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含义,享受喝茶时的那份恬淡与悠闲
茶道的含义,享受喝茶时的那份恬淡与悠闲?
茶,是安静的,品的是从容与境界。一个人喝茶,与沉默无关,与心情有染。独坐在有淡淡阳光斜入的房间里,面前是一盏清雅绿茶,淡绿色的汤汁像春天的颜色,诱惑我轻呷品茗。只因有茶,学会了记录点滴感动。
时光若水,无言即大美。日子如莲,平凡即至雅。茶水洗心,心如明镜。或许,你会在每个清晨醒来,对镜梳妆,素颜静默,心始终如莲,安静绽放。只是,再也与过往无关,仅有的只是现在,在一盏茶的光阴里,徘徊,记下一点一滴。
喝茶既是一种简单的行为,也蕴含了深深的哲理,在人们心目中的含义,早已不是一个动作那么简单,它已经成为一种意境,一种传播。
喝茶是一种享受,它让你心情舒畅,交流更加流利;有时候,喝茶是一种思考,在遐想中回到自我,也记得过去,纯真是人的本质,在茶叶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学会读懂人生的沉浮。
一杯茶,是一首从不抱怨的诗。“长情莫问情归处,千里相思共一茶。”茶始终静默,茶人的话也不宜太多。
春夏秋冬里,每一种茶,都可供收藏。青春枯萎,却触摸不到风干的痛,只因茶中浸润的,是一颗饱经沧桑的心。
从茶里,我们能品出大红袍的高贵典雅,品出普洱的厚重饱满,品出龙井的恬静柔美,品出白毫银针的清淡素朴。既喝得醍醐灌顶,又喝得荡气回肠。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
让我们来享受茶吧,享受茶带来的恬静与悠闲。
如何懂茶?
每一次品茶,
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不管是几人饮、是第几壶,
喝懂茶,需要用心尊重每一款茶,
再好的茶,终有饮尽之时,
而喝茶的心情却取之不竭。
品茶
本来是一件
很普通的事情,
但是
它伴随着
华夏几千年来的文明
一直在传承,
茶已经不仅仅是茶,
而是一种,
传统文化的情怀。
茶有两种,
一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
一种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
茶可以是你干热口渴时的及时水,
一大口下肚。
茶也可以是你细品赏心的慢生活,
一小口啜饮,
品闲庭花落,尝云淡风轻。
泡茶,想要把握一壶茶的浓淡容易。
浸泡的时间久,茶就浓;浸泡的时间短,茶就淡。
喝茶,想要知道一杯茶的浓淡却不易。
众口实在难调,有人喝了会嫌浓,有人喝了又会嫌淡。
其实,茶有浓淡不在于茶,众口难调也不在于口,都是在于心。
茶文化,
自古便成了
人类情感的寄托。
茶文化,
是精神层面的寄托;
喝茶的人
通常会从生活聊到精神,
以及文化、历史、哲学、时事等,
聊着聊着就发现,
原来,
我们有共同的认知,
遇到了知音,
自然的
融入了茶友的圈子
这合作
也就水到渠成。
慢一点,再慢一点,
不要急着赶路,
不要急着奔向人生巅峰。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
不必在乎目的地,
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
喝茶是一种态度,
不是对生活的逃避,
而是对人生的升华。
品茶,
品的是一种心境,
感觉身心被净化,
滤去浮躁,
沉淀下的是深思。
茶是一种情调,
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
一种热闹后的放松。
水,冷暖之间,冷暖自知;
茶,浓淡之间,浓淡自尝;
茶有八种应尽量不要喝:
一浓茶;二霉变茶;
三串味茶;四久泡茶;
五过烫茶;六生茶;
七焦味茶;八隔夜茶。
赵州禅师吃茶去是什么意思?
醉石阁
闲了来壶茶
盘茶道有这句话吗?
这东西的名字:茶玩、茶宠…… 没有特定的含义。只是在喝茶的时候用于把玩、残茶养养的小东西。 不同的人喜好的东西不一样。有些人想发财就买一个含义为招财的东西、有些人向往快乐就买意味快乐的东西,说白了就是不同的人喜好不一样而已……
茶发明人?
关于茶的发现有三种说法分别是:神农说,达摩说,陆羽说。这三种说法的侧重点不一样,也代表了人类对茶认识的不同阶段。茶树本是从云南迁徙至江南、东南的一株植物,茶树一直都在,而茶叶的发明史其实是一片树叶的发明史。
神农说:
神农氏是中国传说发明各种农作物的皇帝。
传说神农氏有一个水晶肚,吃下去的东西看得到。在试吃的过程中不幸中毒,后发现茶可以解毒。
在这个传说中,人们大致可以了解到远古先民是在不断地试吃中,把所吃的东西进行分类:一类是鲜美可口、补充营养的,包括蔬菜和五谷;另一类是并不怎么好吃、但可以治疗疾病的,包括中草药。
在古代,中国现民把茶归属于上天的恩赐万病之药。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而这边叶子恰好对所有的病都有一点效果,人民就认为它可治百病。
茶这种植物可以补充营养、可充饥,但是有点苦涩;虽有解毒的功效,但与中草药相比,疗效有限。所以茶既不是用来补充营养,又不是专门治疗疾病的植物,它是用来调节营养平衡的。
神农说强调的是茶的解毒功能即茶的药用价值。
达摩说:
达摩原是印度王子,它舍弃繁华入佛门,成为一代禅宗佛师。
达摩来到中国宣扬佛法,立志九年不眠,日夜修炼。它非常虔诚,认为经过这样的废寝忘食的修行就可以达到一定的境界。
修行到第五年的时候,达摩身体有些困乏,一次不小心睡着了,醒来后十分懊恼,一气之下把自己的眼睛割了下来,扔到地上。地上竟长出了茶树,之后达摩犯困就会吃茶树叶,瞌睡就没有了。
在日本包括印度,都一度认为茶树是这么来的。且日本的茶,乃至日本的佛学都来自于中国。
日本茶道的形成: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具有东方文化之韵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道。它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千利休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也作静寂,它是指审美观。
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侘字上侘(わび)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平安时期侘人一词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到平安末期,侘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
悠闲的意思成为很受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
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
因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草庵文学,以抒发它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这种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
达摩说讲的是茶与禅学的联系,是人们熟悉的东方美学——禅茶一味,二者关系密不可分。
达摩说强调的是茶可提神即茶的养生属性。
陆羽说:
758年,陆羽下了一本《茶经》,陆羽是茶的缔造者.
唐朝以前,茶的身份一直不明朗,喝茶的概念叶没有形成。茶因带有苦味,人们在食用的时候会添加各种东西,例如:盐、胡椒、姜、桂皮等。
到了唐朝,喝茶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相反,把茶当作菜吃、当药用的现象少了。
这种状况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唐代的以中草药为基础形成的中医文明已经比较发达了,人们找到了更好的药物去代替茶。
陆羽在758年,写了一本著作《茶经》,这是一部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著作,是世界上第一本关于茶的著作,因为这本书茶才真正成为茶。茶字是陆羽定的,是对一片树叶的重新定义。
从此,茶被独立出来了,有了固定的程式,煎茶变成一种仪式性的形态。
陆羽最伟大的的地方在于,它把茶的饮用功能固定化了,把食用功能、药用功能弱化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