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茶,湖北什么最出名
隆中茶,湖北什么最出名?
这个“最有名”,可是太多了,要讲吃喝玩乐等等,写一本书也难说完,所以只能在“最”中信手拈几个简单显摆一下:
汉阳古琴台,历史太悠久了,伯牙遇子期,是“知音”的典故;
黄鹤楼,别说了,你知道的,天下很多幼儿园孩子都能背黄鹤楼的诗;
荆州城,举世闻名,可惜暗中不大妙,周瑜因为荆州气死,关羽因为荆州掉了脑袋,也正因为如此,才更迷人;
武当山,道教圣地,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想去看看仙风道骨,看看那个金顶;
长江三峡(与原四川共享),附带三峡大坝震惊世界;
神农架,远古又远古,不难想象;
沙市章华台古腊梅,不说你不知道,说出来吓你一跳,楚国辉煌时修建章华台,然后就植了这腊梅,多少千年了,你懂的。
其他事比如吃喝穿戴不谈了,只听几句最称霸天下的湖北话,看看能不能把你吓尿了,当然地道的湖北人是说的人和听的人都很骄傲很开心的:
武汉话:问:黑子,昨天给你介绍的那姑娘伢么样?答:哎呀,个婊子养的长的几漂亮哦,老子定要搞到手……
沙市话:儿女回家,妈做了他们喜欢吃的,于是这样赞不绝口:妈,我日你姆妈还是你弄的菜最好吃!姆妈,(伸出大拇指)牛逼!
你千万别误会,这绝对不是编的,绝对常常能听到,而你千万不能误会这是在骂人,这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赞美和感叹。“个婊子养的”和“我日你小姆妈”,有时就是表示赞美,有时是感叹,有时是发语词,有时作语气助词。这就是民间语文的奥妙,常常被理解为生动“接地气”,如果不开口就带这些话,一般就能判断你是外地的(沙市叫“外马”),或者被暗中说你是假装文明故作清高,一般就对你敬而远之,我楼上曾经有一对父子,就是这样互相对话的,所以人气很旺,我就不行了,不能应用自如,所以很不入流,幸亏我是本地土族,要不然就很难说只能生活在排斥中了。
民间文化,大概都很震撼吧!
不到湖北,是你的遗憾哪!欢迎来湖北,湖北观光,终身难忘。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广为流传?
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一直广为大众所熟知。这个故事,在历史上确实也是真实发生过的,只不过故事和历史之间,有点不太一样。
我们所熟知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是这样的:
北宋时期,宋真宗皇后去世后,在宫中有两个妃嫔十分受宠,一个是刘氏,一个是李氏。这两个妃嫔当时都怀了孕,古代讲究母凭子贵,只要是谁先生下皇子,这位皇子接下来就有可能成为太子。母亲的地位也会水涨船高,到时候说不定就能直接当上皇后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氏就把李氏当成了敌人。她很担心李氏生了儿子以后,断了自己成为皇后的路。
因此,刘氏决定先下手为强。刘氏先是联合宫中总管郭槐,然后买通了接生婆尤氏。等到李氏生产的时候,趁着李氏在分娩不省人事之时,将狸猫剥去皮毛,换走了刚刚出世的皇子。
成功换走了这位小皇子之后,刘氏将他交给身边的宫女寇珠,命令寇珠杀死皇子。寇珠眼看着怀中的皇子那么小,就要遭受这样的命运,最终还是没有忍心对皇子下手。寇珠非但没有杀死这个小皇子,还暗中将他交给了宋真宗身边的贴身宦官陈琳。
陈琳是个正义之人,在听到事情缘由后,吃惊之余也十分同情皇子的遭遇。于是两人将皇子放到盒子中,带出宫去。因为当时临近八贤王的寿辰,所以陈琳用盒子之中所盛八贤王的果品为由,骗过了郭槐和刘皇后,顺利地带皇子出宫。
陈琳出宫之后,就去了八贤王那边,将皇子交给了八贤王抚养。而李氏那边,由于皇子被换成了狸猫,宋真宗看到以后,认为李氏生了个怪物,觉得李氏是个不祥之人,于是就把李氏贬到了冷宫之中。
不久之后,刘氏也产下了皇子。宋真宗随即将刘氏所生的皇子,立为了太子,母凭子贵的刘氏也被封为了皇后。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数,刘氏所生的皇子,在六岁的时候就因病夭折了。这个孩子去世以后,宋真宗就再也没有别的子嗣了,一时间面临着绝后的窘境。
为了不至于绝后,宋真宗就打算从自己自己的兄弟那边,过继一个儿子。巧合的是,宋真宗恰好选中了八贤王的儿子,也就是那位之前被换出去的皇子。而且后来,这个孩子还被宋真宗立为了太子。
既然被立为了太子,自然就要去宫里认认门。在宋真宗的指示下,他的贴身宦官陈琳,开始带着这位太子殿下在宫里熟悉环境。两人先是去了刘皇后那边,刘皇后见了这位小皇子之后,发现太子和宋真宗真的是长得很像,于是就起了疑心。不过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刘皇后也不好多说什么。
拜过了刘皇后以后,小太子继续在宫里转悠,很快就转到了冷宫那边。到了冷宫那边之后,陈琳给小太子讲起了当年李娘娘生下妖物的故事。小太子对此倒是十分好奇,于是便坚持进入冷宫,去见一见这位李娘娘。
照理来说,冷宫是不可能允许外人进入的,更别说是太子了。不过好在,陈琳路子比较野,和看守冷宫的太监比较铁,所以就成功带着小太子进入了冷宫。进了冷宫之后,母子二人相见。虽然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但母子天性使然,小太子还是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
离开冷宫之后,小太子也就转遍了整个皇宫,照理说该去和皇后刘氏辞行了。不过,刘皇后见到太子后,一下子就发现太子的脸上有泪痕。短暂的询问过以后,刘皇后就将小太子的冷宫之行,全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了。
再联系到小太子确实和宋真宗很像,刘皇后就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或许当年那个孩子并没有死,而这个小太子,正是那个孩子。
既然已经起了疑心,刘皇后自然要好好盘查这件事。于是刘皇后就命人将寇珠带来,严加审问。然而无论刘皇后怎么严加审问,寇珠都咬定自己已经杀了那个孩子。再后来,寇珠为了保守秘密,加上也不愿再承受折磨,于是便直接自尽了。
刘皇后见寇珠这条线断了,便决定从冷宫中的李娘娘下手。刘皇后觉得,李娘娘的存在,始终是个炸药包,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炸了,于是便请求宋真宗将李娘娘赐死。宋真宗也是糊涂,在听信刘皇后的一面之词后,竟然真的下令,要赐死李娘娘。
不过最终,李娘娘并没有因此而死,而是逃过了一劫。因为当赐死的消息传到冷宫后,李娘娘身边的小太监余忠替李娘娘殉难。他让李娘娘换上自己的衣服,李娘娘这才得以保住了性命,并且顺利地逃出宫中。
离开皇宫后,李娘娘一路辗转来到了陈州。因为没有生活来源,她只能住在破窑里面以乞讨为生。幸运的是,当时包拯正在陈州放粮,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遇到了李娘娘。李娘娘在与包拯交谈的时候,也提到了自己的事情。包拯听到之后,十分同情她的遭遇,并且还要帮助她伸冤。包拯与李娘娘商议,与李娘娘假意认作母子,然后将她带回了开封。
此时宋真宗已经去世,李娘娘所生的儿子,已经成为了当今皇帝,也就是宋仁宗。之后包拯趁着进宫向仁宗皇后贺寿的机会,将李娘娘带到了宫中。李娘娘也因此与儿子宋仁宗见面,并且将真相说了出来。包拯后来又巧用计谋,让郭槐说出了实情,这才真相大白。
而此时已经成为太后的刘氏,在得知自己的阴谋败露之后,没等皇帝处理,她就先自尽了。在真相大白后,宋仁宗将母亲李氏接回宫中,尊为了太后。包拯因为在此件事情中有功,被宋仁宗封为了宰相。
以上便是民间版的狸猫换太子。在这个故事当中,好人得到了好报,坏人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然而在真正的历史上,这段历史其实要比故事里所说的复杂得多。
历史上真实的狸猫换太子,没有狸猫,没有那么离奇,但涉及到的人和事,乃至对宋朝历史造成的影响,都极为深远。
真实的狸猫换太子,是这样的:
宋真宗在位期间,十分宠爱妃子刘娥。刘娥早在宋仁宗还是皇子的时候,就跟了宋真宗,而且素有贤名,德才兼备。唯一可惜的是,刘娥肚子不太争气,跟了宋真宗十几年,也没能给宋真宗生下过子嗣。
后来,宋真宗的皇后去世了。宋真宗有心封刘娥为皇后,但是大臣们又坚决反对。理由是刘娥出身一般,而且没有子嗣。所以刘娥和宋真宗商量了一下之后,就导演了一出借腹生子的好戏。
首先,找来一个姓李的宫女,让李宫女替刘娥受孕。然后,将李宫女对外彻底隔离,谎称刘娥自己怀孕。
等到十个月之后,李宫女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李宫女生下儿子后,刘娥将孩子抱走,说是自己生了儿子。
照理来说,如果刘娥想要彻底掩盖住这个真相,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将这个李宫女给除掉,让李宫女彻底消失。不过,刘娥还是比较善良的,非但没有除掉李宫女,反倒请求宋真宗将李宫女收为妃子。
当然,荣华富贵可以给你,认儿子你就别想了。后来的十几年里,李宫女变成了李妃子,在宫内也经常可以看到儿子,但就是不能相认。
十三年之后,宋真宗病逝,小太子即位,史称宋仁宗。宋仁宗因为即位时年纪太小,所以只能由太后刘娥辅政。在小皇帝长大之前,刘娥俨然就是宋朝的一代女帝。而且,刘娥在历史上风评极好,被誉为是‘有吕武之才,却无吕武之恶’。
刘娥本来是有机会重演当年武则天的旧事,成为历史上第二位女皇帝。但是后来,刘娥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选择。虽然曾以女子之身,穿上皇袍,去祭祀宋朝的历代帝王,却没有真的篡位。
当然,这是后话了。
借腹生子这件事,本质上其实是宋真宗在和士大夫集团争权。宋真宗之所以要强立刘娥为皇后,主要也是因为,当时士大夫集团太过强势,已经严重制约了皇权。为了争权,宋真宗才不得不想出了这样的办法。
而在宋真宗死后,刘娥开始辅政,另外一个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宋仁宗赵祯,不是她亲生的。一旦赵祯知道了这件事,刘娥辅政的合法性,就会成为一个大问题。所以,在刘娥活着的时候,对宋仁宗进行的全方面的围堵。再加上刘娥当时确实掌握了最高权力,所以也就没人告诉宋仁宗实情。
另一方面,刘娥对宋仁宗和那个李妃子极好。不但真正做到了对赵祯视若己出,而且在李妃子死的时候,刘娥是以皇后之礼,将其下葬的。
直到刘娥去世以后,赵家一位已经称病十几年不上朝的老王爷赵元俨(也就是八贤王的原型),才终于告诉赵祯他的身世。而且还有人告诉赵祯,说李妃子其实并不是自然死亡,而是刘娥毒死的。
至此,宋仁宗得知了身世真相,也由此对刘娥心怀怨恨。宋仁宗当即下令,将刘家所有亲眷都暂时软禁了起来。然后派人查明真相,将那位已经死掉的李妃子开棺验尸。结果开馆之后,发现李妃子并没有任何中毒的迹象,完全是自然死亡。
在得知了这个真相之后,宋仁宗才终于放下了对刘娥的怨恨。不管怎么说,刘娥虽然不是他的生母,却是对他有养育之恩,更有辅政之恩。不是生母,胜似生母。最终,刘娥被宋仁宗葬入永定陵,与宋真宗合葬。而那位李妃子,也被宋仁宗追封为章懿皇后。
在这个事情的整个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这个事情其实是发生在宋仁宗亲政之前,而在宋仁宗亲政之前,包拯还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即便是后来包拯考中进士做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在地方上任职,所以也就不存在包拯为李娘娘伸冤的事情了。
历史上真实的狸猫换太子,和民间故事的差别还是挺大的。而且,刘娥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人,更不是什么奸恶之徒,反倒是一个极为能干的女强人。刘娥垂帘听政期间,利用自身的才干,为之后的仁宗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地方推荐?
#旅行# #湖北# 一定会来!湖北太多的旅游景点是非去不可的,景色实在太迷人。
①武当山,又名太和山,最早的寺观为唐代所建,身处其中,感受道教文化氛围。
②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③神农架生态旅游区,原始神秘感,吸引着更多游客前往参观。
④大别山,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壤,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气候宜人。
⑤三峡人家,依山傍水,风情如画。
⑥三峡大坝,举世闻名,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工程,工程宏伟壮观,必去一看。
⑦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幽谷美景、浪漫山水的木兰天池,木兰草原,木兰云雾山万亩杜鹃,木兰清凉寨景区有10万株野生樱花,木兰湖。
⑧神农顶风景区,有着原始洪荒之名,高山草甸绵延千里,竹林遮天蔽日。
⑨武汉东湖,秀丽的山水、丰富的植物、浓郁的楚风情和别致的园中园。
习凿齿汉晋春秋和司马光资治通鉴对诸葛亮躬耕地的认定?
国家教材和历史学家以及文献都是写的襄阳隆中!孰是孰非,襄阳隆中用南阳的传承来佐证,当然“南阳说”也可以拿襄阳隆中的文献来作证卧龙岗;
诸葛亮厉害还是刘伯温厉害?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此两位经常被后人用来比较,颇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意思,就因为两位作为军师谋略水平相当。如果硬要比较,个人认为还是诸葛亮略胜一筹,为什么呢?
1、战略规划。诸葛亮《隆中对》享誉天下,其时曹操、孙权大势已成,诸葛亮敢言助刘备夹缝中求生存,三分天下,难得的是并非妄言,而是有很大执行的可能,最终虽未一统天下,但却顺利实现了三分天下的目标,诸葛亮大局观之强可见一斑。
陈友谅攻陷太平时,气势正盛,朱元璋帐下人心惶惶,避战情绪浓重,朱元璋犹豫不决时刘伯温进言倾府库,固士心,以伏兵伺隙击之,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正是刘基在朱元璋危急关头,为他点破形势,坚定了朱元璋完成王业的决心,居功至伟。刘伯温总共参与军政八年,也参与了灭元战略规划,但并非主导。
2、外交能力。三国故事里人们最耳熟能详的当属赤壁之战了,诸葛亮在此战中虽然没有《三国演义》里写的那么神,但出使东吴并成功结成联盟也是大功一件,否则也就没有后来的三分天下了。元末并没有三国时期形势那么复杂,刘伯温并没有实施此等合纵连横之术的机会,因此看不出来他外交能力如何。
3、对于主君的重要性。诸葛亮投奔刘备之时,刘备什么都没有,可以说刘备如果没有诸葛亮什么都不是,而朱元璋除了刘伯温,还有李善长、朱升等等,并不全部依靠刘伯温,即使没有刘伯温,朱元璋一统天下的可能性仍然很大,最多是曲折一些。对比之下,两人谁对于各自主君比较重要不言而喻。
4、对手实力。朱元璋的对手陈友谅、张士诚显然不能跟曹操、孙权相比,元朝更是腐烂到了根上,加上刘备的根基过于薄弱,诸葛亮三分天下的难度甚至要高于刘伯温一统天下的难度。
5、其他方面。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传颂千年,刘伯温也是诗文大家,不相伯仲。另外诸葛亮还是有名的发明家,许多发明至今都为人们所称道,这一点诸葛亮胜出。
总体来说,两人属于一个层次的人物,刘伯温擅长“谋”,而诸葛亮更全能,诸葛亮略胜一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