、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放在腹前、掌心放空,手和小腹的位置要一拳为距,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从肩膀到手腕的胳膊的幅度也要有曲线有轮廓,要优美。这只是站姿要求的手势摆放。

泡茶前要先站直,鞠躬(正常是颔首礼,日常一般不用),茶艺动作里只有10秒钟不到的站姿,练习手势时我都要怀疑人生了。结果坐姿时,我更泪流满面……坐下后,上体应自然挺直、挺胸,双膝并拢,双腿弯曲,双肩平整放松,双手自然放在茶桌桌沿,一坐基本半天,耳听八方眼观四方……

姿势到位了之后就开始练习泡茶了。

对于任何一名茶艺师来说,学茶艺最大的一个槛,就是烫!以前烫多了经常会露出狰狞的模样,现在一般都是烫在手里,选择在心底默默流泪……学习茶艺初期最开始练手法的时候都是用冷水操练的,然后用开水不放茶叶,最后来就开始练习茶叶。我刚开始学用凉水练了多少遍啊,真正用开水开始泡茶的时候还是砸了好多个盖碗、好多个公道杯……还好黎叔这里的茶具够多。

具体说到泡茶的姿势那就很多了,茶艺表演什么的,我至今只在考试的时候表演过一次,平时喝茶那么个泡法,实在太虐心了,正常我泡大红袍,重点是泡出来好喝就行。

茶艺师从很早的时候就被贴上了表演者的身份,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茶艺师的形象气质都不能差,也就是所谓的颜值即战斗力。从16年的全国茶艺大赛开始,茶汤质量在茶艺中的比重急速上升。于是真正的茶艺师,除了在动作方面要优美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泡出一泡好茶。

而要泡好一杯茶,要学习的东西绝对不会少,水为茶之父,器为茶之母,而茶艺师则为承接者。

与其被称为茶艺师,自身其实更喜欢“泡茶师”这个名称,总觉得“艺”在茶这个字里多了份花俏,而泡茶师更像是专注于泡好茶的一类人,所做的一切只为事茶。

当然,每个人的理解不同。

《龙门镖局》中有一集大家抢夺一棵茶树,茶树主人视若珍宝的原因:"当我品尝时,好像看到了那茶树的一生,从生长到消亡……"那一刻我好像懂得了,为何几千年来,茶,深深埋藏在人们心中,源远流长……

茶,从古至今,一直呈现出不同文化传承的心绪。用来煎煮的茶饼、用来拂击的茶末、用来淹泡的茶叶,分别鲜明地代表了唐代、宋代,以及明代的感情悸动。

虽然日本的茶道我一直都很不喜欢,但是他们对于茶道的精神是我们作为泡茶人应该要去学习的,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在全世界备受推崇,里面的浮躁文字写的很是浮夸,但是有些话我是承认的,他说:”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我对事茶的含义是:莫负好时光,款款待四季,日日是好日。

行走一世,记录生命的办法很多,但是事茶,是其中最美的一种。这是财富、地位、权力等等世俗功名都无法妨碍你的地方,是自己心田的一片世界。

森下典子在《日日是好日》里说:“学茶是一条没有终点、不追求答案的修行之路。”

苏东坡说“从来佳茗似佳人”,而我觉得是“从来佳人泡佳茗”,从来,一杯最好的茶,都是要有事茶心的泡茶师来泡的。

做一个茶艺师,是学无止境的。

也很庆幸,学茶的日子以茶为师,通过茶认识这个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

那么古人是怎样洗头的呢?

文:赵小昭

《说文》 里“沐”意思是:“濯发也,从水木声。”古人称洗头发为“沐”,“浴”是指洗澡。《礼记》中说,晚辈要五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澡,三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头。

古人都留长发,淋雨后气味难闻还易长虮蚤“汤沐具而虮蚤相吊,大厦成而燕雀相贺。”(《淮南子·说林》)所以必须洗头发,可是在潘婷飘柔海飞丝这些洗发水没有发明出来的古代,他们是用什么来洗头呢?

1.大自然

▲电视剧《新梁山伯与祝英台》截图

很多洗发水广告里都说配方是“来自大自然的无添加”,其实最早的古人洗头发才是真正的来自大自然。庄周《庄子·天下》中提到“栉风沐雨”,就是用风梳头用雨洗头的意思;成语“如沐春风”,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就像用春风洗头一般。这个...好适合懒人!

屈原在《楚辞•渔父》里写:“沧浪之水清,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可以濯吾足。”里面的“缨”指头发,也就是说,他是用河水来洗头的。

2.淘米水

先秦时,人们就用淘洗“稷”(糜子)的水洗头,《礼记·玉藻》记载“日五盥,沐稷而靧粱”。即用淘洗稷的水来洗头。淘米水,古代称“潘”,“合疾而遗之潘汁。”(《左传 哀公十四年》 )。

据《史记·外戚世家》载,汉文帝的皇后窦氏年少年时家境贫寒,只好把年幼的弟弟卖给人家。临别时,窦氏向邻家讨来淘米水给他洗头发。在那个谷物并不富足的年代,用“淘米水”洗头对普通百姓来说很奢侈的,他们平时用来洗头发的最常见的是“草木灰水”。现代科学证实“草木灰水”和“淘米水”一样含有碳酸钾,都能起到洁净去污的效果。

3.皂荚

▲皂荚树

▲网友熬制的皂荚洗发膏

皂荚是一种纯天然洗涤剂,在古人所用洗涤用品中存在时间最长,一直到今天,偏远农村中还有人用皂荚熬制成皂荚膏来洗头发或者洗衣物。

“鬼皂荚,生江南地,泽如皂荚,高一二尺,沐之长发,叶去衣垢。”(《酉阳杂俎·草篇》唐.段成式)皂荚,是中国特有的苏木科皂荚树所结果实,含有胰皂质,其汁液有极强的去污能力,文中的“鬼皂荚”就是皂荚的一种。用皂荚洗头发,在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上层贵族洗浴时都用。据《南史·齐本纪》载,齐明帝萧鸾“尝用皂荚”。

《金瓶梅》里,西门庆洗头发用的“香皂”,主要原料就是皂荚。将天然皂荚捣碎细研,加入香料,制成橘子大小的球状,又称“皂团”。皂团加入了香料,所以称为“香皂”。由于此皂起初是宫里使用,又叫“香宫皂”。明清时期,“香皂”在研磨胰的过程中加入砂糖,以天然纯碱取代豆粉,并加入动物脂肪,混合均匀后,压制成球状或块状称为“胰子”,或“香胰子”,但是价格还是很高,除非西门庆怎样的壕,普通百姓还是用不起,采摘皂荚泡水熬制皂荚膏液洗头是民间百姓最普遍的做法。

3.肥珠子

▲“肥珠子”树的叶、花、果和果核

在皂荚树比较少见的地区,人们又用什么来洗头发呢?

“浙中少肥皂,澡面涴衣皆用肥珠子。木亦高大,叶如槐而细,生角长者不过三数寸,子圆黑肥大,肉亦厚,膏润于皂荚,故一名'肥皂'。”(《鸡肋编》宋 .庄绰)肥珠子是中药材“无患子”的别名,又名“鬼见愁”。《本草纲目》说这种树生长在高山之中,其果实大如弹丸,核子坚硬,黑色,有如肥皂荚的核子,正圆如珠,故有“肥珠子”的叫法。肥珠子果实比皂荚更肥更润,因此后来就叫“肥皂”。不过,间传言说用肥珠子洗头容易掉头发。(没试过,不能肯定)

古人一般是在每年十月左右采摘肥珠子,将其煮熟去核,与麦面或豆面和在一起捣,做成“澡药”,洗头洗澡洗衣服都可以。肥珠子还可以制成美白祛斑的“洗面奶”,据《本草纲目》的“洗面去斑”方:“有无患子上捣烂,加白面和为丸,每日取以洗面,去垢及斑”。

4.偏方

现代有很多不走寻常路的“美发秘方”,比如用啤酒和可乐来洗头发,据本人亲自试验,嗯,挺好喝的!头发不太脏情况下效果还行。古代也一样,除了这些常见的,也有很多洗发“偏方”。

▲2007电视剧《王昭君》截图

“灵帝宫人以茵樨香煮汤沐发”(《拾遗记》)。茵樨香是古代出产于西域的一种香,煮汤以洗发能让头发更加乌黑闪亮还香喷喷的,不过这是进口货,普通百姓别说用了听说过就不错了。

“脂麻叶,汤浸涎出,妇人用梳头沐发去虱”(《家塾事亲》)。 这个脂麻叶是什么呢?我猜应该是芝麻叶。《本草易读》一书说把黑芝麻,蒸过之后晒过,反覆九次,再连同黑枣肉混合成药丸状服用,有助白发变黑,因人体质而异。

油性头发在古代也是洗发主攻的方向。“江南妇女采兰叶置发中,令头不脂”(《经验方》);“妇女头发垢脂,鸡子白涂之,少顷洗去”(《濒湖集效方》)。 兰草和鸡蛋清就是头发油腻腻的克星。

古时广东地区用茶籽洗头。榨油后的茶籽渣被压制成圆圆的像茶饼一样形状,用锤子砸成小块和水一起烧热来洗头。据说用茶籽洗头如果不小心弄进眼睛里会很刺痛而且会红肿...

跟节日有关的“洗头三宝”---木槿叶、柏叶、桃枝 ,在七夕这天用来洗头效果会很神奇。古代浙江和温州一些地区,妇女们在七夕这天要用 “菜园篱”(木槿)叶子来洗头,先将采摘下来的木槿叶子搓揉成渣,用温水冲泡后将渣去掉,用留下来的汁液洗头,头发会更加乌黑、柔顺。我百度了一下木槿花含肥皂草甙,系一种黄酮甙,并含异牡荆素。还含有皂甙及粘液质...用来洗头发还蛮适合。医书记载“熬煎柏叶,取其汁来涂抹头发,可黑润发须。”而桃枝能祛除邪恶之气,除疫疠,蚀疮杀虫。用柏叶桃枝煎汤洗头不仅让头发清爽润滑,还能驱毒辟邪!所以古时在湖南江渐一带七月七这天,就会看见女子们采摘柏叶桃枝的盛大景象。

那么,我们现在用的洗发水(露)是怎样来的呢?

5.现代洗发水:从丢肥皂开始

1903年以前,一块肥皂就能满足人们所有的需求,别想歪,这里说的需求是指清洁---洗澡、洗衣、洗头……太后老佛爷和英女皇洗头也不过是在肥皂里加入香料的“香皂”。

世界上本没有洗发水,丢肥皂的人多了,才有了洗发水。当时英国剃头匠们为了节约肥皂,就把肥皂丢到水里制成稀释的肥皂水,再加入有香味的植物,然后用这水给客人们洗头——相当于现代洗发水的雏形,不过这样的肥皂水并不是今天专用洗头的洗发水,用来洗澡洗衣服都相当实惠。

洗发水最初并不是水。世界上第一瓶现代意义上专门用来洗头发的产品,是1903年德国一个开药店的人Hans Schwarzkopf发明的洗发粉。德语Schwarz意思是"黑色",Kopf意思是"头",Schwarzkopf翻译成中文就是“黑色的脑袋的意思”,所以他发明的这款洗发产品商标是一个黑色的脑袋。这种洗发粉一经推出,立刻占领了柏林所有的化学品店;1904年的时候,柏林的药剂店几乎都能买到带黑人头标志的洗发剂。

1927年,这款洗发剂被改良成了液体状态,生产出来的液态洗发水,这就是传说中的世界上第一款液体洗发水,为了纪念Hans Schwarzkopf,这款洗发水仍叫Schwarzkopf---也就是现代洗发水鼻祖,创立于1898年的世界三大美发化妆品品牌之一施华蔻,洗发香波(shampoo)这个单词也是他们家发明的。

话说现在洗发水界十分流行的一个名词“无硅油”,感觉上是近几年高科技成果,其实呢,世界上第一瓶洗发水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就是无硅油的。亲们千万别信了微商广告的邪,赶紧去洗头吧!

参考资料:

《妆匣遗珍——明清至民国时期女性传统银饰》,作者杭海

《武林旧事》宋代周密 《潘金莲的发型》作者孟晖

《中国古代妆容配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国节日民俗文化》作者高天星,2008年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美容配方》作者宋坪Schwarzkopf施华蔻官方网站资料

本回答系时拾史事原创,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搬运

星食茶创始人是哪里人?

星食茶创始人是武汉人, 星食茶隶属于武汉鑫荣茶汇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由浸润餐饮行业多年的黎爱斌先生于2015年创立。本公司秉承诚信创新、开拓进取的发展理念,以餐饮管理服务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公司在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和持续创新下,在广大客户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快速成长

大清首富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怎样一个人?

晚年的胡雪岩非常凄惨,众多妻妾都抛弃了他,唯有一个,就是那位不肯随众人离去的九姨太成为他最后的伴侣。

当年,胡雪岩的妻妾们都被遣散以后,只剩她从豪华的胡宅搬出来,这个九姨太依旧像往常一样陪伴着胡雪岩,她没有因为胡雪岩以前有钱就服侍得很好,现在没有钱了,就随便一点儿或者瞧不起他。

她还是跟以前一样,有什么事情都自己抢着做。胡雪岩死的时候,胡母年事已高,事实上,胡老太太也承受不了这种沉痛的打击,所以胡雪岩的整个后事,也都是他的九姨太在操办。

据说,她独自把胡雪岩安葬了以后,平静地回到家中,最终自己也上吊自杀了。

那么,胡雪岩到底葬在哪里?

这样知名的人,死了以后都不知道葬在哪里,这就是历史的残酷性呀!胡雪岩的后人也都不知道。

从1991年初开始,有一个66岁的老人赵玉城开始寻找胡雪岩的墓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赵玉城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终于辛苦地找到了。

准确的说是1992年4月26日,找到了胡雪岩的墓。

赵玉城老人发现的时候,其墓碑已经倒了很久,他请了人帮忙,一撬过来,好不容易才树立起来。

那么,这个大清首富、红顶商人胡雪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简单说,胡雪岩就是一个倔强、聪明、好色,又非常善于做生意的中国人。

咱们先来聊一聊胡雪岩与他的杭州“十三钗”,看看他是如何利用“妻妾成群”的优势来做生意?

胡雪岩这一生中,他到底有多少个女人?说实话,估计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一代富商、红顶商人胡雪岩,他不但在商场上叱咤风云,在官场上春风得意,在情场上,更是个风流成性的家伙。

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不做官,二不图名,但只为利,娶妻纳妻,风流一世,此生足矣!

所以现在的很多人都认为:胡雪岩荒淫奢靡、肆意无度,就是一个“地痞、流氓和无赖”而已。

据说,清朝时期的胡雪岩,还仗着自己有财、有势,他在大街上见到有姿色的女子,也不管她愿意不愿意,直接娶进门再说。

当然了,被他这种强买强卖的民女,只要过了三五天或一两个月,胡雪岩就会给女方几百两银子,并配上一纸休书,任其改嫁。

最后,被胡雪岩这种“喜新厌旧”,而抛弃者,估计有数百人。

当然这些都是《见闻琐录》、《庄谐选录》这样的野史,才记载了胡雪岩这种行为。

事实上,这样的行为很可能是文人添油加醋的夸张手法而已。

事实上,如果胡雪岩真的这么干!那位顶头上司左宗棠,还不直接暴跳如雷,活活扒了他的皮!

所以最终的结论是,胡雪岩强抢民女、逼良为娼的行为应该不会有。

但是他酷爱女色的行为,却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行为,主要体现在他大量的娶妻上。按照杭州城内的民间传说,胡雪岩一共娶了十三房姨太太,号称“杭州十三钗”。

确实,“三妻四妾”这种事基本是古代每一个男人的梦想,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现代人不能总是羡慕古代时候的三妻四妾,更不能去羡慕所谓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

胡雪岩有个豪华居所被称为“鸳鸯厅”。原为胡家子女居住;楼下为胡家宴请宾客的地方:从门洞进去,就到了和乐堂,它是住宅区中的主体建筑。

据记载,胡雪岩有13位姨太太,为了方便与各位太太会面,并避免她们之间的争风吃醋,他想了一个好办法。

就是安装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通话设备:一座大德律风,用13根电线通向各房,只要认定门子,就可以召唤各位太太,声音洪亮 清楚明白,省去了不少无聊的口舌。

据说,在和乐堂,现在还可以见到当时的铜管和铜线呢?

胡雪岩的母亲,居然处处替胡雪岩考虑,还把胡雪岩在外面娶的姨太太,也要统统接回家里,结果弄得天天斗嘴吵架,吵得胡雪岩根本没有办法回家过一天清静日子。

实话实说,他还跟一般人不太一样,不是因为风流成性,才娶这么多姨太太的。

胡雪岩所有的姨太太,似乎都跟他的事业有关系,据说有的是为了贷款方便,有的是为了某种生意的需要,比如胡雪岩在做蚕丝生意。多些女眷自然是非常方便做生意呀!

青年胡雪岩还是一个“拾金不昧”,具有“奇货可居”式乐于助人的聪明人

胡雪岩是晚清一位著名的商人,大家都称他为“商圣”。

其实,胡雪岩也是贫苦出身,他的父亲在他12岁时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抚养着他们兄妹四人,日子过得也是非常艰难。

胡雪岩从小就非常懂事,经常帮别人家放牛挣钱补贴家用,减轻母亲的负担。

13岁那年的一天,胡雪岩又跟平时一样去野外放牛,他把牛赶到草地上吃草,自己坐在旁边的凉亭里休息。

后来,他走进凉亭刚坐下,却看到桌上放着一个很大的蓝布包袱。胡雪岩打开一看,里面包的竟然是金银财宝,顿时吓了一跳。

胡雪岩觉得应该归还给失主,于是就等了个几小时,他心里也暗暗着急。这时远处有人走来,边走边四处张望。

胡雪岩想,可能就是失主。果然,那人衣衫华丽、雍容富贵,身后跟着个小厮,见胡雪岩在放牛,就问:“请问放牛娃娃,见没见着个布包袱?”边说边比画包袱的大小。

胡雪岩站起身问:“先生,包袱什么颜色、装的什么?”先生说:“蓝色碎花布包袱,包的银子。”胡雪岩问:“多少银子?”先生回答都对上了!

“我应该还给你”,失主听后,感动地说:我姓蒋,开了一家杂粮店。你这孩子真不错,在这里放牛有点儿屈才了,如果你愿意,就跟我走吧,我收你当徒弟!

就这样,胡雪岩在征得母亲的同意后去了蒋家杂粮店。到了杂粮店,胡雪岩特别能干,不仅勤快。只要老板交代了事情,他都会一丝不苟地完成。后来,一位来自金华的做火腿的商人看中了胡雪岩,又把他带到了金华。

后来,胡雪岩有幸成为杭州一家钱庄的伙计。

有一天,钱庄里来了一个名叫王有龄的书生。一番交谈后,胡雪岩发现王有龄很有才华抱负,而且已经捐了浙江盐运使的官职,只是缺少进京的盘缠。

胡雪岩慧眼识珠,居然认定其前途不凡,于是把钱庄的500两银子借给了他,叫他赶快进京上任。

钱庄老板知道胡雪岩私自借钱给他人后,气得火冒三丈,就把胡雪岩赶出了钱庄。

被炒鱿鱼后的胡雪岩,只能在杭州的街头流浪。

后来王有龄发迹,担任浙江巡抚,成为此后胡发迹的支持和靠山。

在王有龄的大力支持下,1860年,胡雪岩开设了钱庄。此后,在北京、浙江、上海、湖北、湖南等地开设了几十家钱庄和银号,声誉日隆,信誉卓著。

可见,王有龄重新到杭州做官之后,胡雪岩才得以摆脱潦倒,开始了他人生的成功道路。在历代的中国社会,想做成事情,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成功条件,胡雪岩确实是聪明人。

此后,胡雪岩到底有怎样的传奇经历呢?

主要还是这么三个方面的传奇。

其一、善于利用名人效应,居然敢于用秦桧的手笔写“庆余堂”这块匾

胡雪岩的经营手段非常高明,胡雪岩是一个顶级聪明的商人,既然是商人,那绝对会有各种奇妙的手段,胡雪岩的经营手段有一个显著特点:善于利用名人效应。

买卖开张,先取个名字,请个名人、书法家写个匾,题个字,这是一个做生意的标准流程。

但是胡庆余堂这块匾,那故事可深了,颇有历史底蕴,“庆余堂”这三个字,虽然也是出自名人之手,大书法家之笔,但是这个人,却是一个被万人唾骂的大奸臣,他就是至今还要跪着赎罪的人,北宋的一代权奸秦桧。

别看秦桧在历史上评价不高,但人家书法写得好,其手笔那真是堪比颜真卿,不让柳公权。

南宋建立,在岳飞死后,秦桧居然成为宋高宗的心腹大臣,位列丞相的他,自然要有一座豪宅了,而他的豪宅,就叫“余庆堂”。

“余庆堂”这三个字也就一直流传了下来,最后让胡雪岩看上了。虽然秦桧的名声不好,但是他的字确实太漂亮了,胡雪岩看得爱不释手,经过了深入思考,最后胡雪岩还是决定用秦桧的字,这也算是利用“名人”效应的壮举了。

但是,胡雪岩不傻,他没有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把“余庆”两个字倒过来用,变成了“庆余堂”,一方面是寓意颇为得当,同时也隐含着反面利用秦桧“名人效应”的意思。

胡雪岩的一生,从昔日一个无名的山村放牛娃,到最后成为了大清最富有的红顶富豪,胡雪岩的人生应该就是一个传奇。

其二、为左宗棠西征新疆提供后勤保障,购运西洋军火枪炮,转运东南协饷,特别是其所购的“布洛斯后膛螺丝开花大炮”威力巨大,因此或朝廷“赏加黄马褂”

胡雪岩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宗棠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

他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

由于胡雪岩辅助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争有功,曾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

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的时候,胡雪岩则被派往上海经营采运局,为左宗棠西征提供后勤保障,购运西洋军火枪炮,转运东南协饷。

45岁的胡雪岩已经担任上海转运局委员,负责购运军火,转运协饷,以便协助督办陕甘军务的左宗棠。

自此始,至光绪七年,他为左宗棠筹款共6次,据说总数为1770万两银之多。

特别是他为左宗棠西征,所购的布洛斯后膛螺丝开花大炮,在攻打达坂城一役中,对敌人的震慑力极大,从而获得了朝廷赏谕。

左宗棠与陕西巡抚谭钟麟联奏,恳请朝廷“赏加黄马褂”给胡雪岩,不久也获准了。

此时此刻,胡雪岩在事业上也达到了顶峰。

他趁机协助我国第一家机制国货厂,甘肃织呢总局筹办,于次年正式开工。

其三、胡雪岩开始打破洋人对价格的垄断,曾经一度让丝业的价格控制权,又回到了中国人手里,他居然把去谈判蚕丝买卖的外商,从家里赶了出去

到1880年的时候,胡庆余堂的资金规模就已达280万两。

胡雪岩的经商理念,已经深入商界各式人物心中,曾盛极一时,作为中国人,胡雪岩与洋人争,与命运搏,的确是一位铁骨铮铮的中国汉子。

当时的生丝业被洋人垄断,是一个暴利的行业。胡雪岩看中这一点,决心从中取利。

他先把上海和江浙的丝业同行联合起来,说服他们共同对付洋人,在本地大量收购生丝,囤积居奇,从而让洋人无丝可买,进而控制了市场,垄断了价格。

从此,丝业的价格控制权,又回到了中国人的手里。

可是,就在胡雪岩把去谈判蚕丝买卖的外商,从家里赶出后不久,他上海的一个朋友到杭州告诉他,汇丰银行的经理回国后交待了一切,朝廷已经知道了其中的胡雪岩的一些商业内幕。

胡雪岩的“八个摊子七个盖”的办法,事实上当然就是他们经营方式的弊端,那也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还是那句话,对于他这种经营方式而言,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那么整个资金链就都会断裂,甚至整个商业帝国毁于一旦。

最后,在替清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的时候,胡雪岩虚报利息,给自己留下一个致命的风险,以致后来东窗事发,在多重压力下,又面临中法战争爆发,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加上官僚压榨,胡雪岩最终破产,客死杭州。

那么,面对胡雪岩的传奇经历,可能让人无比羡慕,也让人扼腕痛惜,咱是不是应该好好地想一想:胡雪岩这一生,他到底有哪些成功的经营,以及不堪回首的往事和教训。

胡雪岩错过了两个人的忠告,一个是其父亲的忠告,一个是封疆大吏左宗棠对他的忠告

胡雪岩的失败有很多原因,胡雪岩到底做错了什么?

我觉得他不容易采纳别人的劝告或忠告,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

不听左宗棠的劝告

胡雪岩从小就很聪明,长大之后更加聪明,而身为“聪明”的人,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夸奖他、赞美他,胡雪岩当然也不例外。

他被这些夸奖的次数多了,胡雪岩也就飘飘然了,他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慢慢地就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尤其是发达之后,他就彻底听不进别人的话了。

对于胡雪岩这种没有读过书,文化水平低的弱点,左宗棠早就看出来了,他还经常劝胡雪岩多读一些书。

谁知道,在这个问题上,胡雪岩比左宗棠还要倔。他似乎对读书有一种天然的排斥。

他宁愿把很多时间用都在“妻妾成群”的生活上面,也不愿意多读点书。

虽然读书者未必都能成功,但是不读书者,肯定一辈子没戏:即使胡雪岩能够凭借自己的某些聪明才智,曾经建立一个庞大的经济帝国。

但是他毕竟没有读过多少书,很多事情他想不通,很多道理他也不可能明白,这些巨大的知识缺陷就是他难以弥补的隐患,正是这些隐患给他的结局,埋下了一个深深的伏笔。

胡雪岩的经济帝国最后崩溃的根本原因,说到底就是因为他读书少,视野比较狭窄。

其父胡鹿泉在去世前,他千叮咛万嘱咐胡雪岩,一定要好好努力,做一个成功的商人,但是绝对不要做官。

对于父亲的这句临终遗言,胡雪岩确实做到了,他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并且振兴了胡家。

但是,胡雪岩却没有听懂父亲的另外一句话,也不明白胡家祖训的真正含义,他还是去做了官,并且做了一个非常大的官。

事实证明,作为一个挣钱的商人,胡雪岩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一个官员,他根本就是门外汉。胡雪岩根本就没有想到,政界要比商界凶狠得多,官场是一个超高危险的地方,要是没有绝对的智商,是玩不转的。

总而言之,胡雪岩就是一个倔强、聪明、好色,又非常善于做生意的中国人。

他的传奇经历,确实值得后人细细品读和借鉴。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