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花泡水喝的9大禁忌,书法自学能写好吗

2023-03-27 147阅读 0评论

洛神花泡水喝的9大禁忌,书法自学能写好吗?

“书法自学能写好吗?”我的回答是:书法自学是一条正确可行的道路,是完全能学好的。其实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怎么学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围绕书法自学能否学好和怎么学这两个问题来进行探讨。

一,书法自学能写好吗?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学习一门技艺的时候,老师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老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引导而不是代替,对于书法而言,更是如此。

洛神花泡水喝的9大禁忌,书法自学能写好吗

学习书法,贵在临帖。赵孟頫曾说:

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临之,便可名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书法的人,字帖其实就是老师,真正的老师只能给你指点和方法,具体实践则需要你自己亲自去完成。

自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确立了书法的最高法则之后,他们的书法一直被历代书法家奉为瑰宝,欧颜柳赵皆是如此,试问他们难道不是以二王法帖为师吗?他们难道不是自学的吗?他们难道又写得不好吗?[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这说明,书法的学习绝大部分在于个人的天赋和努力,自学是能够学好的。

《书林记事》当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这个故事说的是欧阳询观索靖碑的故事,说欧阳询出行的时候看见一块碑刻,于是他就停下来观看了很久才离去,然而走了几百步之后又返回了,继续观看这块碑帖,等到看累了的时候,就铺开皮衣坐下来观看,困了就睡在碑刻的旁边,过了好几天才离开。[欧阳询楷书]

颜真卿小时候家里很穷,无纸笔习字,便用黄土在墙上练习写字,后来其书风自成一格,世称颜体。

“初唐四大书家”之一的虞世南,有书记载他“用功甚勤,尝在被中画腹书。”[虞世南书法]

王羲之为了揣摩“草圣”张芝的书法,领悟其间架结构和气势,就用手指在衣襟上书写,久而久之把衣襟都划破了。

王献之以池水洗笔,致使池水尽黑的故事家喻户晓。

所以,翻开书法史,自学成才的例子比比皆是,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自学书法是完全能写好的,二是怎么学才是关键。

以上我们列举了历史上书法家自学成才的例子,并引出了自学成才也需要方法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说一说怎样学才能达到自学成才。

二,自学书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自学书法需要哪些条件?也就是我们开头说的怎么学的问题。我认为怎么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天赋

有人说能成大事者,是有天赋的人,能把书法学好的人,原因是天赋使然。

我现在试着把“天赋”二字做一番新的解释,田蕴章老师曾说:“天赋无非就是比较的聪明一点。”我觉得这话说得很准,去掉了天赋神秘的一面,其实天赋就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兴趣,天赋是发自内心的信仰,天赋是不屈不饶的努力。[田蕴章书法]

欧阳修曾说:“学书与他,唯手熟尔。”这说明学习书法的天赋就是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毫不动摇地朝着一个方向努力。

而这样的“天赋”是书法自学者所必备的。

(2)明确学书目的

学习书法,尤其是自学书法,明确学书的目的很重要,因为目的可以直接导致你走上两条截然不同的的学书道路。学书的目的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实用,一种则是为了达到书法所要求的层面。

1.为了实用

如果自学书法是为了日常生活中中的实用书写,那么可以直接临摹现代人的硬笔字帖,并且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可以学习行楷乃至于行书,不出二三月,自然能满足日常书写的需要。

2.为了达到书法的要求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沉淀,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遗产。

自学书法如果为了达到书法所要求的层次,那么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日常书写的运用,就必须在古人留下来的法帖上刻苦钻研。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就要懂得“取法乎上”的意义。

赵孟頫曾说: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这说明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在古人的书法里吸取营养,就得从笔法,结构,章法方面注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这也是书法与写字的本质区别。[赵孟頫书法]

自学书法,贵在持之以恒,难在方法正确,成于了然于心。从这个方面来说,自学书法需要眼到,手到,心到。

(1)眼到

正式学习书法的第一步就是看,也就是眼到。需要认真读帖,认真观察。

书法中的读帖并不是朗读其中的内容,而是读字帖中的笔画和字形,为了进一步临摹做准备。

黄庭坚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

姜夔在《续书谱》中引用唐太宗的话说:

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于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理,然后可以临摹。

这说明,古人学书并不是急于临摹,而是先读帖,读字帖中所需要掌握的地方,让后再来临摹书写,使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临帖的“捷径”了。[包世臣书法]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也说到:

拟进一分,则察亦进一分,先能察而后拟,拟既精而察益精。

这些都说明了,自学书法第一要眼到,观察得越仔细,对于临摹就越有益。

(2)手到

继眼到之后就应该是手到了,因为书法就其狭隘的理解来看,它其实就是一种技艺,其笔法,结构章法理论虽然可以从书本中领略得到,但是不经过实践,这些理论还是流于表面,不会真正成为你学习书法的指导纲领。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无百日功”,当代著名书法家田英章先生以一手流美秀雅的楷书享誉书坛,然而“要想人前显贵,背后必得遭罪”,他每天书写时间达到十六个小时,这样的艰辛付出才让他手下的书写举重若轻,这说明书法不仅是学出来的,更是练出来的。[田英章书法]

我们往往会看到很好的书法,心生羡慕,而自己却写不出来,或者觉得自己写的字越来差,这其实就是“眼高手低”的体现,眼界提高了,手上的功夫却跟不上,因此才有了这种感觉,这意味着锤炼手上的书写功夫是自学书法的根本。

例如画界大师潘天寿在青年时期就给自己立下了规矩:每天要画一刀纸才肯注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学书法不仅仅需要正确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的努力更为关键。

(3)心到

学习书法要心到,心到应该是自学书法最为重要的一环,因为自学书法,无人指导,全凭自己认真钻研,如果身在曹营心在汉,朝秦暮楚,三心二意是学不好的。

在写字前要调节好自己的心绪,排除杂念,苏子美曾说:“窗明几净,笔墨纸砚皆极精良,此亦人生一大乐事。”

这就是书写前对于心理的调节,除了心绪的调节之外,用心也是心到的一个重要表现。

用心包括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切忌抄写字帖,抄写字帖的行为练字是效果最差的的办法,自学书法心到的原则是“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要用心地临习每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字,从而做到举一反三。切忌频道更换字帖,自学书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选好字帖,而一旦选好字帖后,就要忠于一家,不要频道地更换字帖,这样只会使你的自学之路半途而废。切忌盲目自信,自学书法,往往会在有一点进步以后便盲目自信,觉得自己已经可以了,其实这正是自学的缺点,因为没有人给你指出错误,所以自学书法随时都要保持谦虚低调的心态,与古为师,以帖为师,方能有所成就!苏东坡提出了一个练字的观点:了然于心者,而况能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总结起来苏东坡的练字三绝是:了然于心,了然于手,了然于口,与我上面所说的眼到,手到,心到实则是一致的。[苏东坡行书《中山松醪赋》]

综上所述,自学书法是完全能够写好的,但是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那就是以上举出的要有“天赋”,其次是眼到,手到,心到这几点内容了。做到了这几点,自学书法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感谢关注!

想问问喝什么茶比较好?

我推荐你喝花茶养胃护胃。年轻人最常患的疾病就是胃病,尤其是上班族,加班、三餐不规律引发的胃病更是常见。这时不妨喝一些花茶来调理。

1、桂花茶养胃护胃

中医认为,桂花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古人说桂为百药之长,所以用桂花酿制的酒能达到“饮之寿千岁”的功效。桂花性温、味辛,入肺、大肠经,煎汤、泡茶或浸酒内服,有温中散寒、暖胃止痛、化痰散淤的作用,对食欲不振、痰饮咳喘、痔疮、痢疾、经闭腹痛有一定疗效。

做法:将七到十朵干桂花加入适量的红茶、红糖后,以热水冲泡。

2、茉莉花茶养胃护胃

茉莉味辛甘、性温,能帮助胃的消化吸收,缓和胃痛,对腹泻、腹痛有很好的疗效。故茉莉花茶素有“胃部保护茶”之称,有安神定志的效果,可以让人心情舒畅,从而镇定、舒缓紧张情绪。

保暖、饮食、按摩、茶疗,这四大护胃法王,给你的胃创造一个安定舒适的养胃条件,让你不在为胃病而烦恼。

3、大麦茶养胃护胃

大麦茶具有极为明显的健脾作用,尤其是一些因为饮食过度而出现胸闷腹胀等症状的患者,只需要将大麦炒黑研磨服,便可以有效缓解不适症状。尤其是对于小儿以及老年人等脾胃功能比较虚弱的人群,在平时生活中更应该多喝些大麦茶,以此来起到调养脾胃的作用,从而预防各种肠胃疾病。

散装的大麦茶可以用锅煮着喝,一把大麦茶加上两升水,煮15分钟左右,或煮开后倒入茶壶中多次冲泡。如果是袋装的大麦茶,用沸水冲泡即可。

4、梅花茶养胃护胃

食材:梅花干品5克,蜂蜜适量。

做法:将梅花放入杯中,冲入沸水,加盖闷泡3分钟,打开盖子,待茶水温热后调入适量蜂蜜即可饮用。

调养功效:梅花性平,能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调理脾胃,还能舒理气血。

宜忌人群:一般人群适宜饮用,尤其适宜食欲缺乏,胸闷不适,胃脘疼痛者,无明显禁忌人群。

5、洛神山楂茶养胃护胃

食材:洛神花3朵,山楂干品6片。做法:将洛神花,山楂一起放入杯中,冲入沸水,闷泡大约五分钟后即可饮用。调养功效:洛神花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柠檬酸等成分,能促进消化,调节血脂,和山楂配合更能发挥养胃作用。宜忌人群:食欲缺乏,消化不良,高血脂者适宜饮用,胃酸过多者不宜食用。

养胃护胃饮食原则

1、软而缓:选择的食物要容易消化的,烹饪时要蒸煮熟透,使食物松软易消化,少吃烘焙、烧烤、质硬的食物,以免对胃黏膜造成不良刺激,加重胃肠负担。进食速度要缓慢,细嚼慢咽有助消化,不可狼吞虎咽。

2、鲜而淡:食物一定要新鲜,不吃过期或放置过久的食物。烹饪食物要清淡,不吃油腻、重口味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3、温而洁:食物温度要温暖适宜,不吃不喝冷的、冰的饮食,尽管天气寒冷,但是也应该不吃过烫的食物。食材一定要清洗干净,烹饪食物时也应该注意清洁卫生。

4、少而精:每餐饮食量要少,七八分饱即可,忌暴饮暴食。食物的品种和烹饪要精细易消化,粗糙的、含粗纤维的食物不易消化,还可能刺激胃黏膜,引发胃痛、饱胀等。

养胃护胃注意事项

1、不要饿了才吃。有句话叫“饥不择食”,顾名思义,当一个人饥饿的时候,常常不管三七二十一,将酸甜苦辣、冷凉温烫的东西一股脑儿塞到胃中。如此吃食,胃是要“提出抗议”的。因为胃有自己的好恶,有所能承受的极限,需要我们时刻细心呵护。

2、不要渴了才喝。不少人因工作脱不开身,经常连水也顾不上喝,而体内一旦缺水,不仅会使人精神不振、口干舌燥、浑身乏力、消化不良等,而且还会造成肝、肾功能下降,毒性物质蓄积,使各种疾病得以乘虚而入。

3、不要累了才休息。许多人误以为累了是应该休息的信号,其实这是身体相当疲劳的“自我感觉”,这时才休息已为时过晚。有研究认为,疲劳过度会引起胃肠供血不足,分泌功能失调,胃酸过多而黏液减少,使胃黏膜受到损害。

4、不要困了才睡。由于工作忙碌、家务繁琐,失眠成了不少人常年的困扰之一。其实,酿成“想睡睡不着”的原因,往往是“等到困了才睡觉”。因为,困倦是大脑已经相当疲劳的表现,长期熬夜会使人的神经系统过度紧张,从而导致神经衰弱、溃疡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一系列疾病。

三国演义曹操儿子中?

三国中一代枭雄,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多么霸气一句话。

曹操是个多子的人,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比较出名的是这几位:文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陈思王曹植、丰愍王曹昂、邓哀王曹冲。曹彰为猛将,颇得曹操喜爱。曹昂最可怜,随曹操南征张绣的时候,由于某种原因,张绣降而复叛,危急时刻,曹昂让马于曹操而自己不幸被张绣所杀。剩下的曹丕曹植曹冲各有特色,下面我就对他们做一个比较。

曹丕:三个人里面,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曹丕,此人真可谓阴险毒辣,天生就喜欢钩心斗角是当政治家的好材料。其钩心斗角的水平偶就不说了,反正,曹植被他斗下去了,其后曹丕又在著名的七步诗里当了反面教材。曹丕最让人厌恶的地方还不在钩心斗角,而在他的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张绣杀曹昂后又再次投降曹操,连曹操都既往不咎了,曹丕却不答应,几次找到张绣破口大骂:你杀了我的兄弟,还有面目见我吗?终于把张绣逼得自杀。要知道此时曹丕还只是五官将。。还有曾经救过曹操性命的名将曹洪,三国志记载:“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连曹洪这样的名将功臣,只是因为当年鸡毛蒜皮的小事,曹丕就敢下杀手,别人就更是不用提,后来司马家篡曹之所以成功,跟曹丕的残忍暴戾大肆诛杀忠臣有相当关系。

曹植:曹子建才华横溢,留下颇多著名的诗赋,但他自由散漫得过分而且极为贪杯,做曹操的接班人的话却完全不合格,。看看他的行为就知道了,“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估计这位是当时开车开的高兴,什么规矩都不管了。此后曹操就开始渐渐不喜欢曹植了,但是曹植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比如这次: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当时的形势对曹魏而言相当危急:关羽围攻樊城盗贼响应天下振动,声势相当之大,曹操令曹植领兵救援,可以说,这是掌握军权的大好机会,而且干得好了肯定能在争夺继承权上得到极大的加分,但是曹植受命之后干啥去了?他不但没有小心翼翼的为大军出兵做准备,反而喝得烂醉如泥,唉,真是典型的败家浪子形象,曹操任命曹植后不放心,又叫曹植想告诫一下出兵注意事项,结果发现这位可怜的公子哥正神志不清的在醉乡里与周公搞第n+1次亲密接触。

曹植放荡不羁不遵法令,而且在被任命为将领授以重兵身负国家安危这样关键的时候,竟然敢喝得烂醉,要知道此时他上面还有曹操压着,要是他当了继承人在曹操死后他还不要翻天呀?看看曹植的放浪表现,我们不难理解曹操为何最终选择了曹丕为继承人,虽然曹丕无论才华人品都远不如曹植,但如果曹植继承了王位,或许会是另一个南唐后主。

曹冲:曹冲其实并不如曹植和曹丕那么出名,但是曹冲却是曹操儿子中最聪明的一个,“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其实称其为神童或是天才一点都不过分,曹冲称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锐,即施行焉。”曹操手下人才极盛,但是他们都想不出如何称象,曹冲一个小孩子居然能脱颖而出这实在令人惊叹。

曹冲不但聪敏过人,而且心地极好秉性善良,当时因为天下大乱,曹操制定的法度极为严厉。曹操的马鞍放在仓库里被老鼠啃了,按当时的规定保管马鞍的库吏很可能被杀头,库吏心惊胆战,想自己出首请罪,但还是极为担心脑袋不保,此事不知怎地被曹冲听说了,于是曹冲就拿小刀戳破自己的衣服,弄得跟被老鼠啃过一样,然后在曹操面前装出十分忧愁的样子,曹操就问了:“仓舒啊,你怎么不高兴捏?”曹冲就回答了:“人们以为老鼠啃了人的衣裳,对衣裳的主人是不祥的兆头,现在我衣服被老鼠啃了,所以我发愁啊。。”曹操安慰道:“东西被老鼠啃那是正常现象,那些人是瞎说的,你别为这事担心。”于是库吏趁机前来报告说马鞍被啃了,曹操笑道:“我儿子衣服穿在身上还被老鼠啃了,更何况马鞍是悬在柱子上的呢?”于是库吏什么责任都没被追究。

这件事本身反映出曹冲的聪明善良的天性,但是事情或许也没那么简单:老鼠啃过的东西牙印颇为特殊,曹冲虽然天才但是毕竟年纪太小,拿小刀来刻老鼠牙印未必会刻的很像,曹操一世人杰,如何会看不出来?再加上库吏非常“凑巧”的出现并报告,以曹操的智力如何会不知道是曹冲要为库吏开脱?也难怪曹操会发笑了,不过看到儿子小小年纪就如此聪明善良,此时曹操想必笑的非常开心吧。

象这样暗地里帮人说话讲理使人得到宽宥免死的事,曹冲经常干。曹操对曹冲越发的喜爱,甚至多次向臣下表明了将来要让曹冲接班的意思。我想,从曹冲的表现来看,其天性宽厚善良,远远好过要后来即位的曹丕,其天分更非曹丕之流所能企及的,如果教育得当,长大后肯定是曹魏接班人的最佳人选,可惜或许真的是天妒英才吧,曹冲在建安十三年得病死了,死的时候年仅十三岁。

曹冲的死让曹操极为难过,曹丕劝慰曹操的时候,曹操流着泪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显然,如果曹冲活着,曹丕和曹植等人肯定是无法争夺与其继承人的位置的。 曹冲死后,曹丕和曹植开始争夺继承人的位置,最终曹丕胜了,不过曹丕政治能力实在一般(当然要比曹植强些),而且过分的阴狠毒辣,杀了太多本来不该杀的人,给后来司马家“三马同槽”埋下了伏笔,若曹冲不死,以曹冲宽厚善良的秉性,估计司马连篡位的机会都没有吧。

有人说赵孟頫的字不宜学太久?

赵孟頫书法不宜久学,是由来已久的说法。对于有志成为书家之人,有一定道理。

赵氏在中国书法史上是重量人物,继宋之后恢复古意,返本开新,创出了不同于唐与宋的书法路线,宗述二王,远召六朝,为集大成的巨擘。赵氏书画皆成宗匠,把文人书画传统发挥到新水平,诸体皆能,尤精楷行,前人赞其复活二王风貌,赋予华美新姿。然而,赵的长处也是他的“短处”所在。明朝冯班云:“赵松雪更用法,而参之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后人不及矣。赵殊精工,直逼右军,然气骨自不及宋人,不堪并观也”(《钝吟书要》)。

赵在笔法上继承二王处甚多,唐李邕(北海)之后第一人也。然而,甜美妍熟,工巧过甚,具右军之形无右军之气,不备古朴浑成,不见清刚如龙。至其晚年,如《胆巴碑》《妙严寺碑》等系列真迹方见李北海“如象”之气,赵氏书境于此方成。

赵孟頫走的是官场正途,典范人生,秉持的是主流性的正雅,不是以内驭外,纯乎一心,而是趋迎外境,主流立教。元朝是两汉之后对中国文化最不尊重的朝代,创造性的东西也相对最少,赵孟頫迎合了这种新文化格局,以“复古”之态,努力表现出“雍容贵气”,笔笔有来历,字字有主张,平和华丽,长歌善舞,衣带圣贤,步履祖法。外壳故然有,精神却是没了,内在的文化自由自在、开放竞争的底气早被窒息了。赵书不耐看,里面的东西不多,这是个关键,如同“中年帅老哥”,走流量走粉丝,太过人设。后人对赵书成败多有议论,歧义不断,全部原因集中于此。

没有浩然之气的字,创新驱动就不足,就是表面化的东西。历代文化,集大成欲望过盛的时刻,均是文化出现停滞的时刻,汉朝末年的经学、唐朝贞观到安史之乱的儒学、清朝康乾到光绪的官方经学,都是证明。“集大成”的本意就是追求“皆备于我”,不开放,没有未来。书法史上,你看看明朝,直到明末清初,有一批读书人因时局之乱,觉醒过来,不信邪,傅山、八大山人等打烂了从赵而来的传统,狂野一回,书法的创造创新才重新启动。所谓赵董“正途”,从台阁体到乾隆爷,越走越弱。

中国书法的精华处,不在“漂亮”,不在笔笔端正,形神俱佳处以入神者为胜,神韵气度超拔,立于天地间,万物皆备于我,方是真髓。法度处出天人,物理处见神道,无形的比有形的重要多了,本质多了。赵孟頫一路的理解处理,总体说并不高明。而一旦定位于此,很难脱俗。

赵孟頫书法方面的制约,初涉书法之人很难理解,越年轻越感性越难。唯有深入书道多年,读史品人,思接古今,有一定积累才会明白。因而,我同意一个观点:有心书道成才的年轻人,不要从赵孟頫入手,这不是一条康庄大道,赵书只宜参照。当然,你的目的只是写一手好字,圈粉置地,那另当别论,这个我不阻人发达,哈哈哈哈哈!

2019.4.4

曹丕又命曹植写死牛诗?

说到曹丕和曹植哥俩,99%的人会想到著名的《七步诗》,然后脑海中浮现曹丕嫉贤妒能,阴险刻薄的样子,以及曹植才高八斗,七步成诗的气质,同为兄弟,差距咋这么大呢?

话说曹丕继承了曹操的位子,后来称帝建魏。曹氏三父子都是当世大文豪,“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但论才华横溢,才思敏捷,曹植远胜过乃兄曹丕,因此深受曹操喜欢,曹丕虽然称帝了,仍十分嫉恨曹植,害怕曹植抢夺自己的位子,便处处刁难曹植。

有一次曹丕在大殿上公然逼着曹植在七步之内完成一首诗,还要保障质量,不然就要杀掉曹植,结果曹植不愧才高八斗,果然七步成诗,便是著名的《七步诗》,此诗感情真挚,暗讽曹丕不顾兄弟之情,曹丕听后十分惭愧,便放弃了杀掉曹植的想法。

上述《七步诗》的故事见于《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至于广为流传的五言绝句《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实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把《七步诗》改造后的作品。

其实,除了《七步诗》是曹丕给曹植出的难题外,历史上还有一个《死牛诗》的故事,也是曹丕给曹植出的难题,难度比《七步诗》还要大。

话说曹丕有一次和曹植乘马车出游,碰见两头牛打仗,一头牛掉到井里死了。

曹丕眼珠子一转,又出了坏点子。

曹丕正式下诏让曹植以“死牛”为题赋诗,描述两牛相斗、一牛掉井而死的经过,但诗里不能出现“牛、井、斗、死“这几个字,且必须在马行百步之内完成40字,否则斩首。

如此限制,如此难度,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要曹植的命。

但曹植觉得so easy,他甚至嫌马走得不够快,甩了两鞭子让马跑起来之后,曹植不假思索,立刻挥笔赋诗:

"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写完,收工,还不到一百步,曹丕傻眼了。

这个故事出自《太平广记》,《太平广记》是宋太宗组织编写的一部大型类书,记载了大量汉代至宋初的传奇小说、轶事趣闻、鬼怪故事、仙道异录等,故事原文如下:

魏文帝尝与陈思王植同辇出游,逢见两牛在墙间斗,一牛不如,坠井而死。诏令赋死牛诗,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不成,加斩刑。子建策马而驰,既揽笔赋曰:"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赋成,步犹未竟。

不得不说,曹植的《死牛诗》集中体现了他的才高八斗、思维敏捷、应变急智,虽说艺术水平和流行程度不如《七步诗》,但创作难度明显更胜一筹。

不过故事还没完,《太平广记》说曹植完成《死牛诗》后,一看步数还不到,又作了一首自我怜悯的三十字诗,也就是《七步诗》,但内容和《世说新语》记载略有不同:

“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按照《太平广记》的说法,曹植在骏马奔跑一百步之内,连续做了《死牛诗》、《七步诗》两首难度极大的诗,自始至终,自信满满,真令人叹为观止,叹为观止!

不过,《七步诗》和《死牛诗》的真伪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曹丕的政治智商不在曹操之下,他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如果真想除掉曹植,他完全可以找出一百个绝不重复、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意图不轨”之类的借口根本不用什么证据,就可以灭掉对方,何必用这种简单粗暴又天真儿戏的恶作剧整人,显得自己心胸特别狭窄?

最重要的是,曹丕死于226年6月,曹植死于232年,曹植比曹丕晚去世6年。如果曹丕下定决心要整死曹植,他为何放过曹植一马,难道就因为一首诗吗?

作者认为,如果《七步诗》和《死牛诗》都是曹植的作品,《七步诗》很可能是曹植看到煮豆燃的情形,有感而发随性创作的;《死牛诗》则有可能是曹植自我增加创作难度,业余时间“玩票”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应该是后人为了突出曹植才华,让曹丕充当背景帝而虚构出来的故事。

参考资料:《世说新语·文学》、《太平广记·俊辩》、《三国志》等。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4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