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 悲剧啊,路人朋友能讲点故事或笑话让我振作一点吗
易中天 悲剧啊,路人朋友能讲点故事或笑话让我振作一点吗?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话题:客服的迷惑回复网友们的评论真的又沙雕又好笑哈哈哈哈哈哈哈你们快一起来感受一下:
1、 这客服太硬核了,你遇到过吗?哈哈哈哈2、只要你不鉴定就是真的,哈哈哈哈3、什么店铺!快告诉我!我要去当爸爸!
4、客服小姐姐也有忙不过来的时候啊,哈哈哈哈
5、洗了不会小但是会缩水,你说得过客服小姐姐吗?哈哈哈哈6、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哈哈哈哈7、为了业绩客服小姐姐也是想破了脑子啊,哈哈哈哈8、拉完还要发给你,哈哈哈哈9、还真是数量多比较划算,哈哈哈哈10、又惨又好笑哈哈哈哈哈11、杀手们已经在路上了哈哈哈哈12、申通:关我屁事啊,哈哈哈哈13、客服:别爱我,没结果,客服也太皮了吧。哈哈哈哈14、有一说一这客服还挺体贴,哈哈哈哈15、讲起骚话来一套一套的,哈哈哈哈16、替我跟易烊千玺问声好,哈哈哈哈16、库存:我不止紧张我还很慌,啊哈哈哈哈17、这个不屑的表情还挺霸气18、想了40分钟还是很执着XS,哈哈哈哈19、上下班还挺准时的,哈哈哈啊20、这客服还挺可爱的哈哈哈21、没毛病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哈哈哈哈22、我就想知道很久是多久23、宠物店客服绝了,我之前怎么没想到呢!
感谢你的阅读,希望大家都能快乐起来,哈哈哈哈。
哪一部给你印象最为深刻?
红楼梦
有什么好看的民国小说?
写在前面:以前特别喜欢金粉世家这部民国剧。最近看墨非墨宝的十二年故人戏,觉得很好看,这本前面已经推荐过了。这里就推荐其它基本好看的民国文。《南城》
瓢泼大雨,梧桐小巷。顾三爷懒懒靠着椅背,车外她抱胸而行,柔美脆弱似朵白嫩丁香。黑色别克缓缓停过来,清溪扭头,车窗里露出一张冷峻淡漠的脸。她咬咬唇,乖乖坐了进去。
书评
女主是酒楼娇美掌柜,男主是汽车大亨,苏爽甜文,无虐。但是文章不会觉得腻,两人的爱情真是让人羡慕啊。
《红豆生民国》
上海滩“声名狼藉”的贺二少偶遇圣约翰大学女学生虞红豆,两强相逢必有一妻奴。
书评
虽然背景是民国,但是本质是篇披着悬疑探案皮的甜文。怕虐的放心看。凝陇文笔不错的。这本书还在连载中。
《碾玉》
上海名媛玉晚辞家世显赫,容貌出众,性格宁折不弯。父亲玉正扬因好友纪司令蒙冤惨死,不得以纳了纪司令的姨太太乐心兰为妾,以保纪家遗孤纪泽宇。他对纪泽宇宠爱有加,远胜于亲生女儿晚辞。晚辞不满父亲偏爱,却反被父亲送遣送德国留学。十年后,晚辞归来,机缘巧合救下神秘男子齐远,暗生情愫,齐远喜欢的却是玉家养女苏凌之。晚辞遭受打击痛苦不已,彼时陪在她身边的,竟是她一直厌恶的纪泽宇。他是外人眼中的浪荡公子,却独独包容她,宠溺她,究竟哪一面,才是真正的他?掀开层层伪装,晚辞身边的每个人似乎都有另一重身份,迷雾重重下,谁才是真正的隐藏者?
书评
这个文怎么说呢,不是单纯的甜文虐文,是相互交织的,两人算是欢喜冤家。虐甜虐甜的,看的停不下来。虽然这本书很好看,但是作者在晋江也没更完,只更到17章,因为出书了,所以电子版是完全没有的,只有实体书卖。
《盐店街》
一条盐店街,你方唱罢我登场,世事风云变幻。两个大家族,新仇旧恨理不断,看谁难过情关。民国十六年,七小姐来到盐店街。看似门当户对的联姻,暗藏着两家处心积虑的设计。虎狼环伺,暗箭汹涌,金玉满堂里,时时是钩心斗角。千里盐场,盐战澎湃,风平浪静下,处处是尔虞我诈。纵火、闹事、罢工、枪战,盐店街上风波迭起;流言、诬蔑、陷害、嫁祸,玉澜堂里阴谋丛生。急急流年,滔滔逝水,追清河两岸花香,览一卷盐业风云,看几番尘缘真情。
书评
文笔倒是挺好,但是看完很郁闷,我觉得男主太懦弱还有渣,结局也不算好,因为文笔忍着看完。不过也做一个推荐,大家可以看看开头和不和胃口再选择是否继续看。
《无心法师1》
无心法师不老不死,他不知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直至他下山偶遇对他有半个窝头之恩的李月牙,他的故事,才真正开始了。妖女岳绮罗被他意外放出,对他纠缠不休;顾大人是无心的好伙伴好兄弟;张显宗的爱,对岳绮罗来说无足轻重。这么好看,这么精彩,全因他们活生生就在眼前。
《来不及说我爱你》
原以为此生便能永结鸾俦,共盟鸳蝶,却逃不过万丈红尘的沉沉烟嚣,十面埋伏。他不过是要逃脱羁网,随手抓一个掩障,窄窄的车道里,与她擦肩。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情长意深,生死关头,一幕逢场之戏而已。落花时节又逢君,他和她都还年少意气。他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原是乱世中一个门阀豪强;她待嫁芳心,为救许郎入境来,曾是鸾镜朱颜双双影。此后经年,关山如雪,烽烟残梦,她与他终究是情深缘浅,长恨如歌。
简评
这两个放到一块说,就不写书评了,因为都拍过电视剧。来不及说爱你是李小冉演的,还挺好看。无心法师也很有名。大家可以补一下小说,文笔没得说。
《情到刻骨,原来如此》
他是江北司令,凶悍魁梧,狠毒霸道。
她是江南闺秀,清丽温婉,貌美柔柔。
他说,你到底想要什么?哪怕要这个天下,我也会为你去打!
她望着眼前的男人。一字一顿,无比清晰地说,我只想要你去死!
一次次的逃离,一次次的禁锢,他为她甘愿舍弃一切,却不曾换她看他一眼。
而他,梨花树下那抹微笑,却是他此生心底最美的痛!
书评
讲的是江北司令贺季山与江南闺秀沈疏影的纠结爱情故事。沈疏影的哥哥临出国前将妹妹托付给好友贺季山照顾,贺季山对沈疏影一直倾心不已,然军阀混战,贺常要厮杀于战场,在此期间,女主渐渐心系贺手下的军医薄少同,二人相商私奔,结果被贺发现,恼羞成怒,他只能用军人的手段强娶她为妻。后来女主发现哥哥是革命党,为保全哥哥,只能忍辱负重。然,战场成败一瞬间,她远走异国,当她带着一个眉眼像他的男孩子出现在他面前时,才发现,这一生终是逃不过彼此的宿命,爱,早已在多年前在心里。
女主有点烦,白莲花类型,不怕的可以看看。
《温香阮玉》
民国乱世,菟丝花一样的谢阮玉,只能依傍他人而生,终落得葬身残阳枯冢。一场噩梦醒来,重返二八年华的她决心改写自己的命运,要做绞心的韧藤。不料却偏偏遇上棵带刺的毒树,被沈府七少爷沈培远看透全部心机。迫于形势,两个各怀心事的人只能结盟,然而在几番惊心动魄之后,明明是共谋,却成了同舟共济;明明是交易,却交了彼此真心。纵使大权在握,不如一人在侧,难得狼烟乱世,有你阮玉温香。
书评
这本不涉及家国,背景主要是男主的家族的夺位纷争。女主上辈子惨死,重生后决定改变命运,女主起初像菟丝花,其实是很聪慧的人。男主看低温和,其实是狠厉的人,两人感情发展自然。
被说成乐不思蜀的刘禅?
在现在,一谈到三国时期的刘备,人们都认为其是三分天下乱世英雄。然而对于他的儿子刘禅也就是人们通常称之为的阿斗,都会嗤之以鼻,认为其没有任何的能力,无法担当重任,才有了“扶不起的阿斗”的称号。然而历史的真相果真是如此吗?如果阿斗真的是毫无能力的话,即使有诸葛亮的辅佐,刘备真的放心把国家交给刘禅来管理吗?
如果进行仔细推敲的话,就会感觉到刘禅不仅不是昏庸无能,反而有其大智若愚的大智慧,在当时三国鼎立时期,蜀国是其中最弱小的一个国家,国土面积小,百姓少,国单力薄,其实是无法与魏国和吴国相抗衡的。在这种情况下,刘禅继位后也是整天的战战兢兢。可是在刘禅继位后,蜀国又继续存在了40,足以见证了刘禅的治国能力。在这期间,蜀国人才济济,政治上基本趋于稳定。还能对魏国,基本上一进攻为主,处于主动地位。
人们对于刘禅昏庸无能的看法主要是基于以下2点:第一、在其统治期间,完全倚仗诸葛亮等辅臣,没有自己的政治主见;第二、在其执政后期宠信佞臣黄皓,造成了政局不稳定,贪腐之风横行,削弱了国家的实力,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然而,刘禅听命于诸葛亮,一是因为当时的刘禅刚刚登基,没有政治经验,只能靠诸葛亮等辅臣来辅佐。二是因为刘备临终时的正式“托孤”,诸葛亮只能也是必须的主持大政。但是,在封建时代,君臣关系从来难处。当臣下明显地强于君主时,“震主”往往成为君主最大的心病。而当时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客观上就处于“震主”的状况。这种状况,刘备早就预见到了。所以他临终向诸葛亮“托孤”时,竟说出了“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的话,意思显然还是放心不下。至于刘禅,更是当事者。在诸葛亮为其主政的十二年间,他已经逐渐成年,不可能对他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毫无考虑。如果他真是“昏庸”,那就会对诸葛亮不理解、不信任。而一旦他对诸葛亮有了“震主”的感觉,那就很容易生疑忌、听谗言,演出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悲剧。但刘禅并没有那样,而是对诸葛亮始终如一地信任和尊重。这本身就说明他在用人上确有主见,而且所见极是。
再说刘禅宠信黄皓及蜀汉亡国。刘禅在其执政后期宠信宦官黄皓,无疑是他在用人上的一大过失。蜀汉的亡国,也确实与此有关,但根本原因却不在此。黄皓其人,确为奸佞之徒。但史有明载,直到景耀元年,“宦人黄皓始专政”,时距蜀汉亡国仅五年时间(蜀汉亡于景耀六年,即炎兴元年)。一个政权,如果没有更深刻的原因,能够在五年之中就亡于一个“奸臣”之手吗?黄皓在其“专政”的五年之中,主要的反面活动是排挤姜维:“右大将军闫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但黄皓的阴谋始终没有得逞。刘禅为了使姜维放心,甚至公开对姜维说:“皓趋走小臣耳。”“趋走小臣”,这就是黄皓在刘禅心目中的真正地位。而刘禅倚重的,还是作为国之干城的姜维。既然搬不掉姜维,那么在当时的蜀汉,严格讲就谈不上什么“专政”。但黄皓还是对姜维暗中掣肘。“六年(景耀六年),维(姜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征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后来,蜀汉在这次对魏的最后一战中终于兵败国亡。这大概就是人们认为黄皓“专政”导致蜀汉灭亡的主要依据了。其实,不能把蜀汉的亡国,简单地归结为这次战败,从而认为黄皓是蜀汉亡国的罪魁祸首。即使只就这次战败而言,黄皓的干扰也不是全部原因。据史载,蜀汉在这次战争中还存在情报不准、举措失当、将领叛变、顾此失彼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考虑到黄皓的全部反面活动对蜀汉政权造成的危害,即言路堵塞,君臣疏隔等,那么可以说刘禅在其执政后期宠信佞臣黄皓,确为蜀汉亡国的一个原因,但仍然不是根本原因。那么,蜀汉亡国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三国后期的强弱定势。蜀汉之亡于魏,亡在弱不胜强。为什么这样说呢?先看蜀汉总体实力的弱小。蜀汉的版图不及魏的一半,而人口仅为魏的五分之一。同时,蜀汉的军队长年保持十余万人,占其总人口九十余万的九分之一;而魏的军队既比蜀汉多一倍,又仅占其总人口四百余万的二十分之一。所以,无论经济上还是军事上,蜀汉都明显地处于劣势。但是本来处于劣势的蜀汉,对魏又以攻为守,战争连年不断,遂使国力耗尽。史载蜀汉亡国时,国库存米仅够万人一年之食,可见已到山穷水尽,不攻自破的境地。但消极防守也同样没有出路。总而言之,由于总体实力过于弱小,蜀汉是左右为难的。
再看蜀汉末年的人材危机。人材是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三国中后起的蜀汉得以立国,所凭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人材优势。蜀汉除了当时无与伦比的人材——诸葛亮之外,还有一大批堪称一流的文臣武将。这些人材,都是刘备在创立政权的长期转战中,以其特有的网络人材的手段,“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益州)之所有。”蜀汉政权的这种人材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其总体实力之不足。但是,经过刘备、刘禅两朝,蜀汉的人材已经消磨殆尽。而一州之地的蜀中,不可能再提供这样多的人材。到景耀年间,杰出的人材就只剩下一个姜维,而姜维还是从魏国归附过来的。这种人材危机,对于当时总体实力已经极其衰微的蜀汉,更为致命。比如黄皓的得宠和误国,就是在“四相”的最后一位——董允死后。董允以刚正威严著称。他在世时,“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可见刘禅之惑于黄皓,固然有其自身责任,但当时朝廷中已无复具有足够权威性的中坚人物,也是一个客观原因(姜维长年统兵在外,且地位不能与“四相”相比)。
再如蜀汉对魏的最后一战,魏国同时派出了钟会、邓艾两个名将,分兵两路进攻。姜维的才智,与钟、邓相当。他在剑阁前线事实上也敌住了钟会,甚至迫使钟会准备退兵。但邓艾就再无人抵挡了,终于被他取阴平,破绵竹,直捣成都。设想当时蜀汉如果再有一个相当于姜维的将才,邓艾就不一定能长驱直入了。所以,蜀汉对魏,由于总体实力过于弱小,加上后期的人材危机,确实处于弱不胜强的地位。当然,从历史上看,以弱胜强也不无可能。但这只能是就某一战役而言。如果要最终灭亡对方的政权,那就必须以弱者转强、强者转弱为前提,结果还是以强胜弱。而蜀汉末年,对魏的强弱关系已成定势,那么作为弱者的蜀汉当然必败无疑。这就是蜀汉亡国的根本原因。至于刘禅在其执政后期宠信黄皓,导致黄皓误国,只是使势在必亡的蜀汉政权其亡更速而已。综上所述,我认为对刘禅应这样评价:其人并非“昏君庸主”。他在执政的四十年中,政治上总的来说是明智的,有主见的。这主要表现在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以及决策之后即不动摇。他在用人和决策上也有失误,但在其执政史上不是主流。他之终为亡国之君,实因当时弱不胜强。在我看来,这应是对刘禅比较客观、公允的评价。最后的问题是:为什么后世对刘禅长期持论偏颇,以致刘禅作为“昏君庸主”,在人们头脑中印象如此之深?我们先看史书《三国志》对刘禅的评价:“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这段评语确实把刘禅描绘成了一个没有主见的形象,但也没有把他全盘否定,还承认他曾经“任贤相”而“循理”。可是后世之人却只记住了他“惑阉竖”而“昏闇”。这又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还是一种感情偏见。长期以来,人们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对三国这一段历史,往往同情刘备复兴汉室的事业,所以对刘禅未能完成这一事业感到失望和愤恨。尤其是持这种正统观点的小说《三国演义》流传以后,由于其艺术魅力,读此书者几乎无不唯愿刘汉复兴,曹魏败亡,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所以人们迁怒于刘禅,斥之为“昏君庸主”,也就是自然的了。其次,也可能是千古以来诸葛亮的崇高形象,把刘禅反衬得很渺小。诸葛亮辅佐刘禅,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刘禅却没有能够灭魏兴汉,反而亡国降敌,使诸葛亮一生的惨淡经营付之东流。人们每当吟诵杜甫咏叹诸葛亮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时,总会情不自禁地为诸葛亮这位千古名贤的壮志未酬而深深惋惜。相应地,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太子”,也就太令人可鄙可恨,在在难逃“昏庸”的骂名。这种认识,其实还是一种感情偏见。
最后,还可能是和刘禅降魏后的所谓“乐不思蜀”有关。其实,只要稍加思考,即可知刘禅当时之出此言,完全是一个阶下囚的求生之计,而决非真心如此。可以想象,刘禅无论怎样“昏庸”,也不可能以亡国为乐。司马氏之终未加害刘禅,又岂是真正相信了刘禅的“乐不思蜀”?不过是看清了刘禅决不可能东山再起而已。但后世人却宁肯相信刘禅的“乐不思蜀”。这不仍然是感情偏见在起作用吗?本文以上所论,当然只是一己之见。动摇千古定论,谈何容易。而笔者所以试图对刘禅其人作持平之论,亦非替古人担忧,实有感于刘禅之为政,在中国政治史上有两点难能可贵之处:一是对内敢于任用贤才,二是对外敢于抗击强敌。仅此两点,足可嘉许,又何必以成败论英雄呢?
汉献帝什么心情和反应?
从汉献帝登基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他无奈的一生。作为大汉王朝最后一任君主,汉献帝知道自己身上所背负的责任是什么。
他也曾想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董卓、李傕和郭祀等人是不会答应的。所以在这些人手里,汉献帝一直都是傀儡中的窝囊废。
好不容易遇到了曹操,曹操恭敬的样子,就像汉献帝的亲儿子一样。汉献帝非常高兴,认为在乱世之中,能够有这么一位英雄保国安民,帮助他稳定天下,这是多么大的幸事。
很可惜的是,伴随着军功越来越大,曹操的野心也逐渐增大,同时自然也就不再把汉献帝当成父亲一样来看待,而是当成了儿子来看待。
汉献帝的皇后、贵妃、国舅以及没有出生的孩子,都被曹操给杀了,可见曹操对汉献帝来说,跟董卓没有任何不同之处。
曹操为了安抚汉献帝,还将自己的女儿们相继嫁给了汉献帝。从此汉献帝就彻底成了曹操儿孙辈的人物,再也没有了君主的权威。
曹操一直操控着汉献帝的一生,这是汉献帝最悲惨的事情。这个时候曹操去世了,汉献帝还正当壮年,他自然是非常高兴。
他天真地认为,曹操这位大权臣去世,自己就可以像汉宣帝刘询一样,夺取朝中政权,重新建立天子的威仪。可惜他空有这样的志向,却没有汉宣帝刘询的能力。
02曹丕接替了魏王的爵位,汉献帝陷入惊恐之中。
曹操去世以后,汉献帝高兴了一会儿,正打算着如何夺取大汉朝的权力。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不幸的消息传到了汉献帝的耳朵里,原来曹丕接替了魏王的爵位。
曹操在生前加九锡做了魏王,拥有自己的诸侯国。这在大汉朝开国以来,除了刘邦、吕后分封的异姓王外的第一位异姓王。
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册曰“咨尔魏王:昔者帝尧禅位於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汉道陵迟,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乱兹昏,群凶肆逆,宇内颠覆。---《三国志》
这么一来,魏王的爵位,当然是有资格传承下去的了,曹丕接替了魏王的爵位,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不过曹丕不仅接替了魏王的爵位,而且接替了丞相的职位。曹丕再次掌控了大汉朝的政权,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相比较曹操来说,曹丕这个人到底会如何对待汉献帝,汉献帝本人没有任何底气。他不了解曹丕,所以也不知道曹丕会如何对待他。
在这种惊恐之中,汉献帝不知道度过了多少难熬的夜晚。终于一个消息传来,曹丕的的确确掌控了朝政,跟昔日的曹操一模一样。
而且朝中的汉臣几乎已经剩不下几个了,全都是老曹家的人在朝中做官,汉献帝知道,自己想要夺权的希望,再次泡汤了。
曹丕让汉献帝禅让帝位,汉献帝陷入无奈和悲伤之中。
汉献帝是汉朝最后一位皇帝,可是在此之前,他是不知道的。他还想着把皇位传承给下一代,即使是傀儡皇帝,至少衣食无忧。
可曹丕上台以后,大臣们对汉献帝再也没有那种恭敬的态度了。曹操时期汉献帝至少是帝国的象征,朝臣们是要给面子的。
可现在曹丕当政以后,汉献帝一点皇帝的面子都没有了。这个时候有人就点拨汉献帝了,希望汉献帝把皇位禅让给曹丕。
这个人当然就是曹丕派来的,而这个意思也是曹丕传达给汉献帝的。曹丕现在是魏王又是朝中丞相,手握重权,随时都可以送汉献帝去见曹操。
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时帝在外殿,引虑于坐。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鸩杀之。后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后汉书》
如果汉献帝不答应的话,肯定只有死路一条。若是汉献帝答应的话,那他就是大汉王朝的亡国之君。这是极度耻辱的一个称号,但是他这一生难道还不够耻辱吗?
从来没有过一天掌握朝政,一直都在他人的手掌之中生存。苟且偷生之下,还美其名曰保存了汉室的江山。
汉献帝的确是耻辱地度过了一生,在这亡国的关头,他又怎么可能会为了大汉王朝而殉国呢?他没有那个骨气,有的话早在董卓乱政的时候,他就已经殉国了。
所以在无奈和悲伤之中,汉献帝接受了亡国的命运。他愿意将皇位禅让给曹丕,从此再也没有大汉王朝。
04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从此汉献帝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
曹丕这个人还是够意思的,毕竟汉献帝娶了曹操那么多女儿,算起来也是曹丕的妹夫了。这个时候曹丕在多次拒绝以后,终于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
从此汉朝就灭亡了,曹丕建立了大魏王朝,成为了开国之君魏文帝,他一边尊奉自己的父亲曹操为魏武帝,一边将自己的妹夫汉献帝封为山阳公。
山阳公拥有一万户的百姓,而且儿子们都被封为列侯。汉献帝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随意走动,真正做到了大权在握。
黄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于太庙,致胙。封公之四子为列侯。---《三国志》
汉献帝煎熬了这么多年,哪里有比这个时候更加高兴的呢?他现在终于获得了相对的自由,而且拥有了相对的权力。
至少在自己的封地上,他是一个真正的皇帝,谁也阻止不了他行使自己的权力。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呢?跟大汉王朝的皇帝相比,一个小小的山阳公却显得无比幸福。
因为山阳公是有实权的山阳公,而大汉皇帝只是一个傀儡皇帝。汉献帝为此多次感激曹丕的恩赐,之前生死未卜的情况终于得以证实,他再也不需要为自己的性命而担忧。
从这件事上来说,曹丕还是相当厚道的。自古亡国之君,还能像汉献帝这么安稳过下半辈子的,真的不多。
总结:汉献帝其实还是要感谢曹操的。
没有曹操把汉献帝捡回来,汉献帝可能早就被饿死了。毫不夸张的说,老刘家那帮诸侯们没有一个是管用的,就算是有点实力的刘表、刘璋之徒,他们也懒得去管汉献帝。
他们更加不敢把汉献帝接到自己的身边,因为他们是自己地盘上的主人,汉献帝这个皇帝来了,他们岂不是要让位给皇帝?
这种傻事他们才不会去干,曹操把汉献帝接回来,虽然有借助汉献帝招揽人才的噱头在里面,可的的确确是给了汉献帝安稳的生活。
人在乱世,多少百姓莫名其妙就丢了性命,汉献帝能够平安活下来,还能够享受锦衣玉食,他还奢求什么呢?
他需要感谢曹操,没有曹操就没有汉献帝的后半生。如果汉献帝没有活到曹丕登基,那他岂不就没办法成为山阳公了?
由此可见,人的幸运与不幸,其实是相对来看待的。汉献帝相对于历代汉朝的帝王,的确是不幸的,因为他是亡国之君,是傀儡皇帝。
可相对于天下流离失所的百姓们来说,他是无比幸运的。他的一生至少不用为下一顿饭发愁,不用为生计本命,最后再差也能落个山阳公做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