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文化名句有哪些,谁能说说练书法到底有啥好处
茶道文化名句有哪些,谁能说说练书法到底有啥好处?
我是菩提娑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自远古仓颉造字,汉字产生了,书法艺术也就跟着产生了。只是最早的书法艺术,是图画文字或者象形文字。自殷商甲骨文到周朝金文、石鼓文,到汉代隶书、草书,到晋唐的楷书、行书,以至于发展到现代的书法艺术,无一不是中国文化的高度淬炼与传承,从而也显示出了它特有的强大的生命力。
甲骨文
所以,书法是神圣的,饱含着祖先的智慧与精神力量,被称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如今,书法被定为中国的十大国粹之一。
金文
我们为什么要学书法,练习书法有什么好处呢?
从实用性来看写一手好字,能让人更加自信,在职场中、生活中更能彰显自己,从而更受领导、同事的青睐。学习书法,更利于考试、升学。现今,书法已经纳入了中考的考试范畴,而小考、中考的试卷,也要求字迹清晰、整洁、美观,试卷的卷面分越来越重要。所以,写一手好字,是你考高分的利器。现代硬笔书法
学习书法,有利于身体健康。书法,能让人心态平和、意念集中、身心合一,能使周身的气血运行更加顺畅。学书久之,人书俱老,不但能使身体康健,更能延年益寿。书法是艺术,是美学范畴。美是我们人类的精神家园,需要发现和创造。学习书法可以让我们懂得如何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汉代隶书《礼器碑》
从修身养性来看练习书法,能够培养一个人的观察、思考、分析、表达、融合等多种能力。提升了自身能力,处理工作中、生活中别的事情也会得心应手。俗话说“字如其人”。学习书法,必然要多读书,多动笔墨,多临碑帖,多学习古今文化知识。久而久之,会铸造人文气息,从而,使人自内而外散发儒雅风范。书法,是艺术和技法的结合,和绘画一样,是人的情感的表达与宣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生活的高度提炼。所以,练好书法,能让你感悟生活至理,理解人生真谛。怀素草书《自叙帖》
从继承传统来看书法,是传统文化。是古代六艺之一。对理解、继承、发展与之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礼仪、茶道、棋艺等等。艺术是相通的,自古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学习书法的同时,对于绘画、文学、音乐等别的艺术领域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王羲之行书《兰亭序》
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人对书法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再加上近些年国家开始提倡传统文化,重视书法,于是乎练书法就成了当下最火的事情了。
你的姓氏古代历史上出过最有名气的人是谁?
杜姓历史名人:
1.杜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代书画家,汉章帝时曾为齐相,以善章草知名,与崔瑗并称“崔杜”。
2.杜诗:河南汲县人,汉代著名廉吏,是汉光武帝刘秀的近臣。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即水力鼓风机),冶铁铸农具,比欧洲早一千一百多年,他治池陂、开田园,发展农业生产。时称“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
3.杜康:相传是周代善於酿酒的人。《汉·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4.杜密:河南省登封人,东汉名臣,曾任北海相、尚书令、河南尹,时人称其为“天下良辅”。
5.杜林: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治有《古文尚书》,长于文字学,撰有《仓颉训纂》、《苍颉故》等。
6.杜畿:曹操的高参,为统一北方作出了重要贡献。 杜预:京兆杜陵人,西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征南大将军。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长历》等。
7.杜杲:北周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
8.杜甫:今河南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称为“诗圣”、“诗王”,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9.杜佑:京兆杜陵人,唐朝史学家,编《通典》二百卷,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官至宰相。
10.杜环:《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生平不详。《经行记》作者。唐中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天宝十载(751),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与大食军战於怛逻斯(今苏联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唐军大败,被俘甚众,杜环从军在营,被俘往亚俱罗(今伊拉克巴格达南库法),后於宝应元年(762)附商船回到广州。著《经行记》,记述其在被俘时期的经历及见闻。
11.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杜佑之孙,京兆万年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为人刚直有奇节,曾指时弊,深忧藩镇、吐番的骄纵,后果言中。其诗风骨遒上,豪迈不羁,文尤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在晚唐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於杜甫;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宫赋》、《泊秦淮》等。
怎样泡茶才是正确的?
正确的泡茶方法如下:
1、烫壶:在泡茶之前需用开水烫壶,一则可去除壶内异味;再则热壶有助挥发茶香。
2、温杯:用烫壶热水倒入茶盅内,再行温杯。
3、置茶:一般泡茶所用茶壶壶口皆较小,正确的泡茶方法需先将茶叶装入茶荷内,鉴赏茶叶外观,再用茶匙将茶荷内的茶叶拨入壶中,茶量以壶之三分之一为度。
4、高冲: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点下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
5、刮沫:刮去茶叶表层的一层泡沫,之后盖上壶盖静置稍许。
6、低斟:把泡好的茶斟入杯中,茶壶壶嘴与茶盅之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汤内之香气无效散发,俗称“低泡”。这样不会起泡沫,也不会溅出。
7、闻香: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
8、品饮:正确的泡茶方法先要举杯将茶汤送入鼻端闻香;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举杯倾少许茶汤入口,含汤在舌尖回旋细品,顿觉口有余甘;一旦茶汤入肚,鼻口生香,咽喉生“两腋生风”,回味无穷。
扩展资料:
泡茶是中国人的发明,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拐点,带动了茶具、茶道、茶艺、茶文化的发展。泡茶讲究茶具、用水、水温、环境、心境、甚至着装(礼服)等等。在泡茶之前,人们只会把茶叶放在嘴里咀嚼。在泡茶之后,茶饮才真正实现了普及,成为中国人和世界各地茶人的至爱。茶相关经典名句:“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
古人知晓泡茶时水的重要性,因此非常重视水的质量。若水质差,茶叶的色香味就会被改变或者被淹没,若非常适宜则会对茶汤品质起到优化作用古人评水主要从水质和水味两方面给予评价,好的水质必须是清、活、轻,水味须甘、冽。
为什么能获鲁迅文学奖诗歌奖?
《探花-三顾》
梅间饮酒复吟诗,
看惯清冷却开迟,
朵朵凝香含未放,
不屑屈尊攀高枝。
早花细雨阴天日,
晨起黄昏正当时,
甄选浅色淡妆扮,
溯香探梅醉自持;
俗身惹尘花期逝,
尤念遗香磨心痴,
五瓣玉翠金丝锁,
余韵悯情留几支。
青鹏2013春日踏青.十梅庵
注:A.一顾花未开,二顾嗅香来,三顾花不在。
B.花期比较早、颜色比较淡雅的梅花,每天清晨和傍晚,阴雨天是花香最浓郁的
幼儿学国学有什么好处?
近日美国总统访华,带来了自己小外孙女都《三字经》的视频,很快走红网络。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朱子家训》,《增广贤文》等,都是国学中经典之经典亦为国学启蒙宝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被称为“国学蒙学之最、中华不可或缺之魂”。
这些经典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有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知识,堪称国学经典。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值得学习的经典之作。
-
1)《三字经》,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
-
2)《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主要内容是《论语》学而篇的解读,所以,《弟子规》是源于《论语》,是随顺圣贤教诲,也就是人生的真理,来做事、来处事待人,并不局限于幼儿教育,也适用于成年人。
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分为七个部分: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
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属于智育修养,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践行,是童蒙养正、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规范和对照自我的经典。
《训蒙文》在成书之初受到清朝政府大力推广而广泛流传,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
-
3)千个汉字组成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的韵文。
据史料记载,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
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并译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是中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
-
-
4)《小儿语》,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编选。
吕得胜,字近溪,河南宁陵人。主张儿童有知识时,就要进行正确教育。
当时民间流传一些儿歌,如“盘却盘”、“东屋点灯西屋亮”之类,他认为这些儿歌对儿童固然无害,但对品德修养以及后来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他编写新的儿歌,用来代替旧的儿歌,是以成此书。
-
-
5)《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
《朱子家训》仅506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
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
-
学习国学经典,不是立竿见影,确实潜移默化。
孩子的成长不只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
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道理就在此!
-
-
(头条号:小一时空 编辑。图片及史料源自央视新闻和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