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基础,茶艺部介绍

2023-02-16 142阅读 0评论

茶道的基础,茶艺部介绍?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茶艺主要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下面就详细对茶艺主要包括的五大内容做一介绍。 第一,茶叶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叶的分类、主要名茶的品质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鉴别、贮藏、选购等内容。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 第二,茶艺的技术。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包括茶艺术表演的程序、动作要领、讲解的内容,茶叶色、香、味、形的欣赏,茶具的欣赏与收藏等内容。这是茶艺的核心部分。 第三,茶艺的礼仪。是指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 第四,茶艺的'规范。茶艺要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对宾客都有规范的要求。做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赏茶。作为服务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艺馆,其服务规范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五,悟道。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道属于精神的内容。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

茶道的基础,茶艺部介绍

中日韩三国的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在历史上曾对韩国和日本的茶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当代,日韩的茶文化对中国茶文化也带来了良好的影响。

那么,中日韩三国“茶”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三国的茶文化、茶具、茶道精神分别是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日韩三国的“茶”吧。

一、茶文化和茶艺

茶文化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是比较广泛的,它固然以茶道为核心,但茶道毕竟只是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茶文化至少还要包括茶文学、茶艺术、茶馆文化、民俗茶文化等。

1、日本

在日本茶文化中,茶文化与茶道几乎是同义语,茶文学、茶艺术等全部汇聚在茶道 之中,故有日本学者称日本茶道是“综合文化体系”。

而日本的茶艺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发展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可以说是将“仪式感”演绎到了极致。

点这里,详细了解日本茶道的“前世今生”!

2、韩国

在韩国茶文化中,茶礼是主流,与日本的茶道相近。

韩国的茶礼不完全同于日本的茶道,而是发展出了一套以五行茶礼为核心的茶礼流程,点这里,详细了解韩国茶礼的起源和发展。

韩国的茶文学发达于日本,比如崔致远、李行、权近、李奎报、李崇仁、郑梦周、李樯、崔怡、金正喜等人撰写许多汉文茶诗和茶文。

而日本仅有空海、嵯峨天皇等人撰写有少量茶诗文,影响较小。

3、中国

在中国茶文化中,茶文化的各个方面,如茶道、茶文学、茶艺术、茶馆文化、民俗茶文化均很发达。

其中,茶艺是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形式之一。

比如玻璃杯茶艺、盖碗茶艺、紫砂壶茶艺等,都是中国茶艺的优秀代表。

在中国茶文化中,茶道与茶文学是双峰并峙,民俗茶文化更是异彩纷呈,茶馆则是中国茶文化中的独特风景。

二、茶器的对比

1、日本茶器

日本的茶道虽源自中国,但也走出了自己独特的精心禅境来,集茶、书画、香、花为一体,用生活美学、心学层面之礼节表达出来。

茶器是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对茶道器具极为讲究,茶道器具名目繁多,不但有大小之分,还有“和物”与“唐物”、“高丽物”之区别。

战国时代,日本就把来自中国的茶器视为宝物,如果奖赏给立功的武士一个茶罐,武士就会欣喜得如同获得了一座城池。

从镰仓至室町(1336—1573)时代,日本出现了著名的“六大古窑”:濑户、常滑、信乐、越前、丹波、备前。

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日本各种“烧”的前身,现代还有美浓烧、有田焼(相当于中国景德镇陶瓷)、清水烧等。

除了陶瓷茶器,日本的铁器、银器、锡器等所制作的茶器也是独树一帜,纹样精美、做工考究。

2、韩国茶器

韩国茶器最早是以陶瓷为主,而韩国陶瓷的历史起始于土器。

大约在10世纪,韩国开始能够烧制青瓷和白瓷,其中青瓷的生产离不开中国五代时期越窑的影响。

在12世纪,得名“翡色”的深邃青翠釉色、铁锈花绘画装饰以及有黑白装饰效果的镶嵌技法,都属于高丽青瓷特有的面貌,青瓷的生产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的高丽青瓷有两大著名生产地:康津和扶安。

和青瓷相比,白瓷直到15世纪初才开始真正成功进入生产。

白瓷清洁简素与朝鲜王朝的统治理念儒家思想契合,白瓷被规制为帝王用器。

白瓷茶器和青瓷茶器作为韩国茶器的代表,不仅在历史上熠熠生辉,在现代依然是韩国人茶器的主流茶器。

3、中国茶器

中国茶器经历了汉、唐、宋、明等几个朝代的发展,每个时期各不相同。

西汉时期的茶器同食具、酒具共用,并且已开始出现了专用茶器。

唐代贵族王朝主要用金银茶器,普通百姓则用陶瓷茶器,生活讲究的大户都备有全套的碾茶、泡茶、饮茶器具。

宋代以后,茶盏是一种小型茶碗,敞口小底,有黑釉、酱釉、青白釉及白釉多种。

元代青花瓷茶器声名鹊起,而白瓷上缀以青花纹饰,既典雅又丰富,和茶文化内涵的清丽恬静很一致,深受饮茶人士的推崇。

明朝时期,宜兴紫砂陶与景德镇的瓷器同时发展,“景瓷宜陶”在烧制釉色、造型上都有了极高的革新发展。

清代茶器品种增多,色彩多样,从而把茶器制作推向新的高度。

到了现代,中国人民使用的茶器“包罗万象”,陶瓷、紫砂、玻璃、金属茶器各显其奇,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有了新的发展。

三、茶道精神

茶道精神源远流长,不仅在中华大地上呈现出千姿百态,其行为艺术更随着我国的对外交往而传播到世界各国。

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倡议输出中华茶文化,已成为我国融入世界大同的重要手段。

中日韩茶道的精神兼容并蓄又各有不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日韩的茶道精神。

1、日本:“和、敬、清、寂”

十六世纪末,千利休开创了正宗的日本茶道,提出了“和敬清寂”四个字。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以调节人际关系;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除了和敬清寂,日本茶道还有“一期一会”之说,这是日本茶人在举行茶事时抱有的“一生一世只一次”的信念,来源于佛教的无常观。

2、韩国:“和、敬、俭、真”

韩国提倡茶礼以和、静为根本精神,其含义泛指和、敬、俭、真。

“和”即和善,“敬”即敬重、礼遇,“俭”即俭朴、清廉,“真”即以诚相待。

韩国茶礼的整个过程,从环境、茶室陈设、书画、茶器造型与排列,到投茶、注茶、茶点、吃茶等均有严格的规范与程序,力求给人以清静、悠闲、高雅、文明之感。

进入20世纪,韩国的茶礼逐渐走出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

韩国的茶礼以“和静、清虚、中正”为精神脉络,表现出心地善良、礼貌谦恭、简朴廉政等东方传统美德。

3、中国:“俭、清、和、静”

作为茶文化发源地,中国的茶文化内容丰富,茶道精神历史悠久而且提法多有不同。

陆羽在《茶经》里用“精行俭德”四个字强调了茶对于人格的自我完善性的重要性,“精行俭德”曾经被国人当作茶道精神的内涵。

茶学家庄晚芳先生总结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

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在“廉、美、和、敬”中“和”是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一个“和”字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

它意味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统一与和谐的,并由此产生并实现了“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

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用“俭清和静”四字提出了对中国茶礼的理解和定位,并被茶界广泛推崇。

茶尚俭,就是勤俭朴素;茶贵清,就是清正廉明;茶导和,就是和衷共济;茶致静,就是宁静致远。

他提出中国茶礼“俭清和静”的核心思想,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做到“俭清和静”,而且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茶人。

相比韩日茶道,中国茶文化的宗教色彩较淡薄,而是把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选择和发挥的余地。

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从街边挑夫到闺中小姐,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

纵观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茶文化,和善知礼,清心真诚乃是不变的茶道精神。

这些可贵的精神和追求延续至今早已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的瑰宝,同时也应该成为后人继续追求和传承的美德文化之一。

中日韩茶文化同根同源,经过上千年的发展,融合了各自民族文化的养分。

三者在很多方面有相辅相成、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各具千秋。

中日韩三国彼此以茶结缘、以茶会友,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三国人民都共同体味着茶香中蕴含的包容、亲和与凝聚之力。

初入门该如何挑选不同茶叶茶道茶具?

饮茶不但是传统饮食文化,喝茶也有助防老,具养生保健功能,每天喝三两杯茶可起到防老的作用。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喝茶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初入门该如何挑选不同茶叶茶道茶具?我建议选择大品牌的茶叶,其品质和可靠性还是比较稳定的,适合一些刚喝茶的新手,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接着,新手上路,普通的茶具先凑合着用。都不知道喜欢茶能坚持多久,一点点来,以后茶的品鉴能力上去了,再买好点的。一下子太好也没啥必要,万一一下子又没兴趣了,好东西放着也浪费。另外茶具买成套的,很多茶具店有卖。像茶道其他配件、煮水器,看着需要再配。

那如何泡好茶呢?主要取决于水质、泡茶用量、冲泡温度和时间,不同的茶叶品种,有不同的标准,比如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或1:60,即每杯放3克左右茶叶,加沸水150—200毫升。而饮用普洱茶、乌龙茶,每杯放茶量5—10克,如用茶壶冲泡,则按茶壶容量大小适当掌握比例,投入量为茶壶容积的一半,或更多。

一套好的茶具主要区分成下列四大类:

主泡器:主要的泡茶用具,如壶、盅、杯、盘等。

辅泡器:辅助泡茶的用具,如茶荷、茶巾、渣匙、茶拂等。

备水器:提供泡茶用水器具,如煮水器、热水瓶等。

储茶器:存放茶叶的罐子。

想学习茶艺师?

先说如何入门吧😄

第一想学习茶艺你得知道茶艺究竟是什么?:茶艺是在茶道精神和美学理论指导下的茶事实践,是一门以茶为媒介的生活艺术。它包括艺茶的技能,奉茶的礼仪,品茶的艺术,以及茶人在事茶的过程中沟通自然,內省自信,愉悦心灵,完善自我的身心体验。

如何学习茶艺?

基础知识大概包括:茶树(乔木、灌木)、茶叶分类:红茶(滇红、正山)、白茶(月光白)、绿茶(晒青、烘青、蒸青、炒青)、乌龙茶(青茶:大红袍)、黑茶(广西六堡茶、云南普洱茶)、黄茶、外加工茶类。

为什么要强调茶艺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

答:因为茶道精神融汇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以及啜苦可励志,咽甘思报国的积极入世心态;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达生、贵生、养生的理念;佛家的茶禅一味、无住生心、活在当下的佛法真如。所以只有以茶道精神为指导茶艺才有灵魂。

3、为什么要强调茶艺是在美学理论指导下的生活艺术?

答:因为自从人猿相揖別后,人类就执著追求美丽的人生。茶艺是唯美是求的生活艺术,它要求茶人不仅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并且善于用美陶醉自已、感染別人。美学能使人充分享受生命的美丽和诗意,否则只是经历了生命的过程。

4、为什么在茶艺的概念中用艺茶的技能而不讲泡茶的技能?

答:因为艺茶包括识茶、鉴水、用火、择噐、布席、造境、泡茶、斟茶、奉茶等环节,它是茶人性情、修养、茶学知识及审美情趣的综合反映。泡茶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主要是灵活掌握投茶量、水温、出汤时间三个变数及注水手法。

5、品茶也能称为艺术吗?

答:能。品茶是五官并用,六根共识通过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的审美艺朮。看茶相、看汤色、看叶底;闻香气的纯度、闻本香、闻香气的变化和持久性;品火功、品滋味、品韵味:舌本回味甘甜,满口生津。齿颊回味甘醇,留香尽日。喉底回味甘爽,心旷神怡。

6、为什么完整的茶艺应包括"完善自我的心理体验"?

答:一般人品茶能养生识茶愉悦身心即可。但品茗的最高目标是通过"得味""得韵"达到"得道"。如唐颜真卿所言"流华滑肌骨,疏瀹涤心源"。如明朱权追求的"探玄虚参造化,淸心神出尘表"。最终"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7、什么是习茶三境界?

答:是得味、得韵、得道。得味指通过感官感知茶的色香味形等自然属性而识茶,这是习茶的基础。得韵是指把品茶从生活琐事升华为生活艺术,在茶艺的过程美和结果美中受到美的薫陶。得道是指在习茶时用虚静之心体物性、尚自然、崇幽趣、养天年达到明心见性。

8、按照《中国茶艺学》观点什么是茶道?

答:茶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从理论层面讲,茶道是研究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以茶修身养性,愉悦心灵,感悟人生,明心见性的一门人文科学。从实践方面讲,茶道是以茶修道的人生体验。茶道即人道。

9、茶道与茶艺的关系如何?

答:两者是心与术的关系。茶道是心,心主理,它是茶艺的灵魂。茶艺是朮,术主技,它是茶道的表现形式。茶道无形,修习茶道必须通过茶艺赋予其形象和生命,使其能被人感悟。茶艺賞心悦目,但若无茶道为灵魂必失于肤浅。因此习茶必须心术并重,道艺双修。

10、中国茶艺学的学科特点是什么?

答:茶艺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而茶艺学却是一门新创的学科,它“道心文趣兼备”,兼具科学性、艺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有四大特点:从内内涵上看文质并重,尤重意境;从形式上看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从审美上看道法自然,崇静尚俭;从目的上看追求怡真,注重实用。

11、为什么茶艺美学的最高原则是道法自然?

答:审美是对人格的哺育。茶艺审美强调道法自然,不仅是倡导"美到极致是自然"的艺术表现法则,更是要求修习茶艺者的人性得到彻底解放,做到心不为物所役,造就茶人自由旷达、超然洒脱、率性任真、本色做人、自尊自爱、不卑不亢的人格。

12、"道法自然"的美学法则在茶事实践中如何体现?

答:在修习茶艺时要求动如行云流水,静如苍松屹立,笑如春花烂漫,言如山泉絮语,一举手一投足都纯任自然,发自心性,毫不造作,毫不媚俗。其神韵当"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即心不物所役,自由放飞自已的心灵,潇洒形骸,得大自在。

13、我国至少五千年的饮茶史大体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我国对茶的利利大体上可分为药用、鲜食羮饮、从大众饮料到"国饮"、深加工综合利用等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既相互衔接,有些内容又相互渗透,所以不能机械地用具体的年代把它们割断。

14、中国茶艺是如何分类的?

答:分类是在科学研究中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一个标志,把性质相同的事物或现象归纳在一起,把性质不同的事物或现象区别开。

①以茶艺表现形式分为:表演型茶艺、生活型茶艺、营销型茶艺及养生性型茶艺。

②以茶艺表现主题内容分为:宫廷茶艺、文士茶艺、民俗茶艺、宗教茶艺、外国茶艺以及现代创新茶艺

15、中国茶艺美学的四大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一、"天人合一,物我玄会"是中国茶艺美学的哲学基础。

二、"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中国茶艺美学的人文追求。

三、"涤除玄鉴、澄怀味象"是中国茶艺审美观照的方法论基础。

四、"道法自然、保合太合"是茶艺美学表现形式的基本法则。

16、中国茶艺美学的三重境界是什么?

答:茶字上边是草字头,下边是木字底,当中是人字,意为人在草木中。草木代表着大自然,即茶字本身就告诉我们中国茶人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种重追一般要经历寄情于山水,忘情于山水,心融于山水三个层次。

17、中国茶艺美学表现有哪些基本法则?

答:主要有神定气朗、对称与不均齐结合、简素、自然、枯高、脱俗、照应、节奏、调和对比、多样统一等十大基本法则。

18、何为六根共识?

答:佛教所谓的"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分別代表六种感觉功能,是"心之所依者"。外有"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对六尘的感知称为"识"。茶艺是高度综合的艺朮,必须调动六根,用心去全面感悟其过程美和结果美,所以称为"六根共识"。

19、茶艺的六要素是什么?

答:构成茶艺的六要素是人、茶、水、器、境、艺。茶艺是唯美是求的生活艺朮,只有这六要素都美,做到六美荟萃,相得益彰,茶艺才有无穷魅力。

20、茶艺中强调的人之美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主要看四个方面。

一、仪表美,包括形体美、服饰美、发型美。

二、风度美。风度是个人性格、素养、气质、情趣、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综合表现,是社交的无声语言,包括仪态美和神韵美。

三、语言美,包括语言规范和语言艺朮。

四、心灵美。

21、何为语言规范?

答:语言规范是语言美的基本要求,不同社交场所对语言规范有不同的要求,最基本的是待人接物有"五声":招呼声、问候声、致谢声、致歉声、道别声。

在服务业应使用"敬语"尊敬语、谦让语、郑重语。

杜绝"四语":蔑视语、烦躁语、斗气语以及不文明的口头语。

22、茶艺师应当如何看茶?

答:对于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心态。厂商往往用功利的眼光或王婆的看茶;评茶师用挑剔的眼光看茶;消费者多凭个人兴趣偏好看茶。而茶艺师则是用艺术鉴赏的眼光,带着感情色彩和想象力全面欣赏茶的名之美、形之美、色之美、香之美、味之美和内涵美。

23、从审评学的角度如何看茶香?

答:香气是茶叶的灵魂,审评时主要从三个方面评判。

一香气的特性,如清香、高香、幽香、毫香、嫩香、甜香、陈香、浓香,

二茶香的类型,如花香型、果香型、火香型,

三茶香的表现形式,如馥郁、高爽、浓郁、浓烈、纯正、平和、持久等。三者有时有交叉。

茶香的鉴赏:茶人们至少要三闻,三闻有个同的方式。

其一,一闻干茶的香气,二闻开泡后充分飘逸出来的茶的本香,三要闻茶香的持久性。

其二,一从氤氲上升的水汽中闻香,二从杯盖内壁上闻香,三从闻香杯或公道杯慢地细闻杯底留香。

其三,一闻热香,二闻温香,三闻杯底的冷香。

24、在茶艺学中水如何分类?

答、分为一、天水类:雨、雪、霜、露、雹等。

二、地水类:泉、溪、江、河、湖、池、井等。

三、再加工水类:包括自来水、纯净水(含蒸馏水、太空水),矿泉水、活性水(含磁化水、矿化水、离子水、生态水、高氧水等),净化水等五类 。

25、什么是酸性水?什么是碱性水?

答:水的酸碱度用PH值来表示。PH值小于7为酸性水,7为中性水,PH值大于7为碱性水。泡茶最宜用中性水或弱酸性水。其次为PH值7.3以内的弱碱性水。当PH值大于7时,茶黄素会被氧化而损失,茶红素会因氧化而使茶汤色发暗并降低鲜爽度,同时使香气减弱。

26、茶具按功能如何分类?

答:分为十类:烧火器具:如风炉、电磁灶等;

煮水器具:如陶壶、釜、铜壶等;

承载器具:如茶车、茶盘等;

盛茶器具:如茶叶罐、茶荷等;

泡茶器具:如茶壶、三才杯、飘逸杯等;

品茶器具:如杯、盏、碗等;

淸洁器具:如水方、水盂、茶巾等;

调味器具:如糖罐、奶盅等;

辅助器具和贮物器具。

27、如何挑选紫砂壶答:顾景舟大师讲紫砂壶审美"可总结为形、神、气、态四个要素"。具体四看:一看造型是否符合你的审美观并富有神韵。

二看泥质色泽是否温润,听声音是否清脆,把玩时手感是否柔润细腻亲人。

三看工艺是否精湛,出水收断水是否得心应手,收放自如。

四看铭文图案。

28、什么是茶艺礼仪?

答:礼仪从属于伦理道徳,是人类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文明社交的规范。

茶艺礼仪是指在茶事活动中形成的,并得到茶人共同认可的礼节,礼貌和仪式,是对茶事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礼仪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29、茶艺礼仪有什么特征?

答:具有五大特征:

一、规范性,即礼仪是衡量当事各方是否律已敬人的统一尺度。

二、包容性,即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习俗。

三、传承性。

四、平等性,即在礼仪面前人无尊卑贵贱之分。

五、差异性,即承认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文化心理差异。

30、茶艺礼仪有什么功能?

答:一、有助于塑造良好的茶人形象。

二、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修养,促进社会文明进程

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加强国际交往,提升民族文明形象。

四,用于经营场所能营造和谐温馨气氛,提高管理水平。

31、常用的茶艺礼仪有哪些?

答: 主要有握手礼、鞠躬礼、伸掌礼、叩手礼、注目点头礼、端坐礼、置茶礼、奉茶礼、应答礼,、寓意礼及其它礼节等十一类,其中有一些是社交通用礼仪,有一些是茶室专用礼仪。

32、涉外茶事活动遵循原则。

①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尊重国格、尊重人格的原则。

③注重礼仪礼节的要求

④尊重女性的原则。

⑤尊重各国风俗习惯的原则

33、茶席:狭义单只从事泡茶,品饮或兼及奉茶而设的桌椅和地面

广义①是泡茶,喝茶的地方。包括泡茶的操作场所、客人的坐席,以及所需气氛的环境布置。

②是品茗环境的布置,即根据茶艺的类型和主题,对品茗环境进行艺术设计并实施美化。

特征:实用性、艺术性、综合性,独立性。

构成要素:茶品,茶具组合,铺垫(插花、焚香、挂画、相关工艺品、茶点茶果,背景),动态演示

34、茶艺的程序美不美看四方面

一看是否顺茶性

二看是否合茶道

三看是否科学卫生。

四看文化品位。

学习完这些茶艺基础理论就差不多了。

茶艺作为一门技艺实践出真知!

多喝茶!

至于说有没有前途那就基本上是看个人了!

我一个高级茶艺师现在也是在搬砖

如果喜欢普洱的话推荐一款普洱熟茶:

禾润:汤色红浓明亮、条索紧结、滋味醇和、叶底均匀活性好!香气四溢!

有哪些经典茶文化的书?

茶经(图文版)

《茶经》(图文版)把陆羽《茶经》进行了精译,并配以精选的图片,全书图文并茂,《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茶经》的问世,对把茶提升为独立学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开创了我国为茶著书立说的先河。原《茶经》共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起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翔实。千百年来,后人不断以陆羽《茶经》为范本,续写一本本《茶经》新篇使我国传统茶学不断发扬光大。

《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是宋代皇帝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也许就因为此,走向了盛极而衰的道路,文化学者日月洲注释的《大观茶论》为我们打开了宋人创造的那个复杂瑰丽的茶世界。

《中国茶经》

它与《茶经》相比,更具有时代特色,既重科学技术,又重历史人文;把茶叶生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记述,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方法,较准确而全面地总结古代、近代和当代的茶情;是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数千年茶文化概貌的巨著。

本书涉及茶学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之丰富、论述之深入、观点之鲜明,都是目前所仅见的,是一本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的茶叶百科全书。

主要阐述了我国各个主要历史时期茶叶生产技术和茶叶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介绍了中国六大茶类的形成和演变,尤其是对名优茶、特种茶的历史背景和品质特点,作了详尽的说明;通过对茶的属性、品种、栽培、加工、贮运、饮茶,以及茶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叙述,表明了中国对茶叶科学的认识和利用过程;并对各种茶的饮用方式,特别是具有浓郁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饮茶方法和礼仪,以及茶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作了剖析,进一步反映了我国丰富多彩的茶叶文化风貌。

中国茶典藏:220种标准茶样品鉴与购买完全宝典

《中国茶典藏:220种标准茶样品鉴与购买完全宝典》全面收录220种标准茶样,对每款茶叶不仅有产区信息、历史源流、采摘标准、制作工序、市场选购、辨别方法、冲泡技巧等的详细介绍,还附有原色干茶、茶汤、叶底等精美图片,具有很高的实用及欣赏价值。每款茶汤都是经权威专家指导,按标准方式冲泡而成的。每款干茶形态、叶底风格不仅可以参照比较,还可准确辨别茶叶的优劣、真伪。本书堪称是众多爱茶人士和懂茶人士必备的茶书。

《茶道入门》

这本书谈的是初入茶道最急切需要知道的三篇课目

第一是“茶如何制成?”如果连茶是怎么形成的都不知道,那喝起茶来不就像瞎子摸象?

第二是“各种茶的认识”,市面上的茶叶有那么多种类,它们的区别何在,如果没有一些理论性的理解,难以进入欣赏的领域。

第三是“如何享用一杯茶?”包括冲泡与饮用。

学茶当然要喝茶,而且也只有从喝茶中才能获得茶的益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美学境界。非专业习茶的人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充分且正确的茶道入门知识是不容易的,笔者以从事二十五年茶道教学的经验,多次整理这类课程,皆希望使初学者能以最短的时间与精力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4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