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指的是什么10字,三杯为饮牛印骡的蠢物罢了它的涵义
茶道指的是什么10字,三杯为饮牛印骡的蠢物罢了它的涵义?
“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这句话出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就是说 好茶只能喝第一杯,第二杯就好比是只能解渴的垃圾,第三杯就只能给牛马喝了。
这里的饮字,读yin四声,给牲畜喝水的意思。
字面意思是这个人不懂茶道,再进一步的意思是暗指这个人比较粗俗。
一叶春茗藏世界一壶清泉煮乾坤?
—叶香茗藏世界,半壶清泉煮乾坤年关又到,总要送个礼,茶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自古茶道通仙道,半为积福半修身。”所以送茶就是送福。而更有“通仙道”的人将“茶”字拆“十十”+“八十八”,即108,就是高寿,所以,送茶就是祝寿。有些地方出现送茶礼,茶到了也就是礼到了。人情礼俗尽在不言中,正是:“一叶香茗藏世界,半壶清泉煮乾坤。”
茶诗句经典语录八字?
1、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2、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留。
3、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
4、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
5、开坛千里醉,上桌十里香。
6、胸中有几千年历史,凭卢仝七碗茶引来。
7、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
8、红透夕阳,如趁余辉停马足;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
9、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10、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
11、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12、水汲龙脑液,茶烹雀舌春。
13、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14、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
15、竹荫遮几琴易韵,茶烟透窗魂生香。
16、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
17、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
18、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新占一枝春。
19、翠叶烟腾冰碗碧,绿芽光照玉瓯青。
20、吸烟有害,花钱买病;饮茶有益,醒脑提神。
21、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
22、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中日韩三国的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在历史上曾对韩国和日本的茶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当代,日韩的茶文化对中国茶文化也带来了良好的影响。
那么,中日韩三国“茶”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三国的茶文化、茶具、茶道精神分别是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日韩三国的“茶”吧。
一、茶文化和茶艺
茶文化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是比较广泛的,它固然以茶道为核心,但茶道毕竟只是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茶文化至少还要包括茶文学、茶艺术、茶馆文化、民俗茶文化等。
1、日本
在日本茶文化中,茶文化与茶道几乎是同义语,茶文学、茶艺术等全部汇聚在茶道 之中,故有日本学者称日本茶道是“综合文化体系”。
而日本的茶艺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发展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可以说是将“仪式感”演绎到了极致。
点这里,详细了解日本茶道的“前世今生”!
2、韩国
在韩国茶文化中,茶礼是主流,与日本的茶道相近。
韩国的茶礼不完全同于日本的茶道,而是发展出了一套以五行茶礼为核心的茶礼流程,点这里,详细了解韩国茶礼的起源和发展。
韩国的茶文学发达于日本,比如崔致远、李行、权近、李奎报、李崇仁、郑梦周、李樯、崔怡、金正喜等人撰写许多汉文茶诗和茶文。
而日本仅有空海、嵯峨天皇等人撰写有少量茶诗文,影响较小。
3、中国
在中国茶文化中,茶文化的各个方面,如茶道、茶文学、茶艺术、茶馆文化、民俗茶文化均很发达。
其中,茶艺是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形式之一。
比如玻璃杯茶艺、盖碗茶艺、紫砂壶茶艺等,都是中国茶艺的优秀代表。
在中国茶文化中,茶道与茶文学是双峰并峙,民俗茶文化更是异彩纷呈,茶馆则是中国茶文化中的独特风景。
二、茶器的对比
1、日本茶器
日本的茶道虽源自中国,但也走出了自己独特的精心禅境来,集茶、书画、香、花为一体,用生活美学、心学层面之礼节表达出来。
茶器是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对茶道器具极为讲究,茶道器具名目繁多,不但有大小之分,还有“和物”与“唐物”、“高丽物”之区别。
战国时代,日本就把来自中国的茶器视为宝物,如果奖赏给立功的武士一个茶罐,武士就会欣喜得如同获得了一座城池。
从镰仓至室町(1336—1573)时代,日本出现了著名的“六大古窑”:濑户、常滑、信乐、越前、丹波、备前。
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日本各种“烧”的前身,现代还有美浓烧、有田焼(相当于中国景德镇陶瓷)、清水烧等。
除了陶瓷茶器,日本的铁器、银器、锡器等所制作的茶器也是独树一帜,纹样精美、做工考究。
2、韩国茶器
韩国茶器最早是以陶瓷为主,而韩国陶瓷的历史起始于土器。
大约在10世纪,韩国开始能够烧制青瓷和白瓷,其中青瓷的生产离不开中国五代时期越窑的影响。
在12世纪,得名“翡色”的深邃青翠釉色、铁锈花绘画装饰以及有黑白装饰效果的镶嵌技法,都属于高丽青瓷特有的面貌,青瓷的生产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的高丽青瓷有两大著名生产地:康津和扶安。
和青瓷相比,白瓷直到15世纪初才开始真正成功进入生产。
白瓷清洁简素与朝鲜王朝的统治理念儒家思想契合,白瓷被规制为帝王用器。
白瓷茶器和青瓷茶器作为韩国茶器的代表,不仅在历史上熠熠生辉,在现代依然是韩国人茶器的主流茶器。
3、中国茶器
中国茶器经历了汉、唐、宋、明等几个朝代的发展,每个时期各不相同。
西汉时期的茶器同食具、酒具共用,并且已开始出现了专用茶器。
唐代贵族王朝主要用金银茶器,普通百姓则用陶瓷茶器,生活讲究的大户都备有全套的碾茶、泡茶、饮茶器具。
宋代以后,茶盏是一种小型茶碗,敞口小底,有黑釉、酱釉、青白釉及白釉多种。
元代青花瓷茶器声名鹊起,而白瓷上缀以青花纹饰,既典雅又丰富,和茶文化内涵的清丽恬静很一致,深受饮茶人士的推崇。
明朝时期,宜兴紫砂陶与景德镇的瓷器同时发展,“景瓷宜陶”在烧制釉色、造型上都有了极高的革新发展。
清代茶器品种增多,色彩多样,从而把茶器制作推向新的高度。
到了现代,中国人民使用的茶器“包罗万象”,陶瓷、紫砂、玻璃、金属茶器各显其奇,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有了新的发展。
三、茶道精神
茶道精神源远流长,不仅在中华大地上呈现出千姿百态,其行为艺术更随着我国的对外交往而传播到世界各国。
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倡议输出中华茶文化,已成为我国融入世界大同的重要手段。
中日韩茶道的精神兼容并蓄又各有不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日韩的茶道精神。
1、日本:“和、敬、清、寂”
十六世纪末,千利休开创了正宗的日本茶道,提出了“和敬清寂”四个字。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以调节人际关系;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除了和敬清寂,日本茶道还有“一期一会”之说,这是日本茶人在举行茶事时抱有的“一生一世只一次”的信念,来源于佛教的无常观。
2、韩国:“和、敬、俭、真”
韩国提倡茶礼以和、静为根本精神,其含义泛指和、敬、俭、真。
“和”即和善,“敬”即敬重、礼遇,“俭”即俭朴、清廉,“真”即以诚相待。
韩国茶礼的整个过程,从环境、茶室陈设、书画、茶器造型与排列,到投茶、注茶、茶点、吃茶等均有严格的规范与程序,力求给人以清静、悠闲、高雅、文明之感。
进入20世纪,韩国的茶礼逐渐走出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
韩国的茶礼以“和静、清虚、中正”为精神脉络,表现出心地善良、礼貌谦恭、简朴廉政等东方传统美德。
3、中国:“俭、清、和、静”
作为茶文化发源地,中国的茶文化内容丰富,茶道精神历史悠久而且提法多有不同。
陆羽在《茶经》里用“精行俭德”四个字强调了茶对于人格的自我完善性的重要性,“精行俭德”曾经被国人当作茶道精神的内涵。
茶学家庄晚芳先生总结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
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在“廉、美、和、敬”中“和”是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一个“和”字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
它意味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统一与和谐的,并由此产生并实现了“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
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用“俭清和静”四字提出了对中国茶礼的理解和定位,并被茶界广泛推崇。
茶尚俭,就是勤俭朴素;茶贵清,就是清正廉明;茶导和,就是和衷共济;茶致静,就是宁静致远。
他提出中国茶礼“俭清和静”的核心思想,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做到“俭清和静”,而且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茶人。
相比韩日茶道,中国茶文化的宗教色彩较淡薄,而是把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选择和发挥的余地。
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从街边挑夫到闺中小姐,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
纵观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茶文化,和善知礼,清心真诚乃是不变的茶道精神。
这些可贵的精神和追求延续至今早已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的瑰宝,同时也应该成为后人继续追求和传承的美德文化之一。
中日韩茶文化同根同源,经过上千年的发展,融合了各自民族文化的养分。
三者在很多方面有相辅相成、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各具千秋。
中日韩三国彼此以茶结缘、以茶会友,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三国人民都共同体味着茶香中蕴含的包容、亲和与凝聚之力。
茶寿之年是多少岁?
2017年6月4日,茶界泰斗张天福在福州去世
巧合的是,这位一生和茶结缘的老人享年108岁,正好是中国传统的茶寿
茶寿是108岁的雅称,怎么理解呢
关于年龄的雅称,比较为人熟知的有:
襁褓(不满周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二十弱冠(男子成年)
以及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或耳顺之年,七十古稀
关于年龄的别称还有很多
影视剧里面常用来讥讽别人无知的“黄口小儿”,“黄口”指的是雏鸟的嘴,现在是十岁以下儿童的代称
及笄(jī)之年:女子满十五岁,形容古代女子到适婚年龄,如十五岁许配则要束发,笄指的就是束发用的簪子。对应的男子十五岁则为束发
《桃花源记》里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儿童,因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
龆龀(tiáo chèn):儿童换齿,指七八岁的儿童。《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这里的总角指的是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各扎一个结犹如羊角。哪吒堪称是这个发型的最佳代言人了
对老人的称谓也有很多
相应的,对老人的祝寿也有雅称,除了茶寿,常见的还有:
喜寿:77岁,因为喜字在草书中形似七十七
伞寿:80岁,因为“伞”字简写(仐)可分解为八十
米寿:88岁,“米”字可分解为八十八
卒寿:90岁,“卒”的简字(卆)
白寿:99岁,“百”字减一,恰好是九十九
皇寿:111岁,“皇”字可拆为白十二,即白寿加上十二
昔寿:120岁,“昔”字可拆分为廿百,“廿”意为20
不得不说,中国的长寿文化除了喜欢借代(比如花甲),还喜欢“析字”,即借助汉字形体,进行组合或者拆分来婉曲表情达意
——公号:梳茗叙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