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的内涵,关于茶文化
中国茶道的内涵,关于茶文化?
茶的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据历史资料考证,茶树起源于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有解毒的功效。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拿来当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拿来当药用。
4、汉代: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 拿来当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 拿来当药用。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 拿来当药用。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拿来当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拿来当药用。
10、近代:
(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2. 利用茶的三个阶段
1、药用: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步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2、食用: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
3、饮用:饮用源于食用,饮茶比喝白水解渴。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
3. 饮茶的三个阶段
1、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叶碾成粉末,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2、宋代点茶法:即用开水冲泡茶粉,并用茶搅拌后饮用,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明代改为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端。
4. 茶区分布
1、世界产茶区
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肯亚、马来西亚、印尼、越南、阿根庭及中南美洲,各国产茶区之茶籽、茶苗及制茶技术皆由中国直接或间接引入。
2、中国四大茶区
中国作为茶叶大国,茶区东起台湾东部海岸,西至西藏贡茶场,南至海南岛榆林海港,北到山东荣城市,包含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
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产地,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东南部地区。西南茶区地形复杂,山脉高耸,气候多变,适合各种大叶种茶树的生长培育。中国的外销碎茶和边茶大多数产自这里,也是高档绿茶、普洱茶喝花茶的主要产地。多元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南茶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西南茶区,可以考证到中国茶大部分的演化史。
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南部等地,这里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大。而且这些地区多山地丘陵,自然环境优越,对于茶树的生长得天独厚。华南茶区的品种资源丰富,优良品种极多,茶树以乔木型和小乔木大叶种偏多。很多名茶,如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六堡茶、西山茶等均产自这一茶区。
江南茶区以长江为界线,从长江抵达南岭,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江南茶区四季分明,春夏两季多雨,多丘陵地带,适宜茶树的生长。茶树以灌木型为主,是质优高档绿茶的集中产区,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在中国茶区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江北茶区从长江向北,直抵信阳,从西部的大巴山延伸到江苏北部,包括陕西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北部等地区,江北茶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冬季漫长,降水量因地区不同各异。该茶区以生产绿茶为主,茶树均为灌木型中小叶种,生产的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紫阳毛尖等。
中国茶文化
茶叶的种类
茶(发酵度0%)
眉茶:炒青、特珍、珍眉、凤眉、秀眉、贡熙等
珠茶:珠茶、雨茶、秀眉等
细嫩炒青:龙井、大方、碧螺春、雨花茶、松针等
普通烘青:闽烘青、浙烘青、苏烘青等
细嫩烘青:黄山毛峰、太平猴、华顶去雾等
滇青、川青、陕青等
煎茶、玉露等(我国不多,日本比较流行)
2. 黄茶(发酵度10~20%)
君山银叶(湖南岳阳)
蒙顶黄芽(四川雅安)
霍山黄芽 (安徽)
北港毛尖(湖南岳阳)
沩山毛尖(湖南宁乡)
平阳黄汤(浙江温州)
远安鹿苑(湖北远安)
皖西黄小茶
霍山黄大茶(安徽)
皖西黄大茶(安徽)
广东大叶青
3. 白茶(发酵度20~30%)
白毫银针
白牡丹(大白叶茶、水仙种)
贡眉(小白叶茶)
4. 青茶(乌龙茶)(发酵度30~60%)
武夷岩茶: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
水仙
肉桂
铁观音
奇兰
水仙
黄金桂
凤凰单枞
凤凰水仙
岭头单枞
冻顶乌龙
包种
5. 红茶(发酵度80~90%)
正山小种
烟小种
滇红
祁红
川红
闽红
宁红
越红
叶茶
碎茶
片茶
末茶
6. 黑茶(发酵度100%)
安化黑茶
蒲圻老青茶
湖北佬扁茶
南路边茶
西路边茶
六堡茶(广西)
普洱茶(云南)
7. 再加工茶
加工茶就是在基本茶类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花茶:用茶叶盒花进行拼和熏制,使茶叶中吸收花香而制成的香茶。(茉莉花茶)
紧压茶:有各种散茶经过再加工蒸成一定形状而制成的茶叶。(如:黑茶紧压茶)
萃取茶:速溶茶
果味茶:柠檬红茶
药用保健品:绞股蓝茶,菊花茶,减肥茶
含茶饮料:茶可乐、绿茶冰淇淋、牛奶红茶
茶艺的教学特点是什么?
一是哲理为先。中国茶艺最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崇尚简净。道法自然,就是与自然相一致、相契合,物我两忘,发自心性。崇尚简净是以简为德,心静如水,怡然自得,返朴归真。
二是审美为重。中国茶艺之美表现在自由旷达,毫不造作,注重内省,不拘一格。所以,中国茶艺虽然有规范要求,但不僵化、不凝滞,而是充满着生活的气息、生命的活力。
三是个性为要。中国茶艺注重意境,百花齐放。茶艺多姿多彩,儒雅含蓄与热情奔放,空灵玄妙与禅机逼人,缤纷错彩与清丽脱俗,各种风格都能一一展现。
四是实用为佳。茶是用来喝的,是开门七件事之一,是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中国茶艺不仅关注冲泡过程,同时把茶的滋味感觉、心理感受很好的融为一体,追求一种极好的生活享受。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国各地对于喝茶及茶文化有怎样的理解?
茶道,茶艺,茶骊,同属于茶文化的内涵,只不过表现形式,地域,时间不同罢了。
在福建泉州,有一本杂志,名曰“茶道”,里面表述的内容都是茶文化的东西。在北京有一个杂志,名曰“茶文化”,与“茶道”的内容大同小异。如果专门注解“茶道”,就是品茶过程中的“坐而论道”。“茶道”在日本是一种泡茶表演,韩国把这种表演称之为“茶骊”,中国则称之为“茶艺”。无论怎样,都必须准备一把茶壶,几个茶杯。表演者用开水将茶叶泡上后,“三举头”,再倒入杯中,请客人品饮。这种表演优美,尤其是美女泡茶,要有茶艺。茶艺是泡茶过程中的行为艺术。其作用对推销茶叶有益。日本茶道也如此,如果做“抹茶”就不用“三举头”啦。中国用茶历史很长,约五千年之久,其中茶文化内涵丰富,一天讲一个茶知识茶故事,一生听不完茶文化,品不完茶品种。但是有一条请网友记住,喝茶有益于身体健康。这是经过五千年历史证明的“茶真理”!陆游茶道精髓?
陆游不仅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宋代著名的茶人。他出生茶乡,做过茶官,晚年又归隐茶乡,并以陆氏桑苎家风自诩,对茶倾注了无限深情,自号茶神。他一生创作了300多首茶诗,是历代诗人中创作茶诗数量最多的诗人。陆游的茶诗描绘了其所处时代的风物世情,展现了诗人士大夫的丰富情韵,还通透着体性典雅、情致恳切、寄寓深厚的美学意味与文学内涵。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有许多烩炙人口的佳作,譬如“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广为人们吟颂。
陆游的一部《剑南诗稿》,有诗九千三百多首。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并非虚数。其中涉及茶事的就有三百首之多。
陆放翁一生曾出仕福州,调任镇江,又入蜀、赴赣,辗转祖国各地,在大好河山中饱尝各处名茶。茶孕诗情,裁香剪味,陆游的茶诗情结,是历代诗人中最突出的一个。他一生中所作的咏茶的诗多达二百多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的茶诗,包括的面很广,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对江南茶叶,尤其是故乡茶的热爱,他自比陆羽,“我是江南桑苎翁,汲泉闲品故园茶”。这“故园茶”就是当时的绍兴日铸茶。他认为“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汲泉煮日铸,舌本方味永”。
陆游在诗中还对“分茶游戏”作了不少的描述。分茶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烹茶游戏,善于此道者,能在茶盏上用水纹和茶沫形成各种图案,也有“水丹青”之说。陆诗中反映出,他常与自己的儿子进行分茶,调济自己的生活情致。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吟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诗中表露的闲散和无聊的心境,间接地反映出在国家多事之秋,爱国志士却被冷落的沉重的社会景象,也反映出南宋王朝的腐败和衰落。
陆游的众多茶诗记述了茶事活动的许多方面,细致描绘了茶艺活动的情节,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品茶习俗,再现了广阔而绚丽多彩的宋人生活画面,成为映现宋代茶文化的一个窗口。
至宋,制茶工艺日臻完善,饮茶程序更趋细腻,陆游茶诗中不仅有对名茶香茗的溢美之辞,还对各式各样的茶具做了细致记述。此外,他的茶诗中还涉及到当时的茶叶贸易等经济活动,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宋时茶文化的特色和发展面貌。
陆游的茶诗映现了人们以茶会友、以茶待客、以茶联络友情的宋代茶俗茶情,尤其对民间的饮茶风貌也予以了生动描述,正所谓:民间品饮,多味茶香。宋代文人士大夫崇尚纯茶,这是少数上层名流的识见,实际上普通百姓因经济条件所限,很难享受到茶中珍品,他们所用的一般的茶叶苦涩不堪,故民间饮茶有加入一些调味品的习惯。陆游在《午坐戏咏》中“贮药葫芦二寸黄,煎茶橄榄一瓯香”直抒对把茶和橄榄放在一起烹煎出来的多味茶的喜爱;《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中“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浣花女》中“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等诗句,都反映了当时民间的品饮风貌。陆游的茶诗对当时当地的品饮习俗的诸多记述,一方面说明了其个性的品茶取向,同时也反映了宋人饮茶习惯的多元化倾向。
陆游晚年隐居乡里,关心农事,在其茶诗中大量描绘了茶农植茶、采茶、卖茶等诸种茶经济活动。《初夏喜事》中“采茶歌里春光老,煮茧香中夏景长”,描摹出一幅采茶煮茧的农忙图;《秋兴》中“邻父筑场收早稼,溪姑负笼卖秋茶”,透显出民间村舍茶叶贸易的朴素景貌;《兰亭道上》中“兰亭步口水如天,茶市纷纷趁雨前”,则表现了茶市的繁盛;《自上灶过陶山》中“蚕家忌客门门闭,茶户供官处处忙”,又反映了宋时苛重的茶税及茶农的艰难处境。这些诗句从不同的角度,真实反映了宋时茶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整体状况。
三茶六酒是什么意思?
三茶,就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 就是所谓“三道茶仪。”
第一道为“百果桂圆汤”,第二道“莲子枣儿汤”,第三杯方始是茶。
吃喝时还有一套规定,第一杯接杯后,要双手捧之,深深作揖,然后向嘴唇一触,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亦如此。
第三道,作揖后则必须一饮而尽。这是最尊敬的礼仪。这些繁俗,现在当然没有了,但婚礼的敬茶之礼,仍沿用成习。其实在完整一个婚礼过程中,一共要进行九道茶礼,寓意“长长久久”,至于明天起来给父母的那一杯“十全十美”就不用理会了!因为一般来说,是很少人会摆祭祖宴的!然而这杯茶对家长而言,绝对是“十全十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