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礼仪刻字,茶盘上刻什么字好

2023-03-27 114阅读 0评论

茶道礼仪刻字,茶盘上刻什么字好?

茶盘上最好刻一些吉祥的字。例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高德彰,上善若水,德厚载物,一品清廉,,庭树兰珊,福寿绵长等。

茶盘又称茶船就是盛放茶壶、茶杯、茶道组、茶宠乃至茶食的浅底器皿,材质广泛,款式多样,圆月形、棋盘形……等等。但不管什么材质和式样,最重要也是四字诀:宽、平、浅、白。就是盘面要宽,以便就客人人数多寡,可以放多几个杯;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烘托茶杯、茶壶,使之雅观。

茶道礼仪刻字,茶盘上刻什么字好

送老人家什么茶比较合适呢?

建议你根据爷爷平时喝茶的口味习惯去选购,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青藏高原属高寒地区喜食牛羊肉,为了帮助消化喜喝茯茶、普洱茶多已生茶为主。

不知道你爷爷的居住地域,平时饮食习惯,与饮茶的偏好,只能大概建议你给老人家选购正品大厂的熟普洱饼茶,最好是八年以上的老茶,它助消化暖胃属热性茶,或者选购五年以上老白茶个人心得供你参考谢邀

你的家乡有没有什么不是非常有名但是值得一提的古代文物/遗址?

历史上,东西方文明交流最早、最重要的通道是丝绸之路。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家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约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使者、兵卒、学者各色人等,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

东汉时期,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盛唐时期发展到鼎盛。在丝绸之路北道的主干线上有一座佛教石窟,其中的石雕,彩绘,泥塑均表现出鲜明的西域乃至印度佛教艺术风格,并与中原造像传统相融合,是佛教在西域与中原的传播和融合的历史的鲜活见证。这就是彬州大佛寺,当地人习惯称呼其为“彬县大佛寺”。

彬县大佛寺石窟是陕西省境内规模最大的佛教石刻造像群,开凿于今天的彬州市区西约10公里泾河南岸的石崖峭壁上。这里川流横列,山峰对峙,地势狭长如廊,泾河自“佛洞”前蜿蜒东流,风光旖旎,环境优美。大佛寺石窟中的大佛不但是陕西第一大佛,也是丝绸之路上最大的佛像。相传,这尊大佛是按照唐太宗李世民的真容所建造的。

彬县大佛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所建,原名“应福寺”。之所以建这座寺院,是和唐初发生在附近的一场大战有关。大唐政权初立之时,天下割据势力众多。随后经过六次大的战役,大唐才最终统一全国。自浅水原之战对决薛举父子开始,经柏壁之战剿灭刘武周、虎牢关之战灭王世充和窦建德、沼水之战平定刘黑闼,到平定梁王萧铳和江淮辅公袥结束。这六次大战中,有四次是由李世民指挥,他为唐朝一统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这其中的浅水原之战,是李世民军事生涯中的经典。它既是李世民的成名之战,也是唐朝的立国之战。

浅水原之战,发生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六月至十一月,当时的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东北)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的一次战役。经过此战,一举击败薛仁杲,夺取陇西,除去关中西面的一大威胁势力。

隋炀帝杨广被杀死于扬州之后,宇文化及拥立秦孝王杨俊的长子杨浩为皇帝,率军十万北上,要到长安夺回政权;洛阳王世充拥立隋炀帝杨广的孙子的孙子杨侗为帝与瓦岗军李密雄踞中原;窦建德自称长乐王,盘踞在河北;刘武周依附突厥,割据于西北;而薛举割据陇西,拥兵三十万,称帝建立西秦政权。

关东的各方势力连番混战之时,位于关中地区的李唐政权,虽然依仗崤山以及黄河的天然屏障而未被波及,但更严重的威胁却正在从西边逼近。唐立国之初,西秦政权的薛举便亲率大军,开始了策划已久的大举东进。唐高祖李渊命秦王李世民为帅,统领八总管约四万人的兵力前往迎战。唐朝开国后的第一场大战拉开了序幕,这也是李世民亲自指挥的第一场大战役,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六月,薛举率大军侵入安定郡(今甘肃泾川县一带),主力军向高墌(今陕西长武县北)方向前进。同时在东北、西南两翼,派出机动骑兵袭扰北地和扶风二郡。李世民来到高墌后,不料忽然得了疟疾病倒,无奈只得把军事指挥权交到了行军长史刘文静、司马殷开山手中。同时,李世民还对二人做出交代:“贼众远来,利在急战,难与争锋。且宜持久,待粮尽,然后可图。”

刘文静和殷开山虽然嘴上答应,但心中却不以为然,他们觉得李世民轻视自己的军事能力。同时,他们还担心薛举得知唐军主帅得病就不出战,从而轻视了自己。于是将大军开出高墌城,在西南方的浅水原列阵,而且仗着人多还不加防备。薛举派一支精锐骑兵,快速绕到唐军后方发动进攻,唐军大溃,八总管纷纷落败,士卒死亡十分之五六,大将军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均被俘。李世民逃回长安,薛举乘胜占领高墌城。最为残忍的是,薛举命人将俘获的唐军将士断舌割鼻、凌辱至死,又将唐军的数万具尸体堆积成山,用土封上,造成一座“京观”,以炫耀武功。此战唐军惨败,刘文静等人均因此被罢官。

薛举的谋士郝瑗建议他乘胜追击,一举攻占长安,消灭唐政权。薛举也正有此意,于是整军待发,准备直取长安。然而就在大军即将出发前,薛举突然病死,其子薛仁杲从高墌城撤退到折墌城继位。对于大唐来说,可以喘一口气了。薛仁杲这个人品行不好,为人刻薄,且凶残好杀,素来和许多军中将帅不合。他继位后,君臣之间离心离德,加上谋士郝瑗也死了,因此进攻长安的计划被搁置。

然而李渊也不敢掉以轻心,积极备战的同时,展开积极的外交策略。李渊首先拉拢的对象是盘踞在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李轨,他给李轨的书信中,言辞谦卑,力邀李轨共讨西秦政权,并册封李轨为“凉王”,让其在后方牵制薛仁杲。随后,李渊还重金贿赂东突厥的始毕可汗,以获得突厥对唐朝抗击西秦的支持。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八月,薛仁杲再次举兵进犯泾州。李渊仍然派秦王李世民为帅,领兵迎敌。驻守泾州的唐将李感坚守城池,使得薛仁杲久攻泾州不下。随后,薛仁杲采取诈降的策略将刘感俘获。并将刘感带到泾州城外,逼迫刘感劝降守城将士,刘感却向泾州的守城将士喊道:“秦王率领数十万大军即将到来,大家不要担心,一定要努力守城!”一气之下,薛仁杲将刘感半身埋在土里,活活射死。

一个月之后,薛仁杲再次兵临高墌(今陕西长武县北)城下,守城的李世民采取深挖壕沟、高筑城墙,死守防御的策略。薛仁杲三天两头派人到高墌城外叫阵,气焰十分嚣张。守城的唐军将领按捺不住怒火,主动请战,都被李世民制止。李世民告诉部将:“我军才打了败仗,士气沮丧,对方仗着得胜而骄傲,有轻视我们的意思,我们应当紧闭营门耐心等待。他们骄傲我们奋勇,可以一仗打败他们。”于是命令全军:“有敢请战的,斩首!”

双方对峙六十多天,此时薛仁杲的军队粮食已耗尽,军心开始动摇,薛仁杲的部将粱胡郎等人率领各自的队伍主动投降唐军。李世民认为开战的时机已成熟,于是派行军总管梁实在浅水原险要处扎营,引诱薛仁杲的部将来攻。果然,薛仁杲的部下宗罗睺出动全部精锐攻打粱实。梁实据险固守,虽然人马好几天都喝不上水,但仍然死守不退。同时,宗罗睺的军队也同样人困马乏。

在这关键时刻,李世民派右武侯大将军庞玉到浅水原南面布阵,与梁实形成犄角之势,夹击敌军。面对如此情势,宗罗睺不得不分兵迎战。就在双方战斗正酣之际,李世民亲率两千骑兵,从背后直捣敌军软肋。唐军内外奋力搏斗,呼声动地,宗罗睺的部队大败,唐军杀了几千人。

宗罗睺败退后,李世民欲率兵追击,他舅舅窦轨认为薛仁杲还占据着坚固的城池,不可轻易冒进。但李世民态度坚决地说:“此乃破竹之势,不能放过!”当即率领二千骑兵追击至折墌城外,扼守住泾水南岸。傍晚时分,唐军主力赶到,包围了折墌城。夜半时分,守城的人纷纷下城投降。薛仁杲见大势已去,于第二日出城投降。此战唐军俘虏薛仁杲精兵一万多,五万名男女,西秦政权就此灭亡。

浅水原之战,大唐政权平定陇西,消除西顾之忧,保障了关中的安全。经过此战,即稳定了李渊的战略后方,又使李世民在唐军中树立了绝对的威信。然而,这一切都是用数万将士的性命换来的。浅水原上那座用大唐将士尸骨堆成的“京观”,始终是李世民心头挥之不去的噩梦。为纪念在浅水原之战中阵亡的唐军将士们,李世民在登基第二年,便在距离浅水原不远的泾河南岸修建了“应福寺”。

应福寺的石窟造像,主要雕造于唐初至唐文宗时期的200年间。北宋仁宗皇帝为其养母刘太后举国庆寿时,将应福寺改名为“庆寿寺”。人们因其佛像高大雄伟,从明景泰年间又将该寺俗称为“大佛寺”,并沿用至今。

大佛寺石窟是我国现存唐太宗时期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一所洞窟石窟群。现有大小石窟、石龛361个,其中佛龛254个,洞窟107个。其中,内有造像的石窟19个,造像共计1498尊。石窟分为三部分,东侧87窟为“千佛洞窟群”;中间12窟为“大佛洞”洞前修建有一座三层砖木结构楼宇名曰“明镜台”;西侧8窟为“罗汉洞窟群”。

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佛洞中的那尊大佛,依岩跌坐,身高二十四米,造形雄伟、雕饰富丽,发式作螺髻形,雍容端庄,耳垂、披衣、袒胸、盘膝端坐在莲座上,体态自然丰满,颇显唐代风格。佛身健硕雄伟,正所谓“一指之大几为腰”。据传这尊大佛是按照李世民的模样建造的,这样的说法似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古代以帝王形象建造佛像的情况非常多见,如云冈石窟中的露天大佛就是按照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形象建造的;洛阳龙门石窟中的卢舍那大佛是根据武则天的容貌仪态雕刻的;麦积山44窟中的佛像是按照西魏皇后乙弗氏的样貌建造的。所以,大佛寺的这尊大佛也完全可能按照李世民的形象来完成的。史学界认为,《步辇图》中的帝王形象就是李世民。如果将大佛寺中的这尊大佛和《步辇图》中的李世民做比较,除去佛像的加工成分外,二者还是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作为陕西省境内最大的佛教造像群体,大佛寺石窟已经成为人类一份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今天的大佛寺石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不写楷书的书法家是骗子吗?

首先谢谢邀请。

针对不写楷书的书法家是骗子吗这个问题,社会上确实有许多质疑之。如果是一般普通老百姓这样问,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缺少对问题研究深入的空间和机会,对文化历史了解不多,也无从深入。多数人从小接触的都是方方正正的印刷仿宋体字体,比较接近楷书,由于楷书易于识别新年春联和一些家居画绝大多数人看到的都是楷书字体,楷书作为流通字体得到最大的认可度,所以现在在一般人意识中学书法先写楷书是比较正确的,必须先写的定论,所以有了这种言论形成的基础。

(唐代欧阳询楷书九成宫散氏)

但是,作为我们这个知识学习方便,信息流通这么发达的时代,作为我们有一定的知识和学习能力、获取信息这么方便快捷的时代,人云亦云的附合别人的无根据之说,是有点讲说不过的。但凡留意一下中华五千年历史知识的人就应该知道,在古人造字的开始阶段多是象形文字,然后在象形文字基础上又衍生出会意等其他五种文字类型。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书法史:

1、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中国真正的文字。

2、周朝时期已经是铸造的钟鼎文金文比较成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篆时期了。

春秋战国时期 石鼓文也 是大篆的一种。

3、秦汉时 小纂比较盛行。

4、秦末,在衙役狱中开始流行隶书

5、汉代盛行 草书

6、魏晋南北朝时期 盛行楷书等

7、到了唐代才是楷书比较盛行的时代。

( 殷商时期甲骨文)

(周朝篆书散氏盘)

(汉代隶书石门颂)

汉代张芝

(晋代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局部)

所以,中国五体书法形成的历史流程是应该篆、隶、草、行、楷。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明白,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前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楷书的,这样简单梳理一下,不写楷书的书法家是骗子这种言论就不攻自破了。

到了唐代,是楷书大行其道的时代。统治阶层和政府部门用楷书来发表公告,普及面比较广,民众接受快,就被不自觉约定成俗,成了流通文字。

明代状元书法

兴盛于明、清两朝代的科举制更加巩固了楷书的普及度。明代明代科举制楷书被称为"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明永乐时,翰林院侍讲学士沈度,其书法风格秀润华美,正雅圆融,深受成祖朱棣赏识,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纸千金,上有好,下必甚焉,士子争相仿效,遂成标准书体。

总之,文化历史发展不是凭空一句话就可以乱讲的。在遇到不写楷书的书法家是骗子

这类问题时大家还是要冷静。留出时间多看看书,琢磨一下历史发展,读一些文化经典,对提升自己文化素养是非常必要的。读书,即安静了灵魂,又增加自己思考的空间;读书,如在雅堂赏兰,如在高山观雪,何乐不为。

为什么很多人说想把茶喝好就得用盖碗?

小时候父亲就爱喝茶,家里都是盖碗啊。其实最主要的作用是保温啊。以前柴米油盐。柴排在首位啊,你知道搞点柴火有多难吗?所有的山都是光秃秃的,豪不夸张的说一只兔子都藏不住。附近的草皮都铲光了,喝茶的开水这温度来的容易吗?现在人怎能理解呢?

其次,方便啊。长大出差到广东福建,那里人喝茶叫吃茶。那是真的吃茶啊,一天来人两斤茶都正常,几乎都有茶具套装啊,各种茶具,根雕的,木制,竹制的,不锈钢的也有,喝不了几次就要换茶叶。一个人总是在忙。回家买了两套,用了几次后来不用了,一来喝不了那么多茶,二来麻烦。

好像出了广东福建,基本都用盖碗吧,现在杯子品种太多了。都是盖碗的功能吧,更方便携带了。长江流域这种盖碗最流行,几乎家家都有,我们家都是二十年前的盖碗,单位刻字的那种。泡出来还是那么香。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