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将新火试新茶下一句,诗酒趁年华的完整诗
且将新火试新茶下一句,诗酒趁年华的完整诗?
诗酒趁年华这句出自宋代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全词是: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最治愈的一句话?
当你嫌弃自己的鞋子不好看的时候,想想还有很多人没有脚。
我觉得这一句话最治愈。
当你陷入低谷的时候。不要放弃不要气馁当你陷入低谷的时候,不要放弃,不要气馁,这句话会让每一个人感觉到自己并不是那个最惨的,所以我觉得非常治愈。
且将新火试新茶描写的哪个节日?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描写的节日是春节。忘记家国梦想,来和我一起尝尝新茶的苦涩的心和甜蜜的未来吧。
把盏言欢,新旧交替。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都忘记吧,新火试新茶,共享此刻佳节欢乐,忘记从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欲将新火试新茶的下半句?
下半句是诗酒趁年华。这是出自宋代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的最后一句。他要表达的意思是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表达了词人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烦恼,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的豁达超脱的襟怀。
谈一谈你对且将新火试新茶?
这两句选自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值得一提的是,“且将新火试新茶”与“诗酒趁年华”并非是相连的一句,两句表达的情感,也有所区别。想要更深一步去理解,需要结合整首词的创作背景来看。
全词如下: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超然台”是怎样诞生的?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本来在京城做官的苏轼,遭遇了人生一大变故。他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遇排挤。为了自保,苏轼自己请求调到杭州做通判(地方上的监察官,相当于副知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轼倒是给自己挑了一个好地方,小日子过得也挺美。可惜好景不长,三年后(1074),苏轼被调到山东密州(今山东诸城市)做知州。名义上是升官了,可实际上,待遇大不如前了。几年前还在京城风光无限,现在就沦落到当一个“县长”(诸城是县级市)。落差实在是很大啊。
苏轼在另一篇文章《超然台记》中,就对这种落差有详细描写: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
总之,是交通也不行,住房也不行,环境也不行,治安也不行。这一年,苏轼37岁,年纪已经不小,却混得这样惨,不免有些灰心丧气。
然而,苏轼毕竟不是一般人,他很快就摆正了心态,决心做好一个地方官,干出一番业绩来。一两年的时间,苏轼在密州革除弊政、整顿治安,并且搞了一些建筑工程。超然台就是在这个时候建成的。“超然”二字,取自老子《道德经》,“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这里表达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管是不是自我安慰,总之超然台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苏轼排解忧闷的场所。除了《超然台记》外,苏轼的另一个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是在此台上写成的。可见,超然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
从词牌名想到诗人的心情虽说词牌名只是一种通用格式,但实际上它也能够反映词人的思想感情。《望江南》这个词牌名,每次用出来,通常就跟思念有关。苏轼这首也不例外。
上阙其实没有太多内容,只是写景;下阙才是整首词的精华所在。
“寒食后”,点明了时间;“酒醒”,点明了事件。我们知道,寒食节与清明节是相连的。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样的时节,给人的感觉总是非常压抑。于是苏轼要喝酒,而且是喝得大醉,酒醒后还不停的哀叹(咨嗟)。
很明显,他想家了。到了清明节,本应该和自己的兄弟一起,给先人扫墓。只是现在身处异乡,难以团圆。颇有一种“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味道。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看“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两句,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虽然这两句表达的是一种乐观,可这种乐观的背后,其实是凄楚和无奈。
两句所表达的情感,又略有不同“且将新火试新茶”一句,连接的是上一句“休对故人思故国”,起到了一种过渡作用。诗人的心情,前后是有转变的。一开始是忧愁难解,最后是积极乐观。而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排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喝茶”。
酒自然也是一种解愁的方式,但无数人都证明过:举杯消愁愁更愁。苏轼喝完了酒,心情反而更糟了。于是,喝茶成了另一种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因此,“且将新火试新茶”,其实是苏轼跟消极情绪作斗争、劝说自己的过程,距离“乐观”还有一定的距离。
“诗酒趁年华”一句,则是苏轼自我斗争之后,重新振作的表现。苏轼的振作有充足的理由。
第一,他才三十多岁,正直壮年,仍然有一腔热血。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鬓微霜,又何妨”。完全没有暮气横秋的感觉,反而有一股“青春气息”。
第二,在密州的这段时间,苏轼确实做出了不少成绩,心中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在《超然台记》中,苏轼就写道: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可见,他跟当地的百姓关系处得很好,日子过得也不错。用他自己的话说:脸也长胖了,白头发都变成黑头发了。
第三,此时的苏轼,尽管遭遇了一些不顺,但总的来说还过得去。既没有遭到迫害,又升了官(表面上),前途还是不错的。直到“乌台诗案”后,苏轼才彻底被击垮。那时他不但被流放,而且失去了实权,变成一个闲人。这之后,苏轼的作品,可就很难乐观起来了。
结语《望江南·超然台作》这首词,从忧愁开始,到乐观结束。苏轼之所以能够快速地转变心情,跟他所处的相对良好的政治环境有关。
他偶尔也会忧愁,但解忧的方式很多,“且将新火试新茶”只是其中的一种,“诗酒趁年华”则是不变的人生态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雄心勃勃,尚未被打现实击垮的文人形象。而这两句词,既能够鞭策年轻人珍惜光阴,又能够激励困境中的人奋发向上,因此成了千古名句。
只是,我们也能体会到,一个人的心态与他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在现实中,心态固然重要,但为自己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